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细胞形态学(2)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关键字: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血细胞形态学
(二)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记工序: 有核细胞是无色的,经细胞染色后,用光镜见到细胞显色的成分,并
非是细胞原来的面貌。而是细胞经染色后在镜下反映细胞内不同的结构成 分,在一定酸碱溶液中对染料的特殊的亲和性,如胞核的核酸及蛋白质以 及原始细胞的胞浆为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美兰作用后,染成蓝色,而碱 性物质如Hb,则被伊红染成红色。血细胞瑞氏-姬姆萨染色的 光镜形态被 看成是血细胞形态学最广泛的基本方法。
几种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方法:
1.光镜(瑞氏-姬姆萨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最基本和最常用的 检查方法,被看成是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内容,最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验室。
2.细胞化学染色: 是细胞学和化学两者结合的形态学方法,其目的和特点是
细胞保持完整组织结构。在细胞个体组织的单位上,显示化学 结构成分的定性或半定量。在血液学中应用的意义:
染料即瑞氏染料。 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
色部分为酸色,故称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 三氯化镁复盐,有色部分为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 伊红钠盐相反。
2.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甲醇是瑞氏染
料良好溶剂,有两种作用 (1)甲醇使瑞氏染料中美蓝(M)与伊红(E)在溶液中
1.白细胞计数: (1)WBC正常范围:4.0~10.0×109/L; (2) WBC正常限度以下:可分轻度减少(< 4.0~10.0×109/L),中度减少(<
2.低倍镜观察—观察涂片全貌: (1)涂片染色是否合格,了解全片有核细胞及各系细胞分布状况; (2)观察外周血WBC数(校对直接计数)及各类WBC分布及其比例。 (3)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粒/红及粒红两系各阶段及巨核系细胞数量,
各阶段比例及形态,血小板形成情况,特别在片尾有无异常细胞(转移瘤 细胞、恶组、高雪氏细胞、N-P细胞及海兰组织细胞等)。选择具有代表性 油镜观察区,寻找骨髓造血细胞成分多、分布比例具有代表性、无核细胞 (RBC)不重叠、均匀分布区域,有核细胞才能分布均匀、推开,细胞形态才 易辨认。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项目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1 / 1项目4 缺铁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4模块1 缺铁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缺铁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特点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项目4 缺铁性贫血总课时 4模块2 铁代谢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铁代谢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铁代谢检查工作任务1. 血清铁的测定2.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血清铁2.血清总铁结合力3.血清铁蛋白1. 血清铁的测定2. 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1. 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测定1.IDA时铁代谢的变化项目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再障骨髓象特点1.急性造血功能停滞2.纯红再障1.再障的鉴别诊断项目6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1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巨幼贫骨髓象特点1.巨幼贫的诊断治疗 1.巨幼贫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1 显示溶血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溶血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 血清结合珠蛋白3.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1. 溶血性性贫血的概念及分类1. 溶血性性贫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如何变化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2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教学内容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工作任务1.确定溶血的存在2.确定使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3.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原因的确定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的原因1.溶贫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特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3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3.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4.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实验3.酸化甘油溶血试验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诊断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4 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骨髓象检查2. G6PD缺乏的检验方法3. G6PD缺乏的诊断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酶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变形珠蛋白小体试验3.G6PD荧光斑点试验4.硝基四氮唑蓝试验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型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5 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教学内容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常用检验方法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常用的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 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的组成和种类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 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类型1.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6 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工作任务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 骨髓象特点4.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1.