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下载(共15份14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含全套练习)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每个老师都应该掌握写教案的技能,教案不仅帮助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
你知道高中物理教案的写法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257242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讨论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化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化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化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15份)人教课标版1(教案)
第节分子的热运动.不一样物质能够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不暂停的无规那么运动,它是液体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反响,但其实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悬浮微粒越小,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分子永不暂停的无规那么运动叫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激烈。
一、扩散现象.定义不一样物质能够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
.产生原因物质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
.意义反响分子在做永不暂停的无规那么运动。
.应用生产半导体器件时,在高温条件下经过分子的扩散在贞洁半导体资料中掺入其他元素。
二、布朗运动.看法悬浮微粒在液体(或气体 )中的无规那么运动。
.产生原因大量液体 (或气体 )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
.影响因素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意义间接反响了液体(或气体 )分子运动的无规那么性。
三、分子的热运动.定义分子永不暂停的无规那么运动。
.宏观表现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
.特点()永不暂停;()运动无规那么;()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自主思虑——判一判()扩散现象只幸亏气体中发生。
(× )()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
(× )()悬浮微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明显。
(× )()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相关。
(√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其内局部子热运动越激烈。
(×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是分子的运动。
(× ).合作研究——议一议()一碗小米倒入一碗大米中,小米进入大米的缝隙之中可否属于扩散现象?提示:扩散现象是指由于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不一样物质(分子 )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
显然,上述现象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是两种物质的混杂,因此不属于扩散现象。
()冬天里,一缕阳光射入教室内,我们看到的尘埃上下飞舞是布朗运动吗?提示:不是。
布朗运动是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布朗运动的观察记录图是颗粒的运动轨迹吗?提示:该记录图是每隔某一相等时间记录的颗粒所在地址的连线,其实不是颗粒运动的实质轨迹。
人教版年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
第1节气体的等温变化1.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其压强与体积变化时的关系,叫做气体的等温变化。
2.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 与体积V 成反比,即pV =C 。
3.等温线:在p -V 图像中,用来表示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它们是一些双曲线。
在p -1V 图像中,等温线是倾斜直线。
一、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 1.状态参量研究气体性质时,常用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来描述气体的状态。
2.实验探究二、玻意耳定律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2.公式pV=C或p1V1=p2V2。
3.条件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
4.气体等温变化的p -V图像气体的压强p随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8-1-1所示,图线的形状为双曲线,它描述的是温度不变时的p -V关系,称为等温线。
一定质量的气体,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是不同的。
图8-1-11.自主思考——判一判(1)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2)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正比。
(×)(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4)在探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之间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5)玻意耳定律适用于质量不变、温度变化的气体。
(×)(6)在公式pV=C中,C是一个与气体无关的参量。
(×)2.合作探究——议一议(1)用注射器对封闭气体进行等温变化的实验时,在改变封闭气体的体积时为什么要缓慢进行?提示:该实验的条件是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体积变化时封闭气体自身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为保证温度不变,应给封闭气体以足够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以保证气体的温度不变。
(2)玻意耳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那么为什么在压强很大、温度很低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就不成立了呢?提示:①在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气体分子之间除碰撞外可以认为无作用力,并且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玻意耳定律成立。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内能》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内能》内能目标导航(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知道什么是分子的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势能就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
(4)能够区别内能和机械能。
诱思导学1.分子动能(1)分子平均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都具有动能,这就是分子动能。
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若想研究单个分子的动能是非常困难、也是没有必要的。
热现象研究的是大量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所以,重要的不是系统中某个分子的动能大小,而是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即分子平均动能。
(2)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说明:①温度是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宏观表现,含有统计的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由温度高低决定: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温度降低,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
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但不是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可能有个别的分子动能反而减小。
②分子的平均动能大小只由温度决定,与物质的种类无关。
也就是说,只要处于同一温度下,任何物质分子做热运动的平均动能都相同。
由于不同物质分子的质量不尽相同,因此,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大小也不相同。
2.分子势能(1)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势能。
这就是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的大小有分子间的相互位置决定。
分子势能的变化非常类似于长度变化的弹簧中的弹性势能的变化。
(2)影响份子势能大小的身分份子势能的大小与份子间的距离有关,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份子势能的变化与份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份子力做正功还是负功有关。
具体情况如下:①当份子间的距离r r时(此时类似于被拉伸的弹簧),份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份子间的距离增大时,份子力做负功,因而份子势能随份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案选修3
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案选修3光的衍射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习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
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品德。
教学重点单缝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
教学方法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
2.通过观察分析^p 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
教学用具:JGQ型氦氖激光器25台,衍射单缝(可调缝宽度),光屏、光栅衍射小圆孔板,两支铅笔(学生自备),日光灯(教室内一般都有),直径5 mm的自行车轴承用小钢珠,被磁化的钢针(吸小钢珠用),投影仪(本节课在光学实验室进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水波的衍射[投影水波衍射图片(如图1、图2所示)]图1图2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回忆一下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什么是波的衍射?2.图2中哪一幅衍射现象最明显?说明原因。
生1:(议论后,一人发言)波能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图2中丙图衍射最明显,因为这里的孔宽度最小。
师:前一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看法?生2:我认为丙图中孔的尺寸虽然是最小,但不一定就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我们应该用它跟波长比。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说说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一起总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师:光也是一种波,也能够发生衍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全
第七章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单分子油膜法估算测量分子大小,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教学教具(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四、主要教学过程(一)热学内容简介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过程1.分子的大小。
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精品学案(全册整理)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精品学案(全册整理)§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荷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和接触带电的实质.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及其本质.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了解比荷的概念.自主探究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和.(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2)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2.同号电荷相互,异号电荷相互.合作探究一、起电的三种方式【提出问题】1.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的不紧的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使得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而带负电,失去的物体带正电.【例题1】毛皮与硬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硬橡胶棒上了C.硬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D.硬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归纳总结】(1)相互摩擦的物体一定是同时带上了量的号电荷.(2)摩擦起电的本质是.2.接触带电:指一个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的金属导体后分开,而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的方式.【例题2】两个完全一样的金属小球A、B,其中A带电为Q,B不带电,将A 与B接触后再分开,则A、B的带电情况怎样?【归纳总结】(1)接触带电的本质:.(2)电荷量分配: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相互接触后,总电荷量.3.感应起电(1)当一个带电体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2)感应起电:利用而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3)感应起电的本质:.二、电荷守恒定律1.表述一:电荷既不会,也不会,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2.