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以及身份认同的限制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以及身份认同的限制因素分析
梁艳
【摘要】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并非是成人的专利,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这种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研究主要从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出发对其重要性以及
特点作了分析,其它方面的研究还没有顾及.从工作场所学习与工作身份认同的辨证
关系出发,尝试分析了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发展的限制条件,并通过对相应
的应对策略分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作场所学习策略以及工作身份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名称】《职教通讯》
【年(卷),期】2010(000)007
【总页数】5页(P10-14)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工作身份认同;限制条件
【作者】梁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当前的职业教育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还是教学实施,都越来越重视真实工作情境的价值,在具体的工作场所情境中获得的切身体验以及默会的知识和技能是备受推崇的。
而在我国,由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的缺乏,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得到的实习机会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有限的工作场所学习机会也更多的是形式化和表面化的,学生
参与积极性不高。
有调查显示“顶岗实习过程中,在岗位工作不几天就不再来企业
工作的学生很多,占1/3左右”[1],那么为什么学生不去珍惜机会呢?一方面,当然是存在对工作岗位不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重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身份得不到认同,影响其工作场所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实习生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来促进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工作身份认同的形成是尤为迫切的。
无论对于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还是还是职校学生个体的专业发展来说,实习期间的工作场所学习是学生获得真实工作情境和体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工作身份认同的形成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与传统的或者正式教育相比,对于当前工作场所能够提供给职业学生哪些学习环境知道的相对较少。
为了提升职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的有效实践,需要更好的了解工作场所学习的限制条件和面对的挑战以及当前工作生活中工作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提高工作场所学习效率,使职业学生能明确工作场所实习期间的学习策略。
对于工作场所学习有多种定义,在这里笔者倾向于曼斯菲尔德的观点,即把工作场所学习看做是工作者或学习者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2]
由于这种学习环境的特殊性,组织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是很重要的。
因此,与职业院校里的实习实训场所学习很大的不同在于工作场所实习中涉及到一个工作身份认同的问题。
工作身份认同,这里从广义上理解为两个方面:职业身份认同和组织身份认同。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而组织认
同指个体对组织的成员身份、价值观和情感维系方面的认知和文化认定(cultural identity),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和内心承诺”。
[3]前者是从
个体角度出发,只有当个体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者工作才会有学习发展的动力;后者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只有融入到组织中,得到工作共同体的认可,获得成员身
份,才更有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动力和可能。
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的发展是有无法摆脱的联系的,它们在工作场所实践中不仅通过参与发生联系,而且工作场所学习是工作身份认同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人只有从参与的工作中获得学习,才会有工作价值感和成就感,才会认同自己的工作身份,反之,一旦工作身份得到认可,个人参与学习的内部动力也就越强。
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专业发展和学习不仅包含了个体自身的变化,还涉及到组织文化以及情境化实践的重组。
有争论分析认为,个人、团体和组织学习过程应当是错综复杂同时发生的,所以,员工个人并非只是工作环境中无意识的参与者,而是他们生活的现实的积极建构者。
[4]
在大多数领域,最近几年对工作者灵活性和机动性以及创造性应对工作中不断变化的挑战的要求日益高涨。
要顺利融合到这种动态的工作环境中,需要具体的工作场所实践学习以及获得工作身份认同的观点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
而工作环境的迅速变化关系到主体的奉献和依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身份认同,所以在工作场所中工作、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的形成是密切联系的。
尽管无论是工作场所学习还是工作身份认同形成,最终都是以学生个体为落脚点,但是可以感知的限制条件既有个体因素又有组织层面的限制因子。
通常工作团队和组织之间的合作是引发结构性组织因素或者团队内实践冲突等一些问题的源泉;实践的冲突性本质上同样可以看做是目标和经验性实践之间的冲突,组织原则或者官方观点与实践中实际操作的情形不同也很常见,因此,考虑这种双重现实如何影响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工作身份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知识管理上的研究也表明,隐性知识的分布和知识散播也通常会遇到个人或者组织性障碍,如时间不足、成员之间缺乏信任、缺乏一个知识共享的轻松氛围以及一线领导者对于重要知识传播的态度等。
[5]
