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4月广西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
....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
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
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
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
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也”,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
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
他说诗“可以怨”。
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
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
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
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
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
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
《诗序》系由《大序》和《小序》构成。
《大序》或称《诗大序》,指的是《诗经》第一篇《关雎》小序后面的一段文字,较长;《小序》指《诗经》中其他各篇的序文,很短。
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
《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
《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
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
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
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
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施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
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
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
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
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
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
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孝经》对“将顺其美”一语的注释,是行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
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
二者相反而又相成。
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
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
..的权威性。
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
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
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
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
..受封建道德的制约。
《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
(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材料二: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
郑玄在为《毛诗》作笺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诗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诗》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
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
(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
B.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中,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
C.郑玄的《诗谱序》在《诗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并列提出,诗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
D.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为成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
B.《诗序》作者认为诗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由此引出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
C.《诗序》对社会、生活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
D.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南朝梁]刘勰
B.“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
”——[唐]皮日休
C.“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
”——[清]程廷祚
D.“夫诗生于情,情主于境,境有安危亨困之殊,情有喜怒哀乐之异,岂刺时刺君之外,遂无可言之情乎?”——[清]崔述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
B.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
C.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
5.《诗序》言:“《静女》,刺时也。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这种评价恰当吗?请结合《静女》一诗,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征沙汀
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
时候是夜间,王童子的破更锣早已响过了。
夜在深沉下去。
倘是往常,除开偷儿们,全城的人都已睡觉了,为了节省灯油,以及储蓄支持次一日平凡生活的精力。
然而今晚也并没有例外。
所不同的,是他们大都睡不落觉,全都醒着。
便是袁开泽也都这样,因为这些人的睡眠经常说来就来,真和做戏一般容易。
他们大都在关心着明天的出征。
按照各人不同的处境,有的担心着那些将出发的亲友,有的沉浸在由此而来的战争恐怖里,爱钱如命的人则都叹息着,因为保长日间吩咐下来,谁不燃放花炮欢送,谁便是汉奸了。
壮丁们自己的兴奋更不必讲。
此外老兵王汤元也异样地兴奋着;这汉子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而这正是一个中国男儿的羞耻。
①他不安地辗转着,每翻一次身便要轻击一下床铺。
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
他,一个老兵,一个有着一长串冒险经历的壮年。
十五岁时,他便从父亲的烧腊摊边偷跑了。
那引诱他的是一个防军头目,有着孩子脾气,常领了年青人在操场边学筋斗,讲说孙悟空反天宫的故事。
他的逃跑多半是为了这些愉快,但不到一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把号筒一攒,扛起枪来了。
他忽然发觉放枪在他比吹号痛快。
他常为五块钱当敢死队,一气冲锋上龙泉驿的山顶。
虽然多少次奖金并不兑现,兑现倒是打击和伤害。
一九二一年的淮州大战,几乎弄得他半死。
但他也并不永远老实,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
他慢慢知道了怎样保护自己,不再当敢死队,却常在枪声里藏在坟凸后打纸牌,利用伤兵掩护自己退却。
因为督战官的机关枪是不好向着伤兵放的。
一九三四年发生过兵变的事。
他便是叛兵中的一个,但他既没有拖上龙背当土匪,也没有投奔去,在迟疑了一阵之后,却把串带一紧,溜回来了。
和目前的季节一样,他到家的时候正是秋末冬初,鸭子早登市了。
于是两三年来,虽然在气闷的时候,他常常神往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往事,喜欢打磨枪支和吹谈战争,但他一直替代着父亲的职务。
午后顶了掌盘出去,直到响更再又顶了回来。
这也许是烧腊本身把他吸引住了。
因为烤鸭也近似一种艺术,在经过多少繁难手续之后把盐渍好的鸭子取来,逢胸用根短棍撑开,摊在炕灶上,刷上油和红米,于是便成为一种金黄透亮的出色佳品了。
那炕灶恰在室外的天井里面,做法很简陋,隔开七八尺远近垒两块土砖,上面是两根木料和一块篾笆,炕内则燃着谷壳。
②谷灰还没有灭尽;冒着蒙蒙的轻烟,从月光中望去,好像隆冬夜深时的雾气一样。
有慌鸡的鸣叫,更远些,还听得见狗吠,以及别种加强静夜的声响。
叹息了一声,他从床上坐起来了。
他伏身向矮柜上摸索火柴,但他老找不着。
因为忽然习惯地顾虑到炕里的灰烬,怕再燃起来,随后便又走向窗子边去。
等他回上床时,他的头脑忽地冷静了。
那些在他脑筋里闪现着的,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关于生意的打算。
他随即自言自语道:
③“好,不要发疯,还是做啥干啥吧!”
于是长长地伸个懒腰,缩进被盖去了。
他不久便被疲劳拖进浓睡里去。
再也想不到壮丁的事,以及好事者的打趣了。
那极恶辣的打趣者是田狗熊,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
“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
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
“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
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
但现在,这通通给睡眠淹没了。
次一日,他也没有再记起它;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虽然他惯常爱看热闹,便是狗打架也不放过。
然而这是本城多年未有的壮大场面,题目又新鲜,从一个好动的人讲,要像产妇一样蹬在家里是颇不容易的。
所以魁星楼的大钟一响,他终于出街了。
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
这时候,大队的游行已经终结了。
从外南的城门边起,直到那街道尽头的广大河沿,欢送的行列停止下来。
这里包含着城内外的各色人等,他们排成火巷子,手持纸旗,每隔几人便有一串鞭炮。
义勇壮丁昂然地通过着,于是歌声更嘹亮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在这古老的边城里,人们都从平凡生活的麻木里醒转来了,便是老年也不再是老年,变年青了,他们尽情地欢呼着,破天荒地欢迎着战争。
那个靠着六颗骰子吃饭的王五,那出名的老家伙,忽然在一家铺门边的长凳上出现了,他俯身向一个壮丁嚷道:
“小胖子!个老子多杀几个日本人转来呀!”
