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镇凹陷西部沙二段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分析
束鹿凹陷西斜坡中部沙二段断层组合样式与油藏的关系
重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科 学 版 )
21 0 0年 4月
束鹿凹陷西斜坡中部沙二段断层组合样式与油藏的关 系
李冬 梅 于兴 河 李 胜 f t . 4
( 中国地质 大 学能 源学 院 , 北京 1 鹿 凹陷 在 形 成期 以及 后 期 构 造 活 动 的影 响 下 , 生 出大 量 的 断 层 。断 层 的 产状 分 为 顺 向 断 层 和反 向断 层 , 束 派 断层 的不 同组合 样式 及 断 距 的 变 化 影 响着 油 藏 的 分 布 。以 凹 陷西 斜 坡 为 例 . 斜 坡 的构 造 背 景下 由反 向断 层所 组 合 在 的组 合 样 式 更有 利 于油 气 在 下 倾 方 向 聚集 成 藏 . 而顺 向断 层 在 小 断 距 且 砂 体 发 育 的地 层 的 下 倾 方 向不 易 成 藏 . 气 油 更 易 于 聚 集 于上 倾 方 向 的囤 闭 中 。 关 键 词 : 陷 盆 地 ; 向断 层 ; 向断 层 ; 合 样 式 ; 距 ; 藏 断 顺 反 组 断 油
油气 富集 的规律 还未从 根本 上得 到解释 。研究 并应
用 油气 富集 规律 在斜坡 内带 沙二段 以外 的地层 以及 斜 坡外 获得新 的突破是 当前勘 探 的重点 。笔者 尝试
通 过分 割断块 的 断层产 状 、断层组 合样 断距 以及 地
层 的沉 积特点 来 总结油 气富集 规律 。以期 对本地 区 的勘探 提供有 益 帮助 。
来 ,相 继在西 斜坡 中部 的沙二 、沙 三段发 现 了以晋 X 、 X 、 X 、 X 5断块 为代 表 的砂 岩 油 藏 , 3晋 5晋 4晋 X 以晋 X 6 X x井 、 X8 为代表 的 角砾岩 、 灰岩 岩 晋 x井 泥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一二段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
253孤北洼陷主要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三段,已在古近系沙一、二段已钻探井150余口,上报控制地质储量240万吨,且研究区多口探井在沙一、二段见到丰富油气显示或试油获得油流,展现了研究区沙一、二段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
不同类型的沉积体,其沉积、成储和成藏特征不同,对于沙一、二段这一重要含油层系,准确识别沉积相及精细刻画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纵向演化规律对该地区石油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孤北洼陷150余口探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 砂质滩坝及生物灰岩滩坝等主要沉积类型。
在细分砂层组的基础上,编制了沙一、二段各砂层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图,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进而为研究区的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 地层划分及分布孤北洼陷沙河街组分布广泛、厚度较大,与下伏孔店组为连续沉积。
岩性上可分为4段,各段在在岩性和厚度上从洼陷中部向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①沙一段(Es1):主要为灰-深灰-灰褐色泥岩、油泥岩、碳酸盐岩和油页岩;下部为泥岩、油泥岩或油页岩夹砂质灰岩、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绿色泥岩、油泥岩,夹钙质砂岩和粉砂岩;② 沙二段(Es2):为灰色砂岩、灰色泥岩和砂岩、含砾砂岩互层;③沙三段(Es3):为灰-深灰色泥岩夹砂岩、油页岩及碳质泥岩;④沙四段(Es4):紫红-蓝色泥岩夹棕-棕褐色粉砂岩、灰白色盐岩石膏层、油页岩和砂质泥岩和薄层碳酸盐岩。
本次研究结合区内构造运动及演化,根据各级地震层序界面以及钻/测井剖面上转换面的识别,并对地震剖面的地层进行识别和划分。
按沙一段“爬坡电阻” 的阶段性,将沙一段划分为上、中、下(Es11、 Es12 、Es13 )三个亚段,其中Es132 、Es131小层和Es12、 Es11 亚段为水进体系域的灰色油泥岩,储层基本不发育。
沙一下亚段的 Es132 、Es131小层只是零星发育薄层白云岩,储集意义不大。
主力含油小层为沙二段的Es21、 Es22小层和沙一段的Es133。
车西洼陷沙河街组成藏主控因素
1. % ,渗 透率 4 豪 达 西 ;灰 质 砂岩 平 均 孔 隙度 l.% ,渗透 率 22 2 . 2 1 2 68 . 豪达西 ;北部 洼陷 部位压 力系数 为1 ~1 ,异常 高压的 存在使 3 . . 2 3 得 该处 砂岩储 集物性 受埋藏 深度 影响 较小 。砂岩 总体平 均孔 隙度为 l . % ,渗透率为61豪达西 。碳 酸盐岩储层 由于埋藏 深度较浅 ,且 16 9 . 7
层段 。因此 ,沙三 中下亚段烃 源岩是车西洼陷的主要油气来 源 。 本区具有 良好的盖层 条件 ,东营组 和沙一段3 0 0 m 0 ~50 厚的不 渗
尔河大型鼻状构造分 割成车西洼陷和 大王北西次洼 。
透层 为区域性盖层 ,阻止油气 向上运移 。沙二段内部较稳定 的泥 岩隔 层 可做为沙二 段各砂体 的局部盖层 ,沙三段3 0~7 0 0 0 m厚 的泥岩也 可
2 储 层 特 征
部陡坡带沙三段 ,尤其是 中下亚段地层 中 , 育的各种类型 的砂砾 岩 发 体包 裹于油泥岩 中 ,能够 形成各种岩性 圈闭。此外 ,在南部缓坡带还 可 以形成地层圈闭 。 本 区已发现 的 油气藏 类型 主要有 岩性 油气藏 、构造 一岩性 油 气 藏 、构造油气藏和地 层油气藏 。沙河街组油气 成藏 受多种因素 ,如 构 造背 景 、储层发育情况等 等。对于已经发现 的北 部陡坡带沙三段砂砾 岩体 藏而言 ,由于砂砾 岩体包裹于烃源岩 中 ,具有近水楼 台先得 月 由 的优 势 ,若 自身 的储 集性 能较好 ,便可成藏 , 句话说 ,砂砾岩体 油 换 藏 的形成与储集物性息息 相关。然而对于南部缓坡 带在各个层系形成 的不 同类型的油藏 ,其形 成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 用 ,通过研究分析 , 认 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的控 制因素 。大型鼻状构造是 油气运移的主要指 向 ,断阶带的发育程度对 油气藏 的形成具有重要 的意义 ,储层的发育
大王庄油田大31-1块沙二段沉积相研究
用影响大,储层构造多样,常见波状交错层理、准同
席状、条带状为主;坝砂体特点砂体反韵律较明显, SP 呈箱形、漏斗形。 2. 3 滨浅湖滩坝相各沉积微相特征
大王庄鼻状构造带整体是滨浅湖环境下沉积的 滩坝砂。 沙二段沉积时期,由义和庄凸起季节性水 流携带的物源,受沿岸古湖浪、湖流等冲刷改造,形
生滑塌变形构造、透镜状层理等,多见植物碳屑;泥 岩多发育块状构造。 与砂坝相比,滩砂的沉积储层 含更多泥质夹层,生物活动构造明显。
