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不同探测器宽度对胸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不同探测器宽度对胸部CT图像质量
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袁颖; 吴天棋; 钟朝辉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
【年(卷),期】2019(016)011
【总页数】4页(P19-22)
【关键词】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 探测器宽度;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客观噪声【作者】袁颖; 吴天棋; 钟朝辉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学工程处北京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6.4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胸部CT检查已成为肺部病变诊断及肺癌筛查的主要方法[1]。
美国国家肺癌筛查实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ail,NLST)2011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与胸片相比,使用CT对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可使肺癌病死率降低20%[2]。
然而,辐射剂量却是胸片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技术是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3-4]。
近年来,多排螺旋CT探测器宽
度有了大幅的提升,宽体探测器使用ATCM技术对胸部CT的图像质量和肺磨玻
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GGN)的检出影响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
探讨探测器宽度对ATCM技术的影响,为临床优化胸部CT扫描方案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胸部模型
采用Shimadzu PH-1型胸部仿真模体,大小为43 cm×48 cm,胸围94 cm,重量为18 kg,模体主要成分为聚氨酯树脂SZ-50以及人工骨骼,模体内部肺纹理
与人体无显著差别。
模体内放置9个GGN,其直径分别为5 mm、8 mm和12 mm,共3种,将其随机置于体模的上、中、下肺野及内、中、外带[5](见图1)。
图1 Shimadzu PH-1胸部仿真模体注:图中a为胸部仿真模体外观;b为模体内部结构和放置的GGN
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1)仪器设备。
采用Revolution型螺旋CT(美国GE公司)对胸部仿真模体进行扫描,将模体放置扫描野等中心点水平,扫描范围自肺尖到肺底。
(2)扫描参数。
使用ATCM技术,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调节范围为10~700 mA,机架旋转时间为0.5 s/rot,螺距为1:1,容积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volumebased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V)算法权重选择30%,各组扫描覆盖范围相同[6]。
(3)扫描参数方法。
探测器宽度分别为40 mm和80 mm进行扫描,并记作40 mm组和80 mm组,每组在设定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值为10、15、20、25及30时分别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
图像重建矩阵为
512×512,记录各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tric CT dose index,CTDIvol)和
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重建薄层图像层厚0.625 mm,层
间距0.625 mm,采用标准重建。
1.3 图像客观噪声测量方法
两组CT扫描数据传到图像后处理adw4.6工作站adw4.6,分别测量气管分叉处
主动脉80 mm2的感兴趣区(regionof intrest,ROI),读取其CT值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每组图像测量3次,并计算图像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其中SNR=CT值÷SD,以反映图像客观噪声。
1.4 图像质量评价
(1)将各组图像传至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由两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
医生独立评价所有图像。
应用固定窗宽、窗位:肺窗窗宽1600 HU,窗位-600 HU,见图2。
图2 GGN在肺窗下的图像注:①图中a为40 mm组扫描图像,b为80 mm组
扫描图像;②NI=25,层厚5 mm,原图像放大2.5倍
(2)对GGN的清晰度采用4分制进行主观评分:①4分,结节边缘清晰可见;②3分,结节边缘稍显模糊;③2分,结节边缘较模糊但结节仍可见;④1分,结节不可见。
共评价3次。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扫描的CTDIvol和DLP。
采用配对t检验
比较同一预设NI下不同探测器宽度的图像SD和SNR。
应用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检验,比较相同预设NI下不同探测器宽度扫描的图像GGN主观评分。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应用Kappa检验判断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0.75为一致性较好,0.4~0.74为一致性中等,<0.4
为一致性较差。
2 结果
2.1 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
40 mm组在NI值为10、15、20、25及30时的CTDIvol分别为6.27 mGy、
2.58 mGy、1.35 mGy、0.83 mGy和0.56 mGy,与80 mm组(6.93 mGy、
2.83 mGy、1.49 mGy、0.91 mGy和0.61 mGy)比较,分别降低了10.53%、
9.69%、10.37%、9.64%和8.93%;DLP分别降低了21.57%、20.67%、
22.57%、20.29%和19.36%。
40 mm组和80 mm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4.1 s和2.25 s,见表1。
2.2 图像质量客观评估
对两组在相同NI扫描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估,在气管分叉处层面胸主动脉旋转密度均匀的区域测量CT值,其SD的大小代表该层面的客观噪声水平,数据显示,两组在相同NI扫描的SD和SNR无显著性差异,其测量结果见表2、表3。
表1 两组在不同NI值下的CTDIvol、DLP和扫描时间注:表中NI为噪声指数;CTDIvol为容积CT剂量指数;DLP为剂量长度乘积
表2 气管分叉处胸主动脉SD值()注:表中NI为噪声指数
表3 气管分叉处胸主动脉SNR()注:表中NI为噪声指数
2.3 图像质量主观评估
对两组在相同NI下扫描得到图像的质量进行主观评估,相同NI下,不同探测器
宽度扫描得到的CT图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GGN评分一致性较好。
3 讨论
自1998年多排螺旋CT问世以来,4层、8层、16层及64层CT相继出现,探
测器宽度也从最早的2 cm增加到现在的16 cm,而探测器宽度对CT扫描辐射剂量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冠状动脉CT扫描中[7-8]。
宽体探测器应用ATCM对图像质
量和辐射剂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体内含有GGN的胸部体模进行扫描,探讨探测器宽度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辐射剂量方面,CTDIvol是目前公认并被使用的CT辐射剂量表征量,是指CT机
