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诵读理解
1、字音
骈(pián)槽(cáo)枥(lì)一食(shí)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n)食(sì)之真无马邪(yé)
2、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二、文学常识
1、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明人推他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誉。

2、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三、内容理解
1、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①论点。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②实际情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命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①千里马特征的外在表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直接原因。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反诘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讽刺“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①描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②讽刺,照应开头,突出主旨。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主题思想
1、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主旨:讽刺了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昏庸,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之情。

3、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五、艺术手法
1、托物言志: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不平。

2、象征手法(比喻):
千里马——人才;
伯乐——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六、语言赏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用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形象写出了“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之情。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丑态,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强烈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4、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如:故虽有名马、马之千里者、不以千里称也。

(3)代称:用“其、是、之”等代词指称千里马,表意简洁含蓄。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临之等。

七、拓展延伸
1、观点的现实意义
(1)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①要有千里马的才能;
②要有展示的机会;
③要有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伯乐。

(2)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如:人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对用人公司来说,人才其实就在你身边,关键要看你怎么去用;对个人来说,其实你就是人才,关键要看你怎么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3)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与“马”相关的俗语、成语、故事。

(1)俗语:马前卒、马后炮、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马革裹尸。

(3)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赤兔马、千金购马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