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v在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重构改变中的预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R541.8
密级:公开
U D C:610
编号:20130005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PWV在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重构改变中的
预测研究
指导教师:高继东教授
学生姓名:韩吉祥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内分泌科
研究方向:内分泌科基础与临床学院(系、部):青海大学医学院
论文起止时间:2010.10—2013.03
目录
一、摘要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二、论文
前言 (5)
材料与方法 (8)
结果 (12)
讨论 (13)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三、综述及参考文献 (20)
四、附录 (28)
五、致谢 (29)
六、研究成果 (30)
七、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31)
八、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31)
PWV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重构改变的预测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症患者脉搏波传播速度(PWV)与心血管重构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120例患者中将经生化检查确诊为代谢综合征患者设为观察组60例,60例非代谢综合征患者设为对照组60例。
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尿酸生化指标,记录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危险因子,采用日本科林公司生产的VP -1000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测定PWV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心脏彩超检测,分析PWV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重构的相关性。
结果:经相关分析发现:代谢综合征组PWV、IM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观察组PWV、IM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1)呈正相关。
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重构与PWV呈正相关, PWV是反映代谢综合症患者心血管重构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关键词PWV 代谢综合征心血管重构
论文类型 A
PWV on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prediction research
Abstract
Abstract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PWV and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Methods : 120 cases which diagnosed by biochemical examination and Eliminated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ed and the control groups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 Fasting glucose , insulin levels and blood fat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measured, and recorded the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such as body mass index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etc. PWV value were measured by Japanese colin company VP- 1000 arteriosclerosis automatic measuring instrument,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intima thickness and cardiac color ultrasound were test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nic diagnostic apparatus,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of PWV and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of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
Results : PWV,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left ventricular weight index (BMI) of Metabolic syndrom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PWV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left ventricular weight index (P<0.05).
Conclusion : PWV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and it is a early prediction index of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for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Key words PWV, metabolic syndrome,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Thesis type A
前言
高龄代谢综合征患者显著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一个个体的聚集,已成为影响老年患者生存及致残的重要病因。
其病情发展至后期往往导致冠心病、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各危险因素均可引起全身动脉结构、功能发生异常改变,因此对代谢综合征所导致心血管病变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到早期预防、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各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都为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显示与心血管重构有着显著密切的联系。
心血管重构是因为心脏相关负荷或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同时常伴随神经体液因素内分泌代谢异常进而使得心脏或血管解剖结构及组织学对上述变化的适应性改变:心脏表现为心室壁的肥厚及/或相应心腔扩大,而在血管则以收缩成分(包括管壁中层平滑肌、弹力膜等)相对减少和非收缩成分(胶原等)增加的管壁增厚和管腔缩小为主。
