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化学能与电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3.使学生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铁丝、铜丝、锌片、钢片、稀硫酸、导线、烧杯、电流计等。
教学过程
[实物展示]与电池有关的各种产品:
[设问]以上器材都以什么作能源? [回答]化学电池作能源。
[讲述]电能是使用最广泛、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见资料卡片)。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那么,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直接转化为电能?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板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投影]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电站、通航等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两侧为发电站。
三峡工程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约为2309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设问]为什么我国要建设三峡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建设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回答]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
[探究·分析] 火力发电利与弊分析。
要素:(1)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2)我国目前和未来发电总量构成。
(3)火力发电的原理分析。
(4)火力发电对环境的污染(5)燃烧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投影]1.2001年我国发电量构成图
2.资料:若用火力发电每年可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1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工业废渣约1200万吨以上。
3.火力发电厂能量转化: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4.火力发电厂工作原理:
[设问]燃烧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回答](阅读课本后)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结合,伴随体系能量的变化。
如煤燃烧、铝与盐酸反应放热等。
[反问]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实验]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金属的一些知识,了解了锌和铜的性质。
锌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溶于稀硫酸,铜是不活泼金属,不溶于稀硫酸。
如果我们把锌片和铜片连接在一起,同时放到稀硫酸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做这个实验。
[学生实验]见教材实验2-4。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回答]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产生了电流。
[讲述]把锌片和铜片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放入稀硫酸中,在导线中有电子流动,构成一个小电池,我们叫它原电池。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讲述]若在以上实验中,按如下要求进行实验,你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过程]
[
组内讨论交流和小组之间汇报总结]
[练习] 写出③④中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反应类型及电子流向。
[提问并板书]1、
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
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讲述]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反应时,常伴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相互转化。
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伴有放热、发光等现象。
这说明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
那么,我们做的以上实验是化学能转变为哪种能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种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原电池的定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讲述]这一现象早在1799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打
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池,即原电池。
[观看投影及flash]模拟原电池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学生填写下表)
[引导思考]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如何选择呢?
[科学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探究。
实验目的: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活动形式: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类型:对比实验。
探究要求:
1.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用品,如Zn、Cu、石墨棒、Fe、稀硫酸、乙醇、CuSO4溶液、ZnSO4溶液,导线、西红柿(或其他水果)、电流计等自己设计对比实验。
2.让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实验信息,然后将化学事实用化学式表达出来。
实验过程:
[活动总结汇报]经过对几种原电池的研究后,总结出原电池两极的判断方法: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向外线路提供电子→原电池的负极;不活泼金属(或石墨)→发生还原反应→接受外线路提供的电子→原电池的正极。
[板书]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练习]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X>Y>Z B.X>Z>Y C.Y>X>Z D.Y>Z>X
[小结]按板书的内容,归纳本书的内容和要点
[作业]课本习题p39 1、3
家庭实验:用橘汁作电解液也可以组成原电池,回家可以用其他金属、水果、液体再试一试,把两个极板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耳机的两极,仔细听听有什么声音,并想想说明什么问题?
[板书计划]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原电池的定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