(3)测井电相特征。 坝主体微相的测井曲线特 征明显,表征电性特征的“ AC 曲线” 形态呈箱状或 齿状,振幅高;表征物性的“ GR 曲线” 形态呈“ 舌” 状 ( 表 2) ;“ SP 曲线” 一般值为-8 ~ 1 mV;GR 值为 7 ~
18
9 API。
沉积 微相
表 2 坝主体等微相特征
不同坝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
(3)测井电相特征。 测井“ AC 曲线” 反映电性 特征,滩主体微相中该曲线形态呈漏斗状,振幅较 高,表征该微相具有反旋回沉积特征;滩亚相整体
成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滩坝。 该沉积相可进一步细 分的微相有滩主体、滩间、坝主体及坝间微相。 2. 3. 1 滩主体微相
(1)岩性特征。 滩主体微相发育区多见泥岩与 粉砂岩沉积,少见粉细砂岩沉积;粉砂岩呈灰白色、
阳信洼陷成藏条件分析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阳信洼陷位于惠民凹陷北东部,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的一个次一级负向构造单元,勘探面积1368km 2。
目前已发现多种油气资源,由于本区地质条件复杂,成藏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导致近几年勘探一直徘徊不前。
本次通过油气源、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综合分析,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1油气源条件阳信洼陷赋存多种油气源条件,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幔源CO 2气和沙一段生物气)和油(沙三段的低熟油和沙四段的成熟油)并存。
1.1沙一段油页岩沙一段时期,湖水水进形成暗色泥岩为主的地层,烃源岩厚度一般20m~140m,分布面积约1200km 2。
由于沙一段地层的埋深较浅,最深仅1700m 左右,目前钻井揭示仅获生物气,未见油流,说明沙一段天然气是具有一定的勘探价值。
预测资源量约450×108m 3[1]。
1.2沙三段油页岩沙三段沉积时期,阳信洼陷为深湖相相对稳定沉积阶段,沉积以泥岩为主。
主要由半深湖—深湖相的灰黑、深灰色油页岩、泥岩和油泥岩等组成,厚度100-1000m,最大厚度可达1300m,位于洼陷深洼区(阳4东)。
沙三段埋深为1300m ~3200m,埋深大于2500m 的成熟烃源岩面积约320km2;地化指标综合评价为一套好的烃源岩,沙三段暗色泥岩生油丰度属中等偏上,具备一定的生油能力,但并未达到生油最高峰,以生成低熟油为主,预测资源量1.3×108t。
[2]1.3沙四上亚段暗色泥岩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洼陷剧烈沉降期,发育较厚暗色地层,以油页岩、油泥岩为主,生油岩母质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有机质丰度高,向烃类转化率高;而且地层中沟鞭藻、凝源藻及葡萄球藻丰富,有利于生成大量的油气。
烃源岩厚度一般在100-600m,面积约620km 2(指处于成熟窗)。
地化指标综合评价为一套较好—好的成熟烃源岩,阳101井在沙四上亚段获得成熟油工业油流,预测资源量2.1×108t。
济阳坳陷平方王_平南潜山带油气成藏模式
济阳坳陷平方王—平南潜山带油气成藏模式袁红军1,2 曲 萍3(1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21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31烟台第三建筑设计院) 摘 要 平方王—平南潜山是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斜坡上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延伸的断块型古生界潜山带,构造上处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中深层断裂很发育。
南侧的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界断块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
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
通过地质分析及钻井揭示,平方王—平南潜山带存在4套潜山储集层,形成了该潜山带特有的“四层楼”潜山成藏模式,是寻找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平方王—平南 古潜山 “四层楼”成藏模式引言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作用的影响,东营凹陷西部地区形成了北东、北西2个方向上的潜山带。
北东向的青城凸起、于家庄、平南、滨县、陈家庄西段构成了东营凹陷西部边界;北西向的草桥、纯化、平方王、林樊家构成了东营凹陷内部分隔博兴洼陷和利津洼陷的古隆起带。
平方王—平南—于家庄潜山带位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平方王—平南地区构造运动频繁,构造应力集中,新老断层都很发育。
断层以北东走向为主。
由于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界断块山(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残丘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
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
平方王潜山发现的滨78、滨188块含油富集区块;平南潜山上探明含油面积415km2,石油地质储量为443×104t,都充分说明了平方王—平南潜山带成藏条件良好,油气资源丰富。
东营凹陷王家岗油田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及输导体系
东营凹陷王家岗油田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及输导体系[摘要]本文提出了东营凹陷王家岗油田沙三段油气成藏机制及输导体系。
分别对该区烃源岩、储盖特征、圈闭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有效油源岩生标特征上各有特点,并阐明了油气形成之后的输导体系。
[关键词]沙三段成藏条件输导体系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0-0312-01王家岗地区构造上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东营凹陷是济阳坳陷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为典型的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不对称箕状盆地。
王家岗地区处于南部缓坡带,基底埋藏浅,刚性强,属于较稳定的块体,相对陡坡带的构造变动要弱些。