代谢综合征对动脉硬化及心血管重构的影响表现为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肥胖肥胖是MS的始动因素,肥胖者游离脂肪酸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会加重脂肪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2.脂代谢紊乱各血脂成分是构成动脉斑块的主要成分,血脂偏高是
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原因,长期高血脂可造成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促进其氧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
3.高血压长时间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也会损伤血管内膜,引起与高血脂相类似结果,是促进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张力增大,发生大动脉管壁的增厚、重构和内皮功能损害;
4.高血糖血糖异常偏高主要的致病机理为干扰相关细胞代谢,并使其发生氧化应激及促进炎症反应,最终使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高血糖还可增加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各种细胞因子表达,促使血小板聚集,导致凝血功能亢进,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并加重血管内皮损伤;
5.炎症因子MS患者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多种炎性因子往往处于较高水平,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上述因素均会对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是血管发生重构的重要原因;
6. 缺氧长期慢性缺氧使得内皮细胞肥大、增生,继之使血管内膜增厚,缺氧同时还可使得大血管的渗透性增加,使得蛋白不断溢出增多并致胞浆蛋白溢入血管腔后激活管壁的蛋白酶, 促进一系列的重构反应发生。
缺氧使得内皮细胞在本身发生增生、肥大基础上合成与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在促进平滑肌细胞的收缩的同时,促进其增殖与合成。
以上分析表明, 缺氧时通过多种包括血流动力学因素、内皮损伤和( 或) 功能障碍、细胞膜功能失调等因素促进了IMT 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
但此类研究报道较少。
该课题研究为缺氧地区,分析得出:各危险因素加之缺氧,促进了MS患者心血管重构的进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心血管重构方法包括大动脉彩超及心脏彩超、动脉内膜及心肌活检等方法。
临床上目前应用的测定心血管重构的方法往往存在程序复杂,费用高、创伤性及患者不愿意配合等问题,而近年出现的一项无创简单的检测动脉僵硬度指标PWV由国外近期研究表明排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测量指标、脉压外,PWV能够提供心血管病危险的额外预测值。
其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全自动无创性方法测量,与既往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易于测量同时也可以做为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血管危险或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的指标。
所以PWV是非常有用筛查高危人群的工具。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动脉系统开始出现逐步衰老并发生结构的改变,在对老年患者行相关调后结果显示:每随年龄增加10 岁,PWV相应增大加10 %~15 %。
PWV值在糖尿病患者与长期吸烟者中明显增快,在Tanokuchi所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PWV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另Taniwaki等亦发现糖尿病患者中PWV与颈总动脉IMT呈显著相关改变,关联性明显;在Lekakis JP的研究中发现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PWV明显高于同年龄对照人群;针对高尿酸血症等有争议危险因素方面,PWV也为该类危险因素的进一步明确提供了相关线索,近年血尿酸偏高作为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尚存在一定争议。
但Ishizaka等在对982名患
者体检统计结果后发现: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排除性别、年龄的因素后,尿酸水平都与PWV呈正相关,而且是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的指标,存另一方面体现出PWV在早期评价动脉硬化方面的重要监测意义;Yu WC等对320名患者PWV与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比较,得出结果:PWV与左室重量呈明显相关关系。
在高血压、冠心病并存的患者中发现PWV值明显高于单疾病组患者。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也反应出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使得动脉弹性明显下降,可使PWV 增高。
同时再对PWV和颈动脉IMT方面的探讨发现:平均和最大IMT 与PWV在冠心病患者中呈显著增高趋势,而且PWV与IMT明显相关,而在对照组中无此关联。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多种炎症细胞、致炎性细胞因子、化学介质与粘附分子均参与了缺氧心血管重构的过程。
是血管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随着粥样硬化程度的进展而出现。
本研究发现,在PWV明显增高的MS患者中不同程度出现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顺应性减退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说明发生了血管重构,这与相关报道相似。
而在心脏主要表现为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左心室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及左心室壁肥厚。
进一步证实了MS患者发生了明显心血管重构,且随着PWV明显增高,心血管重构改变越明显。
研究发现心血管病患者中脉搏波传播速度(PWV)呈现显著增高趋势,PWV 增加是心血管事件高发的敏感指标,同时也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的预测指标之一。
故PWV有望成为预测MS患者心血管重构发生的早期预测因子。
而且在代谢综合征患者及高危因素的患者中,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