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三、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其国际制单位是,简称,用表示.2.元电荷:最小的,即所带的电荷量,用表示,等于C,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3.电子的比荷:电子的与电子的之比.【例题3】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轻质带电小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A.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号电荷B.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号电荷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D.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2.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正电,靠近验电器B,则()A.验电器金属箔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B.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C.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D.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3.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这说明()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荷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和质子都是元电荷B.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为元电荷的205.5倍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D.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5.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用摩擦的方法将其他物质变成了电荷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将一个物体中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一定带有等量异号电荷D.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可能带有同号电荷6.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二、非选择题7.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最终A带上了-10-8 C的电荷.实验过程中,是电子由A转移到B还是由B转移到A?A、B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各是多少?8.A为带正电的小球,B为原来不带电的导体.把B放在A附近,A、B之间存在吸引力还是排斥力?§2 库仑定律学习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定性了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电荷量的多少以及电荷之间距离大小的关系.2.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3.了解库仑扭秤实验.4.掌握库仑定律的文字表达及公式表达.自主探究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同号电荷,异号电荷.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其中引力常量为.合作探究一、实验演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提示:悬挂的小球受重力、拉力和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电荷间作用力F=mg tan α,偏角α越大,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演示一:让带电物体A靠近悬挂在丝线上的带正电小球,观察在不同距离时小球的偏转角度.演示二:使小球处于同一位置,增大或减少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观察小球偏角的变化关系.结论:.二、库仑定律1.库仑定律的内容: .2.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3.什么是点电荷?.点电荷类似力学中的,它也是一种 .三、库仑的实验1.结构简介如图A是带电小球,B是不带电的小球,B与A的重力平衡,另一带电小球C 靠近A时,A与C的作用力使悬丝扭转,通过悬丝扭转的角度比较力的大小.2.研究方法——(1)控制电荷量Q不变,验证静电力F与r2的关系(2)控制带电小球之间的距离r不变,验证静电力F和电荷量Q的关系3.思想方法(1)小量放大思想;(2)电荷均分原理.【提问】库仑的那个年代还不能测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4.库仑定律的表达式:,其中k是,叫做,k的数值为.【例题1】氢原子核(即质子)的质量是1.67×10-27 kg,电子的质量是9.1×10-31 kg,在氢原子内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为5.3×10-11 m.试比较氢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的库仑力和万有引力.【例题2】真空中有三个点电荷,它们固定在边长为50 cm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每个点电荷都是+2×10-6 C,求它们各自所受的库仑力.课堂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B.点电荷就是体积和带电量都很小的带电体C.根据F=k可知,当r趋近于0时,F趋近于∞D.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2.有两个半径为r的带电金属球中心相距为L(L=4r),对于它们之间的静电作用力(设每次各球带电量绝对值相同)()A.带同号电荷时大于带异号电荷时B.带异号电荷时大于带同号电荷时C.带等量负电荷时大于带等量正电荷时D.大小与带电性质无关,只取决于电荷量3.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和c,原来c不带电,而a和b带等量异号电荷,相隔一定距离放置,a、b之间的静电力为F.现将c球分别与a、b接触后拿开,则a、b之间的静电力将变为()A. B. C. D.F/164.如图所示,两个带电小球A、B分别用细丝线悬吊在同一点O,静止后两小球在同一水平线上,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α>β),关于两小球的质量m1、m2和带电荷量q1、q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有m1<m2,q1<q2B.可能有m1<m2,q1>q2C.可能有m1=m2,q1=q2D.可能有m1>m2,q1=q25.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小球,质量均为m且带有等量同号电荷,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绝缘细线悬挂于同一点,如图所示,静止后两条细线张角为2θ,若细线长度为L,两个小球所带电荷量大小均为,悬线张力大小为.6.如图所示,把质量为0.2 g的带电小球A用丝线吊起,若将带电荷量为4×10-8 C的小球B靠近它,当两小球在同一高度且相距3 cm时,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45°,此时小球B受到库仑力F= .小球A带的电荷量= .qA7.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ABC,边长为L,在顶点A、B处有等量异号点电荷Q,Q B,Q A=+Q,Q B=-Q,求在顶点C处的点电荷+Q C所受的静电力.A§3 电场强度学习目标1.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定义式,会用电场强度、电场线描述电场.3.掌握点电荷的电场、电场线,理解电场强度的叠加.4.加深比值定义的理解.自主探究1.19世纪30年代,第一个提出了场的观点.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为、.2. 产生的电场为静电场.电场具有的性质.3. 称为试探电荷或检验电荷;称为场源电荷或源电荷.4.叫做电场强度,其公式为,单位.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为.5.形象地描述电场的方法是.合作探究一、电场1.什么是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2.什么是静电场?二、电场强度1.试探电荷和场源电荷试探电荷必须具备的条件:.2.电场强度(1)定义:(比值定义).(2)公式:.(3)单位:.(4)电场强度是,它的方向是.说明:(1)E=为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场.(2)某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及方向取决于电场本身,与检验电荷的正负、电荷量的大小及受到的电场力无关.三、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1.点电荷电场强度公式:.2.以点电荷Q为圆心的球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的特点:.当Q为正电荷时,E的方向:.当Q为负电荷时,E的方向:.3.如果场源电荷有多个点电荷,则如何求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例题】真空中两个正点电荷A、B所带电荷量皆为+Q,且相距为r,则A、B 之间连线上距离A为处的P点的电场强度为多少?思考:能否在P点处放入一个带负电的点电荷-q,通过求出-q在P处受合电场力,然后根据E=求出P处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拓展:如果带电体是半径为R的均匀球体(或球壳),它外部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该怎样计算?四、电场线1.电场线: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这样的曲线就叫做电场线(如图所示)2.特点(1). (2). (3).3.画出几种特殊的电场线五、匀强电场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方向的电场就叫匀强电场.课堂检测1.电场中有一点P,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若放在P点的电荷的电荷量减半,则P点的电场强度减半B.若P点没有检验电荷,则P点电场强度为零C.P点的电场强度越大,则同一电荷在P点受到的电场力越大D.P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为放在该点的电荷的受力方向2.在一个电场中a、b、c、d四点分别引入检验电荷时,测得的检验电荷所受电场力跟其电荷量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个电场是匀强电场B.四点电场强度大小关系是E d>E a>E b>E cC.四点电场强度大小关系是E a>E b>E d>E cD.无法确定四个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关系3.如图所示,A、B为两个等量的正点电荷,在其连线中垂线上的P点放一个负点电荷q(不计重力),由静止释放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点电荷在从P点到O点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大B.点电荷在从P点到O点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C.点电荷运动到O点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最大值D.点电荷越过O点后,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大,直到粒子速度为零4.关于电场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B.电场线与电荷运动的轨迹是一致的C.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与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可以不相同D.沿电场线方向,电场强度一定越来越大5.如图所示,四个电场线图,一正电荷在电场中由P到Q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越来越大,那么它所在的电场是()6.如图所示,A、B、C、D、E是半径为r的圆周上等间距的五个点,在这些点上各固定一个点电荷,除A点处的电荷量为-q外,其余各点处的电荷量均为+q,则圆心O处()A.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沿OA方向B.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沿AO方向C.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沿OA方向D.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沿AO方向7.如图所示,一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从A飞到B,径迹如图中虚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粒子带负电B.粒子加速度不断变小C.粒子在A点时动能较大D.B点电场强度大于A点电场强度8.如图所示,有一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9×103N/C,在电场内的竖直平面内作半径为1 m的圆,圆心处放置电荷量为1×10-6 C的正点电荷.则圆周上C点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9.如图所示,把一个倾角为θ的绝缘斜面固定在匀强电场中,电场方向水平向右,电场强度大小为E.有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物体以初速度v0,从A端滑上斜面恰好能沿斜面匀速运动,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4 电势能和电势学习目标1.明确静电力做功的特点.2.理解电势能的概念.3.弄清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4.理解电势的概念、等势面的特点.自主探究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是.二、电势能1.电势能的定义:.用表示.2.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3.如何求电荷在某点处具有的电势能?.4.零势能面的选择:.三、电势1.定义:.2.电势是,它只有,没有方向,但有正负.3.电场线指向电势的方向.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4.零电势位置的规定:.四、等势面1.等势面:.2.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合作探究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思考讨论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重力场中,分别:(1)沿折线从A运动到B;(2)沿直线从A运动到B;(3)沿曲线从A运动到B.重力分别做多少功?重力做功的特点是什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是什么?【自主尝试】结合教材图1.4-1,分析如图所示的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A运动到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1)q沿直线从A到B;(2)q沿折线从A到M、再从M到B;(3)q沿任意曲线从A到B.二、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思考讨论2】在重力场中由静止释放质点,质点一定加速运动,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如图所示,在静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是什么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的?