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H4和HCHO双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粒子
溶剂稳定的铜纳米颗粒的制备
( .广 西工 学院 , 西 柳 州 5 5 0 ; 1 广 4 0 6 2 .中南 民族 大 学化 学 与材料 科 学学 院湖 北省催 化材 料 重 点 实验 室,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4
摘 要 : 乙二 醇 为溶 剂 、 氢 化 钾 为还 原 剂 制 备 了溶 剂稳 定 的 铜 纳 米 颗 粒 。 以 紫外 可见 光 谱 研 究 了制 备 铜 蚋 米 颗 以 硼 粒 的 最佳 还 原 剂 与硫 酸 铜 之 摩 尔 比 , 透 射 电 子 显 微 镜 对 在 最 佳 条 件 下 制 备 的铜 纳 米 颗 粒 进 行 了表 征 。 实 验 表 明 . 氯 以 硼 化 钾 与 硫 酸 铜 的 摩 尔 比较 小更 利 于 制 备 粒 径 小 、 径 分 布 窄 、 枉 团聚 程 度 低 的铜 纳 米颗 粒 。
子显微镜 。
图 1 b是 加 人 K H 之前 硫 酸 铜 的 乙二 醇溶 液 中 B 的吸 收 曲线 , 乙二 醇与 K H a为 B 的 曲线 , Jl 20n I 1 1 m J J .
左右 的吸收峰 是由 K H 引起的 。当 KB 与 ( 0 B H S ・
K H 天津傲 然 精 细 化 工 研 究 所 ; 二 醇 , 津 B , 乙 天
纵横 兴工 贸有 限公 司 化 工 试 剂 公 司 ; u O C S ・5 H O,
天津 泰兴 试剂 厂 ; 用试 剂均 为分 析纯 。 所 1 2 铜 纳米 颗粒 的制 备 .
5。 H O的摩 尔 比( 示 为 , 为 1 ( 表 一 ) 0 曲线 c 和 5 腑线 d ) ( )
关 键词 : 纳米颗 粒; 剂稳定 ; 铜 溶 乙二 醇
中图分类号 :B33 T 8
文献标识码 : A
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及其设备制作方法和应用与制作流程
图片简介:本技术介绍了一种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所述粒子以纳米零价铁为核心,以硅氧化物为包覆层,通过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向铁盐和无机硅酸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BH4或KBH4还原剂一步反应制备得到。
其制备为:将铁盐加入到无机硅酸盐溶液中,惰性气体氛围下搅拌获得混合溶液;逐滴加入还原剂NaBH4或KBH4溶液,惰性气体氛围下搅拌进行反应,得沉淀物,分离、清洗、真空干燥即得产物。
本技术通过一步简单液相还原法制备得到硅氧化物包覆的纳米零价铁,工艺简单,原料廉价易得、无毒无害,所得新型纳米零价铁粒子分散性好,平均粒径小且均一,抗氧化能力强,适用于处理有机废水。
技术要求1.一种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以纳米零价铁为核心,以硅氧化物为包覆层,通过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向铁盐和无机硅酸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BH4或KBH4还原剂一步反应制备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的粒径为20~6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纳米零价铁和所述硅氧化物包覆层的厚度比为5~1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硅酸盐为Na4SiO4、Na2SiO3、Na2Si2O5或M2O·nSiO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M2O·nSiO2中M表示钠或钾,n数值≥1;所述铁盐为FeSO4·7H2O、FeSO4、FeCl2、Fe(NO3)2、FeCl3·6H2O或Fe(NO3)3·9H2O。
5.一种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铁盐加入到无机硅酸盐溶液中,惰性气体氛围下搅拌获得混合溶液;(2)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还原剂NaBH4或KBH4溶液,惰性气体氛围下搅拌进行反应,得沉淀物;(3)将步骤(2)所得沉淀物进行分离、清洗、真空干燥即得硅氧化物包覆纳米零价铁粒子。
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双金属纳米粒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的新材料,在生物医学、化学、电子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目前,人们制备双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是十分多样的。
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化学还原法。
该方法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纳米晶那样粘结起来,然后用还原剂和表面修饰剂使之与衣壳相组合。
另外一种制备方法为氧化还原法,当硝酸盐和甲酸这两种反应剂被同时加入到溶液中时,金属则直接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形成双金属纳米晶。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制备方法是用溶胶凝胶法进行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
先将两种不同金属的溶胶均匀混合,然后加入表面活性剂调节粒子大小、形貌以及其他物理性质。
二、双金属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双金属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性质。
首先,它的尺寸比纳米晶要小得多,表面积和晶须数量也相对增加。
这样,它能更好的利用高表面积和游离电子的化学特性,对各种化学反应均有着极高的催化活性。
此外,在吸收和散射光的特性方面,双金属纳米粒子也有着很好的特性。
由于其金属离子存在的分布特殊性,几乎不会发生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现象。
三、双金属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双金属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是受到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方向之一。
其中,双金属纳米晶的药物送达系统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利用双金属纳米晶的特殊性质,可以减少药物的研究和工程难度以及研发成本。
此外,还可以对靶细胞产生极强的药效,提高了疗效并降低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双金属纳米晶的成像技术也在医学成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利用它广泛的荧光特性,可提高成像特性的稳定性,从而为医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
四、双金属纳米粒子在化学应用方面双金属纳米粒子在化学应用方面的应用亦是不可忽视的。
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应用中,双金属纳米粒子因其所具备的增强荧光和化学稳定性等特性,能够有效提高获得SERS信号的灵敏度和精度。
纳米粒子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知识
纳米粒子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知识纳米技术的发展在科学、医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纳米粒子制备与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一、纳米粒子制备方法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制备金属纳米粒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还原剂还原金属离子,使其形成纳米尺寸的金属颗粒。
