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种群的生态出生率是指( )。

A.生理出生率
B.最大出生率
C.实际出生率
D.理论出生率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能量守恒定律
D.能量传递定律
4.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较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是()。

A.前顶极
B.后顶极
C.分顶极
D.亚顶极
5.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老虎
B.蝗虫
C.真菌
D.水稻
6. 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协调,主要决定于( )
A.土壤结构
B.土壤PH值
C.土壤有机质
D.土壤无机养分
7.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

A.维持恒定
B.产生波动
C.逐级降低
D.逐级升高
8.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

A.捕食链
B.腐屑链
C.寄生链
D.混合链
9.下列能源燃烧时,易形成酸雨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煤气
10. 苔原的分布区域是( )
A.亚热带
B.热带
C.温带
D.寒带
11. 我国东部地区成为湿润森林区,主要受( )
A.山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谷风影响
D.海洋风影响
12.相同的群落类型()。

A.可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
B.不会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
C.只能出
现在同一地区D.只能出现在不同气候区
13. 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4. 下列属于阳性植物的是( )。

A.红豆杉
B.玉米
C.柔毛冷杉
D.云杉
15.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集群分布
D.三者都不是
16.地球上的碳素绝大部分存在于(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土壤圈
17.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A.周期性波动
B、种群爆发
C、不规则波动
D、季节性消长2
18.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所有植物个体
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19.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冬小麦
C.水稻
D.甜菜
20.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

A.生物的种类
B.气候条件
C.经纬度的递变
D.地球自转
21. 生态系统的能量损耗主要存在于( )。

A.吃人的能量
B.与呼吸有关的能量
C.与消化有关的能量
D.未消化的粪便和呼吸作用产生的热散失
22. 当种群密度增高时,种群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性较差的个体存活下来,这些低质的个体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增加而被淘汰,于是种群内部的变异性降低了。

这个现象说明生物种群密度有( )。

A.内分泌调节
B.行为调节
C.食物调节
D.遗传调节
23. 生态效应指的是( )。

A.在空间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那些最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和空间的种,能较好地生长,并在竞争中取胜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利用效率
C.一种生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D.通过对种群大小施压,影响种群内个体的适应性,进而影响种群的出
生率和死亡率
24.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25.逻辑斯蒂方程中的修正项(K-N)/K,是逻辑斯蒂系数,其意义是( )。

A.环境压力的度量
B.环境负荷量
C.增长量
D.常量
26. 种群世代有重叠的指数增长模型中,满足什么条件种群是稳定的( )
A.r=1
B.r>0
C.r<0
D.0<r<1
27.我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最后恢复的群落是()。

A.杂草群落
B.黄蒿群落
C.禾草群落
D.贝加尔针茅群落
28.下列不是导致生态失调的原因的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滥用资源
C.自然灾害过频
D.经济与生态分离
29. 生态学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分)经历了四个阶段,下列哪个顺序是正确的
A.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B.种群——个体——群落——生态系统
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D.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
30. 从人类的食性来看,我们所处的营养级是( )
A.第一、二级
B.第二、三级
C.第三、四级
D.第二、三、四级
二、填空题(20题)
31.种群应具有空间特性、数量特性、______等主要特性。

32.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地域,这一区域的主要生产者是许多固着生长的大型多细胞藻类,如海带、裙带菜以及紫菜等。

它们固着在岩石等其他物体上,形成水下植被,也有人称之为______。

33.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使污染物浓度或毒性逐渐降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洁净状态,这种现象说明水体有______能力。

34. 马世骏在探讨了大约1000年的有关东亚飞蝗危害和气候关系后,指出是我国东亚飞蝗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35. “青蛙吃昆虫”,这种种间关系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

36.我国内蒙古有些地方羊繁殖得过快,反而会导致减产的原因是
______。

37.摄食效率又称______。

38.栽培作物没有自然植被茂密,不能覆盖全部土地表面。

特别是当农作物收割之后,土壤直接暴露在风雨的冲击之下,细小的土壤颗粒会随风飞散,随水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逐渐变得不适于农作物生长。

这个过程叫做______。

39.植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称为______。

40.昼夜节律是由于地球的______所造成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使能量输入成为一种周期性变化。