【思考讨论3】重力做的正功等于减少的重力势能,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增加的重力势能,用公式表示为W AB=E p A-E p B=-ΔE p.那么,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呢?【案例分析】分析对不同的电荷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势能的变化情况.【思考讨论4】如何确定电荷在某点处具有的电势能?(类比分析:如何求出A点的重力势能呢?进而总结出电势能的求法.)【拓展】零势能面的选择:通常把电荷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思考讨论5】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那么电势能是否也是电荷和电场所共有的呢?(1)若被移动电荷的极性、电荷量不同,对其电势能有何影响?(2)若电荷所处电场发生变化,对位于其中的电荷的电势能有何影响?(3)若电场中没有电荷或者空间不存在电场,还有电势能吗?【巩固训练】1.关于在电场中移动电荷与电势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一定增加B.电荷沿电场力方向移动,电势能一定增加C.电荷逆电场力方向移动,电势能一定增加D.电荷沿垂直于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一定不变2.有一电荷量q=-3×10-6C的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时,克服静电力做功6×10-4J.求:(1)电荷的电势能怎样变化?变化了多少?(2)以B为零势能点,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E p A是多少?(3)如果把这一电荷从B点移到C点时静电力做功9×10-4J,电荷的电势能怎样变化?变化了多少?(4)如果选取C点为零势能点,则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E p A'又是多少?(5)通过这一例题你有什么收获?三、电势【思考讨论6】如何判断电势的高低呢?四、等势面【思考讨论7】在地理课上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势的高低.今天学习了电势的知识后,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电势的高低呢?【体验性实践】寻找等势面:找正点电荷和带电平行金属板中的等势面.【思考讨论8】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力做功为零的情况?电场线跟等势面有什么关系?课堂检测1.关于等势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等势面上各点的电势也可能相等B.各等势面永不相交C.等势面总是和电场线垂直D.等势面都是封闭的曲面2.如图展示了等量异号点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面.关于场中的A、B、C、D 四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两点的电势和电场强度都相同B.A、B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电势不同C.C、D两点的电势和电场强度都不同D.C、D两点的电势相同,电场强度不同3.关于等势面、电场力做功和电场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总是不做功B.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为零,则电荷一定是沿等势面移动的C.在同一个等势面上的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必然是相等的D.电场线总是从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4.如图所示,展示了不规则形状的带电导体周围的电场线和等势面.从图中可以看出,越靠近导体,等势面的形状就越趋近导体表面的形状,这是因为,导体的表面本身就是一个,而且导体内部的电势也处处相等,所以导体是一个;而越是远离导体,等势面的形状就越趋近球面,这是因为,从足够远的地方看导体,它就是一个点电荷,而点电荷的就是球面.5.电场线和等势面都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电场.由于电场线和等势面有着固定的空间位置关系,我们只要知道了其中之一,就可以根据相互关系描绘出另一个.而且,从测量方便性的角度看,我们一般是描绘更容易(选填“电场线”或“等势面”).6.如图展示了等量同号点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面.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三点的电势关系是φaφbφc(均填“>”“<”或“=”)§5 电势差学习目标1.掌握电势差的概念.2.会应用电势差的概念求解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自主探究1.电荷、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是怎样定义的?电荷:.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2.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叫做电势差.电场中的各点电势的大小与电势零点的选取,但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取.电势与电势差都是反映电场中的物理量.合作探究(一)电势差【情景引入,展示目标】某电场的等势面如图所示,试画出电场线的大致分布.若以C点为电势零点,则A点的电势为多少?D点的电势为多少?A、D两点的电势相差多少?若以B点为电势零点,则A点的电势为多少?D点的电势为多少?A、D两点的电势相差多少?小结:电势是描述电场能性质的物理量,并且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电势不同,那么不同点的电势的差值就叫做电势差.【推导】根据教材第20页的电势差的定义和前面电势能与电场力关系的变化关系,试着推导电势差的定义式.推导一:推导二:【思考讨论】如图所示,如果B板接地(取大地的电势为0,则与大地相连的导体的电势也为0),则A点电势为8 V,M点的电势为6 V,N点电势为2 V,M、N两点间的电势差是多少?如果改为A板接地,B板电势多大?M、N两点电势各多大?M、N两点间电势差多大?【讨论后小结】1.电势差与电势的关系:.电势的数值与电势零点的选取关,电势差的数值与电势零点的选取关.2.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向低处移动时,重力做功,对于同一个物体,重力做功越多,高度差越大.与此类似,同一个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做功越多,就说这两点间的电势差.电势差U AB与q、W AB均关,仅与电场中A、B两点的位置关.3.电势差的物理意义:.UAB在数值上的含义:.4.单位:,符号,1 V= .(二)典型例题与尝试练习【典型例题】在电场中把电荷量为2.0×10-9 C的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1.5×10-7J,再把这个电荷从B点移到C点,克服电场力做功4.0×10-7J.(1)求A、B、C三点中哪点电势最高?哪点电势最低?(2)A、B间,B、C间,A、C间的电势差各是多大?(3)把-1.5×10-9 C的电荷从A移到C,静电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如何变化?变化多少?(4)根据以上所得结果,定性地画出电场分布的示意图,标出A、B、C三点可能的位置.【尝试练习】1.如图所示,Q是带负电的点电荷,A和B为其电场中的两点.若E1、E2为A、B两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φ1、φ2为A、B两点的电势,则()A.E1>E2,φ1>φ 2B.E1>E2,φ1<φ 2C.E1<E2,φ1>φ 2D.E1<E2,φ1<φ22.关于电势差和电场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势差的大小由电场力在两点间移动电荷做的功和电荷的电荷量决定B.电场力在两点间移动电荷做功的多少由两点间的电势差和该电荷的电荷量决定C.电势差是矢量,电场力做的功是标量D.在匀强电场中与电场线垂直方向上任意两点电势差相等课堂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移动物体的初末位置的竖直高度差有关,即W AB =mgh ABB.静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移动电荷的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即W AB =qU ABC.重力对物体做正功,其重力势能减少,做负功则重力势能增加D.静电场力对正电荷做正功,正电荷电势能增加,对负电荷做正功,负电荷电势能减少2.正电荷在电场中沿某一电场线从A 到B ,此过程中可能出现( ) A.AB 间电势差一定是正的 B.电场力的大小保持不变 C.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D.电荷的电势能不断减小3.如图所示,电场中有A 、B 两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势φA >φB ,电场强度E A >E BB.电势φA >φB ,电场强度E A <E BC.将+q 电荷从A 点移动到B 点电场力做正功D.将-q 电荷分别放在A 、B 两点时具有的电势能E p A >E p B4.如图A 、B 为两等量异号电荷,A 带正电,B 带负电,在A 、B 连线上有a 、b 、c 三点,其中b 为ac 连线的中点,ab=bc ,则( )A.a点与c点的电场强度相同B.a点与c点的电势相同C.a、b间电势差与b、c间电势差相等D.点电荷q沿A、B连线的中垂线移动,电场力不做功5.在静电场中,一个带电量q=2.0×10-9 C的负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在此过程中,除电场力外,其他力做的功为4.0×10-5 J,质点的动能增加了8.0×10-5 J,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A.2×10-4 VB.1×104 VC.4×104 VD.-2×104 V§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学习目标1.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定性、定量关系.对于公式U=Ed要知道推导过程.2.能够熟练应用U=Ed解决有关问题.3.知道电场强度另一个单位“V/m”的物理意义.自主探究【问题1】根据如图所示,分析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是否一定高?反之又如何呢?【结论】.【问题2】根据如图所示,分析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一定为零吗?反之又如何呢?。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套精品教案(46页)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7.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单分子油膜法估算测量分子大小,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教学教具(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教学过程:第一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热学内容简介(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
[整理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物理选修3-4教案郑伟文11.1简谐运动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位移的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的变化课型:启发式的讲授课教具: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皮筋球、气垫弹簧振子、微型气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的运动——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振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运动就是振动?[讲授]微风中树枝的颤动、心脏的跳动、钟摆的摆动、声带的振动……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是振动。
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的实验,注意边看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演示实验](1)一端固定的钢板尺[见图1(a)](2)单摆[见图1(b)](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的塑料球[见图1(e)]{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是直线的、曲线的;运动方向水平的、竖直的;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的、不同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是机械振动的简称。
2.简谐运动简谐运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的振动[讨论] a.滑块的运动是平动,可以看作质点b.弹簧的质量远远小于滑动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c.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
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的运动。
高中物理导学案与练习(全套)新人教版选修3-3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导学练(全套)热学是物理学的一部分,它研究热现象的规律。
用来描述热现象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温度,温度变化的时候,物体的许多性质都发生变化。
例如,多数物体在温度升高是体积膨胀;水在0℃以下是固体,在0℃以上才是液体;橡皮管冷却到-100℃以下会变得像玻璃一样易碎……凡是跟温度有关的现象都叫做热现象。
热学知识在实际中有重要的应用。
各种热机和致冷设备的研制,化工、冶金、气象的研究,都离不开热学知识。
研究热现象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从宏观上总结热现象的规律,引入内能的概念,并把内能跟其他形式的能联系起来;另一种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建立分子动理论,说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表现。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使人们对热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是热学的特点。
学习中要注意统计思想在日常生活和解释自然想象中的普遍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会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了解固体、液晶的微观结构,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自然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调查、实验的方法理解热学的研究方法,学会用统计思想解释热学现象,体会人们进入微观世界的线索以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感受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创新精神的激励作用,树立为科学探索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通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生将进一步认识能源开发、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内容扫描】设置意图:本书在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方法的同时,力图挖掘知识所蕴含的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构分析:〔目标导航〕对每节的三维目标细致分析,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修性必修第三册全册教案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实例及其分析,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关系。
