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说?万历十五年?指出了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倾向,那么?乡土中国?就指出了这种文化倾向的根源。

书中的第一篇就指出了: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一句定下了全书的基调。

这本小册子仅六万字,通过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以及这种特性对生活的影响。

我们的许多“中国特色〞,也可以从中推本溯源。

“人治〞与法治
提到法治,总会有声音说,我们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

但费孝通先生认为,用人治来形容我们的社会是不恰当的,更适宜的词,是礼治。

即使是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也要处处受限,受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的限。

就像?论语?中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实际上也是强调了道德与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

我们的文化里极为强调尊卑长幼之序,外国人把哥哥弟弟都称为brother,姐姐妹妹都称为sister,但我们对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构成的家族成员的称呼就复杂多了,光是一个uncle,就能译出“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多种称谓。

小时候为了记清这么多亲戚的不同称呼,我也是伤透了脑筋。

而倡导兼爱的墨子,那么被孟子斥之无君无父,与禽兽无异。

其实,平等博爱的思想并非西方人的专利,只是我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传统上我们是一个以农业为根底的大国,
而这种小农经济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文化。

这种文化曾经为我们带来过汉唐之盛,但“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开展的〞,如今这个时代里,盲目地要求传统文化回归,推行所谓“国学〞,却是弊大于利的。

读了?乡土中国?,想到了很多旧事,真实的,虚构的。

想到一个小故事,忘了主人公。

就说他小时候听说神仙们在自己身上拂来拂去,最后捏出一颗仙丹法宝之类的,他看母亲也常常用手伸进她自己的衣服里搓来搓去,最后只捏出一些尘泥。

并说母亲因此跟他讲,人是土做的。

感觉很有意思,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所有的无稽之中,也都有至理。

我们是一个长远的农耕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对土地的挚爱与执念。

几千年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是因的农地为根。

为什么农村保卫城市的人可以最后武装夺取政权,坐稳了江山?为什么今日来说,三农问题都是重中之重?我们对于土地来说,意味着什么?土地于我们,又是什么呢?有一个地主,他的萝卜很好吃,一个人种不过来,于是他把地租给农民来种,提供种子。

农民悉心照料,土地肥沃,萝卜更好了。

地主把地收回,要自己种。

农民想,我这些年除了帮别人养肥了地,种好了苗,自己什么也没捞的啊,于是非常悲伤。

这个故事,是我看到的貌似是寓言的故事。

不过我的意思不在于批判地主,我是想说,其实,我们都是那个农民。

来到世上一遭,命租给你,你自己可以惨淡经营,也可三心二意,最后尘归尘土归土,你什么都带不走。

当我们把性命还给命主,那么最后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么?这样你是不是明白了什么?这是由土地让我想到的故事。

关于锅灰土的另一个故事,说一个小战士到了礁岛服役,临走前他妈妈让
他带了一包锅灰土,因为新兵蛋子们来自天南海北,好多的水土不服,其中一个战士连续地上吐下泻两头放花,他跟班长说应该给那个病号喝一碗锅灰土。

有人笑说,那是你家的锅灰,他又不是你们那的人,能管用?死马当成活马医呗!没想到还就真的好了。

这个小战士笑说,虽然咱们不是一个省,好歹都在一块陆上,这就顶用。

你背井离乡,我背井离乡,虽然咱们背的不是同一口井,但是咱们自乡人都再没有喝上水。

开个玩笑。

家乡是什么,搅进筷子的是一口吃的,塞进耳朵是一句乡音,映入眼帘是一个地名,触手可及是一抔黄土。

写到这,想借唐朝皇帝之口,叮嘱句宁恋本乡一捻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这些都是由乡土联想到的,还有由中国引发的联想。

我成认不应当这样将书名割裂开来,然而剩下的那局部关于这个国家古往今来的深深热爱,假如凝练成两个字引发的,那么又只能是中国。

华夏中国,?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由于中国所引起的感想,古老的像是渗着象牙白色乳汁的民俗老歌,随着檀香一径地在空中散了,新颖的犹如蓝夜中新近的一颗亮星,引人瞩目和闪耀。

很多人说中国的人情社会不好,外国的法制社会多么多么的好,如此看来外国的月亮也是比我们要圆了。

那么也可惜的没听到国外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般写月亮比咱们的更美的句子。

如今我们排挤封建统治,称帝者人人诛之的口号已经喊了快一百年。

大家都知道封建统治不再合时宜,小农经济落后于世界。

但是,它们都是与社会相适应的。

社会变了,很多东西变得不好
了。

中国特色的法制社会,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上,这也是一点点地在变化,因为熟人社会根深蒂固。

别忘了,我们才是脱离了封建制一百来年的年青国家。

假如你非要拿一个婴儿和成人赛跑,又嫌弃婴儿跑的太慢,那么我们也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我们都有一方乡土,叫中国。

读完?乡土中国?后,有的章节涉及的话语、情形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自己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还是多多少少受到了乡土社会的影响。

以下就给我留下深入印象的章节谈一下体会、感受。

第一节乡土本色中费老说过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生疏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内幕,所以得讲个明白;害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对于费老的观点我觉得应该分两个方面来分析。