41.水稻在开花期间在38℃的恒温条件下几乎不结实,这是由于______使受精过程受到严重伤害的结果。

42.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__________。

43. 生态对策分为______对策和k-对策。

44.竞争排斥原理又叫______。

45.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要实行利用与保护兼顾的策略,用而有度,主要是坚持收获量小于______的原则。

46. 群落的演替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划分为原始演替和______演替。

47. 反馈控制是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之一,但只有______反馈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

48.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即为______。

49.夏绿林或夏绿木本群落,又称______,它是温带地区湿润海洋性气
候条件下典型的地带性植被。

50. 有的动物白天活动夜间休息,我们称之为______,如大多数鸟类和许多灵长类动物。

三、判断题(10题)
51. 生物个体间竞争激烈,对抗作用强,则其内分布型是成丛分布。

()
A.否
B.是
52.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随机分布。

( )
53.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就是绿色植物。

[ ]
A.正确
B.错误
54.他感作用可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演替。

()
55. 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种达到最大量和最适量,但不排斥其他种生物的入侵,( )
A.正确
B.错误
56. 氮循环的主要生化过程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

()
A.正确
B.错误
57. 红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 )
A.正确
B.错误
58. 落叶阔叶林没有明显的季相交替。

()
A.正确
B.错误
59.陆地生态环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物组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A.否
B.是
60. 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限制因子。

( )
A.正确
B.错误
四、简答题(5题)
61. 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62.简述有关群落演替顶极学说中,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有何异同点。

63. 简述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个基本类型的特点。

64. 简述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意义。

65. 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五、论述题(5题)
66.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67.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68.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69.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70. 叙述水生群落演替的过程。

六、单选题(0题)
71.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
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问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问的相互影响
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超顶极也称后顶级,是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内,南于局部气候条件较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

例如,草原区内出现的荒漠植被片段。

5.C
6.A
7.D
8.A
9.B
因为酸雨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以煤是最容易引发的,煤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10.D
11.B
12.B
13.A
14.B
15.B
16.A
17.B
18.A
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19.C
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

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

20.B
21.B
22.D
23.C
24.D
25.A
26.A
27.D
28.D
生态失调的原因主要受气候变化、资源问题、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的影响。

29.C
30.D
31.遗传特性
32.海底森林
33.自净
34.密度效应密度效应
35.捕食捕食
36.种内斗争
37.林德曼效率
38.土壤侵蚀
39.温周期现象
40.温室效应
41.高温
42.生态环境
43.r-
44.高斯原理
45.净生产量
46.次生次生
47. 负
4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49.落叶阔叶林
50.昼行性动物昼行性动物
51.N
52.N
53.B
54.Y
55.B
56.A
57.B
58.B
59.N
60.A
61.(1)种群比较单一;(2)系统稳定性差比较脆弱;(3)物质流动量大;(4)抗逆能力差;(5)受人工控制、利用和改造这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

(1)种群比较单一;(2)系统稳定性差,比较脆弱;(3)物质流动量大;
(4)抗逆能力差;(5)受人工控制、利用和改造,这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

62.共同点:(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

共同点:(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

63.①增长型种群:增长型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②稳定型种群:稳定型种群的老、中、幼个体的比例差别不大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③下降型种群:下降型种群中幼体比例在减少而老年个体比例在增大种群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种群趋于萎缩。

①增长型种群:增长型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②稳定型种群:稳定型种群的老、中、幼个体的比例差别不大,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③下降型种群:下降型种群中幼体比例在减少而老年个体比例在增大,种群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种群趋于萎缩。

64.农田防护林生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防风效应;(2)温度效应;
(3)湿度效应;(4)胁地效应。

农田防护林生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防风效应;(2)温度效应;(3)湿度效应;(4)胁地效应。

65.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他感作用也存在于同种生物的种内关系上叫自毒现象。

研究他感作用的生物学意义是:(1)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2)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3)他感作用会引起作物歇地现象。

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他感作用也存在于同种生物的种内关系上,叫自毒现象。

研究他感作用的生物学意义是:(1)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2)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3)他感作用会引起作物歇地现象。

