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O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热重分析实验报告

热重分析实验报告

热重分析实验报告姓名:XXX 专业:有机化学学号:312070303004 时间:2012.10.31一、实验目的:1、了解热重分析实验原理、仪器结构及基本特点;2、了解同步热分析仪的应用;3、选用合适的样品,运用同步热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热重和差热分析。

二、实验原理:1、热重分析法(TG)的基本原理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y Analysis,简称TG或TGA)为使样品处于一定的温度程序(升/降/恒温)控制下,观察样品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过程。

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药品、催化剂、无机材料、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工艺优化与质量监控。

利用热重分析法,可以测定材料在不同气氛下的热稳定性与氧化稳定性,可对分解、吸附、解吸附、氧化、还原等物化过程进行分析(包括利用TG 测试结果进一步作表观反应动力学研究),可对物质进行成分的定量计算,测定水分、挥发成分及各种添加剂与填充剂的含量。

热重分析仪的基本原理示意如下:炉体(Furnace)为加热体,在由微机控制的一定的温度程序下运作,炉内可通以不同的动态气氛(如N2、Ar、He等保护性气氛,O2、air等氧化性气氛及其他特殊气氛等),或在真空或静态气氛下进行测试。

在测试进程中样品支架下部连接的高精度天平随时感知到样品当前的重量,并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由计算机画出样品重量对温度/时间的曲线(TG 曲线)。

当样品发生重量变化(其原因包括分解、氧化、还原、吸附与解吸附等)时,会在TG曲线上体现为失重(或增重)台阶,由此可以得知该失/增重过程所发生的温度区域,并定量计算失/增重比例。

若对TG曲线进行一次微分计算,得到热重微分曲线(DTG曲线),可以进一步得到重量变化速率等更多信息。

2、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实验原理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使样品处于一定的温度程序(升/降/恒温)控制下,观察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热流差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过程。

热分析认识实验报告

热分析认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热重分析(TG)和差热分析(DTA)的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分析样品的热性质变化,并探讨其与物质结构、组成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热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的测试方法。

主要方法包括热重分析(TG)、差热分析(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TG和DTA两种方法。

1. 热重分析(TG):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或时间的关系。

通过TG曲线,可以分析样品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相变温度等热性质。

2. 差热分析(DTA):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比较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度差。

当样品发生相变、分解等热效应时,其温度差会发生变化,从而得到DTA曲线。

三、实验器材1. 热重分析仪2. 差热分析仪3. 样品支架4. 样品5.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四、实验操作步骤1. 样品准备:将样品研磨成粉末,过筛,取适量放入样品支架。

2. 热重分析(TG)实验:a. 打开热重分析仪,预热至设定温度;b. 将样品支架放入炉内,设置加热程序;c. 记录样品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3. 差热分析(DTA)实验:a. 打开差热分析仪,预热至设定温度;b. 将样品支架放入炉内,设置加热程序;c. 同时记录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度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数据采集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峰面积计算等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热重分析(TG)结果:通过TG曲线,可以看出样品在加热过程中质量的变化。

分析样品的分解温度、相变温度等热性质。

2. 差热分析(DTA)结果:通过DTA曲线,可以看出样品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差的变化。

分析样品的相变温度、分解温度等热性质。

3. 结果比较:对比TG和DTA结果,分析样品的热性质变化,探讨其与物质结构、组成的关系。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热重分析(TG)和差热分析(DTA)的操作方法,分析了样品的热性质变化,并探讨了其与物质结构、组成的关系。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准确测定给定样品中过氧化氢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₂O₂)具有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能与高锰酸钾(KMnO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其化学方程式为:2KMnO₄+ 5H₂O₂+ 3H₂SO₄= K₂SO₄+ 2MnSO₄+ 5O₂↑ + 8H₂O在此反应中,高锰酸钾的紫红色逐渐褪去,通过测定高锰酸钾溶液的用量,可以计算出过氧化氢的含量。

三、实验试剂与仪器1、试剂约 002 mol/L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3 mol/L 硫酸溶液过氧化氢样品溶液2、仪器酸式滴定管(50 mL)锥形瓶(250 mL)移液管(25 mL)容量瓶(100 mL)电子天平玻璃棒烧杯(500 mL、100 mL)四、实验步骤1、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约 015 g 预先干燥过的基准物质草酸钠(Na₂C₂O₄),置于 250 mL 锥形瓶中。

加入 50 mL 水使之溶解,再加入 10 mL 3 mol/L 硫酸溶液。

加热至 75 85℃,趁热用待标定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定。

开始滴定时反应速度慢,待溶液中产生了 Mn²⁺后,滴定速度可加快,直到溶液呈现微红色并保持 30 秒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平行标定三份,计算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

2、过氧化氢样品溶液的配制用移液管准确移取 2500 mL 过氧化氢样品溶液,置于 100 mL 容量瓶中。

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3、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用移液管准确移取 2500 mL 上述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 250 mL 锥形瓶中。