2.通过实验,观察什么是布朗运动,通过分析、推理,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3.通过对比,归纳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5.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概念及课本中关键词句、图片细节的观察、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会研读教材,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布朗运动的实验、观察及成因的分析、推理,体会并归纳其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3.在对所设情景及实验的观察、分析中和“情景+问题”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物理源于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2.通过科学家们对布朗运动成因的研究历程的介绍,培养相应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教学过程】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演示】幻灯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结构照片。
由于碳原子被放大了几亿倍后才被观察到,表明分子是很小的。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我们认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
但是,在研究物体的热运动性质和规律时,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把组成物体的微粒统称为分子。
我们知道,1mo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个。
这足以表明,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
人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分子,就是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
直至1982年,人们研制了能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观察到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
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演示】将一个装有无色空气的广口瓶倒扣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抽去中间玻璃板,过一段时间发现,上面瓶中气体变成了淡红棕色,下面气体的颜色变浅了,最后上下两瓶气体颜色一致。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 分子的热运动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 科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138页 0259页 0321页 0424页 0492页 0507页 0576页 0588页 0619页 0709页 0734页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2 分子的热运动 4 温度和温标 第八章 气体 2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1 固体 3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第十章 热力学定律 2 热和内能 4 热力学第二定律 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最新 气体的等温变化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4 温度和温标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5 内能
最新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3(理科 生)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八章 气体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套)课时配套练习全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册)课时配套练习汇总第7章第1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3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 4、5题为多选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无论是无机物质的分子, 还是有机物质的大分子, 其分子大小的数量级都是10-10m C.本节中所说的“分子”, 只包含化学中的分子, 不包括原子和离子D.分子的质量是很小的, 其数量级为10-10kg答案:A解析: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故A项正确. 一些有机物质的大分子大小的数量级超过10 -10m, 故B项错误. 本节中把化学中的分子、原子、离子统称为分子, 故C项错误. 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一般为10-26kg, 故D项错误.2.最近发现纳米材料具有很多优越性能,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已知1nm(纳米)=10-9m, 边长为1nm的立方体可容纳的液态氢分子(其直径约为10-10m)的个数最接近下面的哪一个数值( )A.102B.103C.106D.109答案:B解析:纳米是长度的单位, 1nm=10-9m, 即1nm=10×10-10m, 所以排列的分子个数接近于10个, 可容纳103个, B项正确.3.只要知道下列哪一组物理量, 就可以估算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A.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质量B.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C.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质量和体积D.该气体的密度、体积和摩尔质量答案:B解析:对四个选项的条件逐一分析, 看根据每个选项的条件能求出何种物理量, 由该物理量求出分子间的距离d. 如:A选项的条件只能求出分子的总个数, 而不能继续求得分子的体积V0, 故A选项不正确. 同理对选项C, D进行分析判断, C只能求出该气体的密度, D 能求出该气体的质量和摩尔数. 故正确答案为B.4.(南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对于液体和固体来说, 如果用M表示摩尔质量, m表示分子质量, ρ表示物质的密度, V表示摩尔体积, V0表示分子体积, 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N A=VV0B.N A=V0VC.M=ρV D.V=m ρ答案:AC解析:摩尔体积是1mol分子的体积, 故N A=VV0, 故A正确, B错误;摩尔质量等于密度乘以摩尔体积, 故M=ρV, 故V=Mρ, 故C正确, D错误.5.“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的科学依据是( ) A.将油酸形成的膜看成单分子油膜B.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C .考虑了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D .将油酸分子看成球形 答案:ABD解析:实验中油酸的直径是用油酸的体积除以油膜的面积来计算, 所以实验的科学依据是将油膜看成单分子油膜, 不考虑油酸分子间的间隙, 并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 所以A 、B 、D 正确, C 错误.二、非选择题6.(辽宁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时, 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00mL 溶液中有纯油酸1mL, 用注射器测得1mL 上述溶液有200滴, 把一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表面撒有痱子粉的浅盘里, 待水面稳定后, 测得油酸膜的近似轮廓如图所示, 图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1cm, 则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mL, 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cm 2. 根据上述数据, 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__________nm. (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5.00×10-640.0 1.25解析:1滴酒精油酸溶液中含油酸的体积:V =1200×1000mL =5.00×10-6mL ;由于每格边长为1cm, 则每一格就是1cm 2, 估算油膜面积以超过半格以一格计算, 小于半格就舍去的原则, 估算出40格, 则油酸薄膜面积为:S =40cm 2;由于分子是单分子紧密排列的, 因此分子直径为:d =VS=1.25×10-9m =1.25nm. 7.已知潜水员在岸上和海底吸入空气的密度分别为1.3 kg/m 3和2.1 kg/m 3, 空气的摩尔质量为0.029 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mol -1. 若潜水员呼吸一次吸入2 L空气, 试估算潜水员在海底比在岸上每呼吸一次多吸入空气的分子数.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答案:3×1022个解析:设空气的摩尔质量为M , 在海底和岸上的密度分别为ρ海和ρ岸, 一次吸入空气的体积为V , 则有Δn =ρ海-ρ岸VMN A , 代入数据得Δn =3×1022.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 4题为多选题)1.(潍坊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三校联考)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g 水的分子个数, 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 不间断地数, 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取6×1023mol -1)( )A .10年B .1千年C .10万年D .1千万年答案:C解析:1克水的水分子数是6.0×102318个, 60亿人一年数的个数是60×108×5000×24×365个, 所以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C 选项.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N A mol -1, 铜的摩尔质量是μkg/mol, 铜的密度是ρkg/m 3,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m 3铜中所含的原子数为ρN AμB .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是μN AC .一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是μρN AD .1kg 铜所含有的原子数目是ρN A 答案:D解析:1m 3铜所含有的原子数为n =m μ·N A =ρ·V ′μN A =ρN Aμ, A 正确. 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为m 0=μN A, B 正确. 一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V 0=V N A =μρN A, C 正确. 1kg 铜所含原子数目为n =1μ·N A =N Aμ, D 错误.3.(高密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检测)某种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0.05%,50滴这种溶液的总体积为1mL, 将1滴这样的溶液滴在足够大的水面上, 酒精溶于水并很快挥发后, 最后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最大面积约为( )A .103cm 2B .104cm 2C .105cm 2D .106cm 2答案:A解析:1滴溶液中含纯油酸的体积V =150×10-6×0.05%m 3=1×10-11m 3.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又V =Sd 得S =V d =10-1110-10m 2=10-1m 2=103cm 2. 故A 正确.4.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大小的实验中, 若已知油滴的摩尔质量为M , 密度为ρ, 油滴质量为m , 油滴在水面上扩散后的最大面积为S ,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 以上各量均采用国际单位, 那么( )A .油滴分子直径d =M ρSB .油滴分子直径d =m ρS C .油滴所含分子数N =M m N A D .油滴所含分子数N =m MN A 答案:BD解析: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认为油膜的厚度就为分子直径, 油滴的质量为m , 最大面积为S, 则油滴的体积为V =m ρ, 油滴分子直径为d =mρS , 选项B 对, A 错;油滴的物质的量为m M, 油滴所含分子数为N =m MN A , 选项D 对, C 错.二、非选择题5.(淄博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校联考)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 有下列实验步骤:①往边长约为40 cm 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 深的水. 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 待薄膜形状稳定.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 计算出油膜的面积, 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 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 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 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1)上述步骤中,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2)将1 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 制成300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 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 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 m 2. 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___m. (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答案:(1)④①②⑤③ (2)5×10-10解析:(1)实验操作开始之前要先配制油酸酒精溶液, 确定每一滴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 所以步骤④放在首位. 实验操作时要在浅盘放水、痱子粉, 为油膜形成创造条件, 然后是滴入油酸、测量油膜面积, 计算油膜厚度(即油酸分子直径), 所以接下来的步骤是①②⑤③.(2)油酸溶液的体积百分比浓度是1300, 一滴溶液的体积是150cm 3=2×10-8m 3, 所以分子直径d =2×10-8×13000.13m =5×10-10m.6.水的摩尔质量为1.8×10-2kg/mol, 摩尔体积为1.8×10-5m 3/mol, 设想水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球体. 现有容积是250mL 的矿泉水一瓶.(1)均匀洒在地面上形成一块单分子水膜, 求该水膜面积为多大?(2)如果水分子一个挨着一个排列成一条线, 这条线能绕赤道几圈?