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合集下载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目录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3.1 层序地层理论 (5)3.2 坡折带理论 (6)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3.4 相势控藏理论 (7)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5.1 存在问题 (18)5.2 发展趋势 (18)参考文献 (19)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

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

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

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法与发展潜力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法与发展潜力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法与发展潜力潘进礼Ξ(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摘 要:关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地质界的前辈们有不同的定义,包括广义的地层圈闭、非构造圈闭、隐蔽圈闭等。

这里的隐蔽油气藏是指: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统称为隐蔽油气藏。

它包括地层、岩性与潜山内幕油气藏、水动力和毛细管力等特殊机理封盖的油气藏、分子吸附和分子结合形成的煤层气藏和水合甲烷气藏,以及目前尚未认识到的露头油气藏和难于识别的低幅构造油气藏等。

隐蔽油藏不是一个纯粹的地质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地质认识程度、勘探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石油勘探程度的提高,隐蔽油藏在我国石油储量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必将成为勘探的主要目标,有必要对其勘探方法及与之相应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1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法在最近十多年以来,采用层序地层学和三维地震相结合的勘探方法,在许多勘探区域都获得巨大成功,发现了许多亿吨级油田,从而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技术体系。

今后应加强对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地震、测井及其它资料的综合运用,进行层序地层学解释和古地理、古环境分析,结合盆地的热演化史,压力场的分布,研究油气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预测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岩性反演及含油气性检测,提高勘探成功率。

111 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给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手段.它从沉积层序的旋回性出发,依据等时性原则.对岩相的分布模式和生储盖层的分布规律做出了有效预侧。

因此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有效方法。

据统计,世界上油气田86%的储量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只有12%与水进体系域、2%与高水位体系域有关。

以我国松辽盆地东南部梨树—德惠凹陷为例,约72%的油气段分布在低水位体系域中, 24%油气段分布在高水位体系域,4%分布在水进体系域。

隐蔽油气藏

隐蔽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 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 2 第 种指所 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 的油气
藏类型 , 包括岩 性油气 藏 、 地层 油气 藏 、 混合 油气藏 和水 动力油 气藏 4大类 ; 3种是 指用 目前 第
普遍采用 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油气藏, 一般包括地层岩性型 、 古地貌型和不整合型油 气藏。 在现阶段,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很多 , 存在很多争议。通常, 根据隐蔽油气藏的成 因, 可将其分成构造型隐蔽油气藏 、 岩性型隐蔽油气藏、 地层型隐蔽油气藏和复合隐蔽油气藏。 由于隐蔽油气藏 固有的复杂性 , 现有的地质认识和勘探技术远远满足不了精确的勘探要 求。但其发展趋势可归结为 : ( ) 于盆地 内油气整 体分 布规 律进 行 系 统总结 认 识 , 析 盆地 内不 同类 型 油气 藏 之 间 1对 分 的成 藏制 约关系 , 未来储 量持续 增长 的新 领域 等 , 复 杂 的非 常规 隐蔽 油气 藏成 因机理 、 对 预测 方法及 勘探 方 向进行 深入分 析 , 确地进 行资 源评价 和经济 评价 , 确 预测 油气 范 围。 正 精
() 4 空气 钻井 施工 现场 , 成立 现 场指 挥小 组 , 要
实际钻进 , 认为建南地区巴东组 以上地层产水量很 小 ( 于空气 钻井 出水 量 要 求 5 。h , 然 气量 也 小 m/ ) 天 在很低的范围内, 是符合空气钻井选井条件的, 以 所 建南 地 区巴东组 以上 地层选 用空气钻 井是 合适 的 。 尽 管空 气 钻井 实钻 过 程 中也 出现 了断 钻 具 、 出 水卡钻等问题 , 但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建南地区巴 东组以上地层实施空气钻井工艺是成功的, 它确实 起到了提高机械钻速和防止低压地层井漏发生的 目 的。空气钻井 过程 中如何 解 决好 地 层 出水 、 免 复 避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沈守文;彭大钧;颜其彬;黄先律
【期刊名称】《石油学报》
【年(卷),期】2000(21)1
【摘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圈闭的隐蔽性、圈闭的成因及形成圈闭的主导因素、圈闭的剖面形态,提出了一个新的隐蔽(圈闭)油气藏分类方案。

方案不仅包括了常见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也包括了古构造油气藏、向斜油气藏、易伤害低渗透油气藏等多种特殊类型。

这有利于勘探工作者开阔视野,并在勘探实践中根据不同的隐蔽油气藏类型,采取不同的勘探思路和方法。

【总页数】7页(P16-22)
【关键词】油气藏分类;隐蔽圈闭;圈闭;油气勘探
【作者】沈守文;彭大钧;颜其彬;黄先律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成都理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P618.130.7
【相关文献】
1.南阳凹陷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J], 陆建林;李思田;邱荣华;杨道庆;全书进
2.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能力的新思路 [J], 谢占安;周锦明
3.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分类及勘探 [J], 肖焕钦;陈广军;李常宝
4.隐蔽油气藏的分类特点及勘探技术研究 [J], 梁富康;于兴河;王淑丽
5.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方法浅析 [J], 罗晨; 王永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分类及勘探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分类及勘探