异常血红蛋白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7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课时 4教学目标学会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教学内容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工作任务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抗人球蛋白试验3.冷凝集素试验4.冷热溶血试验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类型1. 三种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比较项目8其他贫血检查总课时 2模块1其他贫血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其他贫血检查方法教学内容其他贫血检查工作任务1.增生性贫血2.继发性贫血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增生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继发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骨髓象特点1. 增生性贫血的概念、类型2.继发性贫血的常见原因1.贫血的鉴别诊断。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1. 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其呈红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红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规整。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有核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 2-5 叶;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分为两叶,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的颗粒。
3.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的细胞碎片,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通常聚集成团。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具体的血液细胞形态特征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有特定需求或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下面将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0-1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6.5×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为3.5-5.5×10^12/L,本次检查结果为4.2×10^12/L,属于正常范围内。
3.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115-150 g/L,本次检查结果为130 g/L,属于正常范围内。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180×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1. 白细胞形态,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异常细胞。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红细胞。
3.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分布均匀,未见异常血小板。
三、结论。
根据本次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细胞,提示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四、临床意义及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次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正常,提示患者目前没有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定期复查以了解血液状况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外界干扰或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结果的误差。
六、结语。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解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的检查方法。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液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 患者采血血液样本的采集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一只干燥、无菌的试管中。
2. 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然后用另一只玻璃片将其涂开,形成一张薄薄的血涂片。
为了使细胞更加清晰可见,通常会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处理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Giemsa染色、Leishman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核、细胞质等成分更加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处理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
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解读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信息。
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提示不同的疾病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解读:1.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红细胞计数和形态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裸核巨核细胞
胞核同产血小板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巨 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 仅剩一细胞核,故称为裸核巨细胞.
血小板
星形,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核,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 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由于血小板具 有聚集性,故骨髓片中的血小板常成堆存在.
组织嗜碱细胞
各种原始细胞的鉴别
颗粒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有的可达100um以上,常不规则.胞 核巨大.胞质丰富,胞质中充满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而呈淡红色.周边可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有时可达100um,胞核巨大且不规则. 核染色质呈团块状,胞浆极丰富,淡红色,颗粒可聚集呈 蔟.胞膜不清晰,其内外侧常有聚集的血小板.
可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 曲。核染色质疏松纤细,呈细丝网状,为淡紫红色。核 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 不透明毛玻璃样,其中可有空泡,颗粒无或少见。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 ,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
