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74多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一项互利共赢的举措。

尽管如此,我国与美国、日本及欧盟的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很大一部分,若这三个经济体中有一个出现问题,将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较大的冲击。

因此,我国要努力发展多边贸易,与多个区域建立贸易合作
关系,预防局部经济动荡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王春丽.试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商讯,2018(11).
[2]郭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研究[J].价格月刊,2018(10).
[3]陈曦,卞靖.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7(11).
[4]张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和转变[J].市场周刊,2018(09).
[5]艾孟孟.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9).
[6]吴妍.我国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J].福建轻纺,2018(08).
[7]张岩鹏.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商论,2018(08).
作者简介:
1.郭磊,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6级本科生。

2.任佳文,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

关于四川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张秋明 姜 澍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9
一、引言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选择发展智能制造业是关系到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

智能制造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重器。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更高,与之同时,资金与设备使用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能够有效推动经济模式加快转变。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支撑下,制造业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速转型,向智能制造业进行升级。

作为全国制造大省,顺利完成本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四川省来说十分重要。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四川省于2015年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并且随后提出了许多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扶持政策。

基于此,四川省更应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把握时代机遇,勇于面对挑战,更加积极主动推动本省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加速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本省经济发展提速增质,加快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及“中国制造”西部高地,也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层面整体战略规划目标。

二、四川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也是实现一个经济体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四川省是一个制造大省,制造业对于四川省工业发展来说举足轻重。

截止2017年,纳入“一带一路”倡议规划范围的中西部16个省市区中(包括重庆、四川、河南、湖北等16个省市),四川制造业企业数量居第五位,注册资本居第四位;在西部各省市区中居首位,制造业总量竞争优势较为突出。

图1 纳入“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中西部省市制造业企业数量(万户)排名
摘要: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计划,四川省于2015年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及“中国制造”西部高地,意在推动四川省由“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

但是当前四川省传统制造业存在转型升级成本过高、行业内知识交互程度低、技术壁垒问题严峻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缺乏,人才储备不够等问题,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本文基于对于四川省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逐步实现智能制造,构建并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行业内技术升级;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以期为四川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智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3;F2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1-0074-02
DOI:10.14097/ki.5392/2019.21.036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75
图2 纳入“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中西部省市制造业企业注册资本(万亿元)排名
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近9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78.6%、占地区生产总值31.7%,奠定了四川全国制造大省的地位。

截止到2017年四川省全年工业增加值11517.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5%, 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加值在2017年大部分仍实现正增长。

虽然四川省制造业体量足够大,总体发展趋势目前较为稳定,但四川省制造业的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变发展这一大趋势之下,这些问题将会日愈突出,亟待解决。

如:后续增长动力不足,科技含量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本过高,人才储备不够。

(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本过高
传统制造业根基深厚,前期投入较大,固定资产较多,转型高端智能制造业固定成本较高。

智能制造业要求尖端技术作为前端支撑,而尖端技术又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资本投入要求过高。

此外,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严重依赖人口红利,近些年来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日益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相关企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大幅上升,人力成本成为当下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生存难题。

(二)行业内知识交互程度低
制造业内的技术联盟存在感较弱,行业技术联盟内部与外部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双向激励。

知识交互程度越高,行业获益越高,企业从中获益越多;知识交互程度越低,行业获益越低,企业从中获益越少。

行业内各制造业企业知识距离较长,缺乏良好的双向、多向沟通机制,知识交互程度较低,知识流动性弱且同质性较强。

(三)技术壁垒问题严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智能制造业内,不同国家地区、企业间存在较大技术壁垒。

各企业组织为了防止他组织获取自组织的关键技术,会自发树立一个技术壁垒以保护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知识溢出大于知识获取,形成自身竞争优势。

(四)高端人才缺乏,人才储备不够
目前,智能制造业高端人才缺乏。

因而,本文认为相关制造业企业更应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作为战略储备。

一方面,是出于自身业务的需要,需要高精尖人才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与管控;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于行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三、可行性建议
(一)循序渐进,逐步实现智能制造,构建并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传统制造业由于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升级成本压力,因而在向智
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四川省制造业企业应当制定自身的转型升级计划时间表,循序渐进,不可冒进,寻求稳打稳扎,走好转型升级的每一步,不断根据企业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调整自身经营策略,逐步实现向智能制造业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起智能制造业自身的行业体系并逐渐加以完善。

(二)行业内技术升级,加快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向着高、精、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方向,因而四川省制造业内的相关企业自身应做好自身能力的建设,在时代潮流中勇于改革,由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变为智能制造业企业。

相关制造业企业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融合物流网,充分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相结合,实现行业内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自身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三)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人才储备机制,形成产学研结合
人才是当今各大企业的必争资源。

四川省的相关制造业企业要想在今后发展到更高层次平台,当下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今后构建了一个稳定且高质量的人才输送机制。

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当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构建平台之后,产学研合作联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理论、方向上的指导建议并输送高质量的智能制造业人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四)政企合作,寻求政府政策优惠
“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伟大“中国梦”、振兴中华的民族复兴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四川省的相关制造业企业可以认真研读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合理的前提下,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规划,争取政府方面的支持,从而有机会享受更多政策优惠,加快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有效避免在产业升级的大潮流中被淘汰。

同时,政府方面,应当多多关注四川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加大扶持力度,为省内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有利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金向着更长远、高效的智能制造业投资倾斜,更有利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最终对于四川省的经济起到加速升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佳薇.促进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J].法制博览,2018(32).
[2]廖子鉴,席成斌,巩文明.智能制造行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探析——以四川省为例[J].税收经济研究,2018(4).
[3]龙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调模式研究----基于知识交互关系演化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1.张秋明,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本科在读。

2.姜澍,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本科在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