收稿日期:2002202225 作者简介:肖焕钦(19642),男,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区域地质专业,199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现任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副总地质师。

电话:054628716201。

文章编号:100626535(2002)0520010203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分类及勘探肖焕钦,陈广军,李常宝(中石化胜利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15)摘要:为有效地指导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以济阳坳陷为例,对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性油气藏进行了分类及勘探研究。

根据圈闭成因类型及其含油气性,可将隐蔽性油气藏分为岩性、地层及裂缝性油气藏3大类。

对于不同类型的隐蔽性油气藏,应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以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及效益。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潜力;勘探方法;研究中图分类号:TE12213 文献标识码:A引 言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性油气藏(指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1]。

济阳坳陷具有形成各种隐蔽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和雄厚的潜在资源(初步推算剩余资源量在20×108t 以上),但由于前期对该区油气藏类型的划分存在严重的交叉和混乱现象,尤其是隐蔽油气藏的内涵究竟如何没有统一的认识,给该类油气藏的勘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旨在通过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分类的探讨,起到促进该区和该类油气藏勘探的目的。

1 隐蔽油气藏分类由于对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理解不同,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差异也较大。

按油层岩石类型,可分为碎屑岩隐蔽油气藏、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火成岩隐蔽油气藏、变质岩隐蔽油气藏及泥岩类隐蔽油气藏等。

按圈闭成因类型可分为岩性隐蔽油气藏、地层隐蔽油气藏、裂缝性隐蔽油气藏及众多的复合性隐蔽油气藏等。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目录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3.1层序地层理论 (5)3.2坡折带理论 (6)3.3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3.4相势控藏理论 (7)4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4.1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4.2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4.3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4.4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4.6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5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5.1存在问题 (18)5.2发展趋势 (18)参考文献 (19)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

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1]。

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

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

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类型及有利勘探区带

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类型及有利勘探区带

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类型及有利勘探区带刘传虎【摘要】According to the great potential and complicated accumulation rules of subtle reservoirs in the Junggar Basin, we divided the discovered subtle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into 4 types ( lithologic, stratigraphic, com-plex and quasi-continuous ones) and 17 subtypes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experiences. Th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ed:the control of multiple sedimentary systems;the occurrence of multi-ple trap typ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tructural-lithologic-stratigraphic traps;multiple hydrocarbon bearing lay-ers;multiple stages of hydrocarbon charging and accumulation;multiple oil and gas plays.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belts of subtle reservoirs include the Shawan Formation in the Chepaizi slope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ba-sin, the Jurassic around the Che-Mo paleo-uplift, the Carboniferous in the Junggar Basin, and the Jurassic tight sandstones in the piedmont depression of the North Tianshan.%针对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但成藏规律非常复杂的情况,在回顾其隐蔽油气藏勘探历程基础上,把已发现的隐蔽油气藏划分为岩性类、地层类、复合类和(准)连续型4大类及17个亚类。

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

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

冀 中坳 陷隐蔽深潜 山及 潜 山内幕 油气藏 的
勘探发 现与认 识
赵 贤正 金凤 鸣 王 权 韩 春元 董雄英
( 中国石 油华北油 田公 司 ,河北省任丘市 0 6 2 5 5 2)
摘要 :渤海湾盆地冀 中坳陷具有潜 山油气藏形成与 富集 的 良 好地质条件 ,已发现 了以任丘潜 山为代表 的一系列大
中型潜 山油气 田 ( 藏)。随着 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 ,积极预探 隐蔽的深潜 山及潜 山内幕油
气藏 ,又发现 了牛东 l 超 高温深潜山油气藏、长 3 古储古堵潜山内幕油气藏等多个隐 蔽的 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 ,展现
出该领域 的良好勘探前景 。碳酸 盐岩 深潜 山储层 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储集物性好 ,且具有油气早期充注 、长期充注和 高压充注特点 ,成藏条件优越 ;潜 山内幕存在 多套储盖组合 ,可以形成多种源山接触方式 ,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与潜
s u c h a s Ni u d o n g 一 1 s u p e r - hi g h t e mp e r a t u r e d e e p b u r i e d h i l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e v oi r r a n d Cha ng 一 2 b u r i e d h i l l i n ne r - c u r t a i n hy ro d c a r b o n r e s e vo r i r , r e v e a l i n g a br i g h t p r o s p e c t f o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t h i s ie f l d .Le s s i n l f u e n c e d b y t h e b u r i e d d e pt h, t he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d e e p b u r i e d h i l l r e s e vo r i r i s go o d or f i t s p h ys i c a l pr o pe r t i e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i n e a r l y h y dr o c a r b o n i nf il l , l o ng — p e r i o d i nf il l a nd h i g h — pr e s s u r e i n il f l , wi t h f a v o r a bl e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特点及勘探技术研究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特点及勘探技术研究
包 括 沉 积 岩 相 变 化 、 层 厚 度 变 化 、 性 大 小 变 化 所 地 物
藏 的勘探 方 面都 取 得 了重要 突 破 。我 国东 部地 区 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的探 明储 量 已达 到 当年 发 现 储 量 的 6 %~ 0 , 0 7 % 中油股 份公 司探 区范 围 内剩 余 油 气 资 源 中岩性 地 层 油气 藏 的石 油 资 源量 为 1 5 1 , 占石 2  ̄ 0t 油 总剩余 资 源量 的5 %以上 。 0
性 地 层 圈 闭 和 复 合 圈 闭 为 10 5 , 8 个 占含 油 气 圈 闭
的 4 %l 0 。 近 几 年 , 国 陆 上 油 气 勘 探 无 论 是 在 东 部 高 成 中 熟 探 区还 是 在 中西 部 低 程 度探 区 , 岩 性 地层 油气 在
在勘 探实 践 中 , 注 意不 能把 岩性 地层 油气 藏 、 要 非 构 造 油气 藏 与 隐蔽 油 气 藏 等 同起 来 , 强调 后 两 仅 者 的研 究 ,某 些 特 殊 类 型 油 气 藏 的 勘 探 容 易 被 忽 视 。岩 性 地层 油 气 藏在 目前仍 是 隐蔽油 气 藏勘探 的 主体 。 因此 , 在应 用 “ 隐蔽 油 气藏 ” 一概念 时 , 能将 这 不 其 和 “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 “ 构 造 油 气 藏 ” 同起 岩 或 非 等 来。 岩性 地 层 油气 藏只 是 隐蔽油 气藏 的一部 分 。 主要
摘 要 : 讨 隐 蔽 油 气 藏 的分 类 特 点 , 为 隐 蔽 油 气 藏 是 一 个 勘 探 的概 念 , 属 于 常 规 的 油 气 藏 成 因 分 类 范 畴 。介 绍 探 认 不
隐 蔽 油 气 藏 行 之 有 效 的 勘 探 手 段 , 层 序 地层 学 、 震 属 性 分 析 及 高分 辨率 二 维 地 震 勘 探 等 。 即 地 三 关键词 : 隐蔽 油 气 藏 ; 气 勘 探 ; 序 地层 学 ; 分 辨 率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油 层 高