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 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 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 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较多,呈清 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2 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类圆形
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极 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原浆细胞
胞体直径12-25 μm 。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
的1/2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 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 有核旁淡染区,无颗粒,可有空泡。
临床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基础(二)
临床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基础(二)一、中性粒细胞浆上颗粒增粗/中毒颗粒1、瑞氏染色/油镜①中性粒细胞浆中出现粗大、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称中毒颗粒。
②粒细胞浆上颗粒增多增粗见于细菌感染,中毒颗粒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等。
二、中性粒细胞浆空泡变性/Dohel小体1、瑞氏染色/油镜①Dohel小体为中性粒细胞浆内出现的嗜碱性区域,多呈斑块状、梨形或云雾状等。
②中性粒细胞浆上或核上出现空泡及Dohel小体,见于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等。
三、各阶段中性粒细胞1、瑞氏染色/油镜四、各阶段淋巴细胞1、瑞氏染色/油镜五、各种形状淋巴细胞1、瑞氏染色/油镜六、各种形状异型淋巴细胞1、瑞氏染色/油镜①异型淋巴细胞体积大,15-25um,胞浆丰富,深灰蓝色,靠核处染色浅,细胞边缘着色较深。
②见于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感染。
七、各阶段单核细胞1、瑞氏染色/油镜①原始单核细胞核呈类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细网状,疏松交织,核仁1-3个大而明显,浆呈蓝色或灰蓝色。
②幼稚单核细胞核不规则,有凹陷或折叠,染色质疏松网状或条索状,浆呈灰蓝色有细小嗜苯胺蓝颗粒。
八、各种形状单核细胞1、瑞氏染色/油镜①单核细胞形态变化较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可见伪足或边缘呈毛刺状,胞浆丰富,呈灰蓝色、半透明的毛玻璃状,可见许多细小且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嗜苯胺蓝颗粒,部分浆上可见空泡,核较大呈肾型、U形、马蹄形或分叶形,有折叠、凹陷、扭曲等。
九、粒细胞浆上可见到的颗粒1、瑞氏染色/油镜十、各种形状嗜酸性粒细胞1、瑞氏染色①嗜酸性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充满橘红色颗粒,圆形立体感和折光性强,似鲤鱼卵,核分两叶,呈眼镜形,颗粒与核之间界限明显。
十一、各种形状嗜碱性粒细胞1、瑞氏染色/油镜①嗜碱性粒细胞浆上含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紫色颗粒,常盖在核上轮廓不清,嗜碱性颗粒与胞核之间似有相连,核分叶模糊。
十二、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1、瑞氏染色/油镜①核右移指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出现4、5叶或更多,其比例超过3%。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常见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
一、红细胞指标1.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5.5×10^12/L之间。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某种疾病的存在,如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等。
2.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平均的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MCV范围一般在80-100 fL之间。
MCV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V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单位红细胞体积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MCH范围一般在27-32 pg之间。
MCH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铁过多等原因,MCH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4.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浓度。
正常成年人的MCHC范围一般在320-350 g/L之间。
MCHC的增高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膜脱水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HC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铁缺乏症或溶血性贫血等原因。
二、白细胞指标1.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10.0×10^9/L之间。
血细胞形态学习(2)
图135
晚幼红细胞(似缺铁)。该 细胞胞体及胞核小,核明 显固缩,胞质少,呈灰色 (缺铁可导致细胞内血红 蛋白合成减少)。
图136
中性粒细胞(中性颗粒减 少)。按核形来说,还属于 杆状核,其间相连的是核桥 还不是核丝。Pelger-Hüet畸 形是可导致分叶过少,其间 往往很难形成核丝,是有点 像,但其核染色质不够致密。 如果不典型的话,只看一个 细胞较难,还要结合其他粒 细胞情况。
图144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左)、 异淋(右)。国内以间日虐 为主,外周血中四期均可见 (恶性疟一般只见两期)。 检验人员应认识各期疟原虫 的特点。也有些人没提及疟 原虫,可能只注意WBC了, 所以要养成仔细观察各种血 细胞的习惯。疟疾涂片中多 少会有些异淋,但只要掌握 了异淋要点,就不难辨认。
图145
嗜碱性粒细胞(有血小板卫 星现象)。该细胞周围有7-8 颗血小板粘附,其中部分血 小板可见颗粒减少,所以增 加了难度。
图147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该细胞 胞体较小,胞质中有许多中 性颗粒,胞核看似不规则, 实际上杆状折叠所致。
图148
(大)淋巴细胞及三个嗜碱性 点彩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常 有颗粒,不宜称大颗粒淋巴 细胞。平时看片时,除有核 细胞外,也要注意红细胞形 态,很多人没提及点彩红细 胞,大家没注意观察?,看 大家洞察力。
图107
中幼红细胞(左),中性杆 状核粒细胞(右,核折叠)。 该中幼红细胞的胞核还较大 (似红细胞大小),染色质 固缩不明显,胞质少、灰蓝 色(象缺铁样改变),所以 不宜归晚幼红细胞,也别误 认为淋巴细胞。
图108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幼稚 粒细胞一出现特异性颗粒 就已经进入了中幼粒阶段。 虽然该胞核染色质较细致, 核仁也隐约可见,但胞质 中已经出现了嗜酸性颗粒, 所以也是属于中幼粒细胞。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一、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这些形态变化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图: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2)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这种颗粒称中毒颗粒。
图:中毒颗粒可能与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颗粒变性,造成2~3个嗜天青颗粒融合有关。
