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种群生态学(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基本上是增长 型的; 0~5 和 5~10 两 个 年 龄组的横柱比较狭, 说 明 1972~1982 年 的计划生育有成效; 10~15和15~20年龄 组横柱相当宽,说 明 1962~1972 年 计 划生育的放松; 35~40和45~50年龄 组 的 减 少 是 1937~1947 年 战 争 期间出生人口减少 的结果。

(五)生命表


生命表是最直接地描述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 一览表,是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具。
1.一般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是由许多行和列构成的表格,通常是 第一列表示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从低龄到 高龄自上而下排列,其他各列为记录种群死亡或 存活情况的观察数据或统计数据,并用一定的符 号代表。
(二)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

种群数量的变动取决于四个基本参数:即出 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其中出生率和 迁入是使种群增长的因素,而死亡率和迁出 是使种群减小的因素。
△N
= B -D +I -E
1.出生率


( 1 )定义: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分类: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 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 限制)的出生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 的出生率,也称为生态出生率。 ( 3 )影响因素: ① 性成熟的速度 ② 每次产 仔数目 ③每年繁殖次数 ④动物胚胎期、孵化 期和繁殖年龄的长短等。
③去除取样法


原理为: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 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 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 数就逐渐增大。 需要满足的条件:①每次捕捉时,每个动物 个体被捕机率相等。②调查期间,没有出生 和死亡,没有迁入或迁出。
2.相对密度调查法



在很多情况下,种群的绝对密度是难以确定 的,此时,相对密度就成为很有用的指标了。 相对密度测定的不是单位面积上生物个体的 绝对数值,而只是表示种群数量多少的多度 指标(index of abundance) 直接数量指标:一般用于群落调查时,植物 种群个体数量的计测。 间接数量指标:多用于动物种群的研究,多 以动物的粪堆、洞穴、鸣叫、毛皮收购量等 表示种群的相对大小。 有时候,相对密度可以转换为绝对密度。
2.死亡率




(1)定义: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分类: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 死亡率,即生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种群中的个 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也称为生理死亡率。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 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寿 命为生态寿命,即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 寿命。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实验研究 和数学模型研究。
种群动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有多少(数量或密度); ②如何变动(数量变动); ③哪里多,哪里少(分布和空间结构); ④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的调节机制); ⑤采取的生存对策(遗传与进化)。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2)分类:
① 金字塔形锥体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迅速增 长,为增长型种群(expanding population)。 ② 钟形锥体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稳定, 为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 ③ 壶形锥体 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趋于下降, 为下降型种群(decline population)。
粪堆计数

粪堆计数常用于调查兔、鹿等中、大型狩猎动物, 其方法包括计数样方或线路上的粪堆数目,假设在 野外调查中,经两天后新增加的某种鹿的粪堆平均 为 200 堆/ 公顷。另外,根据观察,每只鹿每天平均 排粪率为 5 个粪堆,这样就可估计出鹿的数量,即: 200(堆)÷5〔堆/(鹿· 天)〕÷2(天)=20(鹿) 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顷土地上有 20 只鹿。200 堆/ 公 顷是间接数量指标,属于相对密度,但当通过排粪 率调查而换算为20只/公顷时,就成为绝对密度了。


(3)同龄级和异龄级。
区别: ① 凡是一年生植物和一切农作物种群,都可以认 作同龄级种群,一切多年生植物都是异龄级种群。 ②在异龄级种群中,个体之间的年龄可以相差很 大。 ③ 一个异龄级种群的全部个体可以分布到 群落中的不同层次。 ④ 一个异龄级种群内的个 体常常是处在不同的年龄时期,它们对环境的要 求和反应各不相同,在群落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 用也各不一样。
(一)种群密度(N)
定义: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的种群大小, 通常以个体数目生物量来表示。密度是种群最 基本的参数,也是种群重要的参数之一。 种群密度和生物的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 养级有关。 分类: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1. 绝对密度( absolute density )是指单位面 积或空间内种群的实际个体数; 2. 相对密度( relative density )是指单位面 积或空间内种群的相对数量,只能作为表示数 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①数量特征 指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的多少,受多种参 数的影响,其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 ②空间特征 即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特定的分布 区域(地理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 分布型(内分布型)。 ③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具有自身组织秩序、自我调节能 力的生物系统。 ④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以区别于其他物种。种群的遗传特征是种群遗传学和 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以康内尔( Conell , 1970 )对华盛顿圣乔恩岛( San Juan Island)藤壶( Balanus glandula)的观察数据为 例,来说明生命表的一般构成及各种符号的含义。