陆相含油气盆地隐蔽油气藏的识别

陆相含油气盆地隐蔽油气藏的识别

收稿日期:2004-08-27作者简介:李平平(1980-),男,湖南慈利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2003级硕士研究生。

陆相含油气盆地隐蔽油气藏的识别李平平摘 要: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分类,介绍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陆相含油气盆地隐蔽油气藏的识别思路。

实践证明:与坡折带有关的低位域砂体是良好的隐蔽油气藏的储集体。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陆相层序地层学;坡折带;地震 随着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勘探的不断深入,隐蔽油气藏将是我国老油区挖潜和新油区勘探的主要对象。

陆相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具有储层薄、相变快、成藏条件复杂的特点,这就给勘探增添了技术难度和风险。

目前,国内陆相盆地的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主要是围绕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划分层序、体系域,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并查明砂体的展布规律来识别隐蔽油气藏。

陆相盆地的体系域的划分以及对应的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隐蔽油气藏类型的划分影响勘探的思路和方法,目前的分类的角度各异,对应的勘探思路和方法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分类,以及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在识别隐蔽油气藏中的运用,探讨了识别隐蔽油气藏的思路和方法。

1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传统的观点是按照成因将其分为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型四大类。

费宝生按照成因对华北地区的隐蔽油气藏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潜山、地层不整合、地层超覆、岩性、水动力、构造-岩性、构造-地层、地层-岩性8类[1]。

沈守文等认为以往的分类未能充分体现隐蔽油气藏的含义和特点,并依据圈闭的隐蔽性、圈闭的成因及形成圈闭的主导因素和圈闭的剖面形态,将隐蔽油气藏分为8个大类17个亚类[2]。

笔者认为,现在进行的油气勘探多数是从油气藏的成因类型的角度出发的,利用控制和影响油气藏的主要地质因素来识别隐蔽油气藏。

特别是在我国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油气勘探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对隐蔽油气藏进行分类是很有意义的。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方法浅析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方法浅析

构造 翻闭
构造 舅 闭
(i 层地 2 岩闭 L 性 o 圈 i o n k )
Ma h u kos
不合闭 复圈 整豳 合闭 l
非构造 圈闭
构 圈 造 闭
( 0 ) 岩性曝丽 成岩翻闭 2 1 0 地层圈闭 l 地形嘲闭 火成岩翻闭
胡( 其归 入 复合 型 隐 蔽油气 藏 ,也 有学 者将 其 归 入广 义 的地层 一 岩性 油气 藏 。 笔 者认 为 ,对 隐 蔽油 气 圈 闭 的 分 类 ,只有 根 据 圈闭 成 因 、油 气 圈 闭要 素 以及 圈 闭遮 挡 条件 进行 分 类 才更 具科学 性 ,从 而 有 利 于成 藏 模
析 了隐蔽 油气藏 的分 类 及勘探 方法 ,并讨 论 了隐 蔽油气 藏研 究 的发展趋 势 。
l 隐 蔽 油 气 藏 的 分 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 的分类 ,国内外
文 献 出处
L vro e osn (9 6 I6 )
H l uv a o t b
闺 闭分 类
隐藏 豳 闭或 复合 圈闭( 、岩性 地层变 化及水 动力等 因素 构造 构造 联合 作用形成 的圈 闭类型 ,区别于 单纯 的构造豳 闭) 暖闭
目前 ,一般 把 隐蔽 油 气藏定 义为在现 有勘探 方 法和技 术条 件 下较难 识别 、圈 定和 描述 的油气 藏 。隐
蔽 油气 藏 的主体 是 各种岩性 地 层油气 藏 ,包括 一 极难 发现 的特殊 类 型复杂 构造 圈 闭 。显然 ,上述 概念
是 以寻找 的难 易程度 为标 准提 出来 的 ,其 与圈闭 的成 因类型 无 关 ,不指 特定 的 圈闭类 型 。为此 ,笔 者分
岩性 圈闭
非构造 圈闭 地层 圈 闭