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中毒指数。
中毒指数愈大,感染、中毒的情况愈严重。
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毒颗粒极易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血涂片染色偏碱的中性颗粒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中毒颗粒粗大且染色深;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
2)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且散在于正常中性颗粒之间。
3)血涂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可造成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过深,此时应注意血涂片的整体染色情况,并加以鉴别。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图:空泡形成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EDTA抗凝储存血液中的细胞也可出现退行性空泡,此时,除非同时伴有其他毒性变化,否则,不宜将空泡变性归于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4)杜勒小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
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um,甚至可达5um。
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
杜勒小体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形态学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鉴定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从而评估血液系统功能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指的是在健康人体中,各种血细胞在形态、大小、数量及比例上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成人正常血细胞形态学主要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的红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形状:正常红细胞呈酒庄形或淡菱形,两端较尖,出现轻微的凹陷(即贫血性贫形)-大小:正常红细胞直径约为7.5-8.5微米-颜色:正常的红细胞呈苹果核黄色,中心较深且半透明-中心凹陷:正常红细胞有一个中心凹陷,称为中央凹陷,且形状对称-胞质:正常红细胞胞质透明,无细胞器,呈酸性染色(胞质染成粉红色)-数量:男性红细胞计数在400-540亿/L之间,女性为350-480亿/L白细胞是一类具有核与细胞质的细胞,以免疫和炎症反应为主要任务。
正常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大小:白细胞的大小因种类而异,淋巴细胞大约直径为7-18微米,而中性粒细胞大约直径为12-15微米左右-形态:淋巴细胞呈不规则的形状,核质比例高,胞质先呈亮蓝色后逐渐变深,可见一到数个小胞体;中性粒细胞呈多边形或多角形,胞质呈牛奶白色,内可看到石塞体(荧光小体)-核: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核的形状和排列方式有所不同。
淋巴细胞具有完整的圆核,中性粒细胞具有多核叶,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多个核叶和颗粒体-数量: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之间3.血小板形态学血小板是无色小片状细胞,其主要功能为止血和促进血管损伤处的血栓形成。
-形态:血小板呈椭圆形或圆形,中央较亮(开窗样)或较暗(闭窗样)-大小:正常血小板直径约为2-4微米-数量: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形态学鉴定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等综合信息进行评估,因为单纯的血细胞形态学结果不能完全确定一个病情的确诊,只是一个辅助诊断的手段。
血细胞形态(全)
图40
• 小淋巴细胞(左), 早幼粒细胞(右)。 这两个细胞均较典型。 正常早幼粒细胞应注 意与异常早幼粒细胞 区别,后者主要特点 是:胞核常不规则, 颗粒丰富,常有内外 胞质分明现象,有的 还有1-几十条棒状小 体,见于M3。
图41
• 表皮细胞。其细胞中 可见胞核,而不是角 化细胞(它没有细胞 核),这个细胞应该 是属于表皮棘层中的 表皮细胞(即棘细 胞),是采集血标本 时脱落至血中的,有 时可见其上面有细菌 寄生。
图பைடு நூலகம்1
• 涂抹细胞(下)及 成熟淋巴细胞 (上)。该淋巴细 胞核中有假核仁 (如果是真核仁其 周围染色质应呈颗 粒状),胞质呈清 澈的淡蓝色(这也 是成熟细胞的特征 之一)。
图12
• 彩图12 这是个典型的中性 中幼粒细胞(大多数回答 是对的)。其胞质近核处 出现了中性颗粒(淡红色, 很细小),非特异性颗粒 也较多(呈紫红色),胞 核半圆形,染色质较粗但 副染色质不明显。晚幼粒 的主要特征是胞质中充满 中性颗粒,A颗粒很少或 无,胞核凹陷呈肾形,染 色质粗,出现副染色质
图42
• 两个淋巴细胞。左 边似乎受周围细胞 挤压而变形。这两 个细胞胞体不大、 胞质不多也不深蓝, 所以不能打异淋哦, 要抓住异淋的一些 主要特征哦。
图43
• 中性成熟粒细胞(左)、 原始细胞(右)。由于 左边的细胞胞核不清楚, 可以归入中性分叶核粒 细胞。该原始细胞不像 红系,其核仁可见,但 不是很清晰,所以有人 判断是幼稚细胞也不错。 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 时,不需要对原始细胞 的细胞系列进行报告, 只要报告原始细胞比例 即可
图46
• 涂抹细胞或退化细 胞。其胞质已经完 全丢失,细胞核肿 胀、结构模糊、核 膜不完整,退化的 核中可见核仁。退 化细胞包括了涂抹 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ppt
7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医学ppt
8
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
蹄形、半月型,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 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 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
医学ppt
9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A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医学ppt
5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0 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 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满布粗 大,大小一致,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医学ppt
6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5 μm比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小, 圆形。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核染色质 较模糊。胞质及核上内含有少量粗大,大 小形态不一的深紫红色嗜碱性颗粒。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医学ppt
1
原粒细胞型
胞体直径10-20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呈淡
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 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如薄沙分布,无浓集。核仁 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呈透 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多无颗粒。
医学ppt
2
原粒细胞П型
根据颗粒有无等特征将原粒细胞分为型 和П型: 型为典型的原粒细胞,胞质中无颗 粒; П型除具有型的特点外,胞质中有少许 颗粒。
