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作品风格:受《红楼梦》及西洋作家毛姆 创作手法影响。 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体,形成“古为今 用”、 “洋为中用”的新小说文体。 • 3、作品中活动着各色旧人物,字里行间渗透 出雅俗共存的气息。
女性人物: • 多写旧式家庭的“怨女”“怨妇”。追求人 生幸福,向往文明生活,但是旧式的文化修 养、传统的妻道训练、乱世中无以自立的生 存环境,使他们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与自立 的本领;都把婚姻作为了人生的出路,新旧 女性经历不同,但都走了“做女结婚员”的 同一道路。
曹七巧的悲剧 • 婚姻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在财欲与情欲的 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 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 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 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 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3、曹七巧性格及其意义 • 《金锁记》显现传统家庭制度对女性的箝制 。 •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她影响极大。最熟悉的 封建没落家庭的生活,沪港洋场社会的文化 习俗,旧式大家庭妇女的生活百态与心理世 界。这些决定了她看取人生的视角与其它女 作家不同:揭去封建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 反思怨女恶妇的文化负面,榨出隐秘角落的 恶。
四、《金锁记》 • 这是一个关于人性原欲的故事,一个令惊心 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 • 这也是一个关于报复的故事,一个禁锢的故 事。 • 这也就是一个关于用物欲报复情欲,一个因 情欲被长期禁锢而变异后演化为更为疯狂的 物欲的故事。
1、内容简介
•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 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 (1)主题:女性的原欲失落及心理变态。 • (2)主人公:曹七巧、仲泽、长白、长安、季泽。 • (3)情节: ①曹七巧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少爷仲泽。 ②七巧在姜家受歧视,爱情泡影破灭,转而追逐金 钱,心理开始变态。 ③七巧毁掉儿子长白的婚姻。 ④七巧毁掉女儿长安的爱情。 ⑤七巧在孤寂中死去。
• 80年代以后,大陆文学界才象出土文物一样,把张 爱玲挖掘出来。但是,在最初的一批“出土文物” 中,张爱玲并没有受到格外的重视,在经过一段时 间的社会阅读以后,张爱玲便逐渐成为现代文学中 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金庸被当作一流小说家的时候 ,引来了一片争议的声音,但是,却没有人对张爱 玲的文学地位产生怀疑。有人认为,在鲁迅之后, 张爱玲是伟大的寻求者,所以,有人戏称张 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等西方思想的 影响,往往用心理分析、情欲、潜意识等描 写阐释人生、解剖人性,从而完成了她作品 最彻底的、最富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的塑造 。(如曹七巧以其彻底的、极端的形)象以 及其漫长的人生流程使读者看到人性在生存 的重压下逐渐沦丧的过程。)
2、人物分析——曹七巧 • 张爱玲书中的女性——现实狡猾的求生存者 。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 曹七巧牺牲青春、爱情、正常人的生活,守 着骨痨的丈夫。当换得了金钱,却也扭曲了 人性。 • 她报复在子女身上,宁可抛开情欲,也要保 住金钱,可说是变态心理。 • 她的一生是最苍凉的悲剧。
• “张爱玲”如此频繁的在大众视野中出现, 开始了“符号化”的历程。九十年代的“张 爱玲热”越来越表现出与商业操作日益结合 的文化现象。“张爱玲”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被建构、被借用。
三、小说的特征:
• 1、主题:写的是都市世俗生活的传奇,表现的是文 明与人性的哀歌(衰落的挽歌)。受现代文明侵蚀 ,封建秩序、封建文化衰落中的苍白人生与腐朽人 性,也可以说是乱世中旧文明的苍白。 • 与30、40年代的都市小说主题都不同:不写主流生 活,与现时代保持着距离,是被现代文明侵蚀、又 被现代生活遗忘的幽闭的死水;作者用细腻的笔调 刻画了幽闭世界中人性变异的微澜,留下的是一幅 幅古老文化衰败的缩影。
张爱玲的文集
1944-9月,小说集〈传奇〉出版,收10篇 《沉香屑· 第一、二炉香》 《茉莉香片》 《心经》 《倾城之恋》 《琉璃瓦》 《金锁记》 《封锁》 《连环套》 《年青的时候》,《花凋》 1945年初,散文集《流言》出版
二、几度升腾的“张爱玲热” • 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最奇特的一道文学 风景。她以一种哀艳而苍凉的才华,一夜之 间成为上海滩大红大紫的文学明星,留下一 个美丽的文学“传奇”,随后就消失在历史 的迷雾之中。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中,没有张 爱玲的名字。
• 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在1944 年写的《论 张爱玲小说》中充分肯定了这篇小说:“《 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美的 作品,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和其它一些思想活 跃的大学在课堂上把张爱玲作为重新发现的 话题。“方法热”的讨论使张爱玲的小说创 作手法特异: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等是 人们欣羡的动因。
九十年代 • a.前期: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义的 评析,后又偏重于对张爱玲传奇人生的研究 。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对张爱玲发生了浓 厚的兴趣,并在各自创作中留下影响的痕迹 。 • b.中期:随着张爱玲的海外仙逝,这位奇女 子以“死”在大陆媒体中再度火了起来。
1945-1968年作品年表
1945-2, 《留情》,《杂志》 14卷6期 3-6, 《创世记》,《杂志》 14卷1、3期 《鸿鸾喜》, 不详 1947-5-6月,《多少恨》 ,《大家》 2-3期 1950, 《小艾》,《亦报》连载 1951, 《十八春》,《亦报》连载 1954, 《秧歌》 ,香港《今日世界》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 1966, 《怨女》 ,香港《星岛晚报》 1968, 《半生缘》,台湾《皇冠》杂志 《相见欢》,不详
• 阴暗、刻薄、粗鄙、狠毒、乖戾,是一个封建文化 与殖民文化结姻的怪胎,腐朽的文化的产儿,畸变 人性的象征物。她身上表现的是走向腐朽的文化与 黄金的枷锁对人性的异化。 • 陈腐的封建家族、都市畸形的现代文化如何窒息了 一个活泼的生命;女性在衰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无 以自立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作者面对文化的衰颓, 人性的愚妄的无奈与困惑。小说在人物悲剧表现中 呈现出悲观、苦涩、苍凉的悲剧意味。
两次“张爱玲热” • 第一次“张爱玲热”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 第二次“张爱玲热”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 1995年张爱玲的去世更推动了热潮的高涨
• 1961年美国哥伦比亚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 ——《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张爱玲第一 次被写入文学史,且占了长达41页(汉译本 )的最重要篇幅。在该书中他评价张爱玲“ 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 在一本书的序中,他还说:“我深信张爱玲 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 的作家。”
LOGO
张爱玲
一、作者简介
• 张爱玲(1920-1995) • 本名:张煐,后改为 张爱玲 • 其它名:梁京、范思 平、王鼐
•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就名噪上海的著名作家。 1943—1945 年是她小说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 期。
1944年作品年表
• 1944-1/6,《连环套》,《万象》7-10期 • -2, 《年青的时候》,《杂志》12卷6期 • -3, 《花凋》,《杂志》12卷6期 • 5-7,《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13卷 2-4期 • -11,《殷宝滟送华楼会》,《杂志》14卷2期 • -12,《等》,《杂志》14卷3期 《桂花蒸 阿小悲秋》,《苦竹》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