特殊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特殊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特殊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一、概述1、技术概述基于济阳坳陷三十多年勘探积累的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大量勘探科研生产成果,应用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理论和方法,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构造地层学(tectono-stratigraphy)、成藏动力学(reservoir dynamics)和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通过大量探井、部分开发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工业制图,搞清了砂砾岩扇体、灰岩潜山及火成岩油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成藏模式,形成了以地质建模技术和储层预测技术为核心的特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有效的指导了勘探,并丰富了陆相石油地质勘探理论。

2、技术背景(1)相关科学技术状况目前,国外特殊及隐蔽油气藏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依据地质情况,将现有的技术、专业结合起来,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对特殊及隐蔽油气藏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各项分析技术及研究倾向标准化和流程化,以便资料应用的统一性。

随着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广泛使用,层序地层学的分析方法在特殊及隐蔽油气藏研究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并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方向发展,以查明生储盖类型及在层序中的位置和空间分布,结合测井、地震及岩心资料建立等时格架,重建沉积体的空间展布。

沉积体的模式研究与水动力条件相结合,寻找水介质变化较大的界面,预测有利储集层。

微观储层评价技术主要与宏观地质条件相结合,把微观研究的技术成果与烃源岩、砂体的沉积微相、油气藏的形成紧密结合,来发挥微观技术优势。

地震上采用了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进行裂缝检测,如Arestad(1997)利用三维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对加拿大Joffre油田进行了裂缝检测,还采用P波资料进行AVO、AVA分析检测裂缝,如Mallick(1996)对怀俄明州中部一个气田进行了纵波AVO定量分析。

