水污染控制工程 同济大学课件3.1
合集下载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水污染控制工程》PPT 课件
概念和意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介绍和重要性,探讨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污染类型及成因
细致分析不同水污染类型的来源和成因,深入理解污染的根源及影响因素。
影响和危害
深入探讨水污染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广泛影响以及其潜在危害。
监测方法和技术
介绍水污染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如仪器设备、采样与分析等,确保准确的监 测结果。
控制策略和技术
讨论水污染控制的策பைடு நூலகம்和技术,包括源控制、处理和预防措施,以有效减少 和清除污染。
水处理工艺概述
概述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和应用,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信 息。
物理处理技术介绍
介绍各种物理处理技术,如筛分、沉淀和过滤,以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 用。
化学处理技术介绍
探讨各种化学处理技术如氧化、沉淀和中和,以及它们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效果。
生物处理技术介绍
详细介绍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用于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污染源治理技术介绍
讨论污染源治理的关键技术,如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以及其在减 少污染源上的作用。
污水处理厂设计要点
指导设计污水处理厂的要点和准则,确保高效、可靠和经济的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水环境保护技术趋势
展望水环境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前景。
国内外水污染控制技术比较
对比国内外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估其效果、适用性和可行性,为技术选择提 供参考。
预防和治理水环境突发事件
介绍预防和应对水环境突发事件的关键策略和应急措施,以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
概念和意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介绍和重要性,探讨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污染类型及成因
细致分析不同水污染类型的来源和成因,深入理解污染的根源及影响因素。
影响和危害
深入探讨水污染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广泛影响以及其潜在危害。
监测方法和技术
介绍水污染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如仪器设备、采样与分析等,确保准确的监 测结果。
控制策略和技术
讨论水污染控制的策பைடு நூலகம்和技术,包括源控制、处理和预防措施,以有效减少 和清除污染。
水处理工艺概述
概述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和应用,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信 息。
物理处理技术介绍
介绍各种物理处理技术,如筛分、沉淀和过滤,以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 用。
化学处理技术介绍
探讨各种化学处理技术如氧化、沉淀和中和,以及它们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效果。
生物处理技术介绍
详细介绍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用于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污染源治理技术介绍
讨论污染源治理的关键技术,如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以及其在减 少污染源上的作用。
污水处理厂设计要点
指导设计污水处理厂的要点和准则,确保高效、可靠和经济的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水环境保护技术趋势
展望水环境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前景。
国内外水污染控制技术比较
对比国内外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估其效果、适用性和可行性,为技术选择提 供参考。
预防和治理水环境突发事件
介绍预防和应对水环境突发事件的关键策略和应急措施,以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
2019-2020年人教统编同济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讲课幻灯片
含磷化合物
磷也是有机物中的一种主要元素,是仅次于氮的微生物生 长的重要元素。
磷主要来自:人体排泄物以及合成洗涤剂、牲畜饲养场及 含磷工业废水。
危害: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破坏水体耗氧和复氧 平衡;使水质迅速恶化,危害水产资源。
化学性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
B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
有 需要的氧量(20℃,5d)。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
机 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化物后,测量载气中氧的减少量,称为总需氧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在水质条 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BOD与TOC或TOD 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有机碳量
需氧量
TOC
TOD CODcr BODL BOD5 CODMn
污水有机物指标之间的关系
妨碍水体自净,还可腐蚀船舶。
指
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 总量,按离子状态可分为三类:氢氧化物