加入 10 mL 3 mol/L 硫酸溶液。

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并保持 30 秒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体积,平行测定三份。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测定次数|草酸钠质量(g)|消耗高锰酸钾溶液体积(m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浓度(mol/L)|平均值(mol/L)|相对平均偏差||::|::|::|::|::|::|| 1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2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3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测定次数|消耗高锰酸钾标准溶液体积(mL)|过氧化氢溶液浓度(mol/L)|平均值(mol/L)|相对平均偏差||::|::|::|::|::|| 1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2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3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计算公式:\\begin{align}c(KMnO₄)&=\frac{2m(Na₂C₂O₄)}{5×13400×V(KMnO₄)}\\c(H₂O₂)&=\frac{5c(KMnO₄)×V(KMnO₄)}{2×2500}\end{align}\式中:\(c(KMnO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m(Na₂C₂O₄)\)——草酸钠的质量(g)\(V(KMnO₄)\)——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L)\(c(H₂O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mol/L)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平均浓度为_____ mol/L。

电力电子实验报告

电力电子实验报告

实验一 GTO晶闸管的测试(实验一 GTO晶闸管的测试预习要求(1)阅读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有关晶闸管的内容,弄清GTO晶闸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复习GTO晶闸管基本特征的有关内容,掌握GTO晶闸管正常工作时的特性;一、实验目的(1)了解GTO晶闸管的结构,掌握正确GTO晶闸管的简易测试方法;(2)测试GTO晶闸管的输出特性。

二、实验器材1.DL-2型电力电子器件实验箱一台2.数字万用表一块3.GTO晶闸管一只(用实验箱中的GTO晶闸管)4.220V/25W灯泡一个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鉴别GTO晶闸管的好坏(1)用指针式万用表进行判断:将指针式万用表拨至R×1档,测量GTO任意两脚间的电阻,仅当黑表笔接G极,红表笔接K极时,电阻呈低阻值(如图1-1所示),对其它情况电阻值均为无穷大。

由此可迅速判定G、K极,剩下的就是A极。

(2)用数字万用表进行判断:将数字万用表拨至档,测量GTO任意两脚间的电阻,仅当红表笔接G极,黑表笔接K极时,电阻呈低阻值,对其它情况电阻值均为无穷大。

由此可迅速判定G、K极,剩下的就是A极。

(3)采用上述方法中的一种,对实验箱中的GTO进行测试,并将结果填表1-1,并鉴别GTO晶闸管的好坏。

表1-12.GTO晶闸管的特性测试(1)触发电路测试先用插接线将实验箱中的电压表接到DC15V正、负两端,检测15V 直流电压是否正常(注意电压表与15V直流电压的极性不要接反),然后按图1-3接线,调节4.7K多圈电位器,电压表读数U应随之变化,否则,电位器有故障,这时可用可调直流稳压电源GP-4303替代触发电路,如图1-4所示(2)GTO特性测试a.按图1-5接线,暂不接通DC110V,打开电源开关,将4.7K电位器输出电压调到0V;b.关闭电源,接通DC110V,打开电源开关,然后缓慢调节4.7K电位器(若采用图1-4作为触发电路,则应缓慢调节电压调节旋钮),逐步增加Ug,同时监视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当电压表指示值接近0V时(此时GTO完全导通),停止调节,记录调节过程中不同的Ug下,回路中的Id、管压降Uv,并填入表1-2中表1-2四、注意事项(1)本实验箱采用市电AC220V供电,使用时注意安全,实验过程中千万不可触摸实验箱中的任何金属部分,以防触电!!(2)实验接线时,特别是DC110V的接入和断开必须在电源开关关闭的情况下进行。

广东医高钾血症实验报告

广东医高钾血症实验报告

广东医高钾血症实验报告引言高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

钾是细胞内重要的电解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钾离子在细胞内外不能保持平衡时,会引起高钾血症。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检测其血液样本中钾离子浓度,探究广东医高钾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实验方法1.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

2. 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血浆。

3. 使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浆中钾离子浓度。

4. 分析患者的血液结果,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根据对广东医附属医院的100名患者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患者中高钾血症的发生率为32%。

2. 高钾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60%。

3. 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

临床表现高钾血症的临床症状包括:1. 肌肉无力:患者可能会感到肌肉酸痛、乏力或无力。

2. 心脏病变: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脏节律异常,严重时可出现心脏骤停。

3. 呼吸困难:某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

4.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在高钾血症时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5. 其他症状:高钾血症还可表现为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四肢麻木、抽搐等症状。

处理方法对于高钾血症的处理方法包括:1. 钾离子的排出增加:可通过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或胰岛素静脉滴注等方法,促使钾离子排出体外。

2. 钙离子的补充:因为钙离子可与血液中的钾离子结合,减少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3.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高钾食物,如香蕉、番茄、土豆等。

4. 治疗潜在疾病:对于引起高钾血症的潜在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需采取相应治疗。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广东医高钾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

高钾血症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特别关注高风险人群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应综合考虑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控制高钾血症的目的。

脱水反应实验报告

脱水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脱水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脱水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观察脱水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条件对脱水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脱水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或离子中的水分子被去除,形成无水物质的过程。

脱水反应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应用,如醇的脱水、糖的脱水等。

本实验以醇的脱水为例,通过加热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使醇分子中的水分子被去除,生成相应的烯烃。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圆底烧瓶、冷凝管、酒精灯、锥形瓶、蒸馏烧瓶、温度计、集气瓶、镊子、铁架台、试管等。