66.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而保持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即使在上述影响改变后也会回到它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②要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功能完善、信息畅通。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表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水平上。

③各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

67.(1)整体现和综合观。

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

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

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

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68.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

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

(2)层次性。

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是综合性的。

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

(3)地域性。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着生物生物依赖并改造环境。

因此必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严格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才能发挥地区优势取得成效。

(4)调控性。

生态农业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四条途径: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②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③改造生态环节;④把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结合起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发展。

(5)建设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建设性农业重视统一性规划并注意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成果努力完成发展生产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以利于建设、繁荣经济、美化环境。

因此生态农业能够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起来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

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

(2)层次性。

生态农业有多级
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是综合性的。

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

(3)地域性。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着生物,生物依赖并改造环境。

因此,必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严格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才能发挥地区优势,取得成效。

(4)调控性。

生态农业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四条途径: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②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③改造生态环节;④把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结合起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发展。

(5)建设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建设性农业,重视统一性规划,并注意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成果,努力完成发展生产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以利于建设、繁荣经济、美化环境。

因此,生态农业能够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起来,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69.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
(1)整体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
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

它按生态规律
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
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

(2)层次性。

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
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
是综合性的。

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
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

(3)地域性。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着生物,生
物依赖并改造环境。

因此,必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严格按照地域分
异规律的要求,才能发挥地区优势,取得成效。

(4)调控性。

生态农业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四条途径:
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②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③改造生态环节;
④把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结合起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促
进农业发展。

(5)建设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建设性农业,重视统一性规划,并注意运
用现代新技术、新成果,努力完成发展生产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
以利于建设、繁荣经济、美化环境。

因此,生态农业能够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起来,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70.演替包括下列阶段:①沉水植物期。

起初池水较深湖底没有有根植物水层中只生长着浮游生物和鱼类水底有螺蚌等底栖生物。

水深约3~5m可长沉水植物首先是先锋植物构成湖底裸地。

随着湖底有机物质的积累加快湖底抬高水域进一步变浅继而高等水生植物出现。

其生长和繁殖能力强垫高湖底的作用更强。

②浮水植物期。

水深2~3m时开始出现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

因其叶漂浮于水面水下光照条件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原有的沉水植物被推向水较深处。

③挺水植物期。

水体继续变浅水深1~2m挺水生植物出现其中以芦苇最常见。

芦苇的根发达可以使水底迅速增高形成浮岛。

水下土地间或露出开始具有陆生环境的特点。

从沉水到挺水植物阶段鱼类等典型的水生动物减少而两栖类、水蛭和蜗牛等动物增多。

④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水底露出水面之后成为暂时性水池。

干燥季节时可能全部裸露。

原来的挺水植物被湿生草本植物所取代。

动物中蚯蚓、蝗虫和一些鸟类成为群落的成员。

而后湿生草本群落又逐渐被中生草本群落所取代在适宜条件下还能发育到木本群落的顶级期。

演替包括下列阶段:①沉水植物期。

起初池水较深,湖底没有有根植物,水层中只生长着浮游生物和鱼类,水底有螺蚌等底栖生物。

水深约3~5m,可长沉水植物,首先是先锋植物构成湖底裸地。

随着湖底有机物质的积累加快,湖底抬高,水域进一步变浅,继而高等水生植物出现。

其生长和繁殖能力强,垫高湖底的作用更强。

②浮水植物期。

水深2~3m时开始出现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

因其叶漂浮于水面,水下光照条件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原有的沉水植物被推向水较深处。

③挺水植物期。

水体继续变浅,水深1~2m,挺水生植物出现,其中以芦苇最常见。

芦苇的根发达,可以使水底迅速增高,形成浮岛。

水下土地间或露出,开始具有陆生环境的特点。

从沉水到挺水植物阶段,鱼类等典型的水生动物减少,而两栖类、水蛭和蜗牛等动物增多。

④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水底露出水面之后,成为暂时性水池。

干燥季节时,可能全部裸露。

原来的挺水植物被湿生草本植物所取代。

动物中蚯蚓、蝗虫和一些鸟类成为群落的成员。

而后,湿生草本群落又逐渐被中生草本群落所取代,在适宜条件下还能发育到木本群落的顶级期。

71.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