碱度;碳酸盐碱度;重碳酸盐碱度。
标
重金属
重 类 序 具 钴 微 体金 金 号 有 、 生 ,作 重属 属 2一 锡 物 影1为 金主 砷 定 等 生 响-微 属要 等 毒 。 长 人83量 的指 生 害 , 体,金 主汞 物 性 使 健比属 要、 毒 的 蛋 康重元 危镉性一白。大素 害、显般质于。:铅著重凝4的生的固、金金物元铬属;逐属毒素、,级,性,镍如富也,一,锌集包抑般以、至括制指及铜人、
第九章 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第一节 污水水质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
• 那么 m=1/[1-(1-a/ D′) a为最末端2个出流孔口间距的2 倍,取0.08m;
• 出口孔径一般10-15mm,不得小于10mm。
• 每个出流孔口距滤池中心的距离(ri) ri=R〔i/m〕0.5 〔中 间间距大、外侧小〕R为布水半径〔D′/2〕,i为从池中心算 起,每个孔口的排列顺序,一般从300mm,开场逐步减少 到40mm。
投配池内设虹吸装置(间歇供水,使滤料排水后间歇充氧,生 物膜再生)。排水干管布设在滤池外表下0.5-0.8m,支(竖) 管依据喷咀效劳半径设置,高出滤料之上0.15-0.2m,竖管 上安装喷咀,通过喷咀均匀布水。
d、排水系统:包括渗水装置、汇水沟、总排水沟(或集水槽), 见图5-2,汇水沟i=0.01-0.02(横向)、集水槽i=0.050.01(纵向-书中出错)。作用:排放处理后出水,保证间歇 阶段的通风(底部h≥0.6m);汇水沟宽0.15m,间距2.54.0m(与布水间距一致);排水沟内流速>0.7m/s;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 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第五章 污水的生理处理 -生物膜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膜法的微生物学特征和工艺特征 2、掌握高负荷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
2、生物膜的主要特征:
1〕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a、参与净化反响微生物多样化。与活性污泥法相比,膜法具 有更好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膜固着在载体上时间长或生物平 均停留时间〔泥龄〕长,其除细菌广泛存在外,世代时间长、 比增殖速度小的微生物,如硝化菌等也大量存在,此外,丝 状菌,藻类众多,线虫、纤毛虫、轮虫以及昆虫等也都较广 泛地存在〔见P200表5-1〕。
• 出口孔径一般10-15mm,不得小于10mm。
• 每个出流孔口距滤池中心的距离(ri) ri=R〔i/m〕0.5 〔中 间间距大、外侧小〕R为布水半径〔D′/2〕,i为从池中心算 起,每个孔口的排列顺序,一般从300mm,开场逐步减少 到40mm。
投配池内设虹吸装置(间歇供水,使滤料排水后间歇充氧,生 物膜再生)。排水干管布设在滤池外表下0.5-0.8m,支(竖) 管依据喷咀效劳半径设置,高出滤料之上0.15-0.2m,竖管 上安装喷咀,通过喷咀均匀布水。
d、排水系统:包括渗水装置、汇水沟、总排水沟(或集水槽), 见图5-2,汇水沟i=0.01-0.02(横向)、集水槽i=0.050.01(纵向-书中出错)。作用:排放处理后出水,保证间歇 阶段的通风(底部h≥0.6m);汇水沟宽0.15m,间距2.54.0m(与布水间距一致);排水沟内流速>0.7m/s;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 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第五章 污水的生理处理 -生物膜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膜法的微生物学特征和工艺特征 2、掌握高负荷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
2、生物膜的主要特征:
1〕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a、参与净化反响微生物多样化。与活性污泥法相比,膜法具 有更好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膜固着在载体上时间长或生物平 均停留时间〔泥龄〕长,其除细菌广泛存在外,世代时间长、 比增殖速度小的微生物,如硝化菌等也大量存在,此外,丝 状菌,藻类众多,线虫、纤毛虫、轮虫以及昆虫等也都较广 泛地存在〔见P200表5-1〕。
水污染控制工程-同济大学完整1ppt课件
污水《、污水造综纸合工排业放、标钢准铁》工(业GB、8纺97织8─染1整99工6)业、肉类加
工工业、合成氨工业。精选编辑ppt
18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水污染
(一)水污染的定义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使水的组成→及性质发生变化,从而使动植物的生
存条件恶化,鱼类生长受到损害、人类的生活和
(3)COD和BOD
生化需氧量(BOD) 化表学示需在氧有量氧(条C件OD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 体单化总积位剂指有水水为作在机样中m用一中炭有g时定所(/机有所条LT。有物O消件但机C所下耗)污生消,的染化耗水氧物需的中含化氧炭游各剂量量离种的不态有量能氧机,反的物以应数与氧微量化量生学,m物强常g/氧不用L 能表总降示需解。氧的量有(机T物OD的)量。
有机物(C、H、N 、S)被全部氧化时需氧量 (燃烧化学反应)
精选编辑ppt
17
第一章 绪论
5、水质标准
((11))地地表表水水环环境境质质量量标标准准
((保22))护地地地下下面水水水质质体量量免标标受准准污染。
((《适33))地用污污下于水水水综综江质合合、量排排河标放放、准标标湖》准准泊(、G水B/库T1等48具4有8-使93用)功能的
我国人均占有水量2400m3/人,相当世界人均 占有量的1/4。
全国600多个城市缺水量600亿m3。 我国的水资源存在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性。
◆ 淮河以北的水资源量仅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19%,而其耕地面积却是全国耕地面积的64%。
◆ 西北地区占据国土面积47%,只有7%的水资 源量,且集中在夏季。
健康受到不良影响,水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破
污水排放pH值:6-9 天然水体pH值:6.5-8.5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
e
-k2t
)
(9—8)
ρcs :饱和溶解氧
∵
ρc :任意点的溶解氧
t是初始点至下游χ处断)面所流行的时间(一般用天)
△
对s-p公式的讨论