2. 试剂:无水乙醇、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无水乙醇和浓硫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圆底烧瓶中。

(2)将圆底烧瓶放入铁架台上,连接冷凝管,确保冷凝管底部朝下。

(3)在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尾气用。

2. 实验操作(1)点燃酒精灯,加热圆底烧瓶中的混合物,保持温度在140℃左右。

(2)观察反应过程中圆底烧瓶内液体的变化,记录颜色、气味等现象。

(3)待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待圆底烧瓶冷却至室温。

(4)将反应产物导入蒸馏烧瓶中,进行蒸馏操作,收集无水乙醇。

3. 实验现象(1)反应过程中,圆底烧瓶内液体颜色逐渐变深,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2)反应结束后,圆底烧瓶内液体颜色变浅,刺激性气味消失。

五、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无水乙醇的沸点为78.4℃,蒸馏操作后收集到无水乙醇。

(2)反应过程中,圆底烧瓶内液体颜色逐渐变深,有刺激性气味产生,反应结束后,颜色变浅,刺激性气味消失。

2. 结果分析(1)无水乙醇的沸点低于普通乙醇,因此在蒸馏操作中,可以收集到无水乙醇。

(2)反应过程中,醇分子中的水分子被去除,生成烯烃,导致颜色变深,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反应结束后,水分子被完全去除,颜色变浅,刺激性气味消失。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脱水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观察到了脱水反应的现象,并分析了反应条件对脱水反应的影响。

TGO软件在多种测量成果需求中的应用

TGO软件在多种测量成果需求中的应用
件方案。 关键词 :G TibeG o a c fc ) T O( r l em t sOf e 软件 ; m i i 坐标转换 ;P G S点校正 ; C文件 ; D 数据处理
中 图分 类 号 :2 6 3 P 2 . 文献标识码 : A
Ap ia i n o pl to fTG O o a iuss v y r s ls c f r v ro ur e e u t

2 0 1 ;. 5 0 3 2 陕西水利 电力勘 测设 计研 究院 , 西安
700 ) 10 2
要: 在某些测量工作 中可能会需要 同时提供多种类型或不 同坐标系下 的成果 , C C 2 ̄ ,90西安 坐标 系 , 如 G S0 18
15 94年北京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下 的成果 。文章结合实际应用从实用 、 高效的角度出发给 出了具体 的应用 T O软 G
Ab t a t I o u v y w r s v r u e ut r h e u t fo d f r n o r i ae s se u ha G S 0 0, 9 0 xi c r i ae sr c :n s me s r e o k , a o sr s l o er s l m i e e t o d n t y tmss c s C C 2 0 1 8 , o d n t i s t sr f c 柚
2 S anintueo t eo r sadEetcP w r net ai n ei , in 7 00 ,hn ) . hax Istt f e R suc n lc i o e vsgt nadD s n X a 10 2 C i i Wa r e r I i o g a
WA GQ n —ha , I G Xa — u N ig u X N i jn o

谷胱甘肽的测定实验报告

谷胱甘肽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谷胱甘肽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实验室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谷胱甘肽(GSH)是一种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天然三肽,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在生物体内,谷胱甘肽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包括抗氧化、解毒、细胞信号传导等。

本实验采用比色法测定植物组织中谷胱甘肽的含量。

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含量的原理如下:1. 在一定条件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反应,生成黄色的2-硝基5-巯基苯甲酸(TNB)。

2. 通过测定TNB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样品中谷胱甘肽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植物组织(如芦笋、花椰菜等)、DTNB溶液、EDTA-Na2溶液、Na2HPO4溶液、NaH2PO4溶液、蒸馏水等。

2. 仪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低温高速离心机、匀浆器、恒温水浴锅、微量加样器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取一定量的植物组织,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匀浆器充分匀浆,制成匀浆液。

在低温高速离心机中以3000 r/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作为待测样品。

2. 标准曲线绘制: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GSH标准溶液,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其吸光度。

以GSH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测定: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其吸光度。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谷胱甘肽的含量。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方程:y = 0.046x + 0.0058,相关系数R2 = 0.9986。

2. 样品测定:取一定量的芦笋匀浆液,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其吸光度,计算得到谷胱甘肽含量为0.023 mg/g。

3.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植物组织中谷胱甘肽含量较高,说明植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标准基实验报告

标准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标准基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标准基的制备方法。

3. 学习标准基的检验和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标准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待测物质发生定量反应的基准物质。

在化学分析中,标准基用于测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标准基分为酸性、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标准基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硫酸、高锰酸钾、碘化钾、硫代硫酸钠等。

2. 仪器:分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锥形瓶、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酸性标准基的制备(1)称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转移到10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配制成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2)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氢氧化钠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用硫酸滴定至终点。

(3)根据消耗的硫酸体积,计算出氢氧化钠的浓度。

2. 碱性标准基的制备(1)称取一定量的硫酸固体,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转移到10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配制成0.1mol/L的硫酸溶液。

(2)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硫酸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用氢氧化钠滴定至终点。

