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说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总会联想到党报机关报的那种论调,心理上总是有点生涩和排斥的。

不过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阅读,对它的看法开始有了改观,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下面我主要从其中的一些论述来谈谈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报纸的内在客观规律
马克思说到“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人们通常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会有疑问包括我自己,因为这和我们国家现行的新闻制度好像是不同的,因为在我们从学习中获得的信息一贯都是新闻事业是党政的喉舌,要坚定不移在拥护党的决策和路线。

然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后我发现,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好像是两个面对面站的人在争论“6”和“9”一样,因为一种是在谈马克思的新闻自由思想,一种是党报思想,所以出发点是不同的。

至于我国现在引用的就是党报理论的思想,在我国,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起着维护国家政权和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

因为我们不是照搬照抄他的全部,而只是引用了其中一部分,并且做出一些改动让他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更适合政府的统治和管理,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自相矛盾的。

2.报刊应成为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第三种力量
马克思在谈到民主报刊的性质时说,“在报刊这个领域内,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
我认为批评是可以的,因为新闻媒体本身都应该担负着监督的职能。

但说到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独立于世的第三种力量,我觉得那完全是在空想。

我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允许这样的独立势力的存在,这样必会造成无序的巨大混乱,我想没有哪个机构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做到完全的客观中立不偏私吧,这样的话他将成为一个没有立场的摇摆不定的组织,那么还有什么可信度而言呢?而且,一个政府要治理他的国家必然希望内部安定团结稳定,倘若在政府制定一项大政方针的时候,一个既不为政党也不为人民的媒体跳出来说“不”!那它还能再继续存活下去吗?所以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和政府,决不会容忍新闻媒体违背他们的重大政策,危害他们的根本利益,在任何国家都一样。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政府公信力太低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也低得不能再低,所以我们说到“喉舌论”的时候,通常都会说“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往往忽略了马克思的原意中还有“人民”二字,我想这也是现在的很多媒体人忘记的一点吧。

3. 记者要公开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

马克思在阐述“人民报刊”思想时指出,人民报刊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恶、欢乐与痛苦。

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
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
这个问题是一直困扰得我最多的。

结合现实和前段时间所做的媒介批评的论文,我想了很多。

关于“有闻必报”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在强调要真实公开的反映人民的呼声,要及时的报道新闻时事,但是在现实中却对很多事情瞒报、谎报,一方面是“维护稳定”的需要,一方面更多的是来自“上面的压力”。

其实细细考虑我们不难看出这当中是存在着悖论的,因为结合到现实因素情况又总是要复杂很多。

拿年初的“杀童案”来说,连续发生了三四起类似的恶性案件,一开始媒体蜂拥的报道,但随后一份新华社关于在世博期间要求各媒体对“江苏泰兴幼儿园杀人事件”采用通稿的帖子触发了有关媒体伦理的讨论。

其实,我也认同当中的一种说法即“媒体的过度渲染容易形成示范效应”。

因为我觉得从最初的“南平惨案”到“江苏泰兴幼儿园杀人案”,再到“潍坊杀童案”,后来的行凶者多少有受前人影响并模仿的嫌疑,不然为什么之前很少听到类似案件,而在第一起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就发生了3起这样的恶性案件。

但是这个的前提是“过度渲染”,这就是媒体的轰炸效应来带的恶果。

现在好多事情都是因为媒体的过分渲染,比如“伪娘”和“暴力抗拆迁”因为三天两头的见报,所以已经造成了很多的模仿者,而“伪娘”几乎已成为了一种风潮。

然而,我们也不能掩盖事实的真相,这样就不能反映民间疾苦,不能传达真实的信息,这样就会有很多冤屈得不到声张。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是很矛盾的。

我本希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解开这个
困惑,但看来看去都还是一个以谁的利益为重的问题,自然又要回到党性原则上去。

题目虽叫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但更多的是在谈我自己对新闻的一些理解。

我觉得理论也仅仅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付诸于实践后就会有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来左右这个理论,机械的教条主义是行不通的,关键还是要看怎么运用。

222008309022015
袁霓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