(1)适用于可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污染物的计算。 (如重金属等不适用) (2)K1、K2均需与水温相适应,选用要得当,可 查表、手册 (3)对于湖泊、海湾、港湾不适用 (4)如河流NH3-N污染量,用此公式误差大
(2) 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k而影响BOD 根据范德霍夫-阿尔汗厄斯方程
kt = k20 θ
T-20
下标是温度 T=10~30℃时,θ=1.047
第三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一.水体自净 (以河流为例)
1.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分子扩散 湍流扩散 弥散扩散 致使污染物在水中扩散
(1)竖向混合阶段:
深度上混合
△这一阶段完成的标志是:深度上浓度均匀 △该阶段较河流宽度上混合均匀先完成 因为河流深度往往比宽度小 (2)横向混合阶段 宽度上混合
△标志:整个横断面达到浓度分布均匀
(3)断面充分混合阶段: △标志
流动过程中的混合
持久性污染物浓度不再变化,非持久性 污染物(可被分解转化的污染物)浓度 逐渐减少
无进展。未考虑地下水污染, 城市附近水体污染。霍乱、 伤寒、痢疾流行
公元1800年:
瘟疫猖獗
公元19世纪初:
(1800-1820年左右)
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开始规划进行排 水管道系统,并有了一些处理方法(氧化 塘,污灌等)
公元20世纪初:
欧洲完成了下水道系统。并开始对所排污水 进行处理,建立了污水处理设施。如美国在 1915年时大城市均完成了下水道系统。
[精品]同济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讲课
ux 0 exp 2M x
4 KM x 1 1 2 u
式中:u——河水流速; x——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 Mx——纵向分散系数; K——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 ρ0——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 ρ——x断面处的污染物浓度。
水 体 污 染 与 恢 复
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 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有机物降解:
d L K1 L dt
氧垂曲线的求解:
L L0 e
K1 t
d D K2 D dt
1
x L0 (1 e K t )
某点处的氧不足量变化速率是该处耗氧速率和复氧速率 之和:
d D K1 L K 2 D dt
求解得某点的亏氧量:
D D0 e K t
2
K1 L0 K1 t K 2 t (e e ) K1 K 2
某点的溶解氧:
ρc= ρcs- ρD
K 2 t
C CS ( CS C0 ) e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
第三节 污 水 出 路
排放水体
污水的 最终出路
工农业利用
地下水回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污 水 排 放 水 体 的 限 制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断面充分混 合后阶段:在横 向混合阶段后, 污染物浓度在横 断面上处处相等。 河水向下游流动 的过程中,持久 性污染物的浓度 将不再变化,非 持久性污染物浓 度将不断减少。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教学课件
促进循环经济
推动废水循环利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减少废水排放。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方法
采用实验、模拟、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进行 实践操作。
实践内容
包括水样采集、分析测试、污染源调查、处 理工艺选择与设计、工程实施等环节。
实践总结
对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改 进措施和建议。
实践经验与教训
经验分享
分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 践中的成功经验,为他人 提供借鉴。
教训总结
总结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错 误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化学法
氧化还原法
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氧化或 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
中和法
通过加入酸或碱,调节水中的pH值,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 沉淀物,然后去除。
化学沉淀法
通过向水中加入沉淀剂,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沉淀物,然后 去除。
生物法
活性污泥法
01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生物膜法
02
通过在滤料上培养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吸附和降解作用,去
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自然净化法
03
利用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如湿地、氧化塘等,通过微生物、
植物等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际水污染案例分析
01
02
03
04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水污染 案例,如某河流、湖泊或地下
案例拓展
结合实际案例,拓展水污 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5
推动废水循环利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减少废水排放。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方法
采用实验、模拟、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进行 实践操作。
实践内容
包括水样采集、分析测试、污染源调查、处 理工艺选择与设计、工程实施等环节。
实践总结
对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改 进措施和建议。
实践经验与教训
经验分享