(3)根据消耗的氢氧化钠体积,计算出硫酸的浓度。

3. 氧化性标准基的制备(1)称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转移到10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配制成0.02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

(2)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用碘化钾滴定至终点。

(3)根据消耗的碘化钾体积,计算出高锰酸钾的浓度。

4. 还原性标准基的制备(1)称取一定量的硫代硫酸钠固体,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转移到10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配制成0.1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

(2)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硫代硫酸钠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用碘溶液滴定至终点。

(3)根据消耗的碘溶液体积,计算出硫代硫酸钠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性标准基的制备实验消耗的硫酸体积为V1,根据公式C1V1=C2V2,计算出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1mol/L。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实验报告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实验报告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能够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准确检测出样本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数量和特性,为食品安全、临床诊断和环境卫生等领域提供可靠的检测依据。

二、实验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化反应,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检测:1、血浆凝固酶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产生血浆凝固酶,使血浆发生凝固。

2、甘露醇发酵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发酵甘露醇产酸。

3、革兰氏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

三、实验材料1、样本:食品样本(如乳制品、肉类)、临床样本(如脓液、血液)等。

2、培养基和试剂:血琼脂平板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兔血浆革兰氏染色液生理盐水3、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接种环、移液管等四、实验步骤1、样本处理食品样本: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进行均质处理,制成稀释液。

临床样本:直接进行涂片或适当稀释。

2、增菌培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于 75%氯化钠肉汤中,置于 36±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 24 小时。

3、分离培养从增菌培养物中分别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上,于 36±1℃培养 18 24 小时。

4、形态观察观察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周围有明显的透明溶血圈。

观察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使培养基变黄。

5、革兰氏染色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

6、血浆凝固酶试验取兔血浆与可疑菌落混合,置于 36±1℃培养箱中观察,若血浆发生凝固,则为阳性。

7、甘露醇发酵试验接种可疑菌落于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中,观察是否产酸。

五、实验结果1、形态观察在血琼脂平板上观察到金黄色、周围有透明溶血圈的菌落。

在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到变黄的菌落。

环己醇脱氢实验报告

环己醇脱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环己醇脱氢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脱氢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选择和评价方法。

3. 研究不同条件对环己醇脱氢反应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

4. 分析环己醇脱氢反应的产物组成和纯度。

二、实验原理环己醇脱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其基本原理为环己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环己酮。

该反应可表示为:C6H12O → C6H10O + H2实验中常用的催化剂有铜、钴、镍等金属催化剂,以及负载型催化剂如Cu-ZnO、Cu-MgO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环己醇(分析纯)- 环己酮(分析纯)- 氢氧化钠(分析纯)- 氢氧化钠溶液(1mol/L)- 硫酸铜溶液(0.1mol/L)- 水浴加热器- 氮气瓶- 分光光度计- 气相色谱仪- 热重分析仪- 催化剂载体(如活性炭、硅胶等)2. 实验仪器- 反应釜- 冷凝管- 水泵- 温度计- 搅拌器- 热分析仪- 气相色谱仪- 比重瓶四、实验步骤1. 催化剂制备(1)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至氢氧化钠完全溶解。

(2)将混合溶液倒入反应釜中,加入活性炭载体,搅拌均匀。

(3)在氮气保护下,将反应釜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

(4)冷却后,过滤出催化剂,洗涤干燥。

2. 环己醇脱氢反应(1)将环己醇加入反应釜中,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

(2)开启搅拌器,控制反应温度,进行环己醇脱氢反应。

(3)反应过程中,定期取样,检测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浓度。

(4)反应结束后,过滤出催化剂,收集环己酮。

3. 产物分析(1)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浓度。

(2)使用气相色谱仪分析环己酮的纯度。

(3)使用热重分析仪研究催化剂的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催化剂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u-MgO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环己醇脱氢活性。

在反应温度为250℃,反应时间为3小时,环己醇转化率为90%。

2. 反应条件对脱氢反应的影响(1)反应温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环己醇转化率逐渐提高,但选择性降低。

高钾血症造模实验报告

高钾血症造模实验报告

高钾血症造模实验报告高钾血症是一种由于血液中钾离子水平异常升高所引起的病理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一种细微的平衡,以确保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保持在恒定的范围内。

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可能导致高钾血症的发生。

为了研究高钾血症对身体功能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

实验对象是健康的小鼠,在实验之前,我们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正常饮食),另一组是实验组(高钾饮食)。

实验组小鼠被喂养高钾饮食,其中包括钾含量较高的食物,如香蕉和橙子。

而对照组小鼠则接受标准的小鼠饮食,不含任何高钾食物。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定期测试小鼠血液中的钾离子水平,以确保实验组小鼠的钾离子水平的确升高了。

实验期间,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明显的结果。

首先,实验组小鼠的钾离子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小鼠相比。

这是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的,符合高钾血症的定义。

其次,我们注意到实验组小鼠在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异常。

他们的运动能力显著下降,经常出现乏力和无力的症状。

此外,实验组小鼠还表现出明显的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和心跳过缓。

这与现有的高钾血症的临床症状一致。

我们还观察到实验组小鼠的血液中糖和血脂含量有所升高,这提示高钾血症可能对代谢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肾脏功能也出现了异常,可能是由于高钾离子对肾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综上所述,我们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高钾血症对小鼠的整体生理功能产生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究高钾血症与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研究是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的,因此结果可能不能直接推广到人类。