褶皱变形主要为鼻状构造,轴向与缓坡带的走向垂直或斜交,这些鼻状构造与不同规模和方向的断裂组合形成规模不等的断鼻状构造,如王家岗断鼻状构造带、八面河-羊角沟断裂鼻状构造带等。
1、烃源岩特征王家岗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与其优质烃源岩是分不开的。
研究区西接博兴洼陷,北靠牛庄、利津洼陷,东临青南洼陷,油源条件得天独厚。
其中各生烃洼陷共有六套生油岩系,即上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下第三系的沙四下-孔店、沙四上、沙三段、沙一段。
勘探实践表明,只发现了来自于沙四上和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
因此,研究区邻近各洼陷只存在沙四上、沙三中下亚段两套有效油源岩。
这两套生油岩系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在其生油岩生标特征上各有特点。
沙四上亚段生油岩以灰质页岩、灰色白云质泥岩、深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油页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膏岩,富含生物化石。
沙四上生油岩围绕广利、博兴两个厚度中心广泛分布,但成熟度低。
微量元素sr/ba比值1-2,硼当量46-130ppm,古盐度15-30‰,属半咸水沉积环境。
这套生油岩系有机质丰富,可溶性烃含量高,干酪根类型有利于生油,生标主要表现在沙四上生油岩具有较强的植烷优势,姥/植比均小于0.5;具有丰富的伽玛蜡烷,伽玛蜡烷/c30藿烷均大于0.5,部分样品达到1.0以上。
大民屯凹陷西部斜坡带沙四段成藏条件分析
埋 深 2 30 ~3 0 0 00 m。 沙 四 段 平 均 孔 隙 度
油气源岩的体积 、 质量和成熟度是决定一个 盆地油气资源量的最主要因素。大 民屯凹陷是渤 海湾盆地中典型 的富生烃凹陷 , 其烃源岩主要是 下第三系沙四段发育的半深湖一深湖相的薄层油 页岩及大段暗色泥岩 , 厚度一般为 40— 0 0 70 m,
个扇体叠加组合而成 , 易于形成大面积的储集体 。 沈 25井的钻探结果证明了这种扇三角洲砂体储 2 集带 的存在。图 2是 根据 G R反演 、 阻抗 反演 波 和声波时差反演结果采用一定标准得到的砂岩数 据体的空问展布图, 3 图 为波阻抗反演剖 面, 它们
均与沉积特征和钻井结 果吻合较好 。因此, 尽管 本区沙四段储层物性不算好 , 但储层累积厚度大 、 发育稳定 , 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空间。
根据储层预测结果 , 全区 已发现油气层进 对 行 了横向追踪 , 作出了近 5 0个含油砂体的顶面构 造 图和厚度 图。结 果显示 ,0 以上为构造与岩 9% 性的复合圈闭。从 沉积角度分析也是如此 , 四 沙 段主要为湖相泥岩沉积 , 仅在 凹陷西部边缘有数
和 构造 的共 同作 用下形成 了 自生 自储 的侧 变式 生储 盖 组合 。
关键 词
成藏 条件 沙 四段 大 民屯 凹陷
1 概 况
大民屯凹陷是渤海湾裂谷系辽河盆地东北部 中的一个一 级构造单 元¨ 。其 四周为边界 断层 J 所限( 见图 1 , )是我国东部地区著名的“ 小而肥”
含 油 凹陷 。
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
显, 整体地质结构呈现东断西超的简单单断箕状特 征, 平面形态为东西窄 、 南北长的狭长形。受荆丘 、
藏规律 。台家庄构造主要为鼻状断块圈闭 , 在鼻状
收稿 日期 :0 0 16 改回 日期 : l0 1 2111; 2 1 36 O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陆相湖盆斜坡带顺坡流与沿坡流相互作用机理及沉积构型响应” 4 0 28 ) ( 17 0 4
曹固构造带位于束鹿西斜坡 中部 , 为一个鼻状断裂
构造 带 , 面积 约为 10k 5 m 。并 沿 斜 坡形 成 同沉 积 重力 滑脱 断裂 体 系 , 以重 滑 断 层 为 主要 聚 油 断 层 , 多条 反 向补偿 断 层 与其 相 交 , 育多 种 类 型 圈 闭 , 发 控制 着 油气 富集 , 成 了不 同 油层 、 同断 块 的含 形 不
总之 , 束鹿西 斜 坡 的油藏 主要 分布 在斜 坡 内带 与近洼 槽 带 , 以断 块 形式 分 布 ; 断块 原 油 性 质 有 各 差别 , 自成独 立 的油 水 系 统 ; 藏 主 要 聚集 在 西 曹 油
沙河街组地层遭 受剥蚀 , 坡上 不整合 带是斜坡 带常见的油气聚集场所 , 主要发 育地层 油藏以及 少量岩性油藏 在斜坡 带 内带的鼻状构造和断块 , 为有利 的 油气聚集 区。而且砂砾 岩体厚 度 大、 连通性好 , 因此在 断层和 岩性 双重因素的控 制下 易形成构造 一岩性复合油 气藏 总结 了 、并 断裂坡折带砂体上倾 尖灭型成藏模 式, 、 向断层联 合控 藏和断块鼻状构造隆起成藏模式等 顺 反
青东凹陷北部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青东凹陷北部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杨贵丽【摘要】为明确青东凹陷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勘探潜力及下步重点勘探方向,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利用区内录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大量基础资料,对该区的油藏特征、分布规律及控藏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青东北部地区油藏类型多样,以构造类油藏为主.研究区具有近源成藏优势,油源供应充足,烃源岩控制油气纵向分布,断层附近的构造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储层物性条件控制油藏产能.【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2【总页数】6页(P203-208)【关键词】油藏类型;油源对比;成藏模式;青东凹陷【作者】杨贵丽【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青东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部,郯庐断裂带西支断层以西,是一个勘探程度非常低的外围小凹陷,面积约1 200 km2。
凹陷呈北东向的菱形结构,北东深、南西浅,具有东断西超的箕状特征,可划分为西部斜坡带、中部洼陷带和东部走滑断裂带等3个构造带,而中部洼陷带表现为南北垒堑相间的特征[1-2]。
凹陷以中生界为基底层,发育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等沉积地层[3],其中古近系沙河街组三、四段为主力生烃层系,具有4亿t左右的油气资源量。
青东凹陷是胜利油田近几年来增储上产的新阵地,凹陷的西南部发现的桥东油田已建成年产0.2 Mt的产能[4],青东凹陷北部地区围绕北部深洼带,其油源条件更为优越,成藏物质基础雄厚,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青东凹陷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地区(图1)。
