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7人口城市与交通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七
A卷—基础练
(2024·浙江高三模拟)下图是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上图乡村的人口增长现状是( D )
A.少儿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环境美丽,老年人口迁入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人口死亡率下降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出率高
2.该乡村人口现状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C )
①土地撂荒,水土流失加剧②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③劳动力短缺④就业压力增加⑤环境压力减小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⑤D.①③⑤
3.上图乡村可能位于我国的( B )
A.浙江沿海地区B.河南中部地区
C.西藏南部地区D.上海郊区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显示,该乡村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少儿比重小;受经济因素影响,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老年人口留守乡村,导致人口迁出率高,老龄化高;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在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提高了老龄化程度后,又可以导致人口的死亡率提升。
故选项D正确。
第2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迁,老年人口留守乡村,该乡村养老服务难以保障,且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就业压力减小;土地撂荒,植被复原,水土流失减轻;总人口削减,环境压力减轻。
②③⑤正确,①④错误。
故选项C正确。
第3题,该乡村应位于河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慢,乡村收入低,导致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浙江沿海地区,乡村经济发达,外迁现象少;西藏南部人口较少,且以少数民族为主,外迁不明显;上海郊区都已经城市化。
故选B。
(2024·安徽淮北高三一模)下图示意南京市占地面积较大的四个区域居民通勤方式结构。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 )
A.甲区通勤呈高碳排放特征
B.乙区远距离通勤比例最小
C.丙区步行出行率约占56%
D.丁区自行车出行比例最高
5.与乙区相比,丁区居民通勤平均碳排放较低,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D )
A.公交班车较多B.居民收入较高
C.距地铁站点近D.用地类型多样
【解析】第4题,依据所给结构统计图获得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居民通勤方式比重),进行相应推断和分析。
甲区通勤方式中小汽车和公交、班车比例高,结合交通工具耗能特点可得出高碳排放特征,A项正确,乙区通勤方式中小汽车比例并非最小,故乙区远距离通勤比例不是最小,B项解除;丙区步行所占比例并未超出一半,C项错误;丁区通勤方式中比例最高的为地铁,不是自行车,D项错误。
故选A。
第5题,针对“乙、丁同为老城区,但居民通勤平均碳排放不同”的特别性,进行缘由分析。
图中显示丁区居民步行与电动车占比明显高于乙区,因此通勤距离较短。
一般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越多,居民通勤距离相对越短。
据此可知丁区用地类型多样,D项正确;丁区公交、班车比例较低,可推断公交、班车较少,解除A项;而收入凹凸不是确定居民通勤方式的主导因素,且乙区小汽车占比较高,居民收入可能相对较高,B项错误;地铁占比丁和乙相差不大,但无法推断距离地铁站远近,C项错误。
故选D。
(2024·北京顺义区高三二模)武汉城市圈是指以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覆盖周边多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下图为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联系结构演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 C )
A.城市圈的形成得益于地形条件的改善
B.东北地区发展缓慢可能是气候的影响
C.城市联系由单极放射向网状一体演化
D.内河航运是连接武汉城市圈主要方式
7.武汉城市圈形成的主要目的是( A )
A.促进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B.增大武汉市行政区域范围
C.降低城市圈环境人口容量
D.加快城市圈逆城市化进程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武汉城市圈以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圈的形成得益于地理位置优越,A错误;城市圈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发展缓慢与气候关系不大,B错误;由图可知,城市联系由单极放射向网状一体演化,C正确;连接武汉城市圈的主要方式是陆路运输,如高速马路,高铁等,D错误。