文就PWV诊断代谢综合症患者心血管重构改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将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通过测定PWV值反应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重构改变情况,提高了早期心血管重构改变的正确性并可做到尽早预防及治疗的目的。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120例年龄60-65岁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急性并发症、合并癌症、肾脏、内分泌疾病等,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病例均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公布的我国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结果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MS),年龄段为55.9±6.8岁,其中男性57例;非代谢综合症者为对照组,共60例,年龄段为55.2±5.3岁,男性55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分析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1.2 仪器
PWV测定仪器:所有患者采用日本科林公司VP -1000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测定PWV值。
心脏彩超测定仪器:东芝660A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频率:3 MHz,该机配有光盘存储功能。
大动脉内膜厚度测定仪器:采用东芝660A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高分辨率(7.5~10.0 MHz)。
2.研究方法
选定入组的患者当晚11点后禁食,空腹10小时,于次晨7点行静脉血行血糖、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等指标检测,并记录安静时血压、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餐后血糖、胰岛素水平。
所有患者采用日本科林公司VP 1000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测定PWV值,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内膜厚度及心脏彩超检测。
2.2.1 明确代谢综合征(MS):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①超重和(或)肥胖(BMI≥25.02);②高血糖FPG≥6.1 mmol/L及(或)2 h PG≥7.8 mmol/L,及(或)诊断为糖尿病;③高血压(SBP/DBP≥140/90 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④血脂紊乱(血TG≥1.7 mmol/L及(或)血HDLC其中男性<0.9 mmol/L,女性<1.0 mmol/L)。
2.2.2 脉搏波传播速度(PWV)应用PWV自动测量系统:将探头置于颈动脉和股动脉脉搏搏动最明显处,连续记录 10个PWV测值,取其平均值作为 PWV测值。
2.2.3 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连续测定3个心搏舒张末左室内径(LVDd),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计算平均值,然后采用Deiereux的心室重量(LVM)校正公式:LVM(g)=0.8×10.4〔(IVST+PWT+LVDd)3-LVDd3〕+0.6,计算出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 。
LVH最新诊断标准: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男性>125g/m2;女性>120g/m2。
2.2.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厚度、斑块形成情况:颈动脉内
膜-中层厚度IMT诊断标准:1)IMT正常:颈总动脉最大IMT<1mm 和分叉处后壁IMT≤1mm;2)IMT增厚:颈总动脉IMT在1.0-1.2mm 或分叉处1.0-1.2mm;3)粥样斑块: 1.2-1.4mm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mm为颈动脉狭窄。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取SPSS 13.0软件,其中对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即t检验;对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
检验水准α=0.05,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 两组患者的BMI、血压、血糖、血脂等各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相关组分的比较(x±s)
项FBG
(mmol/L)
TC
(mmol/L)
TG
(mmol/L)
LDL-C
(mmol/L)
HDL-C
(mmol/L)
UA
(umol/L)
SBPDBP腹围BMI
观察组(n=60)6.31±
1.69
5.23±
1.03
3.12±
0.98
2.98±
0.79
1.22±0.34 429.12±
75.9
165±11 110±
8.1
96.0±6.6 23.9±4.3
对照组(n=60)5.01±
0.96
3.89±
0.98
1.86±
0.79
1.80±
0.53
1.44±0.43 303.2±
106.5
110±
8.0
75±6.5 85.2±8.9 21.6±2.1
t 值 5.1809 7.3007 7.7535 9.3263 10.6820 7.4582 31.3222 26.1044 7.5501 3.7229
P 值<0.001 <0.001 <0.001 <0.001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注:观察组各组分及PWV值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组
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两组PWV增高率与ABI降低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PWV与ABI临床改变比较
组别N ABI﹤0.9(%)PWV增高(%)
观察组对照组
X2
P值60
60
50(83.33)
16(26.66)
38.923
<0.001
60(100)
20(33.33)
60.000
<0.001
注:观察组PWV增高率与ABI降低率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两组PWV与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与PWV比较(x± s)
指标LVEDD(mm) IVSD(mm) PWT( mm) LVMI(g/m2 ) IMT( cm) PWV
观察组(n=60)52.41±
6.44
13.28±
2.02
12.38±
0.70
172.85±
40.3
0.23±
0.08
1576.8士
215.2
对照组(n=60)47.67 ±
6.39
11.59±
1.19
10.21±
1.07
93.34±43.4 0.14±
0.05
1301.8士
165.3
T值 4.0471 8.8876 13.1459 10.3989 7.3896 7.8499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0.001注:两组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与PWV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观察组PWV与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性分析(见表4)表4 PWV与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性分析
LVMI IMT
r0.725 0.713
P 0.000 0.000
注: PWV与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相关
5观察组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性分析(见表5)表5 左室重量指数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性分析
