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液细胞形态学 共30页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b50cf077232f60dccca17b.png)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患者拒绝。
8
骨髓穿刺
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脊椎棘突、胸骨以及 胫骨粗隆前下方等部位。 骨髓液量 0.2mL,过多将被血液稀释。 骨髓取材指标 ①抽取骨髓一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②外观骨髓液红色粘稠状、有骨髓小粒*、油滴。 ③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 ④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 于血片之比。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 医技分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注:骨髓小粒是骨髓细胞中的一个结构,为少量条索状纤维搭成的网架,其间布以造血细胞和非造血 细胞的团块,多分布骨髓涂片尾端和两侧。
9
骨髓穿刺
未抽取骨髓液的原因 ① 穿刺位置不佳,未到达骨髓腔。 ② 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 ③ 某些疾病可能出现“干抽现象”,如骨髓纤维化、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过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0
血涂片制备
手工推片法 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及仪器结果复查。 ✓ 薄血膜推片法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应用最广。 ✓ 厚血膜推片法 对疟原虫、微丝蚴等阳性检测率高。 自动推片法 可获得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血涂片,
但尚未普及。
刘成玉,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
血涂片染色
19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肉眼观察 选择血膜的颜色、厚薄、骨髓小粒等适宜者 进行镜下观察。
NEU%>85%;LYM%>50%(成人)>60%(儿童);M%>13%;E> 10%;B>2%.
4.仪器报警信息 如原始细胞、各类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左移、大血 小板、血小板凝集、红细胞碎片、难溶性红细胞等。
项目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项目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6d4d0b67eff9aef8941e06de.png)
1 / 1项目4 缺铁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4模块1 缺铁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缺铁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特点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项目4 缺铁性贫血总课时 4模块2 铁代谢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铁代谢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铁代谢检查工作任务1. 血清铁的测定2.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血清铁2.血清总铁结合力3.血清铁蛋白1. 血清铁的测定2. 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1. 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测定1.IDA时铁代谢的变化项目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再障骨髓象特点1.急性造血功能停滞2.纯红再障1.再障的鉴别诊断项目6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1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巨幼贫骨髓象特点1.巨幼贫的诊断治疗 1.巨幼贫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1 显示溶血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溶血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 血清结合珠蛋白3.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1. 溶血性性贫血的概念及分类1. 溶血性性贫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如何变化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2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教学内容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工作任务1.确定溶血的存在2.确定使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3.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原因的确定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的原因1.溶贫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特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3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3.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4.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实验3.酸化甘油溶血试验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诊断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4 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骨髓象检查2. G6PD缺乏的检验方法3. G6PD缺乏的诊断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酶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变形珠蛋白小体试验3.G6PD荧光斑点试验4.硝基四氮唑蓝试验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型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5 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教学内容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常用检验方法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常用的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 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的组成和种类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 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类型1.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6 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工作任务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 骨髓象特点4.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1.异常血红蛋白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7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课时 4教学目标学会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教学内容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工作任务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抗人球蛋白试验3.冷凝集素试验4.冷热溶血试验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类型1. 三种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比较项目8其他贫血检查总课时 2模块1其他贫血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其他贫血检查方法教学内容其他贫血检查工作任务1.增生性贫血2.继发性贫血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增生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继发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骨髓象特点1. 增生性贫血的概念、类型2.继发性贫血的常见原因1.贫血的鉴别诊断。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d368e5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c.png)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1. 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其呈红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红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规整。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有核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 2-5 叶;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分为两叶,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的颗粒。