常见的化学还原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氢气还原法等。
2. 溶剂沉淀法:溶剂沉淀法是通过在溶液中添加沉淀剂,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形成固体沉淀,从而得到纳米粒子。
该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尺寸分布较窄。
3. 激光溅射法:激光溅射法通过激光照射固体靶材,使其表面的原子或分子被剥离并凝聚为纳米粒子。
激光溅射法可以制备出形状和尺寸可控的纳米粒子。
4. 磁控溅射法:磁控溅射法是通过在真空条件下,利用磁控溅射装置将靶材溅射成纳米粒子。
该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均一性。
二、纳米粒子的表征手段1.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SEM可以用来观察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粒径分布。
通过扫描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然后对样品上产生的二次电子、反射电子等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纳米粒子形貌信息。
2.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TEM是观察纳米粒子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直接观察原子尺度的纳米颗粒。
TEM使用电子束穿透样品,形成的透射电子投影可被检测和分析,从而获得纳米粒子的形貌、尺寸等详细信息。
3. X射线衍射 (XRD):XRD用于分析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
通过照射样品表面的X射线,测量其衍射图案,可以得到纳米粒子的晶体学信息,如晶格常数、晶面间距等。
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UV-Vis):UV-Vis可以用来表征纳米粒子的吸收特性。
纳米粒子由于尺寸效应会产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现象,导致吸收光谱出现峰位和强度的变化,通过UV-Vis可以观察到纳米粒子的吸收特征。
三、纳米粒子在各领域的应用1. 生物医学领域: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4年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范文
《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催化反应在能源转化、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催化剂,因其高活性、高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在电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电催化性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1. 材料与方法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主要采用化学还原法。
具体步骤包括:将适量的氯铂酸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加入还原剂(如抗坏血酸)进行还原反应,生成PtCu合金纳米粒子。
通过调整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可控制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
2. 结果与讨论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合成的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粒子具有面心立方(fcc)结构,且粒径分布均匀。
此外,通过调整合成参数,可实现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的有效控制。
三、电催化性能研究1. 甲醇氧化反应在甲醇氧化反应中,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具有较高的甲醇氧化电流密度和较低的氧化峰电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2. 氧还原反应氧还原反应是另一种重要的电催化反应。
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在氧还原反应中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与商业Pt催化剂相比,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具有更高的氧还原电流密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这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合金结构和纳米尺度效应。
四、结论本文研究了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
通过化学还原法成功合成了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PtCu合金纳米粒子,并实现了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的有效控制。
在甲醇氧化和氧还原反应中,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
纳米铜颗粒的制备及其偶联反应中的初步应用
纳米铜颗粒的制备及其偶联反应中的初步应用Preperation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preliminaryapplication in coupling reaction医药化工学院化学(师范)学生:王梦岚指导教师:陈定奔1前言亲电性不饱和碳与亲核性原子经过某些过渡金属的催化可以直接成键。
这种交叉偶联反应是现代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学合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
诸如许多药物、染料和农药等有机化学品的合成过程中都包含着这一关键步骤。
有机化学合成中,芳基碳碳键、碳杂键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反应。
1903年,Ullamnn发现利用铜盐催化碳-氮交叉偶联反应,主要是卤代芳烃和芳基亲核化合物之间的偶联。
但是在实际催化过程中,通常需要加入过量的铜粉,反应温度高达200℃,而且后处理困难,产率也不高。
而运用Pd、Ni做为偶联剂,却具有条件温和,反应简单等优点[2]。
因此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C一O、C—N等键的偶联反应使用了含Pd和Ni作为偶联剂。
尽管这类交叉偶联反应有较高的效率,但是也存在某些限制,一方面Pd、Ni的价格较贵,另一方面Pd和Ni的毒性较强,阻碍了这类交叉偶联反应在很多场合中(例如药物合成)的应用。
于是,在最近这几年,人们又开始研究Cu催化Ullamnn反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Pd和Ni相比,Cu是一种廉价而且低毒的金属,也是偶联反应中的偶联剂。
Cu盐催化的反应和Pd等过渡金属催化的反应相比,其铜盐便宜易得,更重要的是Cu源比较温和、而且配体简单,可以避免Pd催化反应在发生还原消除时发生的β-H消除反应[3],从而可以避免带有β-H底物的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应用铜盐还可以避免Pd等过渡金属在反应中引起的双键移位现象[4]。