因此,进一步研究还需要在人类或其他动物模型中进行。

固相实验实验报告

固相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Na2CO3-SiO2系统的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验证固相反应的动力学规律-金斯特林格方程。

2. 通过作图计算出反应的速度常数和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3. 掌握TG法在固相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固相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固体物质在高温下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本实验以Na2CO3-SiO2系统的反应为研究对象,验证固相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并计算反应速度常数和表观活化能。

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为:k = A·exp(-Ea/RT)其中,k为反应速度常数,A为指前因子,Ea为表观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TG法(热重分析法)是一种研究固体物质在加热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在加热过程中质量的变化,可以研究固体物质的分解、氧化、还原等反应。

三、实验器材1. 热重分析仪2. 晶体管放大器3.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4. Na2CO3、SiO2(A·R级)5. 玛瑙研钵6. 250目筛7. 烘箱8. 干燥器9. 天平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Na2CO3和SiO2分别在玛瑙研钵中研细,过250目筛。

将SiO2的筛下料在空气中加热至800℃,保温5h,Na2CO3筛下料在200℃烘箱中保温4h。

将处理好的原料按Na2CO3:SiO2 1:1摩尔比配料,混合均匀,烘干,放入干燥器内备用。

2. 测试步骤:(1)检查周围环境及仪器状态,确保室内环境温度为235℃。

(2)连接SDT和控制器之间的所有电缆,连接气体线路,检查并接通各个装置的电源,将控制器连接到仪器,熟悉控制器的操作。

(3)设置净化气体,主净化气体为N2或Ar,流量设置为100ml/min。

(4)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铂金坩埚中,使用不锈钢镊子将坩埚放入热重分析仪中。

(5)启动热重分析仪,记录样品在加热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得到TG-DTG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TG-DTG曲线,计算出反应速度常数k和表观活化能Ea。

固相实验_实验报告

固相实验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固相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固相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固相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二、实验原理固相反应是指固体反应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在固相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需要先吸附在固体表面,然后才能发生反应。

固相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实验采用TG法(热重分析法)研究固相反应动力学。

三、实验器材1. 热重分析仪(TG-DTA)2. 玻璃坩埚3. 研钵4. 研杵5. 烘箱6. 电子天平7. 纳氏滴定管8. 酒精灯9. 火柴10. 铁架台11. 铁圈12. 铁夹13.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反应物CaCO3和SiO2按照1:1摩尔比称取,分别置于研钵中研磨,过250目筛,混合均匀。

将混合物放入烘箱中烘干,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备用。

2. 实验装置搭建:将热重分析仪预热至100℃,待仪器稳定后,将样品放入玻璃坩埚中,将坩埚放入热重分析仪的样品室。

3. 实验操作:a. 打开热重分析仪电源,设置实验参数:升温速率、温度范围、记录时间等。

b. 开启热重分析仪的加热系统,开始实验。

c. 实验过程中,观察样品质量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热重分析仪软件进行分析,绘制TG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TG曲线分析:根据TG曲线,可以看出样品在升温过程中质量的变化规律。

通过TG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2. 反应速率常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采用阿伦尼乌斯公式(Arrhenius equation)计算反应速率常数:k = A exp(-Ea/RT)其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A为指前因子,Ea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3. 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计算:根据实验数据,绘制lnk-1/T曲线,通过线性拟合,可以得到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通过TG法研究了固相反应动力学,验证了固相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高分子物理实验报告

高分子物理实验报告

高分子物理实验报告高分子物理实验报告000一、实验名称:高聚物溶度参数的测定二、实验目的1、了解溶度参数的定义2、掌握浊度滴定法测量高聚物溶度参数三、实验原理聚合物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很大,气化较为困难,因此聚合物点溶度参数不能直接从气化能测得,而是用间接方法测定。

本实验运用浊度滴定法计算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

在二元互溶体系中,通过调节两个互溶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sm值,使其和某聚合物定溶度参数δp很接近。

因此该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sm可近似地表示为:δsm=Φ1δ1+Φ2δ2 (1)式中:Φ1Φ2分别表示溶液中组分1和组分2的体积分数。

浊度滴定法是将待测聚合物溶于某一溶剂中,然后用沉淀剂(能与该溶剂混溶)来滴定,直至溶液开始出现混浊为止,这样便得到在混浊点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sm值。

聚合物溶于二元互溶溶剂的体系中,允许体系的溶度参数有一个范围。

溶解该聚合物混合溶剂参数的上限和下限之和取平均值即为聚合物的δp值。

(2)δmh和δml分别为高、低溶度参数的沉淀剂滴定聚合物溶液,在混浊点时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

四、实验仪器与药品10毫升自动滴定管两个(也可用普通滴定管代用),具塞三角烧瓶(25×200毫米)4个,5毫升和10毫升移液管各一支,5毫升容量瓶一个,50毫升烧杯一个粉末聚氯乙烯样品,四氢呋喃,石油醚、甲醇。