我觉得在费老那个年代乡土社会可以真正做到不需要法律,大家都彼此熟悉、信任,凡事只需要打个招呼就行。

但是我认为画押、签字,特别是法律的产生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能起到一种约束的作用,防止不必要矛盾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开展,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好有坏。

大家都产生了一种防范心理,即使是在农村。

大家在谈及钱时也格外小心,借钱得写欠条。

所以我觉得费老那句打个招呼就是应该视情况而定,小的事情可以不必见外,但谈及钱、物质方面的时候还是得按规矩办事,该怎样就怎样。

这并不是一种见外的表现,而是现
代社会的一种习惯,它已经浸透到了乡土社会,所以那种见外之类的想法也得改变一下了!
在我看来,土气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乡村人的淳朴,仁慈。

至少不会像城里人充满着勾心斗角、为了自身的利益尔虞我诈。

自以为穿上了名牌衣、名牌鞋、背着名牌包就高人一等。

带着有色眼镜看乡里人,用土气乡巴佬之类的字眼挖苦他们,甚至是一种嘲笑的态度。

特别是近年来大批的农民进城搞建筑,即所谓的农民工。

他们起早贪黑、一砖一瓦筑高楼大夏。

大厦完工后住进去的是城里人,他们只拿到自己凭苦力赚到的工钱。

城里人的娱乐场所、娱乐设施也是农民工的杰作。

试问城里人在玩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农民工的辛苦,并反省自己对待农民工的态度,是不是会有一点惭愧呢?
第二节文字下乡,费老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为乡下人辩白,特别是在城里人说乡下人愚这点上,费老坚持着只是乡里人的知识不及人,并不是真的愚,并分析了原因环境的影响。

这节中印象比拟深的是乡里人的我呀和城里人的贵姓大名的比照,来说明乡土社会中人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人们都彼此相当熟悉,用声气辨人。

而贵姓大名那么反映一种生疏,就像如今的一些城里人,做邻居都几年了,甚至都没有打过招呼,更不用说交往。

这一点,我觉得农村比拟好,可以互相串门、唠嗑,真正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

第三节文字再下乡中有两段话我特别喜欢,甚至做了摘抄。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历。

这样说来。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
的投影。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根底。

这段话阐释了文化、历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该忘了历史。

历史的经历教训对如今的我们仍有重大的启发,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必须理解中国的历史,历史的耻辱还是不能忘,这是事实,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铭刻。

另一段是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历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

他们个别的经历,就等于世代的经历。

经历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这段话很符合乡土社会的特点,历世不移,人在熟人、熟悉的地方中长大,面对所要解决的事情也大同小异,凭借前辈的经历就可以解决,不需要个人绞尽脑汁去想,去创新。

这就是乡土社会,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循规蹈矩,个人觉得这种社会挺好的,很平静、安逸。

第四节差序格局主要围绕私展开,并指出了私也是有根源的!在费老看来,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的城里人都患有私的缺点。

一说是公家的,自私心就取代了公德心。

费老这里说的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是怎样划分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和西洋是不同的。

在西洋,团体的划分是有明显的界限的,而在中国传统构造中的差序格局是具有伸缩才能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权力的变化而大小发生变化。

所以人们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扩大圈子,把自己推出去,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

第十二节血缘与地缘中费老提及了自己的一项调查,并提出了自
己的假设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

这个应该是因地而异的。

比方有些地区的女子不愿意分开自己的家乡,让男方入赘,男方很容易就成为了村中人。

并没有书中说的.那么难!亲属尽管再亲密,终究是体外之己,所以钱上往来最好不要涉及亲戚。

这就是所谓的亲兄弟还得明算账,谈钱伤和气。

人都是经济人,所作所为大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毕竟无私的人是少有的、罕见的。

所以说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开展的,亲属之间谈生意、做买卖老是怪怪的,担忧利益的分配不公,最后亲戚也做不成。

第十四节从欲望到需要中描绘的乡土社会非常简单,人们只需要靠经历、传统去生活就够了,每个人的欲望常是符合人类生存条件的。

因为是乡土社会,社会变化的速度非常慢,环境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人们面对的问题大同小异,生活方式也大致一样,所以由祖祖辈辈不断积累下来的经历对于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是指向标,指引着人们一步一步前进,它已经为人们规划了人生,普通平凡的村民从出生到死亡都沿着这条途径走,绝对是可以安稳度过一生的。

那么可不可以说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欲望是符合实际的,它与现代社会人们口中的欲望不是一个性质呢?
我个人觉得乡土社会比拟合适甘于平淡、渴望安稳生活的人去居住,生活中不会有多大的起伏,就那样平平庸庸过一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费老的这本?乡土中国?主要以乡土社会为主线展开,在阐述乡土社会的某些性质时会将城市与乡村进展比照、在写差序格局时将西洋团体和乡土的社会构造进展比照来更好的说明问题。

同时站在乡
下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间接地批评了城里人对乡下人的那种不屑的态度或者是对乡下人的挖苦、不尊重。

这个对我们如今的社会也是有启发作用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

作为一名学生,要写出深入的体会、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有一些难度,加之随着社会的开展,乡土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读?乡土中国?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甚至是完全不懂的文段,最难理解的就是差序格局。

虽然写的读后感只是一些皮毛,但这本书确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它描绘的乡土社会与我们村有类似的地方,更多地还是不同,所以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