正因为如此,应用Cu盐进行催化偶联反应是目前非常热门的一个领域。
在1998年,马大为等[5]报道卤代芳烃与α-氨基酸之间进行偶联得到N-芳基-α-氨基酸的反应。
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研究报告综述
纳米铜粉制备工艺研究报告2011年10月18日,欧盟定义纳米材料是指一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基本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并且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
这种材料由于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体积效应等特性而具备特殊的性能。
近些年来,随着金属及其合金制备方法的提高,越来越纯及越来越小的金属颗粒被制备出来,纳米金属的研究迅速发展。
研究发现,纳米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如屈服强度、拉伸强度等[1],以及优异的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光学性能等等。
1铜在材料方面的应用1.1 氧化铜的应用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铜是唯一能大量天然产出的金属,存在于各种矿石中;它在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
其氧化物—CuO有着广泛的应用,除作为制铜盐的原料外,它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在催化领域,它对高氯酸钱的分解,一氧化碳、乙醇、乙酸乙醋以及甲苯的完全氧化都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且对前4种反应的催化活性均排在金属氧化物之前列;在传感器方面,用CuO作传感器的包覆膜,能够大大提高传感器对CO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近年来,由于含铜氧化物在高温超导领域的异常特性,使CuO又成为重要的模型化合物,用于解释复杂氧化物的光谱特征。
此外,它还用于玻璃、陶瓷的着色剂,油漆的防皱以及有机分析中测定化合物含碳量的助氧剂,甚至有望用作汽车尾气的净化材料[2]。
1.2纳米铜的应用由于纳米铜粉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及介电限域效应等特点,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与传统材料大不相同。
自1995年IBM的C K HU等指出纳米铜粉由于其低电阻可以用于电子连接后,其性质引起了电子界的很大兴趣。
纳米铜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代替贵金属粉末在制作高级润滑油、导电浆料、高效催化剂等方面可大大降低工业成本,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镍氢电池的负极中添加3-10wt.%型号VK-Cu01纳米氧化铜,就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比能量和比功率,提高电池的负极性能,还降低了负极电池的质量。
化学还原法合成Cu纳米粒子
化学还原法合成Cu纳米粒子化学还原法合成Cu纳米粒子M. S. AGUILAR[1]; R. ESPARZA[2]; G. ROSAS[1]【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19(029)007【摘要】通过室温化学还原合成Cu纳米粒子(CuNPs)。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Cu^2+离子,并用聚乙烯吡咯烷酮进行稳定化处理。
考察还原剂/前驱体盐(RA/PS)比值的变化对CuNPs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
UV-Vis光谱显示,569nm处存在一CuNPs的等离激元峰;另一峰位于485nm处,为Cu2O的特征峰。
XRD 分析表明,合成的材料为fcc-Cu相,并含有少量的fcc-Cu2O化合物。
SEM和TEM研究显示,当RA/PS比值为2.6时,得到粒径约7nm的半球形CuNPs微粒。
过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剂对于防止CuNPs的氧化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当RA/PS比在2.0~1.84范围内时,获得较大粒径的多面体形Cu2O颗粒,最大粒径可达150nm。
此外,在RA/PS比为1.66时,得到在其尖端具有量子限域效应的星形Cu2O粒子。
【总页数】6页(P.1510-1515)【关键词】铜纳米粒子; NaBH4; 化学还原; 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化; 星形Cu2O 【作者】M. S. AGUILAR[1]; R. ESPARZA[2]; G. ROSAS[1] 【作者单位】[1]Instituto de Investigación en M etalurgia y Materiales UMSNH Morelia Michoacán 58000 Mexico; [2]Centro de Física Aplicada y Tecnología Avanzada UNAM Santiago de Querétaro 76230 Mexico。
化学还原法合成cu纳米粒子分析
当代化工研究Modern Chemical Research145 2020•07科研开发化学还原法合成Cu纳米粒子分析*王彦(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030009)摘耍:通过在室温下化学还原以简单餉途径合成了铜纳米粒子,分别用硼氢化钠和聚乙烯毗咯烷酮还原并稳定了Cu2+离子.评估了还原剂/前体盐(RA/PS)比餉变化对Cu NPs尺寸和形态的影响.合成材料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UV-Vis光谱显示在569ntn处有一个Cu NPs等离子体激元峰,屈85nm处有另一个C^O峰.XRD分析表明,fcc-Cu相含有少量的fcc-Cu20化合物.SEM和TEM研究表明,当RA/PS比值是2.6的时候,获得的粒径大概是7nm半球形Cu NPs,得到较大粒径多面体形化0颗粒,最大餉粒径为150nm.除此以外,于RA/PS比是1.66的时候,获得在其尖端具备量子限域效应餉星形粒子.关键词:化学还原法;合成;Cu纳米粒子中BS分类号:TQ131文献标识码:ASynthesis of Cu Nanoparticles by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Wang Yan(Shan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Shanxi,030009)Abstracts Copper nanoparticles-were synthesized in a simple way by chemical redu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and Cu2+ions were reduced and stabilized with sodium borohydride and p olyvinylpyrrolidone,respectively.The effect of c hanges in reducing agent/precursor salt(RA/P S)ratio on the size and morphology of C u NPs was evaluated.The synthetic materials passed UV-Vis spectroscopy,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UV-Vis spectrum showed a Cu NPs plasmon peak at569nm and another Cufl peak at485nm.XR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 cc-Cu phase contained a small amount offcc-Cu2O compounds.SEM and TEM studies show that when the RA/PS ratio is2.6,the obtained p article size is about7nm hemispherical Cu NPs,and large-diameter polyhedral Cu3O particles are obtained with a maximum particle size of150nm.In addition,when the RA/PS ratio is1.66,star-shaped Cufl particles having a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at the tip are obtained.Key words:chemical reduction^synthesisCu nanoparticles近年来,由于新型纳米材料在各种技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对新型纳米材料的受控合成的研究急剧增加。