IMT
r0.716
P 0.000
注:左室重量指数与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相关
讨论
目前,医学界大量研究证实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基础。
以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僵硬度增高为典型特征的血管及心脏结构、功能重构改变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危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其发展过程缓慢,容易造成病情迁延,贻误治疗。
故对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行早期检测、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是预防相关严重致死性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对血管、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关评价方法及其预后意义的预测研究成为当今心血管病研究的热点。
而长期以来,缺乏早期、简便、易行的可靠诊断手段,而近年来,随着血管病变检测技术不断拓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作为比较成熟的无创监测技术之一,越来越为医学界重视与认同。
PWV能够准确地反映大动脉的弹性及僵硬度,是评价动脉硬度经典指标。
PWV指的是心脏每次泵血所造成的动脉沿管壁由近心端至远心端的相对传导速度,是两个脉搏波位点之间距离与脉搏波传导的时间之间的比值(L/T)[1]。
应用PWV评价动脉顺应性的原理为:随着左心室心肌的收缩,血液泵入升主动脉,使得主动脉壁扩张后产生脉搏波,并以相应速度传播到整个动脉系统[1]。
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PWV与年龄、血压、肥胖、动脉斑块、血糖异常及糖尿病等心血管高危因素关系密切。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动脉系统开始出现逐步衰老并发生结构的改变,在对老年患者行相关调查后的结果显示:每随年龄增加10 岁,PWV相应增大加10 %~15 %。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老年患者的PWV与青年人相比明显增高;而国内胡大一教授所做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PWV值在糖尿病患者与长期吸烟者中明显增快,考虑与上述因素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关[2]。
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时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并增加各种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使的血小板发生聚集,进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亢进,诱发各部位大小血栓的形成,促发并加重血管内皮进一步损伤[3]。
同时在Tanokuchi所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PWV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另Taniwaki等亦发现糖尿病患者中PWV与颈总动脉IMT呈显著相关改变,关联性明显;高血压可以的引起血管壁张力呈增大改变,进而可发生大动脉管壁增厚及重构、内皮功能的损害。
而在Lekakis JP的研究中发现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PWV明显高于同年龄对照人群;而针对高尿酸血症等有争议危险因素方面,PWV也
为该类危险因素的进一步明确提供了相关线索,近年血尿酸偏高作为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尚存在一定争议[4]。
但Ishizaka等在对982名患者体检统计结果后发现: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排除性别、年龄的因素后,尿酸水平都与PWV呈正相关,而且是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的指标,存另一方面体现出PWV在早期评价动脉硬化方面的重要监测意义;国内学者Yu WC等对320名患者PWV与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比较,得出结果:PWV与左室重量呈明显相关关系。
在高血压、冠心病并存的患者中发现PWV值明显高于单疾病组患者。
在该类患者中:各因素致动脉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高,进一步加重血管张力升高从而导致左心室发生肥厚,最终结果出现心脏、血管结构、功能的重构改变[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也反应出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使得动脉弹性明显下降,可使PWV增高。
同时再对PWV和颈动脉IMT方面的探讨发现:平均和最大IMT与PWV在冠心病患者中呈显著增高趋势,而且PWV与IMT明显相关[5]。
,而在对照组中无此关联;研究发现,以老年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为主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中,PWV与颈总动脉IMT增加呈现明显正相关[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MS相关机制的深入认识及研究,对其所致心血管病变的早期评估和干预已逐渐成为控制代谢综合征重要措施。
在老年MS患者中各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都为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显示与心血管重构有着显著密切的联系[6]。
MS对动脉硬化的影响表现为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其中肥胖是MS的始动因素,肥胖者游离脂肪酸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
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会加重脂肪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2]。
各血脂成分是构成动脉斑块的主要成分,血脂偏高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原因,长期高血脂可造成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促进其氧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
而长时间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也会损伤血管内膜,引起与高血脂相类似结果,是促进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高血糖主要的致病机理为干扰相关细胞代谢,并使其发生氧化应激及促进炎症反应,最终使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7]。
且MS患者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多种炎性因子往往处于较高水平,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7],上述因素均会对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是血管发生重构的重要原因。
