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

④调:协调。

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

诱,引导。

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
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
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

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

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易”是“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

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
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而达到目的。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本题①句中的“士(读书人)、即(就)更(重新)、见事(认清事物,懂得事理)”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先后(领先和落后)、心(思想)、何以(用什么)、调(使……协调)”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吕蒙之所以被鲁肃称为“非复吴下阿蒙”,其主要原因“蒙乃始就学”;赵襄主驾车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⑶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
⑷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

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

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判断正误即可。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⑶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①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②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士别三
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

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

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

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

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1)出名
;这
;博学的人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C
【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1)出名;这;博学的人;(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

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本题根据“入则”“出则”两个假设短语,可将它们断开。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本文通过寓言故事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找出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万里赴戎机________ ②朔气传金柝________
③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④赏赐百千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木兰辞官不就,可见其具有怎样的高尚品德?
【答案】(1)战事;北方;记录;有余
(2)①(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3)不图功名利禄,眷恋家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3)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体现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品质。

故答案为:(1)战事北方记录有余
(2)①(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3)不图功名利禄,眷恋家园。

【点评】文言文翻译句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

如第2句就是互文句,翻译时要依据该句式特点进行理解。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
③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
④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1)经过,经历;被;表反问语气,吗;到,到达
(2)D
(3)①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D
(5)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注意“阅”的翻译。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

本题采用排除法,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D中的是“助词,的”。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 棹”“ 曳”“如是”等的正确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知,D项不正确,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阅读文本可知,这个故事说明了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故答案为:(1)经过,经历;被;表反问语气,吗;到,到达
(2)D。

(3)①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D。

(5)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中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有删改)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④焉。

(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
【注释】①本:根。

②体:体悟。

③虚受:虚心接受。

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
②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③贞以立志________
④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________、________、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甲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

你喜欢什么花?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
【答案】(1)竖立;亲近而不庄重;坚定,有节操;种植,栽培
(2)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3)环境;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象征;描写;议论;议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示例一:我喜欢兰花,兰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我喜欢梅花。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
难的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平时要注意积累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做题时要结合句子判断词语的意义,考虑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意。

(2)①同,和……一样;予,我。

②性,本性;倚,偏倚。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言文的语言较为简洁,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时需要认真辨析。

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既写出了莲的外形和香气,又写出了莲的高洁品性。

而乙文中对竹的归纳,则可从原文中找到“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等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的表现手法和现代文基本一致。

两文的相同之处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此它们的共同点是象征手法。

不同点是甲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乙文则主要是议论。

在填空时,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并以个性化阅读的方式考查表达能力。

可以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以自己比较熟悉的花为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能以花喻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则更好。

【点评】翻译句子,首先要把握句子中的重点实词;其次要忠于原文,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最后要注意句子的句式,在翻译时补充原句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
②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_
③棹数小舟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答案】(1)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
(2)①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②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

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并”解释为“一起”。

(2)“转转”的意思是“翻转”;“已”的意思是“停止”;“遂”的意思是“于是,就”;“溯流”的意思是“逆流”;“逆”的意思是“与顺相对”。

(3)仔细阅读全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文中语句即可。

(4)从选文来看,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等因素。

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5)解答本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及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及彼,谈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来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故答案为:(1)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

(2)①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②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

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要遵照“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实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结合整句的意思来判断它的具体含义。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7.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