分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 践中的成功经验,为他人 提供借鉴。
教训总结
总结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错 误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化学法
氧化还原法
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氧化或 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
中和法
通过加入酸或碱,调节水中的pH值,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 沉淀物,然后去除。
化学沉淀法
通过向水中加入沉淀剂,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沉淀物,然后 去除。
生物法
活性污泥法
01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生物膜法
02
通过在滤料上培养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吸附和降解作用,去
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自然净化法
03
利用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如湿地、氧化塘等,通过微生物、
植物等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际水污染案例分析
01
02
03
04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水污染 案例,如某河流、湖泊或地下
案例拓展
结合实际案例,拓展水污 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5
水污染控制工程PPT教学课件
四、水污染控制(Water Pollution Control)
定义
控制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水资源的破 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
内容
“防”、“治”、“管”相结合
防:降低工业污染,清洁生产,尤其是含三致 废物的工厂
治:建设城镇排水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
管: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法规,标准见书中表 2和表3。
国内水污染控制发展状况
• 其他:环境工程师资格证书(待定)、环 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证书(今年5月第 一次开考)、与企业环境管理相关的培训 证书(ISO14000、ISO9000)等。网 站均有相关资料。
方法:
• 预习、结合实践进行思考;
• 专题讨论(确定讨论课题,查资料,提 出观点,讨论,得出有益结论或达成共 识)
能力培养: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
循环方式: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 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
特点:不均匀性(空间、时间)
2. 用水的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给水工程—用水—废水—水污染控制 工程—排水系统—河流—给水工程
二、天然水质量与水质参数
自然界水质变化
纯水?
天然水:多组分的混合物
自然水循环与用水循环过程:能量交换,物质
循环(可能的污染),水质变化
• 外文期刊:学院图书馆网站的电子资源 • 联系方式:wenyuzh@,
ftp:///incoming/Home work/赵文玉
绪论
重点:水体污染的类型及严重性、我 国污水处理发展前景
一、水循环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循环空间: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水圈
内分泌干扰化学品EDCs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水污染控制工程PPT课件
2019/10/26
8
1.2 湿式空气氧化系统
废水通过贮存罐由高压泵打入热交换器, 与反应后的高温氧化液体换热,使温度上升 到接近于反应温度,然后进入反应器。反应 所需的氧由压缩机提供。
在反应器内,废水中的有机物与氧发生放 热反应,在较高温度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 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低级有机酸等中间产 物。反应后气液混合物经气液分离器分离, 液相经热交换器预热进水,回收热能。
能处理较宽COD浓度范
5000
围(10~300g/L)的各
2500
种废水,具有较佳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00 5000 7500 10000
进水COD和所需能量的关系
2019/10/26
13
1.3 湿式空气氧化法的主要影响因素
(1)温度
温度是湿式氧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越高,反 应速率越快,反应进行得越彻底。同时温度升高 还有助于液体粘度的降低和氧气传质速度的增加。 但过高的温度是不经济的。
2019/10/26
20
2.2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的工艺
首先,用污水泵将污水压入反应器,在此与一 般循环反应物直接混合而加热,提高温度。然 后,用压缩机将空气增压,通过循环用喷射器 把上述的循环反应物一并带入反应器。
有害有机物与氧在超临界水相中迅速反应,使 有机物完全氧化,氧化释放出的热量足以将反 应器内的所有物料加热至超临界状态,在均相 条件下,使有机物和氧进行反应。
进入反应器的废液先被预热,在移动到反应器中部时与加入 的氧化剂混合,通过氧化反应,废液得到处理。
生成的产物从反应器的内管入口进入热交换器。反应 器内的压力由减压器控制,压力值通过压力计和一个 数值式压力传感器测定。在反应器的管外安装有电加 热器,并在不同位置设有温度监测装置。在反应器的 中部、底部和顶部均设有取样口。
水污染控制工程PPT演示课件
标
根据水中生物群对水域的污染状态 或污染物质的浓度进行评价,如多 样性指数、生物指数等。
15
第二节: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 对污染而言,有两
个概念,一是生态 平衡的概念,另外 一个就是食物链的 富集作用,因此考 察一种污染物是否 会对水体产生危害, 不能仅仅从浓度上 去判别。
16
水体的自净作用
8
• 水体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