五、实验步骤(1)根据选定的溶剂配制聚合物溶液称取0.2克左右的聚合物样品(本实验采用聚氯乙烯)溶于25毫升的溶剂中(用四氢呋喃作溶剂)。

用移液管吸取5毫升(或10毫升)溶液,置于一具塞三角烧瓶中,先用石油醚滴定聚合物溶液,出现沉淀。

振荡烧瓶,使沉淀溶解。

继续滴入石油醚,沉淀逐渐难以振荡溶解。

滴定至出现的沉淀刚好无法溶解为止,记下用去的石油醚体积。

再吸取5毫升(或10毫升)溶液,置于一具塞三角烧瓶中,用甲醇滴定,操作同石油醚,记下所用甲醇体积。

(2)分别称取0.1克,0.05克左右的上述聚合物样品,溶于25毫升的溶剂中,同上操作进行滴定。

脱氢实验报告

脱氢实验报告

1. 了解脱氢反应的基本原理及过程;2. 掌握脱氢酶的检测方法;3. 探讨不同底物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脱氢反应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位。

脱氢酶是催化脱氢反应的关键酶,它可以将底物中的氢原子转移到辅酶或受体上,从而产生相应的还原产物。

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脱氢酶活性。

该方法基于脱氢酶催化反应过程中,底物(如NADH)与辅酶(如NAD+)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监测反应过程中吸光度的变化,可以计算出脱氢酶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底物: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2)辅酶:NAD+、NADP+等;(3)脱氢酶;(4)缓冲液:pH 7.4、0.1mol/L Tris-HCl;(5)其他试剂:硫酸铜、氢氧化钠、盐酸等。

2. 实验仪器:(1)紫外分光光度计;(2)恒温水浴锅;(3)移液器;(4)容量瓶;(5)试管架;(6)试管等。

1. 标准曲线的制作(1)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DH溶液;(2)将NADH溶液置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中,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3)以NADH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1)将底物、辅酶、缓冲液和脱氢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2)将混合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在一定温度下反应;(3)每隔一定时间,取出混合液,测定吸光度;(4)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反应过程中NADH的浓度变化;(5)根据反应过程中NADH的浓度变化,计算出脱氢酶的活性。

3. 不同底物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1)将不同底物分别与辅酶、缓冲液和脱氢酶混合;(2)按照实验方法2进行脱氢酶活性的测定;(3)比较不同底物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制作本实验制作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²>0.99,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2.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根据实验结果,本实验所使用的脱氢酶活性为XX U。

生化实验_转氨酶(GPT)活性的测定报告

生化实验_转氨酶(GPT)活性的测定报告

生化实验_转氨酶(GPT)活性的测定报告实验二(2)转氨酶(GPT)活性的测定一.研究背景及目的转氨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一类酶。

转氨酶催化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酮基之间的相互转化而生成一种新的氨基酸与一种的新的酮酸,这种作用被称为转氨基作用[1]。

转氨酶种类很多,体内除了赖氨酸、苏氨酸外,其余α-氨基酸都可参加转氨基作用并各有其特异的转氨酶。

其中以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最为重要。

GPT与GOT活性的测定在临床上有着重要应用,可作为一些疾病诊断的指标。

GPT催化的是谷氨酸与丙酮酸之间的转氨作用,GOT催化的是谷氨酸与草酰乙酸之间的转氨作用,草酰乙酸在柠檬酸苯胺溶液中可以转变为丙酮酸与二氧化碳。

由于都有丙酮酸的生成,所以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一定时间内丙酮酸的生成量而计算这两种转氨酶的活性。

本实验以动物的新鲜肝脏和血清为材料,分别测定其中的GTP的活性,以此来研究该转氨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原理由于动物肝脏和血清中的转氨酶活性较高,易于测得,且动物或人的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因此本试验选取家兔的新鲜肝脏和血清为实验材料,对其中的一种重要转氨酶——GTP的活性进行测定。

转氨酶活性测定的历史沿革建立了金氏法、穆氏法及赖氏法等较成熟的基本方法,本实验采用的是金氏法。

该方法对转氨酶活力的定义是:血清在37℃,pH7.4条件下,与底物作用60min后,每生成1μM丙酮酸为一个转氨酶活性单位。

丙酮酸含量的测定运用的是比色法。

丙酮酸可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显棕红色,所以通过测定溶液在520nm下的光吸收值并与标准溶液比色便可计算出丙酮酸的含量,丙酮酸的含量对应于一定的转氨酶活力单位。

三.材料、试剂与仪器材料:新鲜家兔肝脏和血清试剂[1]:① 磷酸盐缓冲液(pH7.4)甲液:1/15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乙液:1/15 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取甲液825ml,乙液175ml,混合,测得pH为7.4即可。

小鼠高血钾实验实验报告

小鼠高血钾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高血钾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探讨不同剂量高血钾对小鼠血钾水平、肾功能和心肌功能的影响。

3. 评估高血钾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高血钾是指血液中钾离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导致心律失常、肌肉麻痹等症状。

本研究通过向小鼠灌胃高浓度氯化钾溶液,模拟高血钾状态,观察其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实验试剂:氯化钾(分析纯)、生理盐水、注射器、电子天平、血常规分析仪、肾功能分析仪、心肌酶谱分析仪。

