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开元杂报》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开元杂报》原文及翻译译文
1、《读开元杂报》原文及翻译译文
《读开元杂报》原文及翻译孙樵
原文: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

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则射礼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

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所仰给耶?北虏惊啮边甿,势不可控,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

况西关复警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齰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乎?安有廷奏争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


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云。

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

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

”诚不类数十幅书。

樵恨生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事,如奋臂出其间。

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

凡补缺文者十三,正讹文者十一。

是岁大中五年也。

(取材于《全唐文》)
译文:
我曾经在襄汉一带得到几十幅文书,(它们)按日期逐条记事,没有开头和结尾。

它们大概说:“某一天皇帝亲自耕种籍田,举行九推礼;某一天百官在安福楼南举行大射礼;某一天安北都护府众蕃国的首领请求随从皇帝(到泰山)封禅;某一天皇帝从东部封禅回朝,有差别地赏赐大臣;某一天宰相与百官在宣政门为朝廷的事争执到十刻才结束……”像这样的记录有几十到一百条。

我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文书,只是认为它们是(记录)朝廷近来所做的事情。

有一个从长安来的人,(我)拿出那些文书给他看,(他)就说:“我住在长安城里,新天子继承皇位,以及走投无路的敌人自己溃散后,就能看到皇帝(在夏至时)举行南郊礼,哪里有(耕种)籍田的事情呢?何况九推(之礼)不是天子的礼仪吗?我曾经又进入太学中,看到仿佛高大隆起的被尘土覆盖的砖堆,走近认真看找到一块石刻,(这里)是射堂的旧址,原来射礼废止已经很久了,国家哪里能举行大射礼呢?从潼关往东,不是洪水毁坏农田,就是旱灾毁坏庄稼,百姓的收入常常不够交纳赋税,到了有卖掉子女自己给豪强人家做奴役的的地步。

我曾
经背对华山奔向洛水,遇到在西部戍边回来的一千士兵,官府供给他们一顿饭,他们的财力用尽不能支撑下去(而回),国家哪里能够(有财力)到东部封禅呢?那些随从的官吏和皇帝的卫士依靠什么供给呢?北部边疆的敌人惊扰掳掠边地的百姓,局势不能控制,宰相驰骋出朝督战,还没有回复战功。

何况西部关塞又被西戎惊扰,哪里还有蕃国首领随从(皇帝封禅)的事情呢?武皇帝因为御史私下议论宰相的事情,向岭南贬谪了四人,至今朝廷中大臣咋舌禁声相互告诫,何况是宰相在仪仗下陈述奏议呢?哪里还会有在朝廷上奏议争论的事情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有一个了解文书的人从外面进来,说:“这些都是开元年间的朝政事务,大概是当时分条对外颁布的。


我后来找到《开元录》来验证这些文书,一条一条能够对应。

但还是认为前朝所做的事情,不应当都成为废亡的典章制度。

等到来到长安,我每天看到逐条报道的朝廷的事情,只是说:“今天革除了某人的官职,第二天授予某人官职;今天皇帝到了某处,第二天皇帝在某处打猎。

”的确不像那几十幅文书(所记录的)。

我遗憾自己不是生在太平时期的男儿,可是,等我读到开元年间的事情,就如同从太平年间走出来振臂高呼一样(激动)。

于是,拿出那些文书就随意在它的文末记下这些。

一共增补十三个缺漏文字,订正十一个错误文字。

这一年是大中五年。

《读开元杂报》
2、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原文及翻译王守仁
原文: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谚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乏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

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

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
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

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

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

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

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

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

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

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

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

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

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
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

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

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

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

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

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

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
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
3、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
原文: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
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

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

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

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

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

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

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

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

等到听说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

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

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

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

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
忠臣的言论呀。

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

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

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

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

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

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

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

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

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它。

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

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事大大的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
王安石《读《江南录》》
4、《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译文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
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染丘据遗之。

三返不受
原文: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景公见之曰:“嘻!夫了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公不说,趣召晏子。

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遂让不受。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
原文:
晏子入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

齐景公发现了这种情况,惊讶又自责地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

国家给我的俸禄很多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以自己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晏子出宫后,景公派大夫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

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

晏子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
了。

”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节省衣食,朴素勤俭,给百官和百姓作个榜样。

我努力的廉洁节俭,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

现在,国君在上乘豪华大车,我在下也乘豪华大车,这样,我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姓不讲礼义、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的行为了。

”最后,晏子还是辞谢了景公的好意,没有接受豪华的车马。

5、《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三十》原文及翻译译文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三十》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
晏子病,将死。