3.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的细胞碎片,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通常聚集成团。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具体的血液细胞形态特征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有特定需求或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血细胞形态学PPT优秀课件
![血细胞形态学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834df243323968001c923c.png)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3μm 核圆形,偏位明显,染色质凝聚成大块或团块
状,甚至固缩不能看出任何结构(碳核) 胞浆量增多,淡灰或粉红色 比例 10.75-2.36%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RBC与有核细胞之比 常见病
1:1
各类白血病
10:1
各类白血病 增贫
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50:1
慢性再障、MDS
300:1
急性再障 、急停
临床分类过程中,增生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以 +/-号表示。如:增生活跃+或-。
第二部分
偏酸 合适
偏碱
五 光学显微镜使用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低倍镜(10倍):
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小粒、油滴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 估计小粒细胞面积 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目 寻找瘤细胞团 油镜下(100倍):观察单个血细胞形态。
骨髓小粒分级(1)
肉眼及低倍镜下观察: (-) 无骨髓小粒 (+) 骨髓小粒稀疏,相隔较远 (++)骨髓小粒较密集,于血膜尾部甚
骨髓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
急、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多为 (++)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细胞面积及细胞成分: 慢性再障多在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 造血细胞为主。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细沙状均匀分布,
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71ca66bed5b9f3f90f1cd4.png)
27
原始红(明显核仁及钝伪足)
28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 核圆形,略偏位,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
失或不明显。 胞浆量增多,蓝色,核周明亮淡染区,无颗
粒。0.92-0.41%
29
30
中幼红细胞
胞 体 圆 形 , 直 径 8— 18μm
核圆形,居中,或偏 位,染色质凝聚小 块直至碎墨块状, 核周边出现透亮的 缝隙。
20
胞核: 体积:有大---小,成熟红细胞无核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紧密快状 核膜:不显著---显著 核仁:清楚---不清---消失 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 大----小 细胞发育成熟过程:由原始---早幼---中幼---
晚幼---成熟细胞
21
以红细胞系统的成熟过程为例
22
1-2 单个血细胞观察顺序
16
第二部分
正常血细胞形态
17
(一) 骨髓血细胞分化
正常情况下,在造血干细胞分化、 发育、成熟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存在一 定的规律性。造血干细胞逐级分化形成 各系列、各阶段的骨髓血细胞,造血干、 祖细胞在形态上无法鉴别,只有分化发 育为各系列原始、幼稚细胞后,其形态 学特征才较明显,才能辨认。
18
6
内容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第二部分 单个血细胞形态特点 第三部分 骨髓和外周血有核细胞构成比 第四部分 骨髓报告书写格式和骨髓申请单
7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8
(一) 血液和骨髓标本的来源
部位:一般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穿刺, 必要时行胸骨穿刺,儿童还可以选择 胫骨。
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 抽吸骨髓时患者感锐痛,骨髓液外观 红色粘稠性、有骨髓小粒、油滴。显 微镜下见有骨髓成分(如幼红细胞、 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 细胞等)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d7635aaaea998fcc220e86.png)
3.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的,据观察PH的 改变,可使蛋白质与染料形成的化合物重新离解。缓冲液须保 持一定的PH使染色稳定,PBS的PH一般在6.4-6.8,偏碱性染 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的 碱基起中和作用,使PH恒定。
11
(三)瑞氏染液配制:
过细胞膜的学说很多,尚无定论),与相应的物质形成溶解度 很低的盐固着于细胞内而显色。染色剂皆有选择作用,其染色 不是将细胞全部一齐着色,而只是将其中一部分染色,多余的 被冲洗掉。目前多以吸附学说(电力吸附、机械吸附、化学吸 附)来解释。
8
基本概念 1.瑞氏染料是碱性染料美蓝和酸性染料伊红合称伊红美蓝
3
几种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方法:
1.光镜(瑞氏-姬姆萨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最基本和最常用的 检查方法,被看成是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内容,最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验室。
4
2.细胞化学染色: 是细胞学和化学两者结合的形态学方法,其目的和特点是
细胞保持完整组织结构。在细胞个体组织的单位上,显示化学 结构成分的定性或半定量。在血液学中应用的意义:
概述: 血细胞及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
检验学的基础工作。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 简捷的要求。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 遗传学 、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 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 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 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因而当前血液病不能 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 础,把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 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 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 诊断与治疗水平。
第二章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6f5777915f804d2a16c109.png)
造血细胞检验
22.10.2020
基础医学教学部
1
教学内容
▪ 掌握正常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 规律
▪ 掌握各系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 掌握骨髓象中类似细胞的鉴别要
点
22.10.2020
基础医学教学部
2
第一节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项目
一、 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一)细胞演变规律
原始
成熟
备注
细胞大 大 小
22.10.2020
基础医学教学部
21
5、网织红
Hale Waihona Puke 22.10.2020基础医学教学部
22
6、成熟红细胞
22.10.2020
基础医学教学部
23
▪ 题:胞质呈嗜多色性的红细胞是处于:
A、早幼红细胞B、中幼红细胞C、晚幼红细 胞D、网织红细胞E、成熟红细胞
22.10.2020
基础医学教学部
24
(三)、单核细胞系
1、原单
胞体:14~25um,圆或不规则;
胞浆:较原粒丰富,灰蓝或浅蓝, 不透明,无颗粒,边缘不规则, 常有伪足突起;
胞核:圆或椭圆或不规则,染淡紫 红色,染色质纤细,疏松交织成 细丝网状,核膜不明显,核仁1~3 个,大而清晰。
22.10.2020
基础医学教学部
25
2、幼单
22.10.2020
基础医学教学部
22.10.2020
基础医学教学部
13
5、中性杆状核:
胞体:10~15um,圆形;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浅红色;
核:凹陷的深度超过假设核直 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 最宽处1/3以上,染色质粗糙 呈块状,深紫红色,染色不 均匀。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99671c333186bceb18e8bb8d.png)
编辑ppt
34
原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15-30um,圆形或不规则.胞核较大,圆形或不规则,常有 凹陷,折叠,胞核1-2个;核染色质粗,排列紧密,分布不均匀,染成 紫红色;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胞质较少,呈深蓝色,无 颗粒,常可见指状胞质突起,细胞周边常有血小板附着.