我国主要油气田大多以陆相沉积为主,具有多次构造运动、多物源、多种岩石类型及多沉积类型的特点,易于形成特殊及隐蔽油气藏但研究难度也更大,其勘探技术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提高的过程,并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技术,如在四川地区,用P-SV波资料估计储层各向异性已被初步证实(唐晓雪,1997),在大港枣北油田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喷溢相玄武岩孔隙性储层进行了成功的预测,而胜利油田特殊及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投入大(如大量的钻井,广泛使用FMI、核磁共振等先进测井技术等)、实践时间早、发现储量多(11亿吨以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这套特殊及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及中石化集团公司一等奖。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共8篇)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共8篇)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共8篇〕篇1: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作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隐蔽油气藏非常发育.通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认识:其一,断裂主导的盆地构造活动形成的陡坡和缓坡断阶、盆内和凸缘坡折控制了储集岩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隐蔽圈闭目的区带优选的根底,亦即“断坡控砂”;其二,网毯式、“T”型、阶梯型、裂隙型等输导类型在盆地特定的时空域发育和产生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体系,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方向评价的.条件,亦即“复式输导”;其三,相(承受条件)、势(动力条件)存在的耦合关系,决定了油气成藏的根本条件和不同特点,成为勘探目的评价的关键,亦即“相势控藏”.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思维的核心,有力地指导了“十五”期间济阳坳陷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作者:张善文 Zhang Shanwe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功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刊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OIL & GAS GEOLOGY 年,卷(期):27(6)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断坡隐蔽油气藏油气勘探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篇2:济阳坳陷隐蔽圈闭识别与精细描绘济阳坳陷隐蔽圈闭识别与精细描绘中国东部老油区的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隐蔽圈闭勘探的关键是储层识别与描绘(主要是砂体的预测).针对陆相断陷湖盆复杂多样的隐蔽圈闭类型,开发形成了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地震地质分析^p 技术等为根底、在不同勘探阶段的岩相、岩性、物性及流体预测的配套技术系列,应用于济阳坳陷典型的.河道砂体和浊积砂体的识别与描绘,获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作者:韩文功张建宁王金铎 Han Wengong Zhang Jianning Wang Jinduo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功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刊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OIL & GAS GEOLOGY 年,卷(期):2023 27(6)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隐蔽圈闭识别与描绘三维地震勘探地震地质分析^p 济阳坳陷篇3:济阳坳陷泥质岩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济阳坳陷泥质岩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断裂、断鼻构造带附近,根据其储集空间可分为裂缝型、孔隙型及孔-缝复合型3种类型.其中,裂缝型油气藏占主要地位,主要发育于富钙质的脆性泥页岩中;孔隙型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含砂质条带的欠压实泥岩中;孔-缝复合型油气藏发育于钙质泥-页岩互层且夹薄层砂质条带的岩类中.泥质岩油气藏以自生自储为主,需要富钙质或欠压实等特定的岩性条件,一般发育在断裂活动带附近.横向上,裂缝型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厚层生油层中富钙质高阻层段,尤其是页岩发育的薄互层段,孔隙型油气藏只分布于具有断裂或隆起背景且富含砂质条带的欠压实区;纵向上,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2 200 m以下的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及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等层位.作者:李勇钟建华温志峰王海侨 Li Yong Zhong Jianhua Wen Zhifeng Wang Haiqiao 作者单位:李勇,Li Yong(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钟建华,温志峰,王海侨,Zhong Jianhua,WenZhifeng,Wang Haiqiao(石油大学地球资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刊名:地质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年,卷(期):41(4)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泥质岩油气藏类型成藏条件油气藏分布济阳坳陷篇4:济阳坳陷陈家庄北带勘探潜力与开展趋势济阳坳陷陈家庄北带勘探潜力与开展趋势分析^p 陈家庄北带资潜力和勘探程度及存在的地质问题,认为,陈家庄北带资储藏雄厚、勘探程度不平衡,加强石油地质规律的认识,具有很大勘探潜力.根据勘探理论技术和部署思路,及探井和探明储量的.变化,陈家庄北带的勘探历程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通过陈家庄北带勘探历程和勘探潜力分析^p ,认为其勘探趋势是在做好中、东段储量晋级根底上,勘探重点向西段转移,同时加强西段的根底研究工作.详细为:凸起周缘寻找地层和岩性圈闭,找地层圈闭,在落实输导的前体下,注意圈闭的侧向封堵问题.作者:杨万芹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成功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刊名:西部探矿工程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21(9) 分类号:P612 【关键词】:^p :陈家庄北带资潜力勘探程度勘探历程勘探开展趋势篇5: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由于南堡油田的发现,使黄骅坳陷的'石油勘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坳陷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中、下地壳有低速层,其深度分别为15 km和20 km.中地壳低速层富含气体(如CO2,CO,H2等),在适宜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这些气体可合成甲烷及其它烃类化合物.坳陷的地幔流体活动(如碱交代,Mg2+交代等)以及幔CO2,CH4和He气体(港151井)都说明了它们均来自深部热液流体.黄骅坳陷发育多个潜山构造带(沈青庄、孔店、北大港、南大港、羊三木等),按照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深部潜山带(而不是在第三系砂岩)中可望找到几个大型油气田(如千米桥潜山油气田).作者: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 ZHANG Jing-lian SHI Lan-ting WEI Ping-she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刊名:岩性油气藏英文刊名:LITHOLOGIC RESERVOIRS 年,卷(期):2023 21(2) 分类号:P542+.5 【关键词】:^p :低速层中地壳地幔流体无机烃潜山油气藏黄骅坳陷篇6: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温度、压力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关系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温度、压力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关系济阳坳陷地温梯度偏高,存在异常高压带,下第三系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类型丰富.研究认为:(1)受温度作用控制,烃岩中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成熟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有益于次生孔隙的形成;(2)成熟烃岩丰富的有机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有利根底;(3)高地温有利于储层形成次生孔隙;(4)异常高压有助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保存;(5)高地温、异常高压带有机的时间、空间配置对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区带纵向上,沙三段比沙四段有利,沙四段又较孔店组有利;横向上,东营凹陷梁家楼-牛庄-六户、利津-民丰和樊家北-纯化一带,沾化凹陷渤南和孤北一带为有利地区.作者:苗建宇祝总祺刘文荣卢焕勇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 刊名:石油学报 ISTIC EI PKU 英文刊名:ACTA PETROLEI SINICA 年,卷(期):21(3) 分类号:P632 【关键词】:^p :温度压力地温梯度异常高压深部储层次生孔隙济阳坳陷篇7: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勘探理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勘探理论本文在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p 研究的.根底上,探究潜山带深层领域,获得了潜山内幕4000m以下可储油、上覆千米中生界仍可成藏的新认识,进一步提出岩性控制裂缝发育、裂缝控制油气分布、尤其是具有连通性的大裂缝控制着潜山油气的富集且裂缝不受埋深影响的新观点,由此得出了潜山带整体含油的新思路,从而拓展了潜山勘探的领域和空间.作者:张泽慧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刊名:青海科技英文刊名:QI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16(3) 分类号:P2 【关键词】:^p :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类型勘探理论兴隆台潜山带深层领域篇8: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在陆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控制着基准面变化和层序发育,而气候的变化造成植被的变化,即造成了植被所产生的`孢粉组合的变化,层序地层与孢粉组合有着亲密的联络.首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生长的环境来恢复古气候,然后与综合岩性、电性及地震等资料在济阳坳陷古近系划分出的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相对照.结果说明,利用孢粉组合特征进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可行的;牛38井沙三段中连续取芯井段,根据孢粉可以划分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2个三级层序,根据主要孢粉属种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17个次级层序,与高精度层序地层对应.在资料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孢粉组合变化进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p ,以进步区域地层比照的精度.作者:贺振建蒋光秀贾凤华边雪梅魏文艳 HE Zhen-jian JIANG Guang-xiu JIA Feng-hua BIAN Xue-mei WEI Wen-yan 作者单位:中石化成功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刊名:地层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卷(期):2023 31(4) 分类号:P534.61 P539.2 【关键词】:^p :孢粉层序地层古近纪济阳坳陷山东。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_庞雄奇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_庞雄奇

文章编号:1673-8926(2007)01-0001-08收稿日期:2007-03-22;修回日期:2007-03-26作者简介:庞雄奇,1961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研究。