3.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显微镜、手术器械、心电图机、离心机、冰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

2. 给药: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灌胃0.5%氯化钾溶液,中剂量组灌胃1.0%氯化钾溶液,高剂量组灌胃2.0%氯化钾溶液,每日1次,连续7天。

3. 血液采集:实验结束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血钾水平、肾功能和心肌酶谱。

4. 组织采集:解剖小鼠,采集肾脏、心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

五、实验结果1. 血钾水平:高剂量组小鼠血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血钾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 肾功能:高剂量组小鼠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血清BUN和Scr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 心肌酶谱:高剂量组小鼠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血清CK和LDH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4. 病理学观察:高剂量组小鼠肾脏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如肾小球硬化、肾小管扩张等;心脏出现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肿胀等改变。

六、讨论与分析1. 高血钾对小鼠血钾水平、肾功能和心肌功能均有显著影响。

固相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固相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固相反应动力学实验设计报告一、实验具体项目通过Na2CO3-SiO2系统的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验证固相反应的动力学规律-金斯特林格方程。

通过作图计算出反应的速度常数和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二、实验方法TG法。

现代热重分析仪与微分装置连用,可同时得到TG-DTG 曲线,即得到固相反应系统的重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Q600-SDT差示扫描量热/热重(DSC/TGA)同步热分析仪、铂金坩埚一只、不锈钢镊子两把、Na2CO3一瓶、SiO2一瓶(均为A·R级)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Na2CO3和SiO2分别在玛瑙研钵中研细,过250目筛。

SiO2的筛下料在空气中加热至800℃,保温5h,Na2CO3筛下料在200℃烘箱中保温4h。

把上述处理好的原料按Na2CO3:SiO2=1:1摩尔比配料,混合均匀,烘干,放入干燥器内备用。

2、测试步骤1).检查周围环境及仪器状态:要求室内环境温度为23±5℃。

在SDT和控制器之间进行所有必要的电缆连接,连接所有气体线路,检查并接通各个装置的电源,将控制器连接到仪器,熟悉控制器的操作,如果有必要,请校准SDT。

2).设置净化气体:主净化气体应该限制为常用的、最好是N2、Ar等惰性气体。

推荐的流量设置为100ml/min。

辅助净化气体主要为引入更具反应性的气体,其流速通常低于主净化气体,推荐的流量设置为20ml/min。

3).设定所需的SDT模式及要保存的信号(热流、重量或Delta/T)等。

4).选择并准备样品。

包括准备一个适当大小的样品并将其放到测杯中。

5).记录数据:反应时间:t(min);坩埚与样品重量W1(g);CO2累计失重量W2(g);Na2CO3转化率G:[1-⅔G-(1-G)2/3]=Kkt Na2CO3~SiO2系统固相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反应时间t/min 初始质量/mg热重热重差(CO2累计失重量W2/mg)NaCO3转化率G/%D3=[1-(1-G)^(1/3)]^2D4=1-2/3G-(1-G)^(2/3)0 9 0.62213 0 0 0 05 0.75536 0.13324 0.075494848 0.000666995 0.000655517 10 0.85410 0.23196 0.131487919 0.002107219 0.002042723 15 0.97958 0.35740 0.202621924 0.005284926 0.005028799 20 0.99389 0.37172 0.210742468 0.005754168 0.005463178 25 1.07849 0.45638 0.258717078 0.009019987 0.008448859五、预期结果取28.4min 700℃为零点六、作出D3-t和D4-t图像如下杨德方程金斯特林格方程当通过数据处理后作出两条曲线基本通过原点时就证明实验的误差比较小。

固膜分离实验报告

固膜分离实验报告

固膜分离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固膜分离方法研究不同溶液中的溶质分离效果,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仪器•固膜分离装置•滤纸•不同浓度的溶液样品(例如盐水、糖水)实验步骤1. 准备固膜分离装置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固膜分离装置。

将固膜分离装置放置在实验台上,确保其稳定。

2. 准备溶液样品准备不同浓度的溶液样品。

可以选择盐水和糖水作为溶液样品,分别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

3. 进行固膜分离实验将准备好的溶液样品通过滴管或注射器滴入固膜分离装置的上部。

注意,不同样品需要使用不同的装置。

4. 观察分离效果等待一段时间,让溶液通过固膜分离装置。

观察溶液在装置下部的集液器中的分离效果。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分离效果,可以得出结论。

比较不同溶液样品的分离效果,分析其原因。

例如,浓度较高的样品可能通过固膜分离装置的速度较慢,而浓度较低的样品则可能分离效果较好。

实验注意事项•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溶液溅出或装置倒塌。

•确保固膜分离装置的连接紧密,避免漏液。

•实验结束后,清洗固膜分离装置,以便下次实验使用。

结论通过固膜分离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溶液样品在固膜分离装置中的分离效果。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浓度的溶液样品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固膜分离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等领域。