向水体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 影响的场所。
• 水体人为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
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 和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对象。
9
10
4.水 质 分 析 指 标
•水质指标
•物理性指标 •化学性指标 •生物性指标
11
工业废水 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
温度
常引起水
物
体热污染 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 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
水污染控制工程
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师:刘 雷
1
第九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 第一节:污水水质
1.水的特殊性质;
2
3
4
2.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 其密切相连的诸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 植被、土壤等;
全球水分布
5
3、水体污染的概念 当前对水体污染的概念有几种,一种意见是水 体受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 物理化学性能、化学成分、生物组成以及底质情况 等方面产生了恶化,称为“水污染”。第二种意见 是:排入水体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径流等 的污染物质,超过了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的水 质恶化称为“水污染”。第三种意见是:污染物质 大量进入水体,使水体原有的用途遭到破坏谓之水 污染。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课件
01
针对不同地区、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制定综合治理方
案,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行业重点治理
02 针对重点污染行业,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监管
和执法力度,推动行业污染治理。
跨界协同治理
03
加强跨界水体污染防治合作,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共
同应对跨界水污染问题。
生态优先、循环利用原则
生态保护
01
在水污染控制过程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和敏感目标,确保水
案例二
某造纸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 启示:从源头控制废水产生,实现节能减排。
03
案例三
某印染企业投资建设废水治理设施,实现废水零排放。启示:加大环保
投入,提高废水治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0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策略与措
施探讨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影响分析
污染源
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 排水等。
资源化利用途径和前景展望
资源化利用途径
城市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再生水用于 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景观等,实现资 源化利用。
前景展望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与 资源化利用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城市生活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事业不断发展。
08
河流湖泊等水体生态保护与
法律法规要求
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法律法规,选择符合排放标准的治理技术 路线。
经济可行性
综合考虑废水治理设施投资、运行成本及企业经济效益,选择经济 可行的治理技术路线。
成功实践案例分享与启示
0处理+高级氧化工艺,成功降低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 质含量,实现达标排放。启示:针对不同行业废水特点,采用组合工艺 ,提高处理效果。
水污染控制工程-PPT课件
➢ 选择性萃取膜将污水与生物反应器隔开; ➢ 膜只容许目标污染物透过,进入生物反应器而被降解; ➢ 有毒有害物质则不能进入生物反应器。
VI. 膜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特点
➢ SRT 与HRT完全分开,在维持较短的HRT 的同时,又可保持
极长的SRT;
➢ 膜截流的高效性可以使世代时间长的如硝化菌等在生物反应
V. B段的特征
➢ 来水为A段出水,水质、水量较稳定; ➢ 污泥龄较长,有利于硝化反应 ; ➢ 负荷率为总负荷率的3060% 。 ➢ 曝气池容积较小。
VI. B段设计参数
➢ 污泥负荷率 0.150.3 kgBOD/kg MLSS.d; ➢ 污泥龄(c)1520d; ➢ 水力停留时间(HRT)2.03.0h;
➢ 好氧 ➢ 厌氧
II. 膜类型
➢ 超滤膜(UF,0.010.04m) ➢ 微滤膜(MF,0.10.2m) ➢ 萃取膜(具有选择性)
III. 膜材料
➢ 陶瓷 ➢ 醋酸纤维(CA) ➢ 聚砜(PS)
➢ 聚丙烯晴等
IV. 膜结构 ➢ 中空纤维
➢ 管式
➢ 平板式等
V. 生物反应器与膜单元结合方式划分 A. 一体式
沿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计算公式、设计参数 有机负荷法确定SBR曝气池容积
V = n ?Q ?Si / LvBOD
V反应器的有效容积,m3; n在一日内运行的周期数;
Q在每一周期内进入反应器的废水量,m3;
Si原废水的平均BOD5值,kgBOD5/m3; LvBODBOD 容积负荷,kgBOD5/m3.d。
✓ 标准的UNITANK系统是由三个正方形池所组成,弥补了单个反应
器完全混合的不足,这是其第三个特点。
UNITANK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中池和边池的位置不同而使边池 总有一段时间兼作沉淀池,而中池总是作为曝气池,从而造成边池 污泥浓度远远高于中池.