以往研究利用桥东油田及周围地区的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青东凹陷及成藏条件及成藏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1-13]。
而对于青东北部地区,由于前期通过钻探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相对较少,勘探研究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勘探方向不明,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
东营凹陷地质概况及勘探前景
勘探方向
在勘探程度低和新的领域寻找油气田: 3500米以下的深层(孔店,沙三,沙四)。 3500米以下的深层(孔店,沙三,沙四)。 岩性油藏的勘探。 注重古地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潜山内幕, 隐蔽油气藏。 对古生界,中生界等老地层的勘探。
区域沉积条件
孔店组早期,气候稍有湿润,此时山谷相间,洼陷范围小,湖水聚集有限, 以形成局限湖泊和冲积扇、近源冲积平原为主。该时期东营凹陷分为南北两 个互不连通的次级洼陷:博兴和东营北部洼陷。 孔店组后期至沙四早期,气候转为干旱,在凹陷四周发育巨厚的红色冲积扇, 洼陷中心则间歇性地沉积了盐湖相膏盐层和泥岩。 沙四晚期气候稍转湿润,在经历了早期的剥蚀后,凹陷内物源供给减少,湖 水面积扩大而清澈,形成了广延而薄层的砂质和碳酸盐质滩坝沉积体系,只 在凹陷中北部有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体系。 沙三段气候湿润,早期物源供给少,在基底持续沉降的条件下,可容空间增 大,形成欠补偿的大面积半深湖 深湖沉积。中期开始沿凹陷近东西轴向发育 远源河流三角洲充填。此阶段沉积物补给速度和基底沉降速度基本相当,以 滨浅湖、深湖和半深湖为主;晚期,来自四面凸起上的物源注入盆地,形成 过补偿沉积。 沙二段气候转为干热,凹陷被填平后,遭受剥蚀。后期边界断层重新活动, 开始了新一期充填演化阶段。 沙一段沉积时,气候又开始变得湿润,早期物源供给量小,基底沉降缓慢, 从而广泛发育了砂质和碳酸盐质滨浅湖及半深湖沉积。 东营组沉积上为河流三角洲持续向湖内进积并再一次将湖盆填平。此时,渤 海湾盆地抬升经历了准平原化,形成冲积平原沉积,即馆陶组地层
盆地构造格架
一、断裂构造:
该凹陷的断裂按走向可分为NE,EW,NWW,NEE向四组 NE向 该凹陷的断裂按走向可分为NE,EW,NWW,NEE向四组。NE向 向四组。 如高青,八面河断裂, 这些断层属中生代郯庐断裂系NE向走滑断层 如高青,八面河断裂, 这些断层属中生代郯庐断裂系NE向走滑断层 转化为下第三系走滑正断层。NWW向断裂在本区主要为石村断裂 向断裂在本区主要为石村断裂, 转化为下第三系走滑正断层。NWW向断裂在本区主要为石村断裂, 青坨子-永安断裂,断面形态为铲式,控制了中新生代的沉积。 青坨子-永安断裂,断面形态为铲式,控制了中新生代的沉积。EW 向断层在本区为陈南断裂及其派生的胜北断裂, 向断层在本区为陈南断裂及其派生的胜北断裂,其断面形态呈铲式或 坐椅式。 二者组合形成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陈南断裂发育早, 坐椅式。 二者组合形成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陈南断裂发育早,控 制沙四孔店沉积中心的展布,而胜北断层发育较晚, 制沙四孔店沉积中心的展布,而胜北断层发育较晚,主要控制了沙三 段的沉积。NEE向断裂在本区主要发育于博兴断裂带 向断裂在本区主要发育于博兴断裂带、 段的沉积。NEE向断裂在本区主要发育于博兴断裂带、陈官庄断裂 王家岗断裂带和梁家楼一现河构造带,它们一般只切割下第三系, 带、王家岗断裂带和梁家楼一现河构造带,它们一般只切割下第三系, 断面一般为铲式或平面式,主要控制沙三段的沉积, 断面一般为铲式或平面式,主要控制沙三段的沉积,是典型的下第三 系同沉积构造。 系同沉积构造。
地层水判断油气运移方向方法研究
144油气从源岩中的分散状态到油气藏中的聚集状态,必定经历漫长的运移过程。
前人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动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赵文智[1]、赵澄林[2]等认为断陷湖盆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运移的主方向,庞雄奇[3]、隋风贵[4]等认为源-相-势油气富集模式可以较好的预测和评价勘探目标的含油气性,油气在浮力作用下自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
但油气运移不是向四面八方等强度运移,而是有一定主方向。
关于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用一般的石油地质学原理和油气组分对比方法,很难确定油气运移方向和追踪油气源。
潘雪峰等[5]在研究沙埝油田古流体势时,以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预测油气有利聚集区。
陈中红等[6]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多种碳同位素等指标判断油气运移方向。
但这些方法技术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勘探开发过程中应用受限较大,因此研究利用地质矿场资料判别油气运移方向的技术方法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层水及压力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形成乃至破坏等各个环节息息相关[7-10]。
油气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沿充注路径地层压力相应发生梯度性变化。
同时,在地层水与油气长期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元素的迁移和变换,这导致了地层水与油气在水化学方面的必然联系。
因此,对地层水及压力的详细研究,为预测油气运移方向,进而预测油气聚集单元有着积极的作用。
利用地层压力变化趋势和地层水化学变化规律可以判断油气运聚方向。
1 东营凹陷地质概况渤海湾盆地具有以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三个层系组合的复杂含油气系统,其北为燕山褶皱带,西以太行山为邻,东临胶东隆起,南与鲁西隆起相接[11-13](图1A)。
盆地次级构造单元—东营凹陷位于山东省北部,面积约5700 km 2,凹陷具有北断南超的特点[14](图1B)。