撞击流反应器制备纳米铜粉的研究
衍射仪 , 透射电镜。
1 . 2 实验 步骤 称取 一定 质量 的硼 氢 化 钾 并 溶 解 于 8 m o l / L 的氢 氧 化 钾 溶 液 中 , 加蒸 馏水 稀 释至 2 0 0 0 mL 。
解法 、 机械化学法 、 一 射线法 、 气相蒸汽法 、 等离 子体法及液相还原法 等 。而液相还原法制备 纳米 铜粉 具有 独到 的优点 , 如 设备 简单 、 工艺 流程
短、 易工 业化 生 产 。但 在 还原 剂 的选 择 上有 一 定
的要求。目前 , 常用的还原剂有 甲醛、 抗坏血酸、 次亚磷酸钠 、 水合肼等 J 。但是 , 这些还原剂有 的有剧毒 , 有的还原能力差 , 有 的成本太高 , 有的 反应 易 引入 其 他杂 质 。本 文 在 碱 性 条件 下 , 用 硼
氢化 钾还 原硫 酸铜 制备 纳 米 铜 粉 , 能 在很 短 时 间
内将 反应 体 系中生 成 的氢氧 化铜 和氧化 铜微 粒还
将上述溶液加热升温至一定温度后转移到 S C I S R 中, 启动 S C I S R内导流筒 的螺旋桨驱动电机 。螺 旋桨推动硼氢化钾溶液使其沿导流筒轴 向流动 ,
在反应 器 中心处 相 向撞 击 , 形 成 一 个 高 度 湍 动 的 撞击 区 。将 一 定 质 量 的 五 水 硫 酸 铜 溶 解 于 约 1 0 0 0m L的蒸馏 水 中 , 加入 8 0mL 2 %P V P溶 液 和
氨水溶 液 , 加水 稀释 至 1 5 0 0 m L , 然后 将 该 溶 液缓
产 品。
( A R ) , K B H ( A R ) , 聚乙烯吡咯烷酮 ( P V P ) ( A R ) 。
收稿 : 2 0 1 3 . 1 0 - 2 1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流程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流程双金属纳米材料是具有特殊性能和广泛应用领域的纳米材料之一。
它由两种不同金属组成,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电子性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流程。
1. 前期准备在开始制备双金属纳米材料之前,首先需要准备所需的材料和仪器设备。
这包括金属盐溶液、还原剂、表面活性剂、反应容器、恒温槽、超声波设备等。
2. 金属盐处理首先,将两种不同的金属盐溶液分别制备好。
选取合适的金属盐,如银盐和铂盐,并将其溶解在适量的溶液中。
确保金属盐溶液浓度适中。
3. 还原反应接下来,将两种金属盐溶液分别加入两个不同的反应容器中。
然后,通过加入适量的还原剂,如氢气气氛或其他还原剂,将金属离子还原为纳米颗粒。
这一步是制备双金属纳米材料的核心步骤。
4. 表面修饰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可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其稳定性和分散性。
在制备过程中,可以选择添加表面活性剂以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
通过控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种类,可以获得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双金属纳米颗粒。
5. 双金属合成在表面修饰完成后,将两种经过处理的金属纳米颗粒分别合并到一个新的反应容器中。
通过磁力搅拌或超声波辅助,使两种纳米颗粒充分混合,形成双金属纳米材料。
6. 过滤和洗涤制备完成的双金属纳米材料需要进行过滤和洗涤。
通过滤纸或其他合适的过滤装置,将纳米颗粒从反应溶液中分离出来。
然后,使用适量的溶剂反复洗涤纳米颗粒,以去除残留的杂质和表面活性剂。
7. 干燥和保存最后,将洗涤干净的双金属纳米材料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干燥。
可以选择常温下自然风干或采用高温烘干的方法。
确保双金属纳米材料在无湿度的环境中完全干燥后,将其保存在密封容器中,避免受潮或氧化。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到所需的双金属纳米材料。
这种制备流程可以根据特定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获得不同结构和性质的双金属纳米材料。
双金属纳米材料在催化、传感、光电子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纳米科技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反溶剂法制备纳米粒原理
反溶剂法制备纳米粒原理反溶剂法制备纳米粒,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担心,我来给你聊聊这个话题,轻松点,绝对不会让你觉得像在上课。
这个反溶剂法,其实就是用一种溶剂和一种反溶剂,搞出小小的纳米粒子,特别有意思,像在厨房里做菜,变魔术一样。
我们一般会把某种物质溶解在一个溶剂里,比如水、醇类啥的,然后突然加入另一种反溶剂,这就像在做冰淇淋时把热牛奶倒进冰水里,瞬间就能看到变化。
反溶剂就像是一个“冷却器”,一下子把溶解的东西凝结成固体小颗粒。
哇,这个过程真是神奇!粒子变得小巧玲珑,甚至能到纳米级别,真是不可思议,简直像是给物质施了个魔法。
不过,这里可不是随便加水就行的,反溶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就像选择合适的调料,才能让菜肴美味可口。
不同的反溶剂对颗粒的形状、大小、分布都有影响,就像盐和糖在菜里,调皮捣蛋。
然后,咱们再说说这小颗粒有什么用。
纳米粒子可不是普通的颗粒,它们的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催化、电子器件等等,真是无所不能。
想象一下,你的药物能更有效地到达病灶,简直就是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啊。
这可不是小事,像是为我们的生活加了一层保险。
说到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控制这些颗粒的性质。
要做到这一点,反溶剂的温度、浓度、搅拌速度都得好好把握,就像煮饭一样,火候掌握不好,饭就糊了。
科学家们可是有一套独特的技巧,要在实验室里一试再试,直到调出完美的颗粒。
反溶剂法也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它能生成均匀、稳定的纳米粒子,不容易聚集在一起,这对于后面的应用可是大大的加分。
想象一下,如果颗粒总是聚在一起,像一群调皮的小朋友,结果肯定不成样子。
所以说,选择合适的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方法的设备需求也不算高,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不需要多复杂的仪器,真是让人觉得很亲民,适合各种实验室。
像一些大公司、小实验室都能用得上,真是好消息,大家都能参与到这个“纳米革命”中来。
这就带来了一个好处,更多的科学家能加入这个领域,推动技术的发展,创造出更多奇妙的应用。
铜基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电催化co2还原中的应用