在轴向扫描时的平均单位容积剂量[9]。
本研究结果显示,40 mm组在NI为10、
15、20、25及30时的CTDIvol分别为6.27 mGy、2.58 mGy、1.35 mGy、0.83 mGy和0.56 mGy,与80 mm组(6.93 mGy、2.83 mGy、1.49 mGy、0.91 mGy和0.61 mGy)比较分别降低了10.53%、9.69%、10.37%、9.64%和8.93%,这与ATCM技术调节的精度有关,相同扫描范围(30 mm),相同螺距(1∶1),使用80 mm准直宽度扫描管球需旋转4圈,而使用40 mm准直宽度扫描管球需旋转8圈,管球旋转增加调节精度提高,继而辐射剂量降低。
DLP是CTDIvol与扫描长度的乘积[10]。
40 mm组与80 mm组DLP在NI值为10、15、20、25及30比较,分别降低21.57%、20.67%、22.57%、20.29%和19.36%,降低幅度大于CTDIvol,其原因主要是与螺旋扫描数据采集重建有关,螺旋扫描是通过180°内插算法重建CT图像,故在扫描范围两侧需要多采集部分数据,这一结果与李晓娜等[11]应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64螺旋CT扫描水模模体结果一致,所以应用ATCM技术使用宽准直宽度扫描胸部CT会增大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方面,在气管分叉处胸主动脉层面和肝部上缘层面,80 mm和40 mm 探测器分别在NI为10、15、20及25图像的SD均无统计学差异,与ATCM调节有关。
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中,GGN的影像学表现和生物特性较复杂,最新的肺结节诊治指南[12]明确规范了肺结节的定义,并以8 mm为界,进一步完善了肺结节良恶性的评估和诊治指南。
本研究以5 mm、8 mm及12 mm肺结节随机放置在模体中,结果显示,不同探测器宽度扫描对于模体内GGN的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在扫描时间上,80 mm和40 mm探测器扫描时间分别为2.25 s和4.1 s,宽体探测扫描提高了检查的时间分辨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喘憋患者,可有效降低呼吸运动伪影[13-14]。
CT剂量效率方面,80 mm探测器(93.73%)明显高于40 mm探测器(89%)的使用,刘晓怡等[15]使用160 mm探测器扫描头颅,得出宽
体探测器轴扫对降低头颅CT扫描的辐射剂量有更多的贡献。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探讨了80 mm和40 mm探测器应用ATCM技术对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提示40 mm探测器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而对于更窄的探测器宽度,如20 mm探测器应用ATCM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调节精度降低辐射剂量需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应用GE Revolution CT机扫描,对于其他设备ATCM技术应用不同探测器宽度扫描是否有相同的结果,需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应用ATCM技术行胸部CT扫描时,不同探测器宽度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提示使用40 mm探测器扫描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80 mm 探测器扫描可以显著降低扫描时间,提高辐射剂量效率。
胸部CT扫描采用ATCM 技术时,需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合理设置探测器宽度,最好在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憋气训练,从而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辐射剂量的降低。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杨文洁,严福华.2015版《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和《肺亚实性结节影像处理专家共识》解读[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7,16(1):37-42.
[2]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Aberle DR,Adams AM,et al.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J].N Engl J Med,2011,365(5):395-409.
[3]Gudjónsdóttir J,Ween B,Olsen DR.Optimal use of AEC in CT:a literature
review[J].Radiol Technol,2010,81(4):309-317.
[4]王倩.多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4):702-706.
[5]徐岩,贺文,陈卉.迭代重建技术对低剂量CT图像质量和肺磨玻璃密度结节体积测量准确性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10):926-931.
[6]Takahashi M,Kimura F,Umezawa T,et parison of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and 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n quantifying coronary calcium[J].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2016,10(1):61-68.
[7]Hsiao EM,Rybicki FJ,Steigner M.CT Coronary Angiography:256-Slice and 320-Detector Row Scanners[J].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2010,12(1):68-75.
[8]Muenzel D,Noel PB,Dorn F,et al.Coronary CT angiography in step-and-shoot technique with 256-slice CT:Impact of the field of view on image quality,craniocaudal coverage,and radiation exposure[J].Eur J Radiol,2012,81(7):1562-1568.
[9]郭洪涛,刘勇,袁淑华.CT剂量指数(CTDI)测量研究[J].中国测试技术,2007,33(4):33-36,108.
[10]白玫,郑钧正.多排(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辐射防护,2008,28(1):1-12.
[11]李晓娜,彭志刚,马晓晖,等.64层螺旋CT不同探测器宽度对颈椎扫描剂量的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16):2188-2189.
[12]时国朝,冯耘.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最新肺结节诊疗指南解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5,10(6):397-402.
[13]Lim HK,Ha HI,Hwang HJ,et al.Feasibility of high-pitch dual-source low-dose chest CT:Reduction of radiation and cardiac artifacts[J].Diagn Interv Imaging,2016,97(4):443-449.
[14]曾宪春,陈静,王玉权,等.超大螺距TurboFlash扫描模式在学龄前儿童胸部检查中不用镇静剂的可行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8):1221-1225.
[15]刘晓怡,綦维维,刘卓,等.头颅CT不同扫描方式的图像质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5(6):4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