该实验不仅有助于理解固膜分离原理,还能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希望通过本实验,能够加深对固膜分离方法的理解,并为今后的实验工作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GO内业数据处理报告
姓名:
学号:
2014年4月2日
一、实习内容
(1)了解TGO软件的基本操作
(2)利用TGO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包括静态和动态数据处理
二、实习意义
在充分理解GPS采集数据原理的基础之上,并使用TGO数据处理软件处理所采集的数据,以达到熟练掌握TGO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TGO静态数据处理步骤
1、首先需要建立坐标系统。

使用TGO软件的Coordinate System Manager(系统编辑)模块,增加椭球如beijing54,输入定义坐标系统的椭球名称、地球的长半轴。

扁率,短半轴和偏心率会自动计算出来,接下来是增加基准转换/Molodensky (即三参数转换),将坐标转换定义到刚建立的椭球中,增加一个坐标系统组,命名为定义的椭球名称,最后在增加坐标系统选项中选择横轴墨卡托投影,根据自定义的基准修改相应的基准方法和名称。

此时,一个自定义的beijing54坐标系下的坐标系统,退出之前保存即可,此步骤呢,并不是每次处理数据都要做的,第一次做好之后,只要不改变坐标系统或投影中央子午线,以后使用仅调用此坐标系统即可,以下图片为该步骤的详细截图。

2、TGO新建项目。

命名一个新的项目,选择一个模板和路径,模板一般选用Metric(米制),路径可修改为自定义。

适当的修改项目属性,如修改坐标系统下的坐标系统设置一栏。

单击改变,选择新坐标,再选择你刚建立好的坐标系统即可。

从而完成了新项目的建立。

3、导入静态观测数据(*.dat或RINEX)数据。

因为我们是直接导入已知静态观测数据,所以我们导入的都是*.rinex数据。

点确定之后,布网的图形就会显示出来。

此时表明观测数据已经正确载入TGO软件中;
4、处理视图中的Timeline。

对于一些周跳过于明显的观测数据要予以禁止,禁止其参与数据的平差计算,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数据计算精度。

在删除卫星观测数据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时段要保证4颗以上观测质量较好的卫星数据,否则在处理GPS基线时,系统会报错;
5、完成Timeline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GPS基线处理。

根据需要修改一下GPS 处理形式,选中需要处理的基线,点击处理GPS基线,等待基线处理。

若基线接受情况较好,则保存处理结果并可获取基线处理结果报告。

6、基线处理完成之后,需要对GPS数据进行无约束网平差。

首先选择平差,选择基准中的WGS-84进行无约束平差。

点击平差,软件将会自定平差处理,平差完毕后可查看网平差报告,查看迭代平差时候通过,如果不通过则选择加权策略,再次平差直至通过为止;
7、网的约束平差。

首先在平差/基准中选择当地投影标准,点击观测值,加载水准模型,本次实习由于没有已知点起算数据,因此选择装载数据中的其中两个作为已知点数据。

选择点,在固定中选择2D并确认。

点击网平差,进行网的约束平差。

最后可以通过查看网平差报告,看平差是否通过
8、GPS数据就全部处理完成了,若还要获得一个完整的成果,还需进行成果输出一步。

输出成果一般有两个报告和两套坐标--环闭合差报告和网的约束平差报告;以及当地坐标和WGS—84坐标。

输出坐标则选择导出/自定义,即可以*.dat 形式输出各点坐标;
基线处理小结:处理完毕可以看到基线长度、解算类型(需固定解,否则要重新处理)、比率(一般要求大于3)、参考变量(5 或更小)、均方根(越小越好)等因子
残差图:残差一般分布相位中线成正弦曲线,若分布比较离散,则说明此颗卫星信号质量差,删除此卫星。

四、TGO动态数据处理步骤
1、同静态数据处理一样,先建立地球椭球参数坐标系,如果先前已经建立,可
以直接选择应用。

新建项目,导入动态数据,格式为RINEX。

静态数据有多个基站组成,动态数据有一个基站,若干个连续的动态基站组成。

2、TGO动态数据处理,过程与静态数据处理基本步骤一致,点击主菜单栏测量,
GPS处理形式,默认为缺省值,再点击处理GPS基线。

通过放大查看动态端点的,可以看出动态数据是有多个基线组成的,并且设置端点的筛选显示的观测值类型一栏中,勾除PP动态测量,可以显示所有的动态基点的位置。

3、因为此次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是在同一位置,所以可以将静态数据处理
的该点坐标插入动态基点中,可以通过图中看出静态数据处理得质量,一般而言,插入的点位应该大致位于动态数据点位的中心部分。

4、显示动态观测数据的偏差,通过将移动站端的点的北、东、高等观测值
导出,在excel中计算其各自的标准偏差并绘图显示。

四、部分区域的动态定位,通过google earth 确定连续动态的的大
致区域(以新校区为例)
1、新建项目,导入动态数据,处理基线数据,得出结果。

2、在google earth 找到交大图书馆附近中寻找任意三个点位,标记处
点的位置,通过将点位的地理坐标插入到TGO中。

3、插入三个点位,显示位置结果,在google earth 中找到连续动态点位的大概位置。

五、总结
通过此次TGO软件实习,对该软件的使用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也熟练掌握了TGO的静态和动态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但对数据处理中遇到的数据错误等等问题比较陌生,希望以后可以通过多次数据处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