铜基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电催化co2还原中的应用铜基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电催化CO2还原中的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和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CO2还原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碳循环技术备受关注。
电催化CO2还原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将CO2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化学品,例如CO、HCOOH和CH4等,同时也可以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一个储存电能的途径。
在电催化CO2还原过程中,催化剂的优异性质对于反应效率和选择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铜基纳米催化剂由于其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在CO2还原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铜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物理法、化学还原法、水热法和溶剂热法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铜盐和还原剂混合,产生的化学反应会使铜离子还原成金属铜颗粒,从而形成铜基纳米催化剂。
另外,水热法和溶剂热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两种方法可以控制催化剂颗粒的尺寸和形态,从而调控其电化学性质。
铜基纳米催化剂的表面形态结构和晶体结构的特征对于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表面缺陷可以增加活性位点的密度和增强CO2吸附和激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催化活性和反应选择性。
此外,合适的合金化和贵金属的掺杂也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例如,Cu-Au、Cu-Pd和Cu-Ag等合金化的铜基催化剂具有更优异的活性和选择性。
铜基纳米催化剂在电催化CO2还原反应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研究表明,碳管支撑的铜基纳米催化剂具有高的CO2转化率和高的产物选择性。
另外,Cu/Graphene催化剂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电子传导性能,在CO2还原反应中也具有很好的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铜基纳米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也能够实现高效的电催化CO2还原,这是一个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铜基纳米催化剂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电催化CO2还原催化剂。
合适的合成方法和优异的表面形态结构和晶体结构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碳循环技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NaBH4的水性还原法制备纳米铜颗粒
NaBH4的水性还原法制备纳米铜颗粒刘清明;周德璧;山本雄也;市野良一;兴户正纯【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12(022)001【摘要】Cu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reducing Cu2+ ions with NaBH4 in alkaline solution.The effects of NaBH4 concentration and dripping rate on the formation of Cu 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The optimum conditions are found to be 0.2 mol/L Cu2+,solution withpH=12,temperature of 313 K and 1% gelatin as dispersant,to which 0.4 mol/L NaBH4 is added at a dripping rate of 50 mL/min.NH3·H2O is found to be the optimal complexant to form the Cu precursor.A serie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reaction proces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在碱性溶液中用NaBH4还原Cu2+制备纳米铜颗粒,研究NaBH4浓度和滴加速率对Cu纳米颗粒制备的影响.反应的最佳条件是:0.2 mol/L Cu2+,溶液pH 12,温度313K,1%明胶作为分散剂,将0.4 mol/L NaBH4溶液以50mL/min的速率加入CuSO4溶液中.氨水是最佳的络合剂.采用一系列实验研究不同时间点的反应进程.【总页数】7页(P117-123)【作者】刘清明;周德璧;山本雄也;市野良一;兴户正纯【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410083,中国;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材料科学专业,名古屋4648603,日本;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410083,中国;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材料科学专业,名古屋4648603,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材料科学专业,名古屋4648603,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材料科学专业,名古屋4648603,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材料科学专业,名古屋4648603,日本【正文语种】中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铜胶体的制备和分散稳定性的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纳米铜胶体的制备和分散稳定性的研究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年级班别 2009级(1)班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黄钧声2013 年 6 月摘要本文综述了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并由此引出纳米铜胶体的性质特征、应用前景、研究现状及其制备方法,在综合考虑的情况下,采用一步法制备纳米铜胶体,并进行研究实验。
选择硼氢化钾(KBH4)为还原剂,硫酸铜(CuS04·5H20)为氧化剂,并添加强碱氢氧化钾(KOH)、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和分散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以去离子水为溶剂,通过化学还原反应制备纳米铜胶体。
对制得的纳米铜胶体,进行X射线衍射法测定、激光动态光散射法测定、pH值分析、XRD分析、TGA-DSC分析、沉降比与沉降时间分析等。