(已知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4×104km)答案:(1)6.4×105m 2(2)8.1×107圈 解析:(1)水分子的体积为V 0=V mol N A , 因为每个水分子的体积为V 0=43π(D 2)3=16πD 3, 所以D =36V 0π, 形成水膜的面积S =V D , 将数据代入后得D =36×1.8×10-53.14×6×1023m =3.9×10-10m, S =250×10-63.9×10-10m 2=6.4×105m 2. (2)250mL 水中分子的个数为n =V V 0, 水分子排成的线长为s =n ·D =3.25×1015m. 可绕地球赤道的圈数为N =s L=8.1×107圈.第7章 第2节 分子的热运动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3-3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5题为单选题, 6题为多选题)1.(江苏盐城2014~2015学年高二检测)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A.香水瓶打开盖, 香味充满房间B.汽车驶过后扬起灰尘C.糖放入水中, 一会儿整杯水变甜了D.衣箱里卫生球不断变小, 衣服充满卫生球味答案:B解析:香味充满房间、整杯水变甜及衣服充满卫生球味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而灰尘是固体微粒, 它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 故选B.2.(山东烟台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关于布朗运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悬浮微粒在水中的无规则运动是由于水分子对它无规则的撞击引起的C.悬浮微粒在水中的无规则运动是由于微粒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D.悬浮微粒在水中的无规则运动是由于水的流动引起的答案:B解析: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微粒做的无规则运动, 微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它不是微粒分子的运动, 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故A错误. 悬浮微粒周围有大量的水分子, 水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会撞击微粒, 撞击的力不平衡时会引起微粒的运动, 故B正确. 由上分析知, 布朗运动是由于水分子对它无规则的撞击引起的, 而不是微粒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也不是由于水的流动引起的, 故C、D错误.3.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几十天, 而把萝卜炒成熟菜, 使之有相同的咸味, 只需几分钟,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盐的分子很少, 容易进入萝卜中B.盐分子有相互作用的斥力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 易扩散D.炒菜时温度高, 分子热运动激烈答案:D解析:萝卜变咸的原因是盐分子扩散到萝卜中去, 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越激烈, 扩散现象越显著, 萝卜变咸也就越快.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的物体中的分子有热运动, 冷的物体中的分子无热运动B.气体分子有热运动, 固体分子无热运动C.高温物体的分子热运动比低温物体的分子热运动激烈D.运动物体中的分子热运动比静止物体中的分子热运动激烈答案:C解析: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以及温度高低, 分子都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只是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5.下列事例中, 属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秋风吹拂, 树叶纷纷落下B.在箱子里放几块樟脑丸, 过些日子一开箱就能闻到樟脑的气味C.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D.室内扫地时, 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答案:B解析:树叶、灰尘、黑烟(颗粒)都是由若干分子组成的固体微粒, 它们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 A、C、D错, B对.6.(青州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检测)同学们一定都吃过味道鲜美的烤鸭, 烤鸭的烤制过程没有添加任何调料, 只是在烤制之前, 把烤鸭放在腌制汤中腌制一定时间, 盐就会进入肉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让腌制汤温度升高, 盐分子进入鸭肉的速度就会加快B.烤鸭的腌制过程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把盐分子吸进鸭肉里C.在腌制汤中, 有的盐分子进入鸭肉, 有的盐分子从鸭肉里面出来D.把鸭肉放入腌制汤后立刻冷冻, 将不会有盐分子进入鸭肉答案:AC解析:盐分子进入鸭肉是因为盐分子的扩散,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A正确;盐分子进入鸭肉是因为盐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并不是因为分子引力, B错误;盐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有的进入鸭肉, 有的离开鸭肉, C正确;冷冻后, 仍然会有盐分子进入鸭肉, 只不过速度慢一些, D错误.二、非选择题7.在房间的一角打开一瓶香水, 如果没有空气对流, 在房间另一角的人并不能马上闻到香味, 这是由于气体分子运动速率不大造成的.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实际上是比较大的. 过一会儿才闻到香味的原因是:虽然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比较大, 但由于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 且与空气分子不断碰撞, 因此要闻到香味需要足够多的香水分子,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8.用显微镜观察放在水中的花粉, 追踪几粒花粉, 每隔30s记下它们的位置, 用折线分别依次连接这些点, 如图所示. 图示折线是否为花粉的运动径迹?是否为水分子的运动径迹?答案:花粉粒的无规则运动, 是大量的液体分子撞击的平均效果的体现, 其运动径迹是没有规律的.在花粉粒的运动过程中, 每秒钟大约受到1021次液体分子的碰撞. 此图画出每隔30s观察到的花粉粒的位置, 用直线依次连接起来, 该图线既不是花粉粒的径迹, 更不是水分子的径迹, 因为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 4~6题为多选题)1.物体内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在0℃时物体内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是( ) A.仍然是运动的B.处于静止状态C.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大部分分子处于静止状态答案:A解析:分子的运动虽然受温度影响, 但永不停息, A项正确, B、C、D错.2.(泰安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检测)我国已经展开对空气中PM2.5浓度的监测工作.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 μm的悬浮颗粒物, 其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 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 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 矿物燃料的燃烧是形成PM2.5的主要原因. 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 PM2.5的运动越激烈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C.周围大量分子对PM2.5碰撞的不平衡使其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D.倡导低碳生活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能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答案:B解析:PM2.5直径小于2.5 μm, 比分子要大得多, 所以在空气中做的是布朗运动, 不是热运动, B错误;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 A正确;布朗运动是由大量液体(气体)分子与布朗颗粒碰撞的不平衡性产生的, 所以C正确;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是形成PM2.5的主要原因, 所以倡导低碳生活,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能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 D正确.3.如图所示, 把一块铅和一块金的接触面磨平磨光后紧紧压在一起, 五年后发现金中有铅, 铅中有金, 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属扩散现象, 原因是由于金分子和铅分子的相互吸引B.属扩散现象, 原因是由于金分子和铅分子的运动C.属布朗运动, 小金粒进入铅块中, 小铅粒进入金块中D.属布朗运动, 由于外界压力使小金粒、小铅粒彼此进入对方中答案:B解析:属扩散现象, 是由于两种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引起的, B对.4.下列关于布朗运动、扩散现象和对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现象在月球表面都能进行B.三种现象在宇宙飞船里都能进行C.布朗运动、扩散现象在月球表面能够进行, 而对流则不能进行D.布朗运动、扩散现象在宇宙飞船里能够进行, 而对流则不能答案:AD解析: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 而对流需要在重力作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由于布朗运动、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热运动而形成的, 所以二者在月球表面、宇宙飞船中均能进行. 由于月球表面仍有重力存在, 宇宙飞船内的微粒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故对流可在月球表面进行, 而不能在宇宙飞船内进行, 故选A、D两项.5.下列词语或陈述句中, 描述分子热运动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B.天光云影共徘徊C.花香扑鼻D.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答案:AC解析:B、D两项是物体的运动, 而非分子的热运动, A、C两项中均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故A、C正确.6.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悬浮小颗粒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B.液体的温度越低, 悬浮小颗粒的运动越缓慢, 当液体的温度到0℃时, 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就会停止C.被冻结在冰块中的小碳粒不能做布朗运动, 是因为冰中的水分子不运动D.做布朗运动的固体颗粒越小, 布朗运动越明显答案:AD解析:据布朗运动的特点知A正确, B错, C错, 因为分子运动永不停息, 不论在固体还是液体中, 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当颗粒越小时, 各方向上的受力越易不平衡, 且颗粒小, 质量小, 惯性小, 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布朗运动越明显, 故D选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首先在显微镜下研究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的科学家是英国植物学家________________, 他进行了下面的探究:①把有生命的植物花粉悬浮在水中, 观察到了花粉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把保存了上百年的植物标本微粒悬浮在水中, 观察到了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③把没有生命的无机物粉末悬浮在水中, 观察到了粉末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此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布朗微小颗粒的运动不是生命现象8.下面两种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试分析它们各错在哪里.(1)大风天常常看到风沙弥漫、尘土飞扬, 这就是布朗运动.(2)一滴碳素墨水滴在清水中, 过一会儿整杯水都黑了, 这是碳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答案:(1)能在液体或气体中做布朗运动的微粒都是很小的, 一般数量级在10-6m, 这种微粒肉眼是看不到的, 必须借助于显微镜. 大风天看到的灰沙尘土都是较大的颗粒, 它们的运动不能称为布朗运动, 另外它们的运动基本上属于在气流作用下的定向移动, 而布朗运动是无规则运动.(2)碳素墨水是由研磨得很细的炭粒散布在水溶液中构成的, 把它滴入水中, 由于炭粒并不溶于水, 它仍以小炭粒的形式存在, 这些小炭粒受水分子的撞击, 要做布朗运动, 并使得整杯水都黑了. 布朗运动并不是固体分子的运动, 因此说“这是碳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错误的.第7章第3节分子间的作用力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3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5题为单选题, 6、7题为多选题)1.关于分子动理论, 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或斥力D.分子动理论是在一定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答案:C解析:由分子动理论可知A、B对,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C错. 分子动理论的提出是在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实验基础上提出的, D对.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给汽车轮胎充气时费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液体很难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C.向气球充气时, 需要用力, 这说明分子间有斥力D.以上说法全错答案:D解析:A、C选项中用力是需要克服气体的压强, A、C错. 对于B选项, 液体分子中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只不过在压缩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故B错, 只能选D.3.(山东烟台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两个相近的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间距离由r0开始减小时,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在减小B.当分子间距离由r0开始增大时, 分子间的斥力在减小, 引力在增大C.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为零D.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答案:D解析:当分子间距离由r0开始减小时,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在增大, 选项A错误. 