作为本次研究目的层,沙河街组第三段的下部(沙三下亚段,Es3x)以淡水湖相沉积为主,岩性以灰色及深灰色泥岩夹砂岩及油页岩为主,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优质烃源岩层。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划分及测井识别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划分及测井识别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吉木萨尔凹陷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是中国重要的陆相盆地之一,地处库车坳陷西缘,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化,吉木萨尔凹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个地区,芦草沟致密油储层的研究备受关注,因为这种储层具有挑战性,但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在资源量。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芦草沟致密油储层的岩石类型划分以及测井识别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通过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致密油储层的岩石类型划分及测井识别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致密油储层的岩石类型划分及测井识别,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进行详细划分并进行测井识别,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参考。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吉木萨尔凹陷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分布,深入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勘探潜力;2. 对芦草沟致密油储层的岩石类型进行系统分类和研究,揭示不同岩性的特征和储层性质;3. 探讨测井技术在储层岩性识别中的应用,总结相关经验并提出改进方法,提高岩性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就常用的储层岩性判别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储层岩石类型识别提供参考依据;5. 通过具体实例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的测井识别进行案例展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地指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划分及测井识别进行研究:1. 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采集岩心样品,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致密油储层的岩石类型进行初步分析和划分。
2. 岩石薄片鉴定:对采集的岩心样品进行薄片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特征等,进一步确定岩石类型。
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孙耀庭【摘要】针对潜山表层风化壳油藏研究较多,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较少状况.从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对储层发育、输导方式和封堵盖层的配置等角度研究了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孤北洼陷和桩东凹陷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控于褶皱和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以裂缝为主的复杂圈闭组合.油气沿油源断层和褶皱-断裂-裂缝进入潜山内幕溶蚀带成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正断层尤其是油源断层对下古生界储层改造是油气运移指向区,逆断层下盘地层挠曲形成缝洞发育带可形成富集高产油藏.【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3)002【总页数】6页(P158-162,191)【关键词】桩西潜山;褶皱;断层;下古生界;成藏条件【作者】孙耀庭【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潜山是指被埋藏于新生代盖层之下的基底具正向构造的基岩块体[1-2],经历过地壳上升隆起并遭受剥蚀和地壳下降并被埋藏两个阶段,形成“新生古储”式的潜山油气藏,勘探战略意义日趋重要.桩西潜山位于沾化凹陷东北边缘,潜山北部、东部以斜坡与埕北凹陷、桩东凹陷相连,西部逆掩于埕东北坡,南部被断层切割与孤北洼陷古近系接触,是一北北西走向的中、古生界低潜山,面积约150 km2(图1).桩西潜山形成经历了印支期挤压褶皱隆升和风化剥蚀改造,燕山期下潜掩埋、正断、逆断和抬升改造,喜马拉雅期再次下潜深埋和断裂改造等阶段,造成内幕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3-4].主要含油层为奥陶-寒武系灰岩,其次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中生界火山岩.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缝和裂隙.由于圈闭不规则,油层埋藏深,勘探开发难度高,所以研究油藏富集规律显得尤为重要.1.1 地层特征桩西潜山为一呈北西走向的倒转背斜,延伸长达6 km,其核部为古生界,背斜枢纽部位剥蚀强烈,石炭-二叠系已荡然无存,下古生界直接被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所覆盖,向两侧剥蚀强度减弱,出现上古生界地层沉积并逐渐加厚.桩西潜山储层主要是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此外部分前震旦系的花岗片麻岩也可作为储层[5],储层总厚度为1 000~1 300 m,埋藏深度为3 500~5 000 m.1.2 构造演化特征桩西潜山处于济阳拗陷、渤中坳陷和埕宁隆起3大构造单元交汇处,多期强烈构造变动,形成了济阳地区最复杂的潜山构造,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以反向正断层为主、与逆断层并存的复杂断裂系统(图2).桩西潜山发育了36条断层,这些断层依其走向分为3组,即北西向、北东向、东西向;依活动期次分为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大期次;依应力性质分为张(扭)正断层和逆断层2大类.桩西潜山是一个以古生界倒转褶皱逆掩在中生界地层之上的低潜山,潜山的发育主要经历了3大阶段:印支期挤压褶皱成山,强烈剥蚀,桩古29等逆断层伴随褶皱开始形成;燕山早期拉张块断,北西向断裂发育,潜山分隔强烈,燕山晚期强烈挤压逆断,又使桩西古生界潜山自东向西逆掩于中生界地层之上;喜马拉雅期桩西潜山边界断层一桩南断层活动较弱,而长堤、埕东、埕北断层强烈活动,桩西潜山相对沉降成为低潜山,古近系地层发育较全,覆盖整个潜山.