主要研究不同成分配比、不同温度等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铜胶体的纯度、粒度、粘度、分散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寻求最佳工艺参数,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获得分散稳定的铜-水纳米胶体,并测试和研究其综合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剂CTAB/PVP对纳米铜胶体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可获得平均粒径小、粒度分布范围窄、分散稳定性好的纳米铜胶体,可保存一个月以上不发生沉淀。
关键词:一步法,液相还原,纳米铜胶体,分散稳定性AbstractNanotechnology and nanomaterial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thus lead to nanometer copper colloidal na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dopt one-step of copper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study and experiment. Select KBH4 as the reducing agent, CuS04 · 5H20 as oxidant, and adding alkali KOH, complexing agent EDTA-2Na and dispersant CTAB/PVP, with deionized water as solvent, by chemical reduction reac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ano copper colloid.To made of copper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X ray diffraction method, laser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method, pH value analysis, XRD analysis, TGA-DSC analysis, sedimentation rate and settling time analysis,etc.Research different composition ratio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e preparation of nanometer copper purity, particle size, viscosity,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the colloid and its change rule, seeking the best process parameter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its reason, get dispersed nano colloid stability of copper-water, and it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research.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ersant CTAB/PVP on the nano copper colloid has a good dispersion effect can be obtained small average particle size,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good dispersion stability nano copper colloid, precipitate can be stored for more than one month.Key words: One-step, Liquid phase reduction, Nano copper colloid, Dispersion stability目录1 文献综述 01.1 引言 01.1.1 气相蒸气法 01.1.2 等离子体法 01.1.3 机械化学法 (1)1.1.4 液相还原法 (1)1.1.5 γ射线辐照-水热结晶联合法 (1)1.2 纳米技术的问世 (1)1.3 纳米技术的影响 (2)1.4 纳米材料的性质 (3)1.5 纳米胶体的特性表征 (4)1.5.1 纳米胶体的分散稳定性 (4)1.5.2 纳米胶体的稳定机制 (4)1.5.3 纳米胶体的分散方法 (5)1.6 纳米胶体的应用前景 (6)1.7 纳米胶体的研究现状 (6)1.8 纳米铜胶体的研究概况 (6)1.8.1 两步法制备纳米铜胶体 (7)1.8.2 一步法制备纳米铜胶体 (7)2 实验内容 (9)2.1 实验目的 (9)2.2 实验方案 (9)2.3 分散介质及分散剂的选择 (10)2.3.1 分散介质的选择 (10)2.3.2 分散剂的选择 (11)2.4 实验试剂 (11)2.5 实验仪器 (12)2.6 实验原理 (13)2.6.1 硼氢化钾的反应机理 (13)2.6.2 CTAB分散剂的反应机理 (14)2.6.3 PVP分散剂的反应机理 (14)2.7 实验步骤 (15)2.8 实验现象 (1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7)3.1 分散剂CTAB对纳米铜胶体分散稳定性及颗粒粒度大小的影响 (17)3.2 分散剂PVP对纳米铜胶体分散稳定性及颗粒粒度大小的影响 (20)3.3 络合剂EDTA-2Na对纳米铜胶体分散稳定性及颗粒粒度大小的影响 (23)3.4 强碱KOH对纳米铜胶体分散稳定性及颗粒粒度大小的影响 (28)3.5 不同温度下对纳米铜胶体分散稳定性及颗粒粒度大小的影响 (31)3.5.1 不同温度的分散剂CTAB对纳米铜胶体分散稳定性及颗粒粒度大小的影响 (31)3.5.2 不同温度的分散剂PVP对纳米铜胶体分散稳定性及颗粒粒度大小的影响 (33)3.6 不同超声分散时间对5wt%纳米铜墨水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37)3.7 纳米铜胶体的沉降比分析 (38)3.8 纳米铜胶体的XRD分析 (39)3.9 纳米铜胶体的TGA-DSC分析 (40)3.10 纳米铜墨水的粘度分析 (42)结论 (43)参考文献 (45)致谢 (47)1 文献综述1.1引言纳米铜胶体颗粒因其特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催化、润滑、磁流体等领域,更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制备的相关报道已有很多,如:气相蒸气法、等离子体法、机械化学法、液相还原法、γ射线辐照-水热结晶联合法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1656(2014)10-1619-04KBH4/HCHO双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粒子林荣会*,孙夕香,刘尊民,林天翔(青岛理工大学,山东㊀青岛㊀266033)摘要:以硼氢化钾和甲醛为还原剂,采用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了铜粒子㊂探讨了双还原剂还原法的机理以及影响纳米铜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利用XRD㊁TEM和激光颗粒测量仪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㊂结果显示,反应产物为单质铜粒子,形貌呈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15-40nm;SDS和PVP的配合使用可有效防止纳米铜粒子团聚㊂关键词:纳米铜粒子,双还原剂还原法,硼氢化钾,甲醛中图分类号:㊀㊀文献标志码:APreparation of nano-copper particles by KBH4/HCHO doublereducer reductionLIN Rong-hui,SUN Xi-xiang,LIU Zun-min,LIN Tian-xiang(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266033,China)Abstract:Copper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double reducer reduction with potassium borohydride and formaldehyde as reducing a-gent.The mechanism