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电话:(010)89734236。

E -mail :pan gxq @cup .edu .cn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庞雄奇1,2,陈冬霞1,张 俊1,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摘要: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

笔者把很难依据现有资料或地质理论判明圈闭和油气存在的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

可以按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对其进行分类。

“隐蔽油气藏”是勘探范畴的术语,是据圈闭的隐蔽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随着勘探技术和勘探理论的发展,隐蔽油气藏/圈闭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在勘探实践中,需要注意不能把岩性地层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与隐蔽油气藏等同起来,仅强调后两者的研究,某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的勘探容易被忽视。

岩性地层油气藏在目前仍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而隐蔽油气藏是各类以非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型的一种通俗表达,也包含某些目前识别和评价难度较大的构造油气藏。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构造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中图分类号:TE112.32 文献标识码:A Concept and categorize of subtle reservoir and problems in its applicationPANG Xiong -qi 1,2,CH EN Do ng -xia 1,ZHANG Jun1,2(1.K ey L abor atory f or P etr oleum A ccumulation M echanism ,M inistry of Ed ucation ,China Univ ersity of Petroleum (Beij ing );2.B asin and Reser voir Research Center ,China U nivers ity of P etr oleum ,(B eij ing ))Abstract :The reservoir ,w hich canno t be found or identified directly by no wadays theory and technique ,co uld be all called as subtle reservoir.It can be classified by discrimination difficulties,concealed modes,oil and g as accum ulated dy nam ics mechanism ,and it w as put forw ard by the concealment o f trap and difficulty of ex plo ration disco very.So its meaning and content change w ith the development o f ex plor ation techniques as w ell as ex plor ation theory .It should not be equaled to litholog ic stratigraphic reservo ir or nonstructural reserv oir as so me specific reservo ir s w ould be ignored if o nly the tw o latter o nes are regarded.Litholo gic stratig raphic r eser voirs are still the m ajo r exploration emphasis in subtle reservo ir s w hich is a g eneral expression of all the nonstructural traps and includes som e structur al reservoirs that are difficult to find now adays .Key words :subtle reservo ir ;litho logic stratigraphic reservoir;structural reservoir ;no nstr uctural r eser voir 自1964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隐蔽圈闭(Subtle Trap)以来[1],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相关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311 古构造油气藏
本文所定义的古构造油气藏是指在油气运移、聚集之前或同时形成的那些古构造圈闭 (古背斜、古隆起等) 所保存的油气藏, 由于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 在今构造图上, 表现为次高地、低地或单斜等地貌特征的一类油气 藏。正是由于它们在今构造图上所表现的这种地貌特征, 而极具隐蔽性。美国阿拉斯加州北坡的普鲁德霍湾大 油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油田是北美最大的油田, 估计石油可采储量至少 1219 亿 t, 天然气可采储量 01728 万亿 m 3。但是其勘探经历却异常曲折。20 世纪早期即发现有大量油苗。1944~ 1953 年间, 美国海军用 了当时各种先进的勘探技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勘探, 共作地震剖面 5280km , 钻了 45 口浅取心井和 37 口探井, 钻探了 18 个构造, 其中 7 口井钻达基岩。 结果仅发现了一个可采储量 1000 万 t 的中小油田和一个储量 85 亿 m 3 的小气田, 另外还发现了几个很小的油气田。 后来由于勘探费用昂贵, 成果不大, 各石油公司纷纷搬走, 至 1967 年底时, 还剩有两部钻机, 一部钻机已拆卸完毕, 放置在码头, 准备外运; 另一部属大西洋富田公司。 就是 这最后一部钻机, 钻在当时看来并不十分理想的区域拱起向东倾没部位的一个隆起相对不高的古潜山构造上, 从而发现了这个美国最大的油田——普鲁德霍湾油田。从当时所掌握的石油地质情况看, 这口井所处的位置并 不太有利, 因为在这口井以西, 在同一区域隆起的较高部位, 在同一类型的另一构造上, 壳牌石油公司已钻了一 口探井, 该井穿过不整合面后, 钻遇了二叠—三叠系的砂层, 砂岩物性良好, 但却仅含水而不含油。油田发现后, 进行了大量的详探和研究工作后才知道, 油藏形成时, 普鲁德霍湾构造处于隆起较高的有利部位, 以后发生区 域性向西抬起, 才使构造位置变低的。 区域性抬升在地质上是一常见现象。 就是这一常见的地质现象, 对阿拉 斯加州北坡的勘探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其教训是深刻的。

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勘探80 年代中期以来,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层序地层学,使古老的地层学的研究产生了新的飞跃,同时对油气勘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种勘探工具,层序地层学被用于确定生油区、储层砂岩的位置和盖层情况,因为层序内的地层是有系统的、可预测的相组。

它能依据地震资料,再加上少量分散的测井资料来预测一个带的岩石组分。

层序地层学综合测井资料、化石资料及地震反射特征来解释岩石的组合及沉积环境。

更重要的是层序地层学通过不同规模层序的划分、体系域等的识别,使油气与各体系域中的沉积体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和空间配置有规律地联系起来,从而使油气预测更为有效。

一隐蔽油气藏的简介对于隐蔽油气藏,目前的定义是: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行过探讨。