编辑ppt
35
幼巨核细胞
编辑ppt
27
中性中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鉴别
编辑ppt
28
原始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 或类圆形,核膜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 核仁1-2个,清楚,染成淡蓝色。胞质很少, 淡蓝色,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编辑ppt
29
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 或类圆形,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 细胞粗。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偶有少许嗜天 青颗粒。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紫红色颗粒 状,核仁1-3个。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画 蓝感,核周常形成淡染区,胞质中无颗粒。
编辑ppt
20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 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核 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比原红细胞稍增多,为 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无颗粒。瘤状突 起和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编辑ppt
1
编辑ppt
2
编辑ppt
3
原粒细胞型
胞体直径10-20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呈淡
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 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如薄沙分布,无浓集。核仁 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呈透 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多无颗粒。
(整理)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整理)正常血细胞形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584a457fd5360cbb1adb2b.png)
项目1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模块1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工作任务:1. 正常血细胞形态的显微镜观察教学任务:第一节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各种血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
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的发生则由小变大。
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粗密,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核的着色由浅变深。
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均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
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1.红细胞发生红细胞发生历经原红细胞(Proerythroblast)、早幼红细胞(或称嗜碱性成红细胞,basophilic erthroblast)、中幼红细胞(或称多染性成红细胞,polychromatophilic erythroblast)、晚幼红细胞(或称正成红细胞,normoblast),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
从原红细胞的发育至晚幼红细胞大约需3~4天。
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和其他代谢产物,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2.粒细胞发生粒细胞发生历经原粒细胞(myeloblast)、早幼粒细胞(又称前髓细胞,promyelocyte)、中幼粒细胞(又称髓细胞,myelocyte)、晚幼粒细胞(又称后髓细胞,metamyelocyte)进而分化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
从原粒细胞增殖分化为晚幼粒细胞大约需4~6天。
骨髓内的杆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的贮存量很大,在骨髓停留4~5天后释放入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嗜碱细胞:颗粒--紫黑色、等大等 圆、紧密排列、分布于胞浆与胞核上。 核—圆形。
组织嗜酸:颗粒--橘红色、等大等圆、 紧密排列。核—圆形。
整体:细胞体积、胞体形状 胞浆:量、颜色、(颗粒、淡染区) 细胞核:形状 染色质: 核仁
各系统的区分 每系各阶段的区分 辨认点
浆细胞系统:原浆 幼浆 成浆
组织嗜碱细胞 组织嗜酸细胞 内皮细胞 纤维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脂肪细胞 吞噬细胞 退化细胞 网状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特点:颗粒--等大等圆、 橘红色、有折光性、紧密排列、充满 整个胞浆、不分布于核上。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特点:颗粒--大小不 一、紫黑色颗粒,分布于胞浆与胞核 上,核模糊不清。
或类圆 或类圆 或圆形 粗颗粒状 细沙状 细颗粒 细网状
或细网状 大如牛眼
成骨细胞----浆细胞 淡染区 远离核 与核相连
破骨细胞----巨核细胞 多个独立的细胞核
多倍体核由核丝相连
晚幼粒细胞------单核细胞 拖尾淋巴细胞------内皮细胞
谢谢!
正常血液细胞形态学
红系 粒系
单核系 淋巴系 巨核系
原红 原粒
原单 原淋 原巨
早幼红 早幼粒
幼单 幼淋 幼巨
中幼红 中幼粒(中性\嗜酸\嗜碱)
颗粒巨
晚幼红 晚幼粒 (中性\嗜酸\嗜碱)
产板巨
网红 杆状核粒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裸巨
(中性\嗜酸\嗜碱) 大淋巴细胞 血小板
成熟红 分叶核粒
小淋巴:
中幼红---------浆细胞
胞浆量 少
多
淡染区 围核一周 有
细胞核 居中
偏位
晚幼红---------成熟淋巴细胞
胞浆量 多 (环核一周) 少
胞浆颜色 红,不透明 透明
细胞核 居中
偏于一侧
胞浆
细胞核 染色质 核仁
原红---- 原粒---- 原淋 ----原单 油画蓝 深蓝 天蓝 灰蓝 有淡染区 或天蓝 量少 或淡蓝 可有伪足 圆形 圆 圆 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