桩西潜山古生界顶面形态为一明显由西南向东北倾没的断块残丘山,被北西、北东向断层切割成4排大小不同、高低各异的10余个山头,山头的走向、高低、大小均由北西向断层控制.地层由南西向北东,由老到新依次剥蚀出露,即西南部为寒武系地层,向东部潜山斜坡依次出露石炭-二叠系地层.潜山内幕构造由2个北西走向的倒转褶皱组成,由于受到桩南断层的切割,只有褶皱的部分翼部保留于桩西潜山.潜山油气藏的富集主要受潜山成藏条件的制约,就古生界灰岩潜山的成藏特点而论,圈闭是基础,油源是决定因素,运移通道是关键,储集空间是保证.2.1 丰富的油气源印支期形成的北西向断裂与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育的北东和近东西向两组基底断裂,把中、古生界构造层切割成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块体,断层上升盘形成凸起(潜山),下降盘形成凹陷,构成凸起区和凹陷区相间分布的格局.与潜山相邻的供油凹陷,具有烃源岩厚度大、层系多、分布广、有机质丰富、转化程度高、生排烃能力强等特点,这些生油洼陷中的潜山、凹边潜山或凹间潜山最有利,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油气供给,形成富集高产油藏.桩西潜山以基底断层与生油凹陷直接相接,断裂使潜山带和生油凹陷相互依存,控制着潜山带的形成和延伸,生、运、圈紧密配置,形成良好的“新生古储”成油组合,使靠近生油凹陷的潜山带富集高产.桩西潜山主要含油层系为奥陶系、寒武系及太古界,埋深为3 500~5 000 m,潜山原油大部分属于成熟较高的原油,少数属高成熟原油,从桩古19井古生界原油甾烷成熟度指标比值看,三降藿烷Tm/Ts比值小于0.95,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较宽,主峰碳为C12,C15或C17,OEP值在1.0左右,这些指标表明桩西潜山所富集的油气成熟度高(图3).桩西潜山四面临洼,油气可由多个方向向潜山运移,但主要的油源区为孤北洼陷.此外,桩西潜山裂缝系统非常复杂,连通性差,而油藏埋深相差达到1 640 m,其中最深的桩古17井埋深达 5 000 m,大大超过了孤北洼陷沙三段生油岩埋深,且该井远离桩南断层,因此,东北方向与桩西潜山相接的桩东凹陷也是桩西潜山油源区之一.2.2 高性能的储集层桩西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多次构造活动,多次抬升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形成了众多的溶蚀孔洞.加里东运动以区域隆升为主,持续时间长,风化壳发育,研究区处于岩溶洼地内,古岩溶不太发育.印支运动使桩西潜山古生界由西南向东北逆冲褶皱,碳酸盐岩受到挤压,在中和面以上的地层产生拱张裂缝和纵张裂缝,在中和面以下的地层产生横张裂缝,两种裂缝都沿背斜轴线分布,有利于溶蚀孔洞的产生.印支运动后期潜山中部受大气降水影响以垂向淋滤为主.燕山运动后潜山整体沉降,沉积物对近地表的溶洞和裂缝进行充填.喜马拉雅期伴随着北东向断裂活动产生大量新的裂缝,沟通了地表水与古岩溶,使被早期充填的缝洞重新遭受溶蚀,改变了潜山的储集性能.桩西潜山形成了以古岩溶为主,喜马拉雅期构造裂缝起沟通作用的裂缝-溶蚀型储集空间.储层分为缝洞型、裂缝型和微裂缝孔隙储集层3种类型.由于桩西潜山印支、燕山期遭受的构造应力作用远较其它潜山强烈,大部分区带缺失石炭-二叠系地层,古岩溶发育面积广、持续时间长(近200 Ma),所以裂缝、溶蚀孔洞非常发育,突出表现为纵向上大缝、大洞多,最大溶洞可达10 m,潜山内幕各层位、各深度都可能形成局部缝、洞发育带[6-8].高性能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奥陶系各组段和寒武系底部,储层形成与展布主要受构造应力控制,平面上以褶皱轴部和多组断层交汇处储层最发育.由于潜山构造发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又造成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很强,纵、横向变化非常大.井间干扰试验也表明,桩西潜山不同层位之间基本不连通,相间层位不同区块间多数不连通或连通性差,所以储层以层状为主.2.3 良好的运移通道良好的运移通道能够有效地将油气运移在潜山圈闭内.潜山获得油气至少包括2个运移过程:一是烃源岩中的运移;二是生烃层系与潜山之间的运移[9-11].这种通道主要有2类:其一是分隔潜山与生油洼陷的边界大断层,在无低渗透相带封隔时可做为油源断层使生油岩与潜山储层对接,有利于潜山油气富集.其二古不整合面风化壳是斜坡带上各类潜山油气藏主要运移通道,不整合面具有面广、延伸距离远和连通性较好的特点,能够为较远的潜山输送油气.桩西潜山原油主要来自孤北洼陷沙三段和沙四段,桩南断层是油气运移的必经之路,其对接面积达12 km2,最大对接厚度达1 000 m.从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油-岩对比可清楚看出,桩西潜山奥陶系的原油中的M/E191的指纹曲线与孤北洼陷的指纹曲线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它们都含有相同的甾、萜类化合物(图4),所不同的是潜山原油中的甾萜化合物由于受埋藏深度和温度的影响,显示出更成熟的特征.油气经过桩南断层进入桩西潜山后,主要沿各组裂缝系统和各期风化壳向潜山内部运移成藏.2.4 高效的封堵盖层潜山油藏圈闭形成的特点是封堵、盖层条件的统一[12].除了在储集层顶面有良好的盖层条件外,在反向断层的断面上也要有良好的封堵条件(除完整的背斜、残丘构造外),这是潜山油藏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封堵层的厚度决定着油藏高度的大小,封堵程度则取决于封堵层孔渗性能.本区区域性的封堵、盖层有3套:分别是石炭-二叠系、中生界和第三系.其中封堵条件最好的是石炭系、中下侏罗统和古近系.桩西潜山中生界非渗透层比例高达96%,是良好的封堵层,对该区古生界油气富集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2.5 良好的圈闭条件良好的圈闭条件首先要求圈闭的性能好,封盖层质量高,圈闭要有一定的规模,即面积较大、幅度较高;其次是圈闭所处的部位优越,是在油气运移的方向上,距烃源区近,并具有一定高差,流体势能大,油气运载排驱能力强;其三是保存好,外界水淋滤干扰小,后期构造活动弱、破坏小.桩西潜山大部分圈闭为潜山内幕自储、自盖的裂缝性圈闭,潜山顶部风化壳和主断层附近还可形成局部残丘和裂缝-断块圈闭,中生界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和侧向遮挡层.圈闭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褶皱、断裂系统,褶皱轴部及断裂带是多种圈闭集中发育带.3.1 油藏特征桩西潜山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奥陶系、寒武系及太古界,埋深在3 500~5 000 m,潜山原油大部分属于成熟较高的原油,少数属高成熟原油.从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油-源对比可清楚看出,桩西潜山桩古6井奥陶系的原油中的M/E191的指纹曲线与桩59井沙四段烃源岩和桩60井沙三段烃源岩的指纹曲线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它们都含有相同的甾、萜类化合物(图4),所不同的是潜山原油中的甾萜化合物由于受埋藏深度和温度的影响,显示出更成熟的特征.3.2 富集高产规律桩西潜山油气富集高产主要受裂缝系统控制并主要沿褶皱轴部及断层复杂带分布.