隐蔽油气藏(subtle trap)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1880)提出的。

1934年了非构造圈闭(nonstructural trap)的概念,专指“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内形成的油气藏;1966年莱复生 (Levorsen)提出隐蔽圈闭(subtle trap)概造、地层、流体(水动力)多要素结合的复合圈闭;1972年哈尔鲍蒂(Har气藏来表示与构造圈闭相区别的勘探难度较大的地层、不整合和古地貌维特(Savit)指出:所谓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于圈定1983年,朱夏指出隐蔽圈闭的提出虽然着重于地层、岩性、古地貌等非并不排斥某些构造圈闭。

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对于目前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概括起来有三种概念:第一种为广义包括狭义的地层油气藏、不整合、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第二种是气藏相区分而提出来的非构造油气藏,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的岩性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三种隐蔽油气藏是指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型、古地貌型和不整合型油气藏。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维普资讯
第1 9卷 1期
V o1 9 N o. .1 1
Ma . r 2 7 00
LI H o Lo G I RESERV o I T C RS
文章 编号 :6 38 2 ( 0 7 0 —0 10 1 7 — 9 6 2 0 ) 10 0 —8
隐 蔽 油 气 藏 的 概 念 与 分 类 及 其 在 实 际应 用 中 需 要 注 意 的 问 题
庞 雄 奇

陈冬 霞 ,张 俊
(. 国 石 油 大 学 ( 京 油 与 天 然 气 成 藏 机 理 教 育部 重 点 实验 室 ; 1中 北 ) 石
2 .中 国 石 油 大学 ( 北京 ) 盆地 与油藏 研 究 中心 )
o l n s c u u a e d a i s e ha i m , a d i w a p o w a d by t c nc a m e o r p nd i a d ga a c m l t d yn m c m c n s n t s ut f r r he o e l nt f t a a difc ly o xp o a i n d s o r . So is m e n ng a ont n ha gew ih t e d v l pm e to x o a i fi u t fe l r to i c ve y t a i nd c e tc n t h e e o n fe pl r ton t c ni ue s w e la xp o a i n t or e h q s a l s e l r to he y. I h l ot b q a e o l ho og c s r tg a i e e v i r t s ou d n e e u l d t i l i ta i r ph c r s r o r o t no t uc u a r s r o r s om e p cfc e e v i s ns r t r l e e v i a s s e ii r s r o r wou d e g or d f nl t e wo a t r l b i n e i o y h t lt e on s r e a e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费宝生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分析了华北探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围绕生油中心分布,并提出其分布的有利区带:箕状凹陷的陡坡带分布砂、砾岩体油气藏;洼槽带分布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岩油气藏;斜坡带分布地层-岩性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负地形分布河道砂岩性油气藏;隆起区古山梁是潜山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带。

列举了两个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例。

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油藏类型;分布特征;冀中坳陷;二连盆地中图分类号:TE 13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03(2002)06-0029-04前言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容易勘探的中、浅层大型背斜等构造油气藏逐渐减少,转向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势在必行;同时,随着探井的密度和三维地震覆盖面积的增加,资料日益增多,对地下认识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隐蔽油气的勘探创造了条件,因此,隐蔽油气藏勘探是勘探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据美国统计,隐蔽油气藏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84.6%,江汉盆地潜江组岩性油藏占28.4%[1],可见隐蔽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近年来,华北探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在冀中坳陷找到了大王庄东断层下降盘负地形河道砂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大于500×104t ;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发现了整装千万吨级构造-岩性油藏;在乌里雅斯太凹陷腾一段发现了砂、砾岩岩性油藏等。

隐蔽油气藏储量不断增长,勘探领域不断扩大。

本文试图探讨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研究方法和分布特征及勘探方向,以期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有所裨益。

1 类型按圈闭的成因,隐蔽油气藏可以分为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型四大类,又可细分为潜山、地层不整合、地层超覆、岩性、水动力、构造-岩性、构造-地层、地层-岩性八类,还可以分为若干个亚类(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

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0引言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

(季敏等,2009)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

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

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

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

(牛嘉玉等,2005)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

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

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

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

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

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

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

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

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牛嘉玉等,2005)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

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

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

(庞雄奇,2007)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

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

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

地层圈闭大类仅包含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各种圈闭类型,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学者的划分方案。

(牛嘉玉,2005)例如,胡见义院士等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圈闭成因分类,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 4 大类型,即地层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表2-1)表2-1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对比(据牛嘉玉,2005)不难看出,这些非构造油气藏实质上都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除此之外它还应该包括目前发现的非构造成因的一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其中包括煤层气藏、水合甲烷气藏、水溶气藏、深盆气藏等。

这些说明,非构造油气藏包括了所有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同时还包括了所有的特殊成因的油气藏,它们都属于隐蔽油气藏,但不能等同于隐蔽油气藏,因为隐蔽油气藏还包括了一部分用常规勘探方法无法识别的构造油气藏。

牛嘉玉总结了各种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的差异,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3大类、14个小类(见表2-1)。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油气田勘探的方法和技术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一些过去被称之为隐蔽油气藏的在当前条件下可能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蔽油气藏,当前被判定为隐蔽油气藏的在未来方法技术条件下可能较容易被发现。