故选C。
第7题,武汉城市圈形成后,周边地区可受到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协调发展,A正确;城市圈的形成无法变更武汉的行政范围,B错误;城市圈形成后,城市圈内的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可能会增加,C错误;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会加快周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D错误。
故选A。
(2024·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二模)中国T公司波兰工厂是一个海外液晶电视组装基地,其所须要的零部件(液晶显示屏幕等)主要来自中国,附加值不高。
2016年波兰工厂起先运用以“蓉欧”快铁为主的中欧班列将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从中国成都运到波兰,零部件的装箱量占成都至波兰班列货运量的三分之一。
受“蓉欧”快铁影响,T公司波兰工厂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革——全球流淌的即时生产。
下图示意T公司波兰工厂现有的生产组织方式。
据此完成8~9题。
8.T公司波兰工厂主要零部件供应始终没有欧洲化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C )
A.市场规模B.空间距离
C.生产成本D.科技水平
9.运输方式变更对T公司波兰工厂的影响是( B )
A.原材料及产品仓储空间增加
B.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增加
C.生产向小、精、尖方向发展
D.生产成本和运输效率增加
【解析】第8题,中国T公司波兰工厂是一个海外液晶电视组装基地,其所须要的零部件(液晶显示屏幕等)主要来自中国,附加值不高。
主要零部件供应始终没有欧洲化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劳动力工资较高,生产成本高,C正确。
跟市场规模、空间距离和科技水平关系不大,故选C。
第9题,中欧班列的准时化运输变更了备货的生产方式,采纳流淌即时生产,可以刚好获得零部件和电子元件;增加多条生产线,实现了准时加工和准时向客户运输;可以依据客户需求,进行精益化生产和多样化生产;全球流淌即时生产实现了零部件和电子元件的零库存,降低仓储成本,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准时生产和准时运输使产品具有供应服务上的竞争优势;多样化生产和精益生产能使产品更好满意消费者需求。
所以,中欧班列开通,这种运输方式变更对T公司波兰工厂的影响是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增加,B正确;原材料及产品仓储空间削减,A错。
生产向精益化生产和多样化方向发展,C错。
生产成本降低,D错。
故选B。
(2024·辽宁辽阳市高三二模)我国某县城地处高原,总人口约8万人,用地规模较小。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过境交通流量的增大,该县城穿城而过的国道拥堵状况日益严峻。
2024年国庆节期间,沿该国道穿过县城耗时约半小时。
下图示意该县城的布局。
据此完成10~11题。
10.此次国庆节期间对国道拥堵状况影响最大的是( D )
A.学校B.河流
C.文化馆D.汽车站
11.缓解该县城国道拥堵最合适的方法是( C )
A.限制过境货运车辆通行
B.增加跨河桥梁数量
C.县城外围修建过境马路
D.拓宽原有道路车道
【解析】第10题,国庆节期间学校不上课;河流与国道平行,对国道影响不大;文化馆客流量一般较小;故A、B、C错;由图可知:汽车站位于国道沿线,进出汽车站的车流与长途过境车流交织,车流量增加,加剧国道的拥堵状况,故选D。
第1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国道从该县城穿城而过,过境车流和本地车流叠加造成交通拥堵,因此适合在县城外围修筑过境马路,将国道外迁,分别过境车流和本地车流,C正确;限制过境货运车辆通行,增加跨河桥梁数量都不是最合适的方法,城市空间有限,拓宽原有道路车道,也是不行取的,ABD 错。
故选C。
B卷—实力练
(2024·山东高三二模)多年来,武汉不断利用降低落户门槛等政策吸引人才。
下图为2012~2017年武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变更图。
据此完成1~2题。
1.2012~2017年,武汉( C )
A.常住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B.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C.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D.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削减
2.推想武汉落户门槛降低幅度最大的时期是( D )
A.2012~2013年B.2013~2014年
C.2014~2015年D.2016~2017年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纵轴代表增长率,只要数值是正值,人口数量就在增加,曲线向下弯曲代表增长速度减慢,所以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增加,C正确,A错误;户籍人口先削减后增加,B、D错误。