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
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 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医学ppt
24
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2-20 μm,圆形或不规则,常可见伪足。 胞核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等。核
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胞质量多,
呈灰蓝色半透明毛玻璃状。胞质内可见细小, 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胞质内常有空泡。
医学ppt
17
原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紫红色颗粒 状,核仁1-3个。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画 蓝感,核周常形成淡染区,胞质中无颗粒。
医学ppt
18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 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核
医学ppt
3
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2-25μm,较原粒细胞大,圆形或椭圆 形,有时可见瘤状突起。胞核大,呈圆形椭圆形 或一侧凹陷,核常偏于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 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细胞粗,核仁清晰可见。胞 质内含有数量不等,大小形态不一的紫红色嗜天 青颗粒。
医学ppt
4
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 μm ,圆形。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 为扁平或略凹陷,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 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核染色质 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呈淡红、淡 蓝色;内含细小,大小较一致的淡紫红色中性颗粒。
医学ppt
25
中性中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鉴别
医学ppt
26
原始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 或类圆形,核膜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 核仁1-2个,清楚,染成淡蓝色。胞质很少, 淡蓝色,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医学ppt
27
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 或类圆形,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
医学ppt
12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1-16 μm,胞核与中性杆状核 粒细胞相似,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
医学ppt
13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 μm,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医学ppt
14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4 μm, 胞体呈圆形,胞核分叶状, 常分为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
医学ppt
20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 μm ,圆形。胞核圆形, 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凝聚呈紫黑色
的团块状(称为碳核),胞质量多,淡 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
医学ppt
21
成熟红细胞
胞体平均直径7.2 μm,呈双凹圆盘状,无核, 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为淡染区。
医学ppt
22
原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4-25 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扭曲、折叠,有时
细胞粗。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偶有少许嗜天 青颗粒。
医学ppt
28
淋巴细胞
(1)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 μm 。胞核椭圆形,常偏于 一侧;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较多, 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类圆 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 极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医学ppt
10
嗜碱性晚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4 μm,胞核呈肾形,轮廓 不清,胞质内及核上可见嗜碱性颗粒。
医学ppt
11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5 μm,胞核凹陷更加明显,与假 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形态弯曲呈粗细
均匀的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 明显、透亮,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可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
曲。核染色质疏松纤细,呈细丝网状,为淡紫红色。核 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 不透明毛玻璃样,其中可有空泡,颗粒无或少见。
医学ppt
23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 ,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 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
开。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 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医学ppt
15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1-16 μm,胞体直径胞核多分 为两叶,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医学ppt
16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为3-4叶或分叶不明 显,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比原红细胞稍增多,为
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无颗粒。瘤状突 起和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医学ppt
19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 μ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 占细胞1/2。核染色质凝聚成条索状或块状。
核仁完全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
蛋白形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胞质呈 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蓝灰色,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