当分子间距离由r0开始增大时, 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都在减小, 选项B错误. 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合力不为零, 选项C错误. 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 选项D正确.4.(青岛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检测)如图所示, 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 下面的铅柱不脱落, 主要原因是( )A.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B.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C.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D.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分子力的概念, 下面铅柱不脱落, 是因为上面铅柱对它有向上的分子引力作用, D正确.5.在弹性限度内, 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象来看, 最能反映这种规律的是图中的( )A.ab段B.bc段C.de段D.ef段答案:B解析:当r=r0时, 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r>r0时, 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对应弹簧被拉长;当r<r0时, 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对应弹簧被压缩;由于bc段近似为直线, 分子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增大量或减小量成正比, 因此选B.6.下列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打湿了的两张纸很难分开B.磁铁吸引附近的小铁钉C.用斧子劈柴, 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柴劈开D.用电焊把两块铁焊在一起答案:ACD解析:只有分子间的距离小到一定程度时, 才发生分子引力的作用, 纸被打湿后, 水分子填充了两纸之间的凹凸部分, 使水分子与两张纸的分子接近到引力作用范围而发生作用,故A正确;磁铁对小铁钉的吸引力在较大的距离内都可发生, 不是分子引力, B错误;斧子劈柴, 克服的是分子引力, C正确;电焊的原理是两块铁熔化后使铁分子达到引力作用范围而发生作用, D正确. 故选A、C、D.7.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如图所示)的以下说法中, 正确的是( )A.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 分子力为零, 说明此时分子间既不存在引力, 也不存在斥力B.分子力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当r>r0时, 随着距离的增大,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但引力比斥力增大的快, 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C.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 随着距离的减小,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但斥力比引力增大的快, 故分子力表现为斥力D.当分子间的距离r≥10-9m时, 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答案:CD解析:当r=r0时,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只是合力为零, A错;当r>r0时,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但斥力比引力减小的快, 当r≥10-9m时, 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B错误, C、D正确.二、非选择题8.“破镜不能重圆”指的是打碎的镜片不能把它们拼在一起利用分子力使镜子复原,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答案:因为只有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m时, 分子引力才比较显著. 破碎的玻璃放在一起, 由于接触面的错落起伏, 只有极少数分子能相互接近到距离很小的程度, 绝大多数分子彼此间的距离远大于10-10m, 因此, 总的分子引力非常小, 不足以使它们重新接在一起.能力提升。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含模块综合测试题,共5套阶段验收评估(一)分子动理论(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1~5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第6~8小题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扩散现象就是布朗运动B.布朗运动是扩散现象的特例C.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热运动D.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和分子热运动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得剧烈解析:选D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不同的固体间、液体间、气体间均可以发生。
扩散现象可以是分子的扩散,也可以是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扩散,是由两种接触物质的浓度差引起的。
同种物质间无所谓扩散运动,但同种物质内分子也存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的无规则的运动。
它是由液体或气体分子对悬浮颗粒的无规则的碰撞不平衡引起的,并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不是扩散现象。
但是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反映了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2.关于温度的概念,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则分子平均动能越大B.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则物体的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C.当某物体的内能增加时,则该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D.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甲物体分子平均速率比乙物体分子平均速率大解析:选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则分子平均动能增大,但不是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A正确,B错误。
物体的内能等于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内能的变化与分子动能、势能都有关系,C错误。
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甲物体分子平均动能比乙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由于不明确甲、乙物体分子质量的大小,无法判定两者分子平均速率大小,D错误。
3.A、B两个分子的距离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若将B分子向A分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关于分子力做功及分子势能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力始终对B做正功,分子势能不断减小B.B分子始终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不断增大C.分子力先对B做正功,而后B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D.B分子先克服分子力做功,而后分子力对B做正功,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解析:选C由于两分子的距离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即r=10-9m,则将B分子向A分子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B分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高中物理选修35全套教案(人教版)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演示:(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师: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师: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师: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二)进行新课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1.1 一维碰撞师: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课件:碰撞演示如图所示,A、B是悬挂起来的钢球,把小球A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线夹一角度a,放开后A球运动到最低点与B球发生碰撞,碰后B球摆幅为β角.如两球的质量m A=m B,碰后A球静止,B球摆角β=α,这说明A、B两球碰后交换了速度;如果m A >m B ,碰后A 、B 两球一起向右摆动; 如果m A <m B ,碰后A 球反弹、B 球向右摆动. 师:以上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结论:以上现象说明A 、B 两球碰撞后,速度发生了变化,当A 、B 两球的质量关系发生变化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同.1.2 追寻不变量师: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量只有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 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它们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1v '、2v '. 规定某一速度方向为正.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和物体的质量m 的关系,我们可以做如下猜测:(1)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2)222211222211v m v m v m v m '+'=+ (3)22112211m v m v m v m v '+'=+ 分析:①碰撞前后物体质量不变,但质量并不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②必须在各种碰撞的情况下都不改变的量,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 2.实验条件的保证、实验数据的测量2.1 实验必须保证碰撞是一维的,即两个物体在碰撞之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之后还沿同一直线运动;2.2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3 测量两个物体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师:测量物体的速度可以有哪些方法?生:讨论。
高二物理全套教学同步教案学案(精品打包40套) 新人教版选修3-3(超级精品资料)
8.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初步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
(2)掌握运用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熟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答有关简单问题。
(3)熟记盖·吕萨克定律及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用它来解答气体等压变化的有关问题。
2.通过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盖·吕萨克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用实验验证盖·吕萨克定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来验证成正比关系的物理定律的一种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是中学阶段解答气体问题所遵循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2.对“理想气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这一概念对中学生来讲十分抽象,而且在本节只能从宏观现象对“理想气体”给出初步概念定义,只有到后两节从微观的气体分子动理论方面才能对“理想气体”给予进一步的论述。
另外在推导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中用状态参量来表示气体状态的变化也很抽象,学生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
三、教具1.气体定律实验器、烧杯、温度计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玻意耳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而查理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变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即这两个定律都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中都有一个参量不变,而另外两个参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若三个状态参量都发生变化时,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1.关于“理想气体”概念的教学设问:(1)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是如何得出的?即它们是物理理论推导出来的还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来的?答案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教案完整
第四章电磁感觉划时代的发现授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觉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觉、感觉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领悟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解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刚毅意志激励自己。
授课要点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觉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刚毅意志。
授课难点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刚毅意志。
授课方法教师启迪、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虑,谈论、交流学习成就。
授课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授课过程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虑并回答:(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搜寻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从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怎样讲解?(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觉。