故选C。
第2题,据图可知,户籍人口2013年前负增长,之后波动增加,2016年后起先大幅度增长,说明是在2016年起先实施降低户籍门槛的政策,吸引更多外地人落户武汉。
故D正确。
(2024·衡水第一中学高三一模)哈尔滨市地处东北平原的松花江畔,是我国老工业城市,原有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旁边,随着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工业空间布局不断发
生变更。
以城市核心区域为中心,以千米为单位,将哈尔滨市区划分为25个圈层。
图1示意不同时间哈尔滨市各圈层工业空间面积变更。
从16个方位划分为16个扇形区,图2示意不同时间哈尔滨市各扇形区工业空间方位变更。
据此完成3~5题。
3.哈尔滨市西部对工业空间扩展的限制因素最可能是( A )
A.河流B.铁路
C.山脉D.马路
4.2003~2017年,哈尔滨市工业空间扩展( C )
A.16个扇形区都有发生B.城市中心部位全部外迁
C.东南和西北方向显著D.西南和东北方向最快
5.哈尔滨市工业空间( C )
A.呈扩散状态B.呈集聚状态
C.扩散中集聚D.向远郊迁移
【解析】第3题,图2中城市西部三个时间工业空间都没有分布,若有铁路或马路,利于工业布局;哈尔滨地处平原,城区没有山脉分布;哈尔滨西临松花江,受河流的阻隔作用,工业区难以向西拓展。
故选A。
第4题,2003~2017年,16个扇形区有三个方向没有扩展,有两个扇形区在其次阶段发生了萎缩;0~4千米城市中心部位有所削减,并没有全部外迁;东南和西北方向扩展最显著,故选C。
第5题,由图1可知,哈尔滨市工业空间由中心城区向周边扩散,但在5~11千米圈层呈明显集聚状态,工业空间在扩散中呈现集聚。
C正确,故选C。
建筑物的布局会影响居住区楼房的采光,居住区设施的布局会影响整个居住区的性能与质量,光伏设施在居住区中合理布局,可以缓解居住区高密度布局与光伏利用之间的冲突。
某中学地理爱好小组对东北平原某城市一高层(11层以上)居住区进行了探讨。
下图示意该居住区居住楼、出入口和当地盛行风方向。
据此完成6~8题。
6.该市居住楼如5,6,7,9,10,11号组合布局方式最有利于( C )
A.冬季采光,夏季遮光B.冬季保暖,夏季防潮
C.冬季防风,夏季通风D.冬季通风,夏季防风
7.下图示意该小区某号楼南立面相宜铺设光伏设施空间,该楼号最可能是( B )
A.3号B.4号
C.7号D.13号
8.为了避开冬季冷风入袭,该小区的出入口最合理的是( D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该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冬季)和西南风(夏季)。
居住楼5,6,7,9,10,11号组合布局朝向西南,与居住楼1,2,3号坐北朝南的组合相比,冬季不易采光,且夏季遮光,A错误;居住楼5,6,7,9,10,11号整体垂直于主导风向错列排布,有冬季保暖的作用,但没有夏季防潮的作用,B错误;居住楼5,6,7,9,10,11号整体垂直于主导风向错列排布,前后楼道之间缺少东北—西南方向的通道,且北密南疏,前后错开排布,利于冬季防风,夏季通风,故选C。
第7题,由题干可知,该图示意居住楼南立面相宜铺设光伏设施空间,整个低层都是光伏不相宜空间,说明该号楼南面有其他居住楼阻挡太阳光,解除3号楼,A错误;西侧有大部分的光伏相宜空间,说明该号楼西面没有其他居住楼阻挡太阳光,解除7号,且13号楼的南面为侧面,面积较小,综合解除13号楼,故选B。
第8题,依据图中风向标可知,该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因此将出入口设在西侧和南侧,可以避开冬季寒冷的东北风迎面直吹,利于居民日常出行,故解除②③出入口,选择①④出入口,故选D。
(2024·广西南宁市高三二模)地铁的建成对沿线地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显著带动沿线地区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中的8个站点及其周边土地主要用途示意图。
据此完成9~11题。
9.枢纽站位置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C )
A.辐射范围B.周边用地类型
C.交通换乘D.距市中心远近
10.与一般站相比,中心站周边多为( B )
A.住宅区B.商业区
C.工业区D.生态区
11.端头站周边城市化速度最快,这主要是由于( C )
①换乘最便利②服务业发展快③地价高④城市化起点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枢纽站点都是两条或多条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具有多个方向的运输优势,主要从轨道交通换乘的角度划分,C正确;与其辐射范围、距市中心远近、周边用地类型关系不大,解除A、B、D,故选C。
第10题,由图可知,中心站点周边多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特色商贸等用地类型,且中心站点旁边土地租金较高,商业区竞租实力强,因此多商业区,B正确。
解除A、C、D,选B。
第11题,端头站位于地铁线路的终点,接近郊区,换乘与市区内相比并不便利,①错误;要到达更远的地区,只能乘坐地铁到达端头站,再换乘其他交通方式,所以中转会带来大量的人流,在此停留会促进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②正确;端头站处相对其他站点来说位置较偏,地价低,③错误;位于郊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口密度较小,城市化起点低,所以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快,④正确。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