of double reduction method,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nano-copper particles generated were ap-proached.The reaction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TEM and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It was deduced that the reaction products are pure copper particles,the size of them is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15-40nm in diameter,and the powders are with spherical geometry,with the use of SDS and PVP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aggregation of nano-copper particles.Key words:nano-copper particle,double reduction method,potassium borohydride,formaldehyde纳米铜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可在制备导电材料㊁高效催化剂㊁润滑油添加剂以及高分子改性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5]㊂因此,近年来,有关纳米铜制备㊁性能及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6-8]㊂由于纳米铜极易被氧化,且存在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差等问题,因此,制备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㊁形貌和尺寸可控的纳米铜已成为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㊂迄今为止,纳米铜粉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相蒸发法㊁等离子体法㊁机械化学法㊁射线辐射-水热结晶联合法和化学还原法等[9-11],其中,液相化学还原法的成本较低,工艺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具有较大的发展前途㊂黄钧声[12]㊁廖戎[13]分别采用硼氢化钾㊁甲醛做还原剂制得了纳米铜粉,但是,所制得的纳米铜粒子团聚㊁粒度均匀性差,部分铜粒子发生了氧化㊂本文采用硼氢化钾和甲醛双还原剂还原法成功制备出粒度均匀㊁无团聚㊁无氧化的纳米铜粒子㊂收稿日期:2014-01-02;修回日期:2014-06-03基金项目:青岛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0-3-4-6-3-jch)联系人简介:林荣会(1963-),男,教授,主要从事汽车摩擦材料,纳米材料研究㊂E-mail:linronghui815@126.com化学研究与应用第26卷1㊀实验部分1.1㊀试剂及仪器1.1.1㊀实验试剂㊀硼氢化钾(固体,分析试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M w=4000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固体,分析试剂),硫酸铜(固体,分析试剂),氢氧化钠(固体,化学试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固体,化学试剂),水为去离子水,甲醛(37%溶液)㊂A溶液的配制:取硫酸铜48g,PVP12g㊁EDTA-2Na167.5g,SDS135.8g,加入1000mL容量瓶,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㊂B溶液的配制:取甲醛79mL,甲醇65mL(添加甲醇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坎尼罗歧化反应的发生)加入1000mL容量瓶,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㊂1.1.2㊀实验仪器㊀ZHJ-2定时电动搅拌器,ZC-18Q超级恒温槽,ZK-82A型真空干燥箱㊂1.2㊀纳米铜的制备纳米铜的制备分两步:第一步,在稀溶液中,利用强还原剂硼氢化钾与硫酸铜反应制备铜晶核;第二步,在铜晶核存在下,利用弱还原剂甲醛与硫酸铜反应制备纳米铜㊂铜晶核的制备:用去离子水分别配制0.04 mol㊃L-1硼氢化钾溶液和0.02mol㊃L-1的硫酸铜溶液(内含有0.7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各100mL;然后,在常温和搅拌条件下,将硼氢化钾溶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至混合液的颜色变为黄绿色为止,即得铜晶核液,备用㊂纳米铜的制备:取A溶液100mL㊁晶核液20mL,依次加入反应器中并搅拌均匀,水浴加热至60ʃ5ħ;然后取B溶液100mL,边搅拌㊁边缓慢加入反应器中;滴加20%氢氧化钠溶液保持反应液的pH值在11.2-11.7,保持反应液温度在60ʃ5ħ,反应约0.5小时结束,即制得红褐色的胶体铜溶液㊂1.3㊀纳米铜粒子的表征将制备胶体溶液均匀涂布于玻璃片上,得到1ˑ1ˑ0.01cm表面光滑薄膜,用日本理学机电D/ max-RD型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物相分析㊂采用CuKα,管电压50kV,管电流100mA,扫描范围2θ=20ʎ~80ʎ,扫描速率为4ʎ/min㊂将制备胶体溶液用乙醇稀释,滴在喷有碳膜的铜网上,待晾干,用Philips CM-12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铜粒子形貌㊂加速电压为200kV,放大倍数为50,000倍㊂用Mastersizer2000激光颗粒测量仪进行粒径分布分析㊂2㊀结果与讨论2.1㊀双还原剂还原法机理硼氢化钾是强还原剂,它与硫酸铜进行还原反应,反应速度快,不易控制产物的粒度及其分布㊂甲醛是弱还原剂,它与硫酸铜进行还原反应,反应速度慢,易控制产物的粒度㊂另外,甲醛的还原能力与反应液的pH值有关[13],在反应液的pH 值为11-12时,甲醛的还原性较弱,只有在一定温度和有晶核存在下,它才能还原Cu2+㊂因此,可以利用硼氢化钾㊁甲醛与硫酸铜还原能力不同,制备粒径大小可控和分布均匀的纳米铜粒子,即先由硼氢化钾与硫酸铜在稀溶液中还原出粒径很小的铜晶核,然后,再利用甲醛做还原剂在晶核上还原铜离子,使晶核长大㊂由于纳米铜粒子是在晶核上同步开始长大,所以,其粒径分布均匀;另外,生成纳米铜粒子的大小与甲醛和硫酸铜的浓度相关,所以,通过控制甲醛和硫酸铜的浓度即可控制纳米铜的粒径大小㊂以甲醛为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的反应式为[14]: Cu2++2HCHO+4OH-ңCu+2HCOO-+H2+2H2O(1) 2.2㊀影响纳米铜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2.2.1㊀保护剂㊀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大㊁表面能高,极易发生团聚,形成二次粒子,使粒子尺寸变大,从而失去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特性[15]㊂因此,防止纳米粒子团聚是制备和应用纳米粒子所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㊂在本研究初期,作者在不加保护剂的情况下,试图通过优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如反应温度㊁反应物浓度和滴加速度等来制得纳米级铜粒子,但所有试验均失败,制备出的铜粒子粗大,团聚严重㊂为此,开展了对十二烷基苯磺酸㊁聚乙烯醇㊁聚乙二醇和海藻酸钠等胶体保护剂的试验研究㊂结果0261第10期林荣会,等:KBH 4/HCHO 双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粒子表明,多数保护剂的使用效果不理想,生成的铜粒子团聚㊂在单独采用SDS 或PVP 时,效果也不理想,而将SDS 和PVP 配合使用时,效果较好,生成的纳米铜粒子很少团聚㊂PVP 