于是列子里雄壮地反响了: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些壮丁多半是退伍军人,因破产而在市井流荡的青年,庄稼汉和店员。
他们得意扬扬地行进着,枪刺在阳光里闪着美丽的反光,这是十分壮丽的,便是一个胆怯的人也可能立刻为它成为一个勇士。
可是王汤元却已手脚冰冷了。
他,一个老兵,一个经过大串冒险生活的壮汉!
田狗熊滑稽地在人丛外拦住他,且打趣道:
“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
“去你的!”王汤元嚷骂着,把头昂开去了。
但他忽然瞥见了他的父亲。
老人站在市民的行列中,手提鞭炮,显出惊惶悲哀的面色。
可是他已经把一切包括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里:“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大步跨向壮丁队里去了。
④歌声正在沸腾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选自《沙汀小说集》,原载于1937年12月5日成都《战旗》旬刊创刊号,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第一至五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点明人们的不同心理,欲扬先抑,设置悬念。
B.老兵王汤元十五岁时曾受一个防军头目的引诱而偷跑去当了号兵,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扛起枪来。
C.王汤元当过敢死队员,冲锋在前,在大战中差点丧命,却从未受奖赏;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
D.文中用了不少文字介绍烧腊,解说了烤鸭的制作材料、方法、工具等,从中透露出王汤元对烧腊手艺的喜爱。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是对王汤元就寝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他报名出征遭老父阻拦而取消后的自愧自惭。
B.句子②描写月光下天井里炕灶中谷灰燃烧冒出的轻烟这一环境,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
C.句子③中“不要发疯”意指不要出征,“做啥干啥”意指做烧腊生意,这刻画了王汤元出征前的复杂心理。
D.句子④以沸腾的歌声作结,照应上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反复出现,揭示了小说主题。
8.小说中叙写了田狗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9.同是抗战题材小说,沙汀的《出征》与孙犁的《荷花淀》在选材、结构、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有怎样的不同?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①与所举贤良、文学②语。
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③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④,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
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
害,大夫不言得丧。
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
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
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
”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
(选自框宽《盐铁论·本议》,有删改)材料二:夫工农、直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
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
商贾流道,用有无交而货有余矣。
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
坚好便用者获利,浮伪侈靡者不售.,则工尽巧矣。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贾流通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选自司马光《论财利疏》,有删改)[注]①丞指、街史,以下简称“大夫”。
②贤良、文学:汉代由地方向中央政府推举为“贤良方正”和“文学高第”的儒生,以下简称“文学”。
③末利:指工商业,下文“本”指农业。
④盐铁:指盐铁官营。
酒榷:酒类专卖。
均输:国家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收购物资,调剂、方便运输。
10.材料一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和意思都相同。
B.乘,指登上,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中的“乘”意思相同。
C.病,指伤害,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的“病”意思不同。
D.售,指卖出去,与《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的“售”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一旅仁义与财利对立,认为盐铁官营是与民争利,会败坏教厚朴实的社会风俗,主张废除盐铁官营,推行仁义,教化百姓。
B.大夫一方认为,在匈奴问题紧迫的形势下,盐铁官营是重要的经费保障,可以增加国家财富,补助边防的费用。
C.文学一方认为君主推行仁政,可以无敌天下;大夫一方则认为匈奴祸害已久;皇上决定派儒生一起去讨伐匈奴,需要财物等支持。
D.从论辩内容来看,这次论辩是两个对垒方阵的交锋,围绕盐铁等政策展开,不只是思想的论辩,还涉及不同国策的抉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
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4分)
(2)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
(4分)
14.对于不同行业的发展,司马光的态度与汉代儒生有何异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岛衣曲刘禹锡
爽砧①应秋律,繁杵含凄风。
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
户庭凝露清,伴侣明月中。
长裾委襞积②,轻珮垂璁珑③。
汗余衫更馥,钿移麝半空④。
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
天狼⑤正芒角,虎落⑥定相攻。
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
[注]①爽砧:凄清的捣衣声。
②襞积:衣服上的褶皱。
③璁珑:明洁。
④麝半空:香气弥漫半空。
⑤天狼:天狼星,古以为预示侵掠。
⑥虎落:古代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篱色。
此处指营垒或城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总写捣衣,与李白《子夜吴歌》开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内容相似空,而写法迥异。
B.诗的第一、二句以“爽砧”“秋律”“凄风”等意象渲染一种忧伤凄凉的氛围,以烘托捣衣人的辛劳。
C.五至十句描绘月下捣衣情景,“汗余”“钿移”,呼应“爽砧”“繁杵”,可见妇女们劳作之辛苦。
D.“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两句对仗工整,传达了戍边将士因节气突变而盼寒衣,思故乡的深情。
16.本诗末四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和“▲”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
“高眉”的古典文学固然是诗文与史哲,但“低眉”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都喜欢阅读,可谓①。
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②的。
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
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俗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做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能在两岸自由来往,当代学者慨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
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勉强吞咽几粒《孟子》或《史记》等药丸,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虚不受补。
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物,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话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
加之这些作品的故事③,对青年的吸引力很强,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