这些说明,隐蔽油气藏这一概念在油气田勘探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使用,但它所包含的确切内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

(梁富康,2011)3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法近年来,我国在隐蔽油气藏的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都取得重大进展,。

通过对我国东部油田的精细勘探研究,总结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五大技术体系,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地震储层预测,成藏综合评价,特殊的钻井、测井、压裂改造工艺,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为层序地层学技术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张运东,2005)除了传统的岩心观察、钻井、测井、地震等研究手段外,一些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为隐蔽油气藏的成因机理探讨和勘探开拓了更广泛的思路。

3.1地质理论与方法3.1.1层序地层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隐蔽油气藏分布和成因与层序地层的关系密切,地层岩相变化、不整合以及潜山、透镜状砂体等在沉积地层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都可以作为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层序地层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鹿洪友,2004)其具体方法为以三级层序为主,运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技术识别各种关键界面,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的界面和相关体系域处展开研究储集体的展布特征和规律,综合考虑各种地质和成藏因素,寻找隐蔽油气藏。

(胡晓兰,2010)3.1.2古地貌研究地貌是地表的外在形态,在地层的沉积演变过程中受沉积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沉积物从地貌高点搬运到地势低处,经历“填平补齐”的过程。

地貌中(胡晓兰,2010)的凸、沟、坡、凹等形态单元在储集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沉积基准面下降,地貌凸起处被剥蚀,形成碎屑沉积物,被水或风等动力载体携带并沿着地势低处运移;根据能量消耗最低原理(邹德江,2008),沉积物沿着构造转换带运移消耗能量最低,构造转换带属于斜坡地带;“坡带富沟”理论表明(邢凤存,2008),古凸起被剥蚀后的沉积物沿转换带处的古沟谷向下运移,并经过斜坡带汇集到凹陷处。

这些地貌形态的不同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地貌格局,同时对储集体的控制作用也不同。

古地貌控制着隐蔽储集体的平面展布,古高点和古凸起控制物源的搬运和水系的变迁,负向地貌单元对储集体的汇集及地层上超对储集体上倾延伸范围具有制约作用(樊太亮,2000)。

3.1.3坡折带理论坡折带纵向上受沉积基准面影响而控制着储集体的垂向发育,横向上对物源沉积体系分期卸载并制约沉积体系的分布形成与坡折带成因和类型相关的独特油气成藏组合。

构造和沉积的双重控制作用,使得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在相应的沉积环境下,会发育不同类型的坡折带以及对应形态的隐伏储集体。

坡折带理论在隐蔽油气藏中的运用,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陆架坡折陆架坡折控制了低位域砂体的展布。

为此,国内学者创新性地将其引入陆相湖盆中,如林畅松等在沾化凹陷提出了构造坡折带;王英民等提出了断裂、挠曲、沉积和侵蚀等成因类型的坡折带。

此外,陆永潮、任建业等在探讨构造坡折带形成机制时提出了弯折带及枢纽带的概念,坡折带及弯折带甚至枢纽带都控制了砂体特别是低位砂体的展布,解决了隐蔽油气藏储集仓储的问题,构成了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的基础。

该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理论,是我国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光辉,2007)总之,坡折带对砂体的控制作用是形成与坡折带相关的隐蔽油气藏的最重要因素,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识别坡折带至关重要。

3.2地震勘探方法3.2.1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现已成为地震解释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尤其是在隐蔽油气藏识别与描述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震属性是指那些由地震数据或者是由地震数据产生的其他数据(如波阻抗),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能够反映地震波几何学、动力学、运动学以及统计学特性信息的综合特征参数,其中没有其他类型数据的介入。

通过属性解释能够获得许多有关地层、断层、裂缝、岩性和相变化的重要特征信息,可广泛应用于地震构造解释、地层分析、油藏特征描述以及油藏动态检测等领域。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的直接烃类检测亮(暗、平)点开始,经历了70年代的瞬时属性或复数道分析、80年代的多属性分析、90年代的多维属性分析等阶段,现已进入三维可视化属性分析阶段。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研究已由线、面信息扩展到三维体信息,从原始资料准备到属性分类提取、优化、分析应用以至效果评价等,是一项油气目标体识别与描述的综合性技术。

(梁富康,2011)3.2.2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隐蔽油气藏发现靠技术进步,技术是多方面的。

但对这些理论技术和方法方面非常重要的是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发展,对地震勘探的精度也越来越高,而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地震技术的进步也密不可分,高精度的层序地层研究需要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钻井资料虽可以精细划分出层序或旋回地层的高频单元,但只局限于井点上,在盆地中界面的对比仍以地震资料最为直观和有效。

我国的陆相地层具有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发育,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地层厚薄不一等特点。

要克服这些难点,寻找地层、岩性、低幅度构造、断块油气藏,主要在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上下功夫;要寻找深层潜山油气藏,必须要提高深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要解决地下各向异性问题,获得地质体各个方向的地质信息,预测裂缝发育带、需要进行全三维勘探。

要提高地震探测的精度,要求地震具有更高的垂直和空间分辨率、增强捕捉弱信号的反应能力,从地震数据的采集角度看,要求更小的面元、更大的炮检距、更高的动态范围,每次激发接收的道数成倍的增加、宽方位角接受、转换波及三分量采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