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2017-2019学年度(上)期中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包括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
①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

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②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

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

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③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

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

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④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

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

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⑤不止于“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到的还有很多。

⑥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

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

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

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

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

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

”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⑦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

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

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

即便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

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⑧“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

”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

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这句话中的“三板斧”是指游戏出品方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不多,但却非常管用。

B.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无疑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释放负能量。

因为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施加于未成年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应该强烈抵制这款游戏。

C. 《王者荣耀》游戏出品方推出的健康游戏防沉迷措施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

D.对于网络游戏,研发企业要有责任意识,政府要加强监管,才能兼顾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王者荣耀》游戏受到热捧的同时又被不断批评质疑,提出如何“解毒”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B.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许多真实事例,提醒我们警惕游戏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

C.第六段引用某知名企业的话是暗讽《王者荣耀》研发企业只重视游戏的刺激性体验而忽视潜在危害,最终会害人害己。

D.第七段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提醒政府在鼓励游戏企业开拓创新同时,一定不能放松对企业的监管,不能让企业说了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荣耀》游戏在内容上架空和虚构历史,会误导孩子,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B.“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王者荣耀》游戏对沉迷游戏的孩子来说既是可口的蜜糖,又是致命的毒药。

C.第六段中“黑网吧”、“手雷”、“魔鬼的种子”等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议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D.文章结尾一位老师“怒怼”游戏的话,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如今手机游戏对学生的毒害之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

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

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

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中似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都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

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过往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

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

雨声中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

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

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而一片片青瓦覆盖着的都是遗留下来的新天地。

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

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

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

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

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

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

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雨巷中的油纸伞,那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

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况味,都能生出家的温馨。

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

当然,还有木门边的蓑衣、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都喜欢。

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

如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周作人的苦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还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等等。

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故乡的低语、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民间的歌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

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

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雨声敲打出青瓦上的思乡曲。

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不禁自问,有谁能掩盖掉喧嚣,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或许,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至少于我而言,青瓦上的故乡是留存下来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透露出最软的乡情,最硬的风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的乡愁等等。

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十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赏析文中第六段画线的句子。

(5分)
6.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
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
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10~13题。

刘秉忠,字.仲晦。

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

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

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

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

后弃而隐武安山中。

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

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

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

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

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世祖大爱之。

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

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

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
..,从世祖征大理。

明年,征云南。

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

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
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
...、宣抚司。

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

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

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

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

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

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B.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C.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D.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

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

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

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爱好读书,学问功底深厚。

他于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易经》及宋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

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

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

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

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

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5分)
A.这首词上下片均从正面着笔,上片写过去,风格豪迈雄健;下片写今日,风格掩抑沉郁,运用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

B.“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记当日金甲雕戈,初立辕门”倒装突出了“金甲雕戈”的雄姿。

C.“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鼻纽上磨墨,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显示出当时军事的紧急和词人的才气纵横。

D.“有谁怜,独臂故将军,无功级?”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

E.“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作者借古人《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

15.“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做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来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心情的诗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
....当作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四期擂主、总决赛亚军彭敏说:“成名所带来的欢乐与烦恼交织在
一起,常常让我发扬蹈厉
....,也让我辗转难眠。


③日前,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对外宣布:自2017年9月4日起,集团副社长谭道宏先生临.
危授命
...,将接替张元新先生,正式出任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