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万江——谢氏宗祠(1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万江——谢氏宗祠(101)
2023年1月2日(农历新年初一)下午,参观位于东莞市万江区滘联社区谢屋村——谢氏宗祠。
谢氏宗祠地处谢屋村中心,面朝运河小广场,宗祠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走近宗祠,门口两幅对联格外让人注目:“五岭花明香薰玉树、满堦苔绿色染鸟衣”“花开满祠添吉庆、灯照全村旺丁财”。
在我参观上百的宗祠中,东莞大部分宗祠对联都是告诉游客,宗祠的主人哪里来,可是万江谢屋村的谢氏宗祠对联都是带有喜庆色彩。
据史料记载,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历代进行维修,分别于1890年、2008年11月进行重修,重修后,宗祠四周的基础、大门口位置、两侧的厨房等都是原址原貌建设。
宗祠三间三进,合院式建筑布局。
面宽13.米、进深28米,建筑平米。
宗祠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灰塑龙舟脊上立灰塑鳌鱼,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目前宗祠已经成为市民娱乐活动中心。
跨过宗祠门槛是一个木质红色陈旧屏风,据看门老人讲,这个屏风是老宗祠留下的,至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绕过屏风进入第一进天井,天井两边是走廊,走廊的房檐雕刻,刀工精美,动物、植物,栩栩如生。
右边走廊是功德墙,黑色花岗岩墙面上密密麻麻镌刻着,重修宗祠捐款姓名和金额。
左边门口悬挂着《谢氏家训》:事亲比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以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文必功、习武必勤。
治国必忠、居功毋骄、见恩必谢、士农工商、择术必正、毋听妇言、而伤同气、毋作非法、而犯典刑。
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
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
制行唯严以律己、处事当宽以绳人。
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以冥冥。
谢氏家训苦口婆心,教育后人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实际上就是治国、齐家、平天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了物质生活,更离不开精神生活,牢记家训很有必要。
第二进是中堂,中堂上边悬挂着“思敬堂”木质牌匾,在古代,家族死了人,一般都放在宗祠,供族人瞻仰、思念、告别等在宗祠举行。
“思敬堂”还有一幅长对联:支派衍陈留玉树芝兰自古凤毛济美,源流传莞水鸟衣朱雀至今燕翼贻谋;对联告诉我们谢氏先祖来自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谢氏一族南迁莞水,来到谢屋宝地,子孙孝顺,都有好前程。
第三进是摆放谢氏历代先祖牌位,祭奠先祖的地方,右墙上悬挂着两块3米长的木质牌匾对联:滘地聚昌隆祖德孙承辉宝树、联盘繁后传宗仁子胤耀琼林。
意思就是,谢氏一族南迁到谢屋这块宝地,子孙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
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
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
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
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
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
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
望出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史称谢氏正宗。
是为河南谢氏。
老河口:孙金福撰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