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提取工艺及其鉴别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草提取工艺及其鉴别的研究
刘靖岩;贾艾玲;邱智东
【摘要】目的:对通草提取工艺及薄层鉴别进行研究.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安
排实验,用薄层色谱(TLC)进行定性鉴别,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优选了通草的最佳提取工艺,在薄层色谱中可检出特征斑点.结论:该提取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科学合理,可作为通草生产和质量控制的依据.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13(044)009
【总页数】2页(P68-69)
【关键词】通草;提取工艺;薄层鉴别
【作者】刘靖岩;贾艾玲;邱智东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6
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 panax papyrifer(Hook)K.Koch的干燥茎髓。


要分布在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主产于台湾、贵州、广两、云南。

具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等功效,用于湿温尿赤、淋病涩痛、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2010版《中国药典》中对通草仅有性状和显微鉴别,缺少对其有效成分的鉴别和含量要求,而目前市售通草品种混乱,
掺次掺伪日益增多。

鉴于通草中多糖含量较高,本实验对此作出相关研究,对通草中
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其薄层进行定性鉴别,为完善其质量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紫外分光光度计(仪器型号:TU-1810PC),葡萄糖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110833—200904),5%苯酚,硫酸溶液,购自北京化工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1 正交试验设计根据预试验结果,以总多糖含量和出膏率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
煎煮次数、提取时间作为3个考察因素,优化提取工艺,因素水平见表1。

2.2 总多糖含量测定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葡萄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蒸馏水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水煎干膏适量,研细,过60目筛,精密称定约0.2g,置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1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蒸馏水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收集续滤液。

吸取1mL续滤液置于1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再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99.8μg/mL)0.1,0.2,0.4,0.6,0.8,1.0mL,分别置于10mL具塞试管中,加蒸馏水至1.0mL,加入1mL5%苯酚溶液,摇匀后,迅速加入5mL
浓硫酸溶液,混匀,于100℃沸水浴中,加热15分钟后取出,放入冰浴中,冷却15分钟。

在490nm处测定吸光度。

以浓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求得回
归方程:Y=0.00613X-0.05364,r=0.9999,结果表明,葡萄糖在9.98μg/mL~99.8μg/mL浓度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2.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0.6mL,置于10mL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至1mL,
按“2.2.3”项下的方法显色,测定吸光度,重复6次。

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密度
良好,RSD为0.55%(n=6)。

2.2.5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按“2.2.3”项下的方法显色,分别于0,10,20,30,40,50分钟不同时间测定其吸光度,供试品RSD为0.15%,说明供试品在50分钟内稳定性较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2.2.6 重现性试验
精密称取正交样品中2号样6份,每份0.2g按照供试品溶液项下的方法制备,精密吸取0.5mL供试品溶液置于具塞试管中,加蒸馏水至2.0mL。

按“2.2.3”项下的方法显色,测定吸光度,并计算总多糖平均含量为850.0764mg/g,
RSD=2.52%,说明重现性较好。

2.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含量供试品粉末(总多糖850.0764mg/g)6份,每份约0.1g,分别加入等量的
葡萄糖对照品粉末,按“2.2.3”项下的方法显色,测量吸光度值,并计算含量及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为100.47%,RSD=2.12%。

本法回收率较好,方法可行。

2.3 通草的提取制备最佳工艺确定:正交试验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由以上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可知,影响因素大小顺序为:Cgt;Agt;B,即煎煮次数
C是主要影响因素,加水量A是次要影响因素,而煎煮时间B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小。

各因素的最佳水平依次为:A因素的第1水平,B因素的第1水平,C因素的第3水平,确定A1B1C3为最佳提取方案,即加3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小时。

2.4 通草的定性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60%甲醇30mL,于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
甲醇10mL溶解,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通草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
乙酯(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
清晰,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1 以出膏率、总多糖转移率为考察指标,通过综合评分,由表4中极值F值大小显示,各个因素作用主次为C﹥A﹥B,由表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因素无显著性意义(P ﹥0.05),B因素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C因素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
A1B1C3为最佳,即以加30倍量水、煎煮提取3次、每次1小时为最佳提取工艺。

3.2 本实验在目前国内对通草药材化学成分研究较少的背景下采用TLC对其有效成分进行鉴别,方法简便、易行,结果清晰,对仪器设备要求较低。

由于《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通草项下并未收录通草的薄层鉴别方法,通过条件摸索,初步定为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8∶2),展开时,对照药材与供试品斑点Rf值均较低,把比
例调整为石油醚—乙酸乙酯(7∶3)时,则效果较好,斑点清晰;重现性好。

3.3 本实验对通草提取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以主要有效成为指标,设计优选了通草
有效成分的最佳制备工艺;运用UV、TLC等方法对通草进行了化学表征和鉴别研究,初步建立了通草的质量标准,可作为通草生产和质量控制的依据。

今后还将对通草
进行多指标检测,尽量阐明通草中的各种有效成分,进一步完善通草的质量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