VI. 膜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特点
➢ SRT 与HRT完全分开,在维持较短的HRT 的同时,又可保持
极长的SRT;
➢ 膜截流的高效性可以使世代时间长的如硝化菌等在生物反应
V. B段的特征
➢ 来水为A段出水,水质、水量较稳定; ➢ 污泥龄较长,有利于硝化反应 ; ➢ 负荷率为总负荷率的3060% 。 ➢ 曝气池容积较小。
VI. B段设计参数
➢ 污泥负荷率 0.150.3 kgBOD/kg MLSS.d; ➢ 污泥龄(c)1520d; ➢ 水力停留时间(HRT)2.03.0h;
➢ 好氧 ➢ 厌氧
II. 膜类型
➢ 超滤膜(UF,0.010.04m) ➢ 微滤膜(MF,0.10.2m) ➢ 萃取膜(具有选择性)
III. 膜材料
➢ 陶瓷 ➢ 醋酸纤维(CA) ➢ 聚砜(PS)
➢ 聚丙烯晴等
IV. 膜结构 ➢ 中空纤维
➢ 管式
➢ 平板式等
V. 生物反应器与膜单元结合方式划分 A. 一体式
沿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计算公式、设计参数 有机负荷法确定SBR曝气池容积
V = n ?Q ?Si / LvBOD
V反应器的有效容积,m3; n在一日内运行的周期数;
Q在每一周期内进入反应器的废水量,m3;
Si原废水的平均BOD5值,kgBOD5/m3; LvBODBOD 容积负荷,kgBOD5/m3.d。
✓ 标准的UNITANK系统是由三个正方形池所组成,弥补了单个反应
器完全混合的不足,这是其第三个特点。
UNITANK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中池和边池的位置不同而使边池 总有一段时间兼作沉淀池,而中池总是作为曝气池,从而造成边池 污泥浓度远远高于中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x x x x x+dx
u
u
沉速u
颗粒去除: 时间内其沉淀距离为h H,有 ▲ u<u0 颗粒去除 : 在 t0 时间内其沉淀距离为 h<H, 有 部分颗粒通过取样面被去除,去除比例为h/H; 部分颗粒通过取样面被去除,去除比例为h/H;即: h/H 所有颗粒的去除率: ▲ u<u0 所有颗粒的去除率 : 某一颗粒与 颗粒总量的比例为dx , 被去除的颗粒为: 颗粒总量的比例为 dx, 被去除的颗粒为 : dx 沉速u<u 所有颗粒的去除率应为: 沉速u<u0所有颗粒的去除率应为:
3········n n C0······C0 C H········H H t3······tn t C3······Cn C X3······Xn X
dx x
取样口 x+dx
u1 u2 u3······un u
H
u u 沉速u
① 颗粒沉降到取样口 被认为去除; 被认为去除;
表示沉速u ③ Xi表示沉速u<ui的颗 粒浓度与原始浓度的比值
第3章 沉 淀 Sedimentatio n
1
第一节 概
1、沉淀的定义
述
悬浮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从水中分离的过程称为沉淀。 悬浮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从水中分离的过程称为沉淀。 沉淀 实现悬浮颗粒与水分离的构筑物或设备称为沉淀池。 实现悬浮颗粒与水分离的构筑物或设备称为沉淀池。 沉淀池 当悬浮物密度大于水时,悬浮物下沉与水分离。 (1) 当悬浮物密度大于水时,悬浮物下沉与水分离。 ——沉 沉 ——上 上 淀 浮 当悬浮物密度小于水时,悬浮物上浮与水分离。 (2) 当悬浮物密度小于水时,悬浮物上浮与水分离。
以u为横坐标,C/C0为纵坐标作图,如图所示:
(1)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 格栅 沉砂池 消化 初沉池 好氧 二沉池 浓缩池
4
排水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艺: (2)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艺:
废水 沉淀调节池 厌氧 沉淀调节池 脱水 沉淀池 好氧 沉淀池 浓缩池 排水
含铬废水处理工艺: (3)含铬废水处理工艺:
药剂
废水
混合反应池 脱水
ρs −ρ µ
gd 2 可知: 可知:
A.与颗粒、水的密度差成正比; 颗粒、水的密度差成正比; 成正比 >ρ时,u>0,颗粒下沉 u>0 颗粒下沉; 当ρs>ρ时平方成正比; B.与颗粒直径平方成正比; ; 颗粒直径平方成正比 <ρ时 u<0 颗粒上浮; d>20 20μm . 一般沉淀只能去除 d>; μm的颗粒。 与水的粘度μ成反比; μm的颗粒 C当ρs<ρ时,u<0,颗粒上浮;的颗粒。 水的粘度μ成反比 20 =ρ时 u=0 颗粒悬浮。 当ρs=ρ时,u=0,颗粒悬浮。 对于粒径较小的颗粒, , 故提高水温有利于加 对于粒径较小的颗粒,可以通过混凝增大颗 因粘度与水温成反比, 因粘度与水温成反比 粒粒径,促进沉淀; 粒粒径,促进沉淀; 速沉淀。 速沉淀。
水的作用。 颗粒沉淀仅受重力和水的作用 ④ 颗粒沉淀仅受重力和水的作用。
10
二、自由沉淀速度
(1) 颗粒在静水中的受力情况 重力: 重力:F 1 = 浮力: 浮力:F 2 =
1 πd 3ρ S g 6
F F
2
浮力
3
阻力
1 πd 3ρg 6
u2 阻力: 阻力:F3 = λρ A 2
F1重力式中: Nhomakorabea式中:ρs,ρ―表示颗粒及水的密度 表示颗粒及水的密度 g―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 A―颗粒在沉淀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对球形颗粒,A=лd2/4 颗粒在沉淀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颗粒在沉淀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对球形颗粒, u―颗粒沉速 颗粒沉速 ρ ud λ―阻力系数,它是雷诺数( Re = µ)和颗粒形状的函数。 阻力系数, 雷诺数( 颗粒形状的函数 的函数。 阻力系数 它是雷诺数 µ—水的粘度 水的粘度
e e
层流状态下: 层流状态下:
24 λ= Re
1 2 πd 4
Stokes公式 Stokes公式
g ( ρs − ρ ) 2 u= d 18µ
1 1 3 3 u2 π d ρ S g − π d ρ g = λρ A 2 6 6
13
(4)影响沉淀速度的因素 影响沉淀速度的因素
1 stocks公式 由stocks公式 u = 18
H 2
H
20
例题:某废水静止沉淀试验, 例题:某废水静止沉淀试验,有效水深 1.2m, 代表沉降时间t 为1.2m,c代表沉降时间t时取样中所含的悬 浮物浓度, 代表起始悬浮物浓度。 浮物浓度,C0代表起始悬浮物浓度。 求:沉速为3cm/min时悬浮颗粒的去除百 沉速为3cm/min 3cm/min时悬浮颗粒的去除百 分率。 分率。
15
(2) 实验方法
实验编号: 实验编号: 1 原水浓度: 原水浓度:C0 有效水深: 有效水深:H 取样时间:t1 取样时间: 取样浓度: 取样浓度:C1 Ci/C0= Xi X1 H/ti=ui 2 C0 H t2 C2 X2
的颗 粒与全部颗粒 X x
沉降柱 1-x
悬浮污沉淀累积 分布曲线
x x
21
已知:
时 间 t(min) C/C0(X) 0 1 15 0.96 30 0.81 45 0.62 60 0.46 90 0.23 180 0.06
解:与各沉降时间相应的颗粒沉速计算如下:
时间t(min) u=H/t (cm/min) 0 15 8 30 4 45 2.67 60 2 90 1.33 180 0.67
沉淀池 浓缩池
排水
5
4、沉淀类型
根据悬浮颗粒的性质及其浓度的高低 悬浮颗粒的性质及其浓度的高低, 根据 悬浮颗粒的性质及其浓度的高低 ,沉淀可分为 四种类型: 四种类型:
(1)自由沉淀