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内含有极性的内酰胺基和非极性的亚甲基㊂PVP 大分子可通过氮原子和氧原子与纳米铜粒子表面的原子配位,形成较紧密的吸附层;而其C H 长链伸向四周,形成立体屏障,阻止纳米铜粒子之间的团聚㊂SDS 是一种较强的表面活性剂,能显著降低纳米铜粒子的表面能,从而减少其相互团聚的趋势㊂因此,SDS 和PVP 配合使用,可产生协同作用,防止纳米铜粒子团聚㊂2.2.2㊀pH 值的影响㊀以甲醛为还原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的工艺中,反应液的pH 值不仅影响甲醛的还原能力,而且对保护剂PVP 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影响㊂甲醛的还原能力与反应液的pH 值有关,只有在pH>11的碱性条件下,甲醛才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14]㊂但是,在pH>13.5时,又将促使甲醛发生坎尼罗歧化副反应[16]:2HCHO+OH -ңHCOO -+CH 3OH(2)为了防止生成的纳米铜粒子团聚,在反应液中需添加保护剂㊂在本研究中,选用了PVP 胶体保护剂㊂PVP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溶液PH 值的增大而变小,当溶液pH 值达到12以上时,它将从溶液中析出㊂经综合分析,确定反应液的pH 值为11.2-11.7㊂2.2.3㊀温度㊀为研究温度对甲醛与硫酸铜反应的影响,在反应体系的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分别在20ħ㊁40ħ㊁60ħ和80ħ时进行了反应试验㊂当温度在20ħ时,反应了4h 后,反应液的颜色没有变化,即反应不能进行或反应速率很低㊂当温度在40ħ时,反应了约1.5h 后,反应液的颜色开始缓慢变化即反应开始进行,说明反应的速率较慢㊂当温度在80ħ时,反应了约10min 后,溶液的颜色即变成淡绿色,再变成黑色,反应很快结束并在反应器底部出现粉末沉淀,说明反应速率很快,产物铜粒子已发生团聚㊂当温度在60ħ时,反应了约30min 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成淡绿色,再变成红褐色,直到反应结束,没有沉淀现象发生,将反应液在室温下放置48h 后,产物才开始聚沉,说明在60ħ时,可制得稳定性较好的胶体铜㊂所以,反应的较佳温度在60ħ左右,故选用60ʃ5ħ作为反应温度㊂2.3㊀XRD 和TEM 分析测定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样品的XRD 图谱,如图1所示㊂由图1可以看出有三条衍射峰,它们对应的2θ值分别为:43.28ʎ㊁50.42ʎ和74.08ʎ,这些衍射峰的相对强度以及对应的2θ值与单质铜的特征谱线一致,说明制备样品为面心立方的单质铜;另外,这三条衍射峰发生了宽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成的铜粒子尺寸较小㊂在图1中,其他衍射峰不明显,说明制备样品纯度较高㊂图1㊀采用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铜粒子的XRD 图Fig.1㊀A XRD pattern of prepared copper particles by double reducer reduction图2是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样品的TEM 照片,其中,黑色部分为铜粒子㊂由图2可以看出,铜粒子呈球形的形状,较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仅有少部分发生了团聚㊂图3是采用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铜粒子的粒度分布图㊂由图3可以看出:铜粒子的粒径分布范围较窄,主要分布在15-40nm,平均粒径约25nm㊂1261化学研究与应用第26卷图2㊀采用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铜粒子的TEM 照片Fig.2㊀A TEM micrograph of prepared copper particles by double reducerreduction图3㊀采用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铜粒子的粒度分布图Fig.3㊀A 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repared copper particles by double reducer reduction参考文献:[1]张立德,牟季美.开拓原子和物质的中间领域 纳米微粒与纳米固体[J].物理,1992,21(3):167[2]黄钧声,任山,谢成文.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21(1):57-59.[3]Zhang Z,Che H,Wang Y,et al.Facile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porous cubic Cu microparticles as copper cata-lysts for Rochow reaction [J ].ACS Appl Mater Interf ,2012,4(3):1295[4]李哲男,黄昊,张雪峰等.导电涂料中纳米铜粉抗氧化性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16(6):826-834.[5]林荣会,王丰元,李淑玉,等.纳米铜改性酚醛树脂对摩擦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J].非金属矿,2007,(4):25-29.[6]徐丽叶,匡达,邓意达.纳米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材料导报,2013,27(21):37-41.[7]杨桦,张丽华,王子枕.SnO 2纳米晶体的溶胶法合成及气敏性质[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7(3):82-84.[8]李晓杰,王占磊,闫鸿浩,等.爆炸压实制取W-Cu 纳米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10,24(5):368-372.[9]李在元,刘海英,宫拌伟.纳米铜粉研究进展[J].有色矿冶,2004,20(3):40-43.[10]李延军,唐建国,刘继宪,等.粒径可控的铜纳米粒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J].2008,152(5):17-20.[11]王鸿显,王淼,彭振桓,等.非水溶剂法制备纳米铜粉[J].无机盐工业,2011,43(4):33-35.[12]黄钧声,任山,刘延兴.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20(1):6-10.[13]廖戎,孙波,谭红斌.以甲醛为还原剂制备超细铜粉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30(4):418-421.[14]李宁.化学镀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5]王相田,胡黎明,顾达,等.超细颗粒分散过程分析[J].化学通报,1995.(5):13-17.[16]熊海平,萧以德,伍建华,等.化学镀铜的进展[J].表面技术,2002,31(6):5-6.(责任编辑㊀曾红梅)2261KBH4/HCHO双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粒子作者:林荣会, 孙夕香, 刘尊民, 林天翔, LIN Rong-hui, SUN Xi-xiang, LIU Zun-min , LIN Tian-xiang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266033刊名:化学研究与应用英文刊名: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年,卷(期):2014(10)引用本文格式:林荣会.孙夕香.刘尊民.林天翔.LIN Rong-hui.SUN Xi-xiang.LIU Zun-min.LIN Tian-xiang KBH4/HCHO双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粒子[期刊论文]-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