在平面上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成带性,由西向东可分为3个油气富集高产带,高产井的分布与褶皱轴向一致或平行于褶皱轴向(图5).桩西潜山以复杂褶皱、多组正断层与逆断层并存的复杂断裂系统为主要构造特色.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造成缝洞非常发育,但储层纵、横向变化非常大,非均质性极强.储层、盖层、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控于褶皱和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以裂缝为主的复杂圈闭组合.油气沿油源断层和褶皱-断裂-裂缝进入潜山内幕溶蚀带成藏.潜山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层段、不同深度均可能富集高产,这也是桩西潜山独具特色之处.正断层尤其是油源断层对下古生界储层的改造及富集高产的控制人所共知,而逆断层对桩西潜山的富集高产的控制作用常常被忽略.逆断层使中、古生界发生仰冲,其上升盘的前端岩石变形强烈,形成挤压破碎带,油井产能低;在平面上向上拱张的背斜轴线位置岩层弯曲,形成一个张应力集中带,张性裂缝发育,这个带是油气最富集高产带.而逆断层下盘地层挠曲,同样可能形成缝洞发育带,从而形成富集高产油藏(图6).桩西潜山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油藏主要受储层控制,高性能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奥陶系各组段和寒武系底部,储层以褶皱轴部和多组断层交汇处储层最发育.油藏类型以奥陶系-太古界潜山裂缝油藏为主,兼有裂缝断块、残丘山型油藏.油气富集高产主要受裂缝系统控制,并主要沿褶皱轴部及断层复杂带富集高产,勘探部署应沿褶皱轴部展开,同时兼顾断层复杂带.E-mail:****************【相关文献】[1] 李丕龙,张善文,王永诗,等.多样性潜山成因、成藏与勘探——以济阳坳陷为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32-133.[2] 王永诗.桩西-埕岛地区下古生界潜山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制[J].岩性油气藏,2009,21(1):11-14.[3] 杨品荣,陈洁,蔡进功,等.济阳坳陷构造转型期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3):5-7.[4] 漆家福,于福生,陆克政,等.渤海湾地区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J].地学前缘,2003, 10(S):199-206.[5] 王颖,王英民,赵锡奎. 构造模拟实验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308-312.[6] 宋国奇,徐春华,王世虎,等.胜利油区古生界地质特征及油气潜力[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83-89.[7] 曹高社,邢娜娜,周廷全,等. 桩西潜山断裂构造的分形特征及其意义[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3):288-293.[8] 龚洪林,潘建国,王宏斌,等.塔中地区碳酸盐岩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及其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6):841-846.[9] 王学军,陈钢花,张家震,等. 古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的测井评价[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5):21-27,35.。
桩海地区沙一、沙二段成藏模式
2 地层特征
沙 二段 沉 积 时期 为 盆地 整 体抬 升 末期 到再 次
下 陷 的转 折 时期 , 气候 干 旱 , 于 干燥 气 候 条 件 下 属 的氧 化浅 湖至 河 流相 红 色 碎 屑 岩相 沉 积 。岩性 为 灰绿 色 、 红色 泥岩 与灰色 砂岩 互层 , 钙质砂 岩 、 紫 夹
转 湿 , 为 深湖相 的深 灰色 、 岩性 褐灰色 油 页岩 、 泥 油
岩及 泥 岩夹 薄层 碳 酸盐 岩 , 沙一 段底部 在湖岸 附 近 发 育粒屑 生物滩 , 凸起 边缘 也有 小型砂 体 出现 。
3 沉 积与储层特征
3 1 沉 积体 系 .
影 响 , 埕东 断层 的下 降 盘发 育 一 些走 向 为东 西 、 在 东 南方 向的 次级断层 , 这些 小 断层将埕 东 断层下 降 盘 分割 为多个 断 块 。南 北走 向 的长 堤 断层 是 该 区
的边 界 断 层 , 制 了该 区 的 沉 积 及构 造 演 化 j 控 。 据 构造 图 , 在东部 沉积 区 , 主控断层 —— 长堤 断
钻 井岩 心岩 石相 分 析 显 示 , 沙一 、 二 段 岩 石 沙 颜 色主要 以灰 绿色 、 绿色 、 白色为 主 , 灰 发育 交错 层
理、 波状 层理 和水平 层理 等 , 岩性 主要 为粉 砂岩 、 细
许 多 断块 及 断 鼻 构 造 , 层 均 沿 长 堤 断 层 方 向上 地 倾, 因此构造 条件 十分 有利 。
埕北 断裂带 、 东 断层 下 降 盘及 长 堤 断 层下 降 盘 , 埕 勘探 面积 约为 4 0k 是 渤 中 、 0 m , 桩东 、 北 和沾 化 埕 4个 富生烃 凹陷的交汇 地 带 , 断裂 发育 , 构造 多 样 ,
黄骅拗陷涧南潜山区含油气系统划分与勘探方向
黄骅拗陷涧南潜山区含油气系统划分与勘探方向
李廷辉;李振永;王津;梁惠兰;孔凡东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2004(039)002
【摘要】根据黄骅拗陷涧南潜山区烃源岩特点及构造关系,本文将该区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北塘含油气系统和南堡含油气系统.北塘含油气系统成藏的关键时刻为东营组沉积末期,其主要生烃层位为下第三系沙三段,形成沙河街组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南堡含油气系统成藏关键时刻为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2Ma),其主要生烃层位为沙一段及东三段烃源岩,可形成东营组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和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经分析,该区涧西断层下降盘的西部构造隶属北塘含油气系统,所以应以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进行预探;涧西断层上升盘的东部构造隶属南堡含油气系统,所以应以上第三系及东营组为主要目的层进行预探.