凿楹纳书,命了壮,示之
原文:
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及壮,发书之言曰:“布帛不可穷,穷不可饰;牛马不可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任;国不可穷,穷不可窃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三十》
原文:
晏子病重,快要死了。

他凿开厅堂前面的柱子,把遗书放在里面,对妻子说:“我的遗书,等孩子们长大后,一定要拿出来给他们看看。

”等到孩子们长大了,晏子的妻子从柱子里取出了遗书,给孩子们看。

遗书上写了四句话:“布匹、丝绸不能浪费,浪费了就没有穿的;牛马不能浪费,浪费了就没有拉犁种地的牲畜;作为一个士人,不能没有气节,没有气节就不要做官;国家不能物质匮乏,要发展经济、勤俭治国,否则国家就要灭亡。


6、《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原文及翻译曾国藩
原文: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

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译文:
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

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

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

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

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

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

务必要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切地省察!幸甚幸甚!
7、方孝儒《幼仪杂箴恶》原文及翻译译文
方孝儒《幼仪杂箴恶》原文及翻译方孝儒
【原文】
见人不善,莫不知恶。

己有不善,安之不顾。

人之恶恶,心与汝同。

汝恶不改,人宁汝容?恶己所可恶,德乃日新。

己无不善,斯能恶人。

【译文】
看到人不好的地方,都知道厌恶,自己有不好的地方,怎能不改正呢?人们讨厌不好的东西,心情都是一样的。

你有恶行不改,人怎能容你。

厌恶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与品性,德性才能一天比一天完善。

自己没有不好的行为,才可以痛恨别人的坏行为。

8、《读通鉴论》之《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原文及翻译译文
《读通鉴论》之《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原文及翻译王夫之《读通鉴论》
原文: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

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

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也。

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

故曰非智所及也。

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

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

而羽不
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

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

”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

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

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汉高一败彭城,再败荥阳,跳身孤走,而神不为怵,故项羽终屈其难折之锋。

宋祖端居汴京,曹彬为下江南,收六十余年割据不服数千里之疆土,而不轻授以使相,故功臣终安臣节而天下定。

成大业者,在量而不在智,明矣。

量者,定体于恒者也。

体定于百年之长虑,而后机不失于俄顷。

忧喜变迁,须臾不制,转念知非,而势已成乎莫挽,唯定体之不立故也。

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侈靡,无所汔止,羽、存勖之以倾败终也,决于此耳。

生之与死,成之与败,皆理势之必有,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

既以身任天下,则死之与败,非意外之凶危;生之与成,抑固然之筹画。

生而知其或死,则死而知其固可以生;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

生死死生,成败败成,流转于时势,而皆有量以受之,如丸善走,不能踰越于盘中。

其不动也如山,其决机也如水,此所谓守气也。

气守而心不动,乃以得百里之地而观诸侯、有天下,传世长久而不危。

岂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胜,而俄顷之间,大忧大喜之所乘,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倾败即成乎莫挽。

豪杰之与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
(取材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解释:【1】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

译文:
成功后不会倾覆,失败后不至灭亡,(关键)在于自己所拥有的气量罢了,(仅凭)才智是不能达到的。

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

外在表象是表现内在根本的,内在根本不稳定,那么外在表象就不能发挥作用;内在根本不稳定而外在表象有时能发挥作用,只是(赶上)那(恰当的)时机罢了。

(恰当的)时机产生时可能会成功,却不能够维持长久,即使(一时)成功了(最终也)一定会失败,如果失败了(最终就)一定会灭亡。

所以说不是(仅凭)才智能达到的。

项羽、李存勖作战一定会胜利,面对强劲的敌人不屈服,不仅是(凭借)他们的勇猛,(他们能)把握战机的迅捷也算是(有)才智了,最终(却还是)
倾覆灭亡的原因,难道是(他们的)才智很快用尽了吗?才智是没有用不尽的。

项羽不能承受战败,刚一(在)垓下战败,就悔恨发怒不能自持而自刎,(他的)气量不能承受战败。

假如让(他)克制住愤愤的怒气,渡去江东再做之后的打算,韩信、彭越、英布并不是不能改节而非要效忠刘邦的人,(项羽若能)收拾残部,离间群雄,重新振作(与刘邦)拼命较量,(那么)刘邦也会疲于应战的。

但项羽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气量仅限于(容纳)全胜的威风,(一旦)意外战败就不能坚定自信了。

项羽可以享受胜利却不能承受战败,所以(一旦)战败就必然灭亡。

李存勖可以忍受战败却不能把握胜利,所以(一旦)战胜就一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