水中悬浮物颗粒 浓 度 低 , 呈 离散状态 ; 互 离散 状态; 状态 不干扰, 不干扰 , 各自完成沉淀 过程。 过程 。 颗粒在下沉过程 形状、 中的形状 尺寸、 密度、 中的 形状 、 尺寸 、 密度 、 不发生变化。 不发生变化。 例如: 例如:沉砂池
11
(2)颗粒在静水中的运动情况 (2)颗粒在静水中的运动情况 在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淀时, 在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淀时, 开始沉淀时 因受重力作用而产生加速运动, 因受重力作用而产生加速运动,同 时水的阻力也逐渐增大。 时水的阻力也逐渐增大。 经一很短时间后,当阻力F3增 经一很短时间后, 阻力F 大到与颗粒的“重力F 浮力F 之差” 大到与颗粒的“重力F1和浮力F2之差” 相等时,颗粒作等速下沉运动 等速下沉运动。 相等时,颗粒作等速下沉运动。 等速沉淀的速度常称沉淀末速 等速沉淀的速度常称沉淀末速 简称沉速 沉速。 度,简称沉速。
12
F F
2
浮力
3
阻力
F
1
重力
(3)颗粒沉淀速度 颗粒沉淀速度 在等速沉淀情况下, 在等速沉淀情况下,F1-F2=F3,即:
1 1 3 π d ρ S g − π d 3 ρ g = λρ A 6 6
u2 2
水流状态: 水流状态: 24 层流状态: ——Stokes 式 层流状态:Re<1时, λ = Re 时 24 3 过渡状态: 过渡状态:1<Re<103 时,λ = R + R + 0.34 —— Fair式 式 紊流状态: 紊流状态:103<Re<105时,λ=0.44 ——Newton式 式
9
第二节 自由沉淀
一、自由沉淀的假定条件
实际中水流状态、悬浮物的大小、形状、 实际中水流状态、悬浮物的大小、形状、性质是十 分复杂的,影响颗粒沉淀的因素很多。 分复杂的,影响颗粒沉淀的因素很多。 为了解颗粒在水中自由沉降过程的 动力学本质 为了解颗粒 在水中自由沉降过程的动力学本质, 进 在水中自由沉降过程的 动力学本质, 行如下假定: 行如下假定: 颗粒为球形,沉淀过程中大小、 ① 颗粒为球形,沉淀过程中大小、形状和质量均不 发生变化; 发生变化; 液体为静止状态; ② 液体为静止状态; 颗粒沉淀不受容器器壁影响; ③ 颗粒沉淀不受容器器壁影响; 作用方式? 作用方式?
2
2、沉淀去除的对象及构筑物 ① 砂粒 ② 化学沉淀 ③ 混凝絮体 ④ 生物污泥 ⑤ 污泥浓缩 浓缩池
3
沉砂池 沉淀池
3、位置及作用
A、作为处理系统的主体; 作为处理系统的主体; 工艺流程主体处理单元之前——预处理; 预处理; B、工艺流程主体处理单元之前 预处理 工艺流程主体处理单元之后; C、工艺流程主体处理单元之后; 污泥处置。 D、污泥处置。
沉降速度u 在指定时间t ② 沉降速度 u : 在指定时间 t 能从液面恰好沉到水深H 内,能从液面恰好沉到水深H处 最小颗粒的沉速。 最小颗粒的沉速。u=H/t
16
(3) 沉淀效率计算
的颗 粒与全部颗粒 X x
1-x
颗粒去除率: 时间内, ▲ u≥u0 颗粒去除率 : t0 时间内 , 沉淀 距离H,全部去除。 去除率为(1 距离H,全部去除。 去除率为(1- X ) H,全部去除 (1- 0 X0表示沉速u<u0的颗 表示沉速u<u 粒与全部颗粒的比。 粒与全部颗粒的比。
6
(2)絮凝沉淀 水中悬浮物浓度不高, 水中悬浮物浓度不高 , 但有絮凝性能。 絮凝性能 但有 絮凝 性能 。 在沉淀过程 中互相碰撞发生凝聚, 中互相碰撞发生 凝聚,其 粒 凝聚 径和质量均随沉淀距离增加 径和质量 均随沉淀距离增加 而增大,沉淀速度加快。 而增大,沉淀速度加快。 例如:二沉池; 例如:二沉池; 混凝沉淀。 混凝沉淀。
14
三、自由沉淀实验 (1) 实验目的
实际废水中悬浮物颗粒粒径不均匀, 实际废水中悬浮物颗粒粒径不均匀,形 颗粒粒径不均匀 状各异,密度也有差异。 状各异,密度也有差异。 通过沉淀试验: 通过沉淀试验: 了解废水中悬浮物的沉淀特点; ① 了解废水中悬浮物的沉淀特点; 为工程设计提供参数。 ② 为工程设计提供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