对于工作者尤其是职业院校实习生来说,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工作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是很明确的。
在有关若干阻碍学习以及身份认同的限制因素分析中,大多是组织社交性的障碍,个体限制条件却很少提及。
除了对自己从事职业价值的认同存在怀疑,从而影响工作场所学习提升的积极性以外,值得提及的少数个体方面的限制条件,首先是与个体能够预见的提升专业技能的个体能力相联系的。
一味的囿于常规任务通常导致不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把自己限定在一种难以创新的状态中,这是职校实习学生最常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一个人是可以不断努力发现促进个体工作和学习的新挑战。
寻求个人成长和自身世界观的发展毕竟也是员工的责任,正如有些工程设计者认为的那样,即使他们的大多数工作是基于团队的,创新的能力也是个体的事情,能否成为团队中的一名创新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
[6]其次,在具备结
构化培训课程的工作场所学习中,除了正式学习方式的原因,职业院校实习学生不愿参与的因素主要有二:低技能或者基于文本材料的考评任务带来的尴尬以及个体现有的文化价值体系。
就前者而言,由于长期的学校学习模式,职校学生的技能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纯文本的学习形式导致部分实习生在工作场所不愿参与学习。
此外,职校学生都有一套不同于具体工作场所采用的价值观体系,再加上学校习得知识技能与实际的出入,因此,对于真实的工作场所具有排斥性。
这些个体阻力的存在,是工作场所学习无法高效、工作身份无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7] 有关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的组织团体层面限制因素主要有两种:首先是制度性或者结构性等组织先决条件的制约因素;其次是工作共同体内部的组织文化因素。
1.结构性因素。
经济竞争、工作组织的不断变化以及工作性质的不稳定性对制度性或结构性的先决条件带来一些重大影响。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组织性变化只是纯粹停留在管理层面或者是表面上的,并不会带来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质改变,因此,他们对待这种变化的态度也是消极、顽固的。
影响职业院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的结构性限制因素主要在于个人和团队之间繁忙的工作任务节奏、紧
张急迫的竞争模式以及工作持续的不确定性、缺少足够的个人精力等。
此外,关于组织性目标和管理决策能力以及组织工作的低效能造成了停止前进的感觉,也会导致学生工作学习的懈怠。
由于这些条件的不可抗拒性,也容易使工作场所的负面知识的传播,如一些追求效率的、没有科学依据的捷径或者是存在潜在危险的习惯性实践。
[7]
2.工作共同体的文化因素。
尽管结构性的限制因素是强制性的,但是与组织内的文化因素相比它对员工日常实践的影响是很小的。
组织内交互性文化传统对每日的工作实践有更多明显的影响。
阻碍职校实习学生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工作身份建构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这些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息和知识传播的问题。
信息、知识缺乏沟通的问题无论对于个体或者组织来说都是很普遍的。
由于排名的原因以及绩效管理体制造成个体不愿与实习者共享知识、提供指导帮助,或者实习者只是不知道谁可能具有有关工作问题的知识,所以很多情况下知识无法传播是无意识造成的,但有时也是故意的。
例如,当需要争取稀有资源时,就会形成利益小集团。
此外,也与个人性格、人际交往有关,有些人就是不想与别人共享信息资源或者倾向一个人而拒绝另一个人,这也是工作身份认同难以克服的问题。
有些时候,因为知识的情境依赖性也会使工作场所学习受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了解自己所在组织团体外的事情处理方式是很重要的。
(2)团队合作交流的问题。
在谈及工作中学习和身份建构的有关问题时,可能很多人会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大多数独自工作的人会把这个因素作为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工作身份形成的主要限制。
由于工作场所参与的竞争性本质阻碍个体获得参与活动的途径和指导,使学习很艰难。
对于职业院校实习生来说,基于技术本身的特殊性,伴随着学习者从事工作场所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活动会遇到两种限制。
首先,为了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承担工作场所中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是很必要的,尤其是非日常的问题情境,而这通常是实习者无法介入的;其次,由于工作场所通常
遇到环境的挑战,学习者或许会在获得机会和任务方面由于人为阻碍而遇到困难。
如果学习者被拒绝参与活动,尤其是非日常情境的,学习结果就非常有限,缺乏归属感;相反,如果要求实习生完成超出他们独立胜任能力的工作任务,那么准备的缺乏会导致他们产生困惑而不愿深入参与工作。
(3)对员工的欣赏、回报的问题。
个体在一个组织中所受到的待遇、价值或者情感体验也是影响学习和身份建构的问题。
“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分析,当成员认为或感知组织能为自己提供发展的平台,
同时,自己只要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就能得到自己期望的回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个体才会主动寻求学习机会,获得工作身份的认同。
”[3]组织
回报是个体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关于不同程序和产品的丰富知识的员工没有充分的组织认可,这可能导致这些专业个体不想尝试新的工作方式或者影响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这通常也会导致他们不愿提供指导和帮助,没有外部动力的支持,一些诸如工作诀窍的重要知识就无法获得,制约了其他成员尤其是实习学生的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的形成。
另一方面,消极低效的组织环境和低回报率,使得职业院校实习生本身缺乏自我实现和职业身份建构的动力机制。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无论员工还是职业学生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都有很多挑战和多方面的限制条件,但实际上工作场所学习还是在时刻进行的,这与工作者本身的发展需求是分不开的,不同的人对于这些制约条件都有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些应对策略的目标一方面在于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维持组织中的成员关系,另一方面是表明一个人对于工作团体的重要性,体现个人的价值,实现自我满足。