学生活动:结合思虑题,仔细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谈论,公布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 电磁感觉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觉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虑并回答:(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惹起了怎样的哲学思虑?法拉第持怎样的见解?(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觉现象,他发现电磁感觉现象的详尽的过程是怎样的?此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获取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诀要”是什么?(5)从法拉第研究电磁感觉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15套14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含全册练习)第1节气体的等温变化1.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其压强与体积变化时的关系,叫做气体的等温变化. 2.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 与体积V 成反比,即pV =C . 3.等温线:在p -V 图像中,用来表示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它们是一些双曲线. 在p -1V 图像中,等温线是倾斜直线.一、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 1.状态参量研究气体性质时,常用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来描述气体的状态. 2.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 铁架台、注射器、气压计等 研究对象(系统) 注射器内被封闭的空气柱数据收集 压强由气压计读出,空气柱体积(长度)由刻度尺读出 数据处理 以压强p 为纵坐标,以体积的倒数为横坐标作出p -1V图像图像结果 p -1V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实验结论 压强跟体积的倒数成正比,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二、玻意耳定律 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2.公式pV =C 或p 1V 1=p 2V 2. 3.条件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4.气体等温变化的p -V 图像气体的压强p 随体积V 的变化关系如图8-1-1所示,图线的形状为双曲线,它描述的是温度不变时的p -V 关系,称为等温线. 一定质量的气体,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是不同的.图8-1-11.自主思考——判一判(1)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 (2)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正比. (×)(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4)在探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之间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 (5)玻意耳定律适用于质量不变、温度变化的气体. (×) (6)在公式pV =C 中,C 是一个与气体无关的参量. (×) 2.合作探究——议一议(1)用注射器对封闭气体进行等温变化的实验时,在改变封闭气体的体积时为什么要缓慢进行?提示:该实验的条件是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体积变化时封闭气体自身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为保证温度不变,应给封闭气体以足够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以保证气体的温度不变.(2)玻意耳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那么为什么在压强很大、温度很低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就不成立了呢?提示:①在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气体分子之间除碰撞外可以认为无作用力,并且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玻意耳定律成立. ②当压强很大、温度很低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小,此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分子力引起的效果就比较明显,同时气体分子本身占据的体积也不能忽略,并且压强越大,温度越低,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之间差别越大,因此在温度很低、压强很大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也就不成立了.(3)如图8-1-2所示,p -1V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更能直观描述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为什么直线在原点附近要画成虚线?图8-1-2提示:在等温变化过程中,体积不可能无限大,故1V和p不可能为零,所以图线在原点附近要画成虚线表示过原点,但此处实际不存在.封闭气体压强的计算1.系统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求封闭气体的压强(1)连通器原理:在连通器中,同一液体(中间液体不间断)的同一水平液面上的压强是相等的.(2)在考虑与气体接触的液柱所产生的附加压强p=ρgh时,应特别注意h是表示液面间竖直高度,不一定是液柱长度.(3)求由液体封闭的气体压强,应选择最低液面列平衡方程.(4)求由固体封闭(如汽缸或活塞封闭)的气体压强,应对此固体(如汽缸或活塞)进行受力分析,列出力的平衡方程.2.容器加速运动时,求封闭气体的压强(1)当容器加速运动时,通常选择与气体相关联的液柱、固体活塞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分析图示.(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3)结合相关原理解方程,求出封闭气体的压强.(4)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典例]在竖直放置的U形管内由密度为ρ的两部分液体封闭着两段空气柱. 大气压强为p0,各部分尺寸如图8-1-3所示. 求A、B气体的压强.图8-1-3[思路点拨][解析]方法一受力平衡法选与气体接触的液柱为研究对象. 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平衡条件求解.求p A:取液柱h1为研究对象,设管的横截面积为S,大气压力和液柱重力方向向下,A气体产生的压力方向向上,因液柱h1静止,则p0S+ρgh1S=p A S,得p A=p0+ρgh1;求p B:取液柱h2为研究对象,由于h2的下端以下液体的对称性,下端液体产生的压强可以不予考虑,A气体的压强由液体传递后对h2的压力方向向上,B气体压力、液体h2的重力方向向下,液柱受力平衡. 则p B S+ρgh2S=p A S,得p B=p0+ρgh1-ρgh2.方法二取等压面法根据同种液体在同一液面处压强相等,在连通器内灵活选取等压面. 由两侧压强相等列方程求解压强. 求p B时从A气体下端选取等压面,则有p B+ρgh2=p A=p0+ρgh1,所以p A=p0+ρgh1;p B=p0+ρg(h1-h2).[答案]p0+ρgh1p0+ρg(h1-h2)封闭气体压强的求解方法图8-1-4(1)容器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封闭气体压强的计算:①取等压面法.根据同种液体在同一水平液面处压强相等,在连通器内灵活选取等压面. 由两侧压强相等列方程求解压强.例如,图8-1-4中同一液面C、D处压强相等,则p A=p0+p h.②力平衡法.选与封闭气体接触的液柱(或活塞、汽缸)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由F合=0列式求气体压强.(2)容器加速运动时封闭气体压强的计算:图8-1-5当容器加速运动时,通常选与气体相关联的液柱、汽缸或活塞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封闭气体的压强.如图8-1-5所示,当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向上加速运动时,对液柱受力分析有:pS-p0S-mg=ma得p=p0+m g+aS.1.求图8-1-6中被封闭气体A的压强,图中的玻璃管内都灌有水银. 大气压强p0=76 cmHg. (p0=1.01×105 Pa,g=10 m/s2)图8-1-6解析:(1)p A=p0-p h=76 cmHg-10 cmHg=66 cmHg(2)p A=p0-p h=76 cmHg-10×sin 30° cmHg=71 cmHg(3)p B=p0+ph2=76 cmHg+10 cmHg=86 cmHgp A=p B-ph1=86 cmHg-5 cmHg=81 cmHg.答案:(1)66 cmHg(2)71 cmHg(3)81 cmHg2.一圆形气缸静置于地面上,如图8-1-7所示. 气缸筒的质量为M,活塞的质量为m,活塞的面积为S,大气压强为p0. 现将活塞缓慢向上提,求气缸刚离开地面时气缸内气体的压强. (忽略气缸壁与活塞间的摩擦)图8-1-7解析:法一:题目中的活塞和气缸均处于平衡状态,以活塞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甲,由平衡条件,得F +pS =mg +p 0S . 以活塞和气缸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乙,有F =(M +m )g ,由以上两个方程式,得pS +Mg =p 0S ,解得p =p 0-MgS.法二:以汽缸为研究对象,有:pS +Mg =p 0S ,也可得:p =p 0-MgS . 答案:p 0-MgS玻意耳定律的理解及应用应用玻意耳定律的思路与方法(1)选取一定质量、温度不变的气体为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始末两个状态. (2)表示或计算出初态压强p 1、体积V 1;末态压强p 2、体积V 2,对未知量用字母表示. (3)根据玻意耳定律列方程p 1V 1=p 2V 2,并代入数值求解. (4)有时要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对不符合实际的结果要删去.[典例]如图8-1-8所示,一个上下都与大气相通的直圆筒,筒内横截面积S =0.01 m 2,中间用两个活塞A 与B 封住一定量的气体. A 、B 都可以无摩擦地滑动,A 的质量不计,B 的质量为M ,并与一劲度系数k =5×103 N/m 的弹簧相连,已知大气压强p 0=1×105 Pa ,平衡时两活塞间距离为L 0=0.6 m. 现用力压A ,使之缓慢向下移动一定距离后保持平衡,此时用于压A 的力F =500 N ,求活塞A 向下移动的距离.图8-1-8[思路点拨][解析] 先以圆筒内封闭气体为研究对象, 初态:p 1=p 0,V 1=L 0S , 末态:p 2=?,V 2=LS .对活塞A ,受力情况如图所示,有: F +p 0S =p 2S ,所以: p 2=p 0+FS ,由玻意耳定律得: p 0·L 0S =⎝⎛⎭⎫p 0+F S ·LS , 解得L =0.4 m.以A 、B 及封闭气体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则施加力F 后B 下移的距离Δx =Fk =0.1 m ,故活塞A 下移的距离:ΔL =(L 0-L )+Δx =0.3 m. [答案] 0.3 m应用玻意耳定律解题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应用玻意耳定律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先确定好两个状态的体积和压强.(2)确定气体压强或体积时,只要初末状态的单位统一即可,没有必要都化成国际单位制.1.一定质量的气体发生等温变化时,若体积增大n 倍,则压强变为原来的( ) A .n 倍B.1n 倍C .n +1倍D.1n +1倍 解析:选D 体积增大n 倍,则体积增大为原来的n +1倍,由玻意耳定律p 1V 1=p 2V 2得p 2=1n +1p 1,即D 正确. 2.如图8-1-9所示,在一根一端封闭且粗细均匀的长玻璃管中,用长为h =10 cm 的水银柱将管内一部分空气密封,当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时,管内空气柱的长度L 1=0.3 m ;若温度保持不变,玻璃管开口向下放置,水银没有溢出. 待水银柱稳定后,空气柱的长度L 2为多少米?(大气压强p 0=76 cmHg)图8-1-9解析:以管内封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 玻璃管开口向上时,管内的压强p 1=p 0+h ,气体的体积V 1=L 1S (S 为玻璃管的横截面积).当玻璃管开口向下时,管内的压强p 2=p 0-h ,这时气体的体积V 2=L 2S . 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得:(p 0+h )L 1S =(p 0-h )L 2S 所以L 2=p 0+h p 0-h L 1=76+1076-10×0.3 m =0.39 m. 答案:0.39 m等温线的理解及应用p -1V 图像p -V 图像图像特点物理意义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时,p 与1V 成正比,在p -1V 图上的等温线应是过原点的直线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p 与V 成反比,因此等温过程的p -V 图像是双曲线的一支温度高低直线的斜率为p 与V 的乘积,斜率越大,pV 乘积越大,温度就越高,图中t 2>t 1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气体压强与体积的乘积必然越大,在p -V 图上的等温线就越高,图中t2>t1[典例]如图8-1-10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状态变化的p -V图像,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气体分子平均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图8-1-10A.一直保持不变B.一直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思路点拨](1)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同种气体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分子平均速率越大.(2)温度越高,pV值越大,p-V图像中等温线离坐标原点越远.[解析]由图像可知,p A V A=p B V B,所以A、B两状态的温度相等,在同一等温线上,可在p-V图上作出几条等温线,如图所示. 由于离原点越远的等温线温度越高,所以从状态A到状态B温度应先升高后降低,分子平均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答案] D(1)在p-V图像中,不同的等温线对应的温度不同.(2)在p-V图像中,并不是随意画一条线就叫等温线,如典例图8-1-10.1. (多选)如图8-1-11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等温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8-1-11A .从等温线可以看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B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是不同的C .由图可知T 1>T 2D .由图可知T 1<T 2解析:选ABD 根据等温图线的物理意义可知A 、B 选项对. 气体的温度越高时,等温图线的位置就越高,所以C 错,D 对.2.(多选)如图8-1-12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p -1V 图线. 由图可知( )图8-1-12A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压强与体积成正比B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p -1V 图线的延长线是经过坐标原点的 C .T 1>T 2 D .T 1<T 2解析:选BD 由玻意耳定律pV =C 知,压强与体积成反比,故A 错误. p ∝1V ,所以p -1V 图线的延长线经过坐标原点,故B 正确. p -1V 图线的斜率越大,对应的温度越高,所以T 1<T 2,故C 错误,D 正确.1.