而血管重构是血管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随着粥样硬化程度的进展而出现。
对MS患者而言, 血管重构既是血管的病理改变, 又提示发生了晚期血管的并发症。
本研究发现,在PWV明显增高的MS患者中不同程度出现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顺应性减退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说明发生了血管重构,这与相关报道相似。
而在心脏主要表现为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左心室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及左心室壁肥厚。
进一步证实了MS患者发生了明显心血管重构[5],且随着PWV明显增高,心血管重构改变越明显。
本课题入组患者居住条件为高海拨缺氧地区,长期慢性缺氧使得内皮细胞肥大、增生,继之使血管内膜增厚,缺氧同时还可使得大血管的渗透性增加,使得蛋白不断溢出增多并致胞浆蛋白溢入血管腔后
激活管壁的蛋白酶, 促进一系列的重构反应发生。
缺氧使得内皮细胞在本身发生增生、肥大基础上合成与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在促进平滑
肌细胞的收缩的同时,促进其增殖与合成。
以上分析表明, 缺氧时通过多种包括血流动力学因素、内皮损伤和( 或) 功能障碍、细胞膜功能失调等因素促进了IMT 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多种炎症细胞、致炎性细胞因子、化学介质与粘附分子均参与了缺氧心血管重构的过程[6]。
但此类研究报道较少。
该课题研究为缺氧地区,分析得出:各危险因素加之缺氧,促进了MS患者心血管重构的进程[8]。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心血管重构方法包括大动脉彩超及心脏彩超、动脉内膜及心肌活检等方法。
长期以来,IMT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经典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变在内膜,而IMT 则主要反映中膜的变化。
所以测量方法的标准化还需进一步探讨。
临床上目前应用的测定心血管重构的方法往往存在程序复杂,费用高、创伤性及患者不愿意配合等问题。
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是目前更能确切反映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无创监测方法之一,研究发现:平均和最大IMT和PWV在冠心病中显著增高,同时提示冠心病患者PWV与平均和最大IMT明显相关[7]。
糖尿病患者中PWV和颈动脉IMT均明显相关。
表明PWV
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PWV与左室重量指数及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PWV有望成为心血管重构的信号,预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可预见的生活习惯疾病越来越严重的未来, PWV是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在我国大样本人群中开展PWV 与心血管重构相关性研究,确定分级标准,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治疗指南,评估经上述检查是否能筛查出高危患者及对治疗和预后的改善有何贡献,同时应进行大规模的干预试验,减轻未来我国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疾病负担。
参考文献
[1]Touyz RM. Intracell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vascular remodelling of
res is tance arteries in hypertens ion: role of angiotens in II[J]. Exp Phys iol,
2005; 90(4): 449-455
[2]Cohn JN. Arterial stiffness, 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J].Circulation, 2006, 113(5):
601-603.
[3]Empana JP,Zureik M,Gariepy J,et a1.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he carotid artery structure in noninstitutionalizedelderly subjects:the three—city
study[J].Stroke,2007,38(3):893-899.
[4] Koji,YTomiyama H,Yamada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rterial stiffness and the risk of 2 Kim ST,Najjar SS,Boudreau RM,et al.Elevated aotic pulse wave velocity,a marker of arterial stiffness,predicts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J〕.Circulation,
2005,111(25):3384-3390.
[5] Maaravi Y,Bursztyn M,Stessman J.Prediction of cardiovaseular outcome by the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and estimatedcreatinine clearance in the high-risk
hypertension population of the VAI,UE
trial[J].Hypertens,2008,26(1):154.
[6] KASHYAP S, BEIFORT R, GASTALDELL I A, et a1. A sustainedincrease in plasma tree fatty acids impairs insulin secretion in nondiabefie subjects genetically predisposed to develop type 2diabetes[ J] . Diabetes,2003( 2) : 2461- 2474 [7] 王显,胡大一,沙鸥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构效应初步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601-603
[8] 王凡, 刘国树.大动脉顺应性减退的机制研究[J ].国外医学: 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 32(5): 275-278
. 收稿2012-11-01
综述
PWV在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重构改变中的预测研究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显著特征表现为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一个个体的聚集,已成为影响老年患者生存及致残的重要病因。
其病情发展至后期往往导致冠心病、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各危险因素均可引起全身动脉结构、功能发生异常改变,因此对MS所导致心血管病变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到早期预防、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研究提示,MS能引起患者心脏及血管结构、功能异常,心脏结构、功能的异常同时可能是心血管发生重构改变的病理基础。
代谢综合征患者往往存在动脉弹性下降及僵硬度增加,并同时伴有心壁肥厚、心腔扩大、并伴随管壁增厚及管腔缩小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