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正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夙兴夜寐,。

(《诗经•氓》)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3)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
(4)此中有真意,。

(陶潜《饮酒》)
(5)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7)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8),山岳潜形。

(范仲淹《岳阳楼记》)
(9)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 。

(刘禹锡《陋室铭》)
(10)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文言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题。

(18分)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伍子胥既见.吴王僚图穷而匕首见.
B.彼光将有内.志距关,毋内.诸侯
C.将兵.围楚之灊项羽兵.四十万
D.而具.酒请王僚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光既.得专诸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与例句①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与例句②句式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句①:善客.待之例句②: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A.天下云.集响应大王来何操
B.吾从而师.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吾得兄.事之客有吹洞箫者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光认为伍子胥所说得攻打楚国是为了报私仇,因此不采纳他的建议。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便建议公子光杀掉王僚夺取王位。

C.宴席期间,公子光借故离开,并利用这一机会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

D.公子光自立为国君,即吴王阖闾,专诸有功于他,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2分)
译文: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9分)
游虞山记
【清】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

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注】①榜人:船夫。

②椒:山顶。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分辨
8.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10.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3分)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注】文中开头的“成”是人名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美酒。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上片写出怎样一种环境特点和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2)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二、文学名著。

文化经典阅读(20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2.下列各项中,对《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A.刑台上的伽西莫多发现克洛德骑着骡子经过广场,他狂怒的面孔变成温和的笑容,他向克洛德要水喝,但克洛德却逃避伽西莫多的眼光,虽想救他,但还是急忙走了。

B.克洛德威胁爱斯梅拉达,遭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

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克洛德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C.‚我会把他给你带来的。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

随后他就掉过头忍住眼泪,连忙大踏步下楼去了。

伽西莫多去找弗比斯,结果无功而返;爱斯梅拉达很失望,但她没有责怪伽西莫多。

D.在对爱斯梅拉达的审判中,小山羊“佳利”排出了时间、日期、月份和“弗比斯”名字,人们认为其中一定有巫术。

结果,法庭认定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女巫。

E.伽西莫多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被弗比斯擒获,被绑在绞台的轮盘上遭受鞭打。

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给伽西莫多送水喝,伽西莫多充满感激。

13.简答题。

(5分)
一个畸形的人保护一个不幸的人,伽西莫多搭救了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女囚,这本身就是一件感人肺腑的壮举,这是自然与社会造成的两个极端的不幸在此相遇相助。

伽西莫多的这个壮举是什么?而当他从高处看着乞丐们准备冲进教堂,铁匠们已经搭着凳子爬上了大门,他首先是如何阻挡?请简要叙述。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10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14—16题。

(10分)
选段一: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选段二: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③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注】①或:同“惑”,奇怪。

②介然:经常。

③为间:不久。

14.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5.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选段三: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②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②后:怠慢。

16. 选段三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孟子持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答: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

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

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

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

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且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

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

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

‛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

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

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

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

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

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

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

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17.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

B.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

C.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18.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A.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B.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1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

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C.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在艺术中,音乐被誉为最高艺术,但凡艺术到了精微境界都趋向于音乐。

①。

所以,书法被称之为‚无声的音乐‛。

书法和音乐相比,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音乐家借重音乐的旋律,而书法家则借重线条的节奏,两者有②殊途同归之妙。

音乐家谱曲,书法家书写,都不是将符号进行简单地组合,而是讲究变化。

③没有变化,音乐和书法,不仅会成为一种面目可憎的公式化处理,而且不能引起新鲜的感受。

(1)请在①处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连贯。

(2分)
答:
(2)②处成语使用不当,请写出恰当的成语。

(2分)
答:
(3)③处有语病,请改正。

(1分)
答:
五、写作(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70分)
那年暑假,我心血来潮,背上重重的行囊,独自登黄山。

背着行囊登山实在累,我心里想:要是有人帮一把多好。

一个山上的保洁员从我身旁经过,说:小伙子,看你吃力,我帮你背吧。

我有点迟疑,但还是把行囊递给他,登山路上,心里总有点放不下。

到了山顶,保洁员把行囊给了我,说:一路上,你把我的衣角攥得可真够紧。

这时,我才发现,我的一只手还牢牢地抓住他的衣角,顿时,我脸红了。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7.(3分)C(A.距离。

B.准备、备办。

D.知道,懂得。


8.(3分)C(①为舟行所见。

③是传说。

⑥是山僧的介绍。


9.(3分)D(A.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

B.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

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

C.“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10.(3分)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对两处得1分)
11.(6分)(1)环境幽美,生活闲适。

(各1分,意思对即可)(2) 表达了作者无奈、愤懑的情感。

作者“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
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情感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12.(5分)A C (A伽西莫多没向克洛德要水喝,克洛德并不想救他。

C.爱斯梅拉达很生气,责怪了伽西莫多)
13.(5分)第一问:当爱斯梅拉达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处以绞刑时,伽西莫多从钟楼上跳下来,击倒刽子手,夹起爱斯梅拉达,把她救到了钟楼里。

(得分点:爱斯梅拉达,救到钟楼。

各1分)第二问:他朝钟塔跑去,扛起一根最大最长的柱子从半空中落下去,又搬来石块瓦片和工具,不断向乞丐扔去。

(得分点:朝钟塔跑去,扔下柱子,扔下石块瓦片和工具,各1分)
14.(3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每处1分)
15.(2分)为政处事贵在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方有所成。

(意思对即可)
16.(5分)主要从利和仁义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把功利放在首位,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先。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17.(3分)C(A中所言是图腾制度中的图腾标志,其他内涵没有涉及。

B是对图腾制度的补充,没有触及“图腾制度”的根本。

D的错误同B。

只有C很准确地抓住了“图腾制度”的本质性内容)
18.(3分)B(B中所述虽是原话,但不是“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的依据)19.(3分)C(A中“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文章第二节中出现过,显然正确。

但是“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就错了。

“图腾体系”是社会组织制度的一个方面,但是还包括其他内容。

B原文第四节中有“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而B句说“全都”,显然错误。

而且没有因果关系。

D尾节说的是“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而D中说“但随即”,表述不一致)
20.(5分)
(1)(2分)书法艺术也不例外(意思对即可)
(2)(2分)异曲同工
(3)(1分)不仅不能引起新鲜的感受,而且会成为一种面目可憎的公式化处理。

(或:就会成为一种面目可憎的公式化处理,不能引起新鲜的感受)
【参考译文】(一)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

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时,知道专诸有本领。

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

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

”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

”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

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

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灊城,派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

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

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

”专诸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

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

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

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

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

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

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

到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

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王僚手下的人一时混乱不堪。

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二)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

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刽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

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

”我仍然不能
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

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

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

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

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

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

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

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

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

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

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

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

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

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

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

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

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

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

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