应对制度性和结构性限制因素的策略是邀请同事进行交流合作,或者在他们的团队中寻求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忠于这种由于情境变化产生的共同体的新形式会形成有意义的感觉,获得一种价值感和归属感。
尽管认为工作是一种负担、例行公事甚至是不能克服的困难,但是维持人们之间良好的实践关系是一个有效的补
偿措施以应对更多工作和学习上较为肤浅的限制条件,而大多数工作者使用这种策略来应对有关工作领域的变化。
员工普遍采取的第二个应对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工作身份认同限制条件的策略是保持高标准的工作表现。
现在人们越来越强调把工作做好的重要性,大多数工作者认为,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照顾好顾客或病人以及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很重要的。
只有把工作做好,才是一切的根本,这个策略也被称为建立职业荣誉感。
[6]特别是比较有经验的工作者发现,即使有时受到时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而坚持把工作做好的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相对消极的应对措施。
一是来自与其它生活领域有关的工作状态。
对很多工作者来说,工作是生活和自我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并非是最重要的,他们会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来补偿工作压力。
但对有些工作来说,把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区分清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竟要在工作和闲暇时间之间把握住一个界限是很不容易的。
少数有经验的人使用的是一种“放弃策略”。
这里的意思是一种放弃发展个人能力和组织实践的态度。
由于组织中发生的不断变化使他们感觉很疲惫。
对他们的工作来说,不断的专业发展并不是他们的追求。
例如,有些人在工作场所中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团体意识,由于劳累和厌倦了经理的态度及其对待员工的方式,他放弃了积极工作的劲头。
他继续工作大多是为了薪水和热切等待几年后的退休。
[6]
一般来说,影响工作者和职业学生工作中学习的制约因素是相似的,但对职业学生来说,工作场所学习和身份建构是通过在工作团体中的实习经历获得的。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影响其工作场所学习的制约因素还有一些特殊之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性和交互性支持、个别指导的应用以及积极的成员关系。
学生的工作共同体工作经验和他们的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有积极的关系。
职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与师傅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得到指导者的帮助和肯
定就可以获得团体的接纳,容易获得工作身份认同,或者他们积极参与工作团体的实践也可以促进他们工作中的学习和工作身份的建构。
虽然社会性和交互性支持并没有与学生实习期间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表现出积极的联系,但如果学生感到这种支持的缺乏,他们消极的学习结果或者对待工作的消极态度将会增强。
对于职业院校实习生来说,组织因素也对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个别指导的应用和工作团体中活跃的人际关系能同时促进在职学习和发展。
那么判断职业学生实习场所的是否适合,就可以依据学生学习有关技能的机会、获得指导、成为工作团体中一名积极的成员的成就感以及有关社交性支持来评价。
从学生的观点来看,同样需要注意工作场所中社会性和交互性的环境。
总之,员工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产生于个体积极参与社会性团体获得的归属感。
这里的归属感主要包括集体合作能力和团结精神等概念。
然而,这些概念主要基于组织结构决定的团队中建构起来的共享知识或者能力。
共享知识或能力是指可以在工作场所中获得学习、发展和培训的技能。
此外,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究其根源都是个体的行为,最终是回归到个人身上的。
所有的应对方法都是个体主观性建构的策略,都依赖于个体的“即兴创作”,换句话说,人们可以创造性的应对特殊情境,用他们的理智和敏感性进行调节。
不可否认的是,学习环境和限制条件在不同的工作团体和组织中是情境性建构的,但似乎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当前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确定期限合约和无界工作日益增加,这代表了局部性共同体这种新形式组织的重要性。
[6]由于工作场所中局部性共同体的重要性日益增长,个体需要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成为团体中的重要一员。
这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归属感或者专业基础,以及工作中高质量的表现来实现。
对于职业院校实习学生来说,就是要结合个体具体情况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独特的实习策略。
【相关文献】
[1]王琴.中职生顶岗实习情况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08(9):58.
[2]Mansfield,R.Deriving Standars of Competence.In E.Fennel(Ed),Development of Assessable Standards for National Certification[M].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1:80-86.
[3]朱伏平,张宁俊.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10(1):69.
[4]Billett,S.&Somerville,M.Transformations at work:identity and learning [J].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2004(2):309-326.
[5]Riege,A..Three-dozen knowledge-sharing barriers management must
consider[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3):18-35.
[6]Kaija Collin&Susanna Paloniemi&Anne Virtanen&Anneli Etel?pelto.Constraints and Challenges on Lear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 at Work[J].Vocations and Learning,2008(1):191-210.
[7]Stephen Billet.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M].Sydney:Allen&Unwin,20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