【总页数】4页(P218-221)
【作者】李廷辉;李振永;王津;梁惠兰;孔凡东
【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研究所;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研究所;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研究所;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研究所;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冀中拗陷北部天然气成藏系统及勘探方向 [J], 田建章;张锐锋;李先平;曹建华;赵伟森
2.车镇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及勘探方向 [J], 张家震;徐备
3.从冀中拗陷勘探历程和经济看临清拗陷勘探方向 [J], 杨克绳
4.济阳拗陷天然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J], 向奎
5.古氧相分析在黄骅拗陷歧南次凹沙河街组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J], 林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号桩洼陷沙二段隐蔽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五号桩洼陷沙二段隐蔽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吴永红;王朝安;冯斌;代莉;马永达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3
【摘要】从成藏条件的构造、沉积条件分析入手,研究了五号桩洼陷内沙二段储集层的沉积相类型,总结了沙二段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和分布模式,并部署了3口探井和7口滚动开发井,发现了3个含油断块,新增石油地质储量203×104t,为该区下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吴永红;王朝安;冯斌;代莉;马永达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桩西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00;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桩西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00;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桩西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00;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桩西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00;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桩西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22
【相关文献】
1.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成藏模式探讨 [J], 徐刚;国梁
2.孤北洼陷沙二段小型隐蔽油藏成藏特征及滚动勘探开发 [J], 吴永红;訾庆居;曲丽;黄秀芬;李锋
3.上第三系隐蔽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J], 陶凤霞
4.东营凹陷沙二段构造油藏成藏规律 [J], 宁方兴;杨永红;张顺;李伟;朱德燕;银燕;丁桔红;关丽
5.“牛庄洼陷沙二段隐蔽圈闭成因及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通过省级鉴定 [J], 焦念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镇 凹 陷西部 沙二 段 油气 成 藏 条件 及 勘探 方 向分 析
李 凌
( 国 石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 科 学 研究 院 , 东 东 营 2 7 1 ) 中 山 5 05
摘要 : 以构 造 和 沉积 为 背景 , 烃 源岩 、 层 、 从 储 盖层 、 气运 移 通 道 等 方 面 出发 , 车镇 凹 陷 西部 沙 二 段 的成 藏 条 件 油 对
作 者 简介 : 凌 , 程 师 ,9 8年 生 ,0 1年 毕 业 于 中 国 石 油 大 李 工 17 20 学 ( 东 ) 油 与 天 然气 地 质 勘 察 专业 , 要 从 事 油 气 勘 探 研 究 华 石 主
工作。
李
凌. 车镇 凹 陷 西 部 沙 二 段 油 气 成 藏 条 件 及 勘 探 方 向分 析
图 1 车 镇 凹陷 西 部 构 造 位置
量 为 0 3 9 ,1个样 品 的平均 总 烃 含量 为 1 4 . . 7 1 37 2 X1 , 0 6个样 品 的平 均生烃 潜量 为 3 . 1mg g 4 9 /  ̄ ,
车镇 凹陷 西部 自 1 6 9 8年钻 探第 一 口探 井 车 1
收 稿 日期 : 0 9 4 8 改 回 日期 : 0 9 7—1 2 0 —0 —2 ; 2 0 —0 4
地质 储量 9 0 0 , 近 1 5 ×1 t但 0年来 勘 探研 究 工 作几 乎停 滞不前 , 尤其对 成藏 的认 识较 为薄 弱 , 缺乏 系统 性 。因此 , 者在前 人 的研究 基础 之上 , 笔 结合 目前研
井开始 , 已有 4 0年 的勘探历 史 , 19 到 9 8年为止 沙二 段 已经累计 上报 探 明 含 油 面积 8 6 k , 明石 油 . m。 探
但 由于烃 源岩埋 深 较浅 ( 般在 22 0m 以上 ) 镜 一 0 ,
质 体 反 射 率 一 般 小 于0 5 , 然 处 于低 成 熟 阶 .% 仍
造划 分为车 西洼 陷和 大王北 西次 洼 。
车镇 凹陷西 部在 始新世 一渐 新世 时期 以大幅度 持续 下沉 为 主要 特征 , 积 的古 近 系厚 达 26 0m, 沉 0 暗色泥 岩 最 厚 达 1 0 0 m 左 右 , 0 占地 层 总 厚 度 的 4 左 右 , 中沙 四上 亚段 、 0 其 沙三 段 、 沙一 段 暗色 泥 岩 较为 发育 。地 化 分析 资 料 表 明 , 四 上亚段 为差 沙
和 勘 探 方 向进 行 了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沙二 段 具 有较 好 的 油 气戍 藏 条 件 , 油 气主 要 来 源 于 沙 Z 中 下 亚段 的 烃 源 岩 ; 其 - 储 层 在 全 区广 泛 分布 , 中 E 24 旋 回是 有 效储 层 发 育 层 段 ; 育 有 多种 类 型 的 盖 层 , 层 的 封 闭条 件 较 好 , 利 其 s”” 发 盖 有 于油 气 的保 存 ; 种 运 移通 道 , 断 层 、 整合 面 和 砂 体 , 油 气成 藏 过 程 中起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沙二 段 已发 现 三 即 不 在 构 造 一岩 性 、 造 两种 类 型 的 油藏 , 可 能存 在 地 层 超 覆 油 藏 。尽 管 目前 沙二 段 探 研 究 工 作 存 在 很 大 困 难 , 构 也 的勘 但 仍 具 有较 大 的勘 探 潜 力 , 家庄 断阶 带 和 南坡 超覆 带是 寻 找 构 造 一岩 性 油 藏 和 地 层 超 覆 油 藏 的 有 利 区 带 , 是 下 曹 也
.2 . 9
段 , 以不是 主 力 生烃 层 系 。 沙三 中下 亚 段 平 均 所 有 机碳含 量分 别为 2 3 、. 5 , 均 氯 仿 沥青 ” . 4 2 9 平
一
步 的主 要勘 探 方 向 。
关键 词 : 沙二 段 ; 藏 条 件 ; 探 方 向 ; 镇 凹 陷 西部 成 勘 车
中 图分 类 号 :E 1 . 1 T l2 3
文 献标 识码 : A
研 究 区域 位于 济 阳坳 陷 车镇 凹陷 的西 部 , 北 其 部 以埕南大 断层为 界 与埕 子 口凸起 相 连 , 南部 为无 棣 一义和庄 凸起 , 部为庆 云 凸起 , 西 东部 经套尔 河鼻 状构 造的端部 与车 东 地 区大 王北 洼 陷 相连 , 东西 长 约 4 m, 6k 南北宽 1  ̄2 m, 6 8k 面积约 11 0k ( 0 m 图
烃 源岩 , 生烃能 力较为 局 限『 ; 4 沙三 中下亚 段和 沙一 ] 段 是车镇 凹陷西 部 的优质 烃源 岩发 育 层段n 。沙 ]
一
段 烃源 岩有机 质丰度 较 高 ,4个 样 品 的平 均有 机 1
碳 含量为 4 2 ,2个 样 品的平 均 氯仿 沥青 “ 含 .1 1 A”
一
非烃 源岩 , 基本 上不具 备 生烃 能力 Ⅲ 。; 三上亚 l ]沙 -
段 烃源 岩平均 有 机 碳 含 量小 于 1 5 , 酪根 主 要 . 干 以 I 型 为主 , I 而且大 多数地 区沙 三上 亚段 不 烃 源岩层 段考 虑 , 不 为一 般
究取 得 的认识 , 车 镇 凹 陷西 部沙 二 段 的 成藏 条 件 对 及 勘探方 向进行 了分析 。
1 生储 盖条 件
1 1 烃 源 岩 .
1 。从南 到北可划 分 为南 部 缓坡 带 、 央洼 陷 带及 ) 中 北部 陡坡带 , 自西 向东 被 车 3一套 尔河 大 型 鼻状 构
20 0 9年 9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T O E E R L UM E L G D E G NE R N G O O Y AN N I E I G
第 2 3卷
第 5 期
文 章 编 号 :6 3 2 7 2 0 ) 5 0 8 4 1 7 —8 1 (0 9 0 —0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