描述气体状态的参量是指( ) A .质量、温度、密度 B .温度、体积、压强 C .质量、压强、温度D .密度、压强、温度解析:选B 气体状态参量是指温度、压强和体积,B 对.2.(多选)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其压强变为原来的2倍,则( )A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B .气体的密度变为原来的2倍C .气体的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D .气体的分子总数变为原来的2倍解析:选BC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由于温度T 不变,故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据玻意耳定律得p 1V 1=2p 1V 2,V 2=12V 1.ρ1=m V 1,ρ2=m V 2,即ρ2=2ρ1,故B 、C 正确.3.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为3 atm ,保持温度不变,当压强减小2 atm 时,体积变化4 L ,则该气体原来的体积为( )A.43 L B .2 L C.83L D .8 L解析:选B 由题意知p 1=3 atm ,p 2=1 atm ,当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变大,所以V 2=V 1+4 L ,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 1V 1=p 2V 2,解得V 1=2 L ,故B 正确.4.如图1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 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 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 )图1A .体积不变,压强变小B .体积变小,压强变大C .体积不变,压强变大D .体积变小,压强变小解析:选B 由题图可知空气被封闭在细管内,缸内水位升高时,气体体积减小;根据玻意耳定律,气体压强增大,B 选项正确.5. (多选)如图2所示,是某气体状态变化的p -V 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 .气体做的是等温变化B .从A 到B 气体的压强一直减小C.从A到B气体的体积一直增大D.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一直都在变解析:选BCD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等温过程的p-V图像即等温曲线是双曲线,显然图中所示AB图线不是等温线,AB过程不是等温变化,A选项不正确. 从AB图线可知气体从A状态变为B状态的过程中,压强p在逐渐减小,体积V在不断增大,则B、C选项正确. 又因为该过程不是等温过程,所以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一直都在变化,D选项正确.6.如图3所示,一圆筒形汽缸静置于地面上,汽缸筒的质量为M,活塞(连同手柄)的质量为m,汽缸内部的横截面积为S,大气压强为p0. 现用手握住活塞手柄缓慢向上提,不计汽缸内气体的重量及活塞与汽缸壁间的摩擦,若将汽缸刚提离地面时汽缸内气体的压强为p、手对活塞手柄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为F,则()图3A.p=p0+mgS,F=mgB.p=p0+mgS,F=p0S+(m+M)gC.p=p0-MgS,F=(m+M)gD.p=p0-MgS,F=Mg解析:选C对整体有F=(M+m)g;对汽缸有Mg+pS=p0S,p=p0-MgS,选C.7.长为100 cm的、内径均匀的细玻璃管,一端封闭、一端开口,当开口竖直向上时,用20 cm 水银柱封住l1=49 cm长的空气柱,如图4所示. 当开口竖直向下时(设当时大气压强为76 cmHg,即1×105 Pa),管内被封闭的空气柱长为多少?图4解析:设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S,初状态:p1=(76+20) cmHg,V1=l1S;设末状态时(管口向下)无水银溢出,管内被封闭的空气柱长为l2,有p2=(76-20) cmHg,V2=l2S,根据玻意耳定律有p1V1=p2V2,解得l2=84 cm因84 cm+20 cm=104 cm>100 cm(管长),这说明水银将要溢出一部分,原假设末状态时(管口向下)无水银溢出,不合理,求出的结果是错误的,故必须重新计算.设末状态管内剩余的水银柱长为x cm则p2=(76-x) cmHg,V2=(100-x)S根据玻意耳定律p1V1=p2V2得(76+20)×49 S=(76-x)(100-x)S即x2-176 x+2 896=0,解得x=18.4,x′=157.7(舍去)所求空气柱长度为100 cm-x cm=81.6 cm.答案:81.6 cm8.如图5,一汽缸水平固定在静止的小车上,一质量为m、面积为S的活塞将一定量的气体封闭在汽缸内,平衡时活塞与汽缸底相距L. 现让小车以一较小的水平恒定加速度向右运动,稳定时发现活塞相对于汽缸移动了距离d. 已知大气压强为p0,不计汽缸和活塞间的摩擦,且小车运动时,大气对活塞的压强仍可视为p0,整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求小车的加速度的大小.图5解析:设小车加速度大小为a,稳定时汽缸内气体的压强为p1,活塞受到汽缸内外气体的压力分别为,f1=p1S,f0=p0S,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f0=ma,小车静止时,在平衡情况下,汽缸内气体的压强应为p0,由玻意耳定律得:p1V1=p0V,式中V=SL,V1=S(L-d),联立解得:a=p0Sdm(L-d).答案:a=p0Sdm(L-d)第2节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1.查理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即p T=C.2.盖-吕萨克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其体积V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即VT=C.3.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一、气体的等容变化1.等容变化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随温度的变化.2.查理定律(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2)表达式:pT=C或p1T1=p2T2.(3)适用条件:①气体的质量不变;②气体的体积不变.3.等容线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p-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这条直线叫做等容线.二、气体的等压变化1.等压变化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时,体积随温度的变化.2.盖-吕萨克定律(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V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2)表达式:V=CT或VT=C或V1T1=V2T2.(3)适用条件:①气体的质量不变;②气体的压强不变.3.等压线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其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这条直线叫做等压线.1.自主思考——判一判(1)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体积一定增大. (×)(2)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3)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其V-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 (√)(4)在质量和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与摄氏温度成正比. (×)(5)pV=C、pT=C、VT=C,三个公式中的常数C是同一个值. (×)2.合作探究——议一议(1)某登山运动员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在接近山顶时他裸露在手腕上的防水手表的表盘玻璃突然爆裂了,而手表没有受到任何撞击,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提示:手表表壳可以看成一个密闭容器,出厂时封闭着一定质量的气体,登山过程中气体发生等容变化,因为高山山顶附近的压强比山脚处小很多,内外压力差超过表盘玻璃的承受限度,便会发生爆裂.(2)尝试根据等容线说明为什么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提示:在p-T图像中,等容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事实上,在温度很低时,查理定律已不适用了. 由查理定律外推得出的结果表明,绝对零度时,气体压强为零,说明分子将停止运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 正因为如此,在p-T坐标系中画等容线时,原点附近一小段应画成虚线,表示它仅是外推的结果.(3)在摄氏温标下应该怎样表述盖—吕萨克定律.提示: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时,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 ℃,增大(或减小)的体积等于它在0 ℃时体积的1273.15.查理定律的应用[典例]容积为2 L的烧瓶,在压强为1.0×105Pa时,用塞子塞住,此时温度为27 ℃,当把它加热到127 ℃时,塞子被打开了,稍过一会儿,重新把盖子塞好,停止加热并使它逐渐降温到27 ℃,求:(1)塞子打开前的最大压强;(2)27 ℃时剩余空气的压强.[思路点拨][解析]塞子打开前,瓶内气体的状态变化为等容变化. 塞子打开后,瓶内有部分气体会逸出,此后应选择瓶中剩余气体为研究对象,再利用查理定律求解.(1)塞子打开前,选瓶中气体为研究对象:初态:p1=1.0×105 Pa, T1=273 K+27 K=300 K末态:p2=?,T2=273 K+127 K=400 K由查理定律可得p2=T2T1×p1=400300×1.0×105 Pa≈1.33×105 Pa.(2)塞子塞紧后,选瓶中剩余气体为研究对象:初态:p1′=1.0×105 Pa,T1′=400 K末态:p2′=?,T2′=300 K由查理定律可得p2′=T2′T1′×p1′=300400×1.0×105 Pa=0.75×105 Pa.[答案](1)1.33×105 Pa(2)0.75×105 Pa查理定律及其推论应用查理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即被封闭的气体.(2)分析被研究气体在状态变化时是否符合定律的适用条件:质量一定,体积不变.(3)确定初、末两个状态的温度、压强.(4)根据查理定律列式求解.(5)求解结果并分析、检验.1.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二倍,则气体温度的变化情况是()A.气体的摄氏温度升高到原来的二倍B.气体的热力学温度升高到原来的二倍C.气体的摄氏温度降为原来的一半D.气体的热力学温度降为原来的一半解析:选B由查理定律p1T1=p2T2得T2=p2p1T1=2T,B正确.2.有一上端开口、竖直放置的玻璃管,管中有一段15 cm长的水银柱将一些空气封闭在管中,如图8-2-1所示,此时气体的温度为27 ℃. 当温度升高到30 ℃时,为了使气体体积不变,需要再注入多少水银?(设大气压强为p0=75 cmHg且不变,水银密度ρ=13.6 g/cm3)图8-2-1解析:设再注入的水银柱长为x,以封闭在管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气体做等容变化.初态:p1=p0+15 cmHg=90 cmHg,T1=(273+27)K=300 K;末态:p2=(90+x) cmHg,T2=(273+30)K=303 K.由查理定律p2T2=p1T1得90+x303=90300,解得x=0.9 cm. 则注入水银柱的长度为0.9 cm.答案:0.9 cm盖—吕萨克定律的应用[典例]如图8-2-2所示,汽缸A中封闭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活塞B与A的接触是光滑的且不漏气,B上放一重物C,B与C的总重力为G,大气压为p0. 当汽缸内气体温度是20 ℃时,活塞与汽缸底部距离为h1;当汽缸内气体温度是100 ℃时,活塞与汽缸底部的距离是多少?图8-2-2[思路点拨]初状态:活塞高度h1――→等压变化盖—吕萨克定律末状态:活塞高度h2[解析] 初状态:T 1=273 K +20 K =293 K ,V 1=h 1S ,末状态:T 2=273 K +100 K =373 K ,V 2=h 2S ,其中S 为活塞的横截面积, 根据盖—吕萨克定律:V 1T 1=V 2T 2得:V 2=V 1T 1T 2,即h 2=h 1T 1T 2=h 1293×373=1.27h 1.[答案] 1.27h 1盖—吕萨克定律及其推论应用盖—吕萨克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即被封闭的气体.(2)分析被研究气体在状态变化时是否符合定律的适用条件:质量一定,压强不变. (3)确定初、末两个状态的温度、体积. (4)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列式求解. (5)求解结果并分析、检验.1.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压变化中体积增大了12,若气体原来温度为27 ℃,则温度的变化是( )A .升高450 KB .升高了150 ℃C .升高了40.5 ℃D .升高了450 ℃解析:选B 根据盖—吕萨克定律V 1T 1=V 2T 2,其中V 2=32V 1,T 1=300 K ;解得T 2=450K ,则Δt =150 ℃,B 正确.2.如图8-2-3所示,柱形容器内用不漏气的轻质绝热活塞封闭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容器外包裹保温材料. 开始时活塞至容器底部的高度为H 1,容器内气体温度与外界温度相等. 在活塞上逐步加上多个砝码后,活塞下降到距容器底部H 2处,气体温度升高了ΔT ;然后取走容器外的保温材料,活塞位置继续下降,最后静止于距容器底部H 3处. 已知大气压强为p 0. 求:气体最后的压强与温度.图8-2-3解析:开始时,封闭气体压强p 1=p 0,体积V 1=H 1S 温度T 1=T加砝码后压强为p2体积V 2=H2S温度T2=T+ΔT再撤去保温材料后,压强p3=p2体积V3=H3S温度T3=T从状态2到状态3为等压变化,由盖—吕萨克定律:H3S T=H2S T+ΔT最后的T3=T=H3ΔT H2-H3由于状态1和状态3温度相等,由玻意耳定律:p0H1S=p3H3S最后压强p3=H1H3p0.答案:H1H3p0H3H2-H3ΔT气体的p-T图像与V-T图像的应用1.p -T图像与V-T图像的比较不同点图像纵坐标压强p 体积V斜率意义体积的倒数,斜率越大,体积越小,V4<V3<V2<V1压强的倒数,斜率越大,压强越小,p4<p3<p2<p1相同点①都是一条通过原点的倾斜直线②横坐标都是热力学温度T③都是斜率越大,气体的另外一个状态参量越小2.对于p -T图像与V-T图像的注意事项(1)首先要明确是p -T图像还是V-T图像.(2)不是热力学温标的先转换为热力学温标.(3)解决问题时要将图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典例]图8-2-4甲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由状态A经过状态B变为状态C的V-T图像,已知气体在状态A时的压强是1.5×105 Pa.图8-2-4(1)说出A→B过程中压强变化的情形,并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计算图中T A的值.(2)请在图乙所示坐标系中,作出由状态A经过状态B变为状态C的p-T图像,并在图像相应位置上标出字母A、B、C. 如果需要计算才能确定有关坐标值,请写出计算过程.[思路点拨](1)在根据图像判断气体的状态变化时,首先要确定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其次根据图像的形状判断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2)在气体状态变化的图像中,图线上的一个点表示一定质量气体的一个平衡状态,一个线段表示气体状态变化的一个过程.[解析](1)在V-T图像中,AB为过原点的直线,是等压线,由AB两个状态的参量根据盖—吕萨克定律:V A T A=V BT B得:T A=V AV B T B=0.40.6×300 K=200 K.(2)B状态的压强等于A状态的,BC在等容线上,要作出p-T图像还要求出C状态的压强,根据B、C两个状态的参量,利用查理定律:p CT C=p BT B,得:p C=p BT B T C=1.5×105300×400 Pa=2×105 Pa.在乙图中的图像如图所示.[答案](1)A→B过程中压强不变200 K(2)见解析气体图像相互转换的五条“黄金律”(1)准确理解p-V图像、p-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和各图像的函数关系,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