表2-1 华盛顿圣乔恩岛藤壶生命表 (1959 ~1968) x 0 1 2 3 4 5 6 7 8 9 nx 142 62 34 20 15.5 11 6.5 2 2 0 lx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dx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qx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00 Lx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 1 0 Tx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ex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①样方法
调查步骤: a. 首先,将要调查的地段划分为若干个 样方; b. 然后,在调查地段中随机地抽取一定 数量的样方; c.随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 d. 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利用所有样方 的平均数,估计种群总数。
②标志重捕法(林可指数法)

原理: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 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再 进行重捕。
1.绝对密度调查法
( 1)总数量调查法( total count):即计数在 某地段中生活的某种生物的全部数量。 ( 2 )取样调查法( sampling methods ):只计 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据此即可估算种群总数。 分类:3种: ①样方法(use of quadrats) ②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 ③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 methods)
(四)性比(sex ratio)
定义:是指种群中雄性与雌性个体数的比例。 S=M/F*100% 种群中性比对大多数脊椎动物来说较为恒定, 常围绕着1:1的数值。对两性花植物种群而 言,在种群研究中可不考虑性比问题,但在 单性花植物种群中,尤其是雌雄异株植物种 群的动态研究时,性比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基本概念


1.种群(population)
定义: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从定义中可看出,种群占有一定的领域,且由 同种个体组成,但它不是个体简单相加而随机组成 的个体群,而是个体通过种内关系有机组成的一个 统一体。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 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同时,种群还是一个遗 传和进化单位。种群是一种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 质、结构、机能,有自动调节大小的能力。
(Krebs, 1978)


x: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
n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 lx: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即lx = nx / n0。

dx :本年龄组期间的死亡个体数,即从年龄பைடு நூலகம்x 到年龄 x+1期间的 死亡个体数。

2.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1)
2)
3)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及其与周围 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规 律的科学。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能使人们在理论上了 解诸如: 为什么物种数量有多有少及数量变化的规律 为什么种内种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 为什么生物种会在地球上不断发展和进化等问题 同样,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实践意义也是深远的,它 直接与农业、渔业和林业生产、森林管理、病虫害 防治、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 的问题相关联。
假定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 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 体的总数。即 N : M = n : m N = M n / m 其中,N为该样地中种群个体总数,M为样地中 标志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 志个体数。


需要满足的条件: 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被捕机率相等。 B.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 的出生和死亡。 调查时应注意的两点: A.调查期限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会发 生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增加迁入和迁出 的可能性;过短会影响标志个体的均匀 分布。 B.标志方法要合理。
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调查高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因其个体的分枝或分蘖, 个体大小差异明显,仅以个体数量表示种群的大小很不 恰当。因此,将生物分为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是指生物胚胎发育成熟后, 其有机体各个器官数量不再增加,只是各组成部分大小 的增长,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是指生物由一个合子发 育而成,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其初生及次生组织 的活动并未停止,基本构件单位反复形成,有机体不断 增长。 大多数动物属于单体生物,高等植物则属于构件生物, 营固着生活的珊瑚、薮枝虫、苔藓虫等也属于构件生物。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1.种群密度(density) 2.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3.种群的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 4.性比(sexual ratio) 5.生命表(life table) 6.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 7.种群内禀增长率( rm )
3.迁移率(迁入和迁出)

种群中个体的迁移包括迁入和迁出,是生物 生活周期中的一个基本现象。 研究方法:通过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的丧失 率(死亡加迁出)和添加率(出生加迁入), 然后减去死亡率或出生率,即可得到种群的 迁出率和迁入率。
(三)年龄分布



种群的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 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种 群的发展趋势,预测种群的兴衰,对深入分析 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年龄锥体(或年龄金字塔) (1)定义:是用从上到下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 柱做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 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 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