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八年级下苏教版 )_八年级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八年级下苏教版 )_八年级语文教案
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谢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板书课题及作者。
)
2.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
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
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
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
“呜沙”。
)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
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明确:(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
可参见课后第二题。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乌,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
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
6.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出示.课件3。
)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②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④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⑤“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
②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
③打比方。
④作诠释。
⑤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
⑥承上启下。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某一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果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八年级下苏教版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出游情况,突出表现了徐霞客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及其为求知而探险的科学精神。
二、结构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介绍名、号、生卒年、评价、籍贯及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3-5段):一生出游情况。
第一层(3段):少时兴趣及受母亲鼓励立志出游。
第二层(4段):母亲去世前出游情况。
第三层(5段):母亲去世后出游情况第三部分(6-7段):游记成书经过及其文学、科学价值。
第一层(6段):详细介绍游记来之不易及成书经过。
第二层(7段):概述《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精炼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精炼生动,如第6段描写徐霞客在游览中所遇的艰险:“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有时真正是出生入死,更常常要忍饥耐寒”,动词“登”、“‘历”、“涉”、“探”等准确精当,而三字句,五字句和散句的交叉连用使语言灵动
而有变化,又使整段话有了内在的节奏韵律,使读者在朗读中能更好地体会到徐霞客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其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四、列举实例突出真实性的写法
统观全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和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共同构成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为了突出传记作品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作者采用了以具体时间为序和列举实例的方法。
例如第5段运用实例来说明他旅行时“忽南忽北,一来一去,何止万里”的气魄。
第7段又用实例来说明《徐霞客游记》一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这些实例,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五、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的教学建议
本文虽为传记,但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情色彩,并且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建议从朗读入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的这一特点。
可抓住课文写徐霞客父母的内容,特别是语言描写部分,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选材的意图和好处。
建议多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来把握文章的中心及徐霞客的为人。
例如第5段中表示时间的词;第6段中的动词:登、历、涉、探、冒、行等。
《徐霞客和》教学过程设计1
一、导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徐霞客游历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课题。
(在广西融县龙洞,他为了弄清洞中的脉络几乎被水淹死。
在另外一个暗洞中,见巨蛇横卧,不见首尾,他跨身进洞。
他为了登临雁宕绝顶,误人歧途,不得不悬空而下布绳由于被磨破断裂,他险些粉身碎骨……)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
2.解释下列词语。
(略)
三、阅读、复述
学生默读课文。
阅读提要:熟知内容梗概后,理清文章脉络,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性复述徐霞客的生平及其贡献。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明朝末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
其自幼聪明,博览了古今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的书籍,受其父影响,对科举应试不感兴趣,而喜欢出外游历;受其母的鼓励,踏上游历的征途。
在游历过程中他历尽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用日记形式记录了经历和观察所得,被后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此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
四、阅读、理解
学生跳读课文。
阅读提要:
1.本文以什么为中心结构全文的?
引导:徐霞客一生有许多事可写,为什么这里主要写他的游历呢?
(文章写徐霞客喜好游历以及他游历的情况,是因为他的主要成就就是从游历中获得的,所以本文是以人物的主要成就为中心来结构全文的。
)
2.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其父母,这与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徐霞客不把“科举应试”放在眼里,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十足的叛逆者,而他的叛逆
性格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从文章中写父亲无意官宦、躲避官员访问的,可看出其父是个洁身自好、想尽办法逃避世俗的人,这对徐霞客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母是个很开明的人,她深深理解儿子不甘心随世俗浮沉,而有意远游,去亲近大自然,开拓自己的胸怀,于是鼓励他前行。
所以说徐霞客受到其父母的影响与鼓励才踏上游历的征程,才游必有记。
才有如此大的成就。
)3.在徐霞客车癸三中时刻充满着艰辛和险阻,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用“——”标出),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用“——”标出)
4。
以上这些语句体现了徐霞客什么样的精神?
(这些语句反映了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和不断进取、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奋勇攀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
)
5.《徐霞客游记;有何价值?
(《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
五、阅读·.总结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思考:
1.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立传人物来看,是属于自传还是他传?(他传。
)
2.从本文中要看主人物传记的语言文字有何特点?(朴实无华;)
3.学习本文,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从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河山、不断进取、奋勇攀登等方面引导学生。
)
六、布置作业
1.查资料搜集徐霞客的有关知识。
2.借助参考书,积累人物传记的.写作知识。
语文教案-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七课《致空气》
一、教材分析:
《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
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
诗歌的主题深刻含蓄,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三、教学理念:
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点击.课件中的“作者简介
(二)读
教师配乐范读。
(点击.课件中的“音乐
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点击.课件中的“诗歌鉴赏
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
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
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
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
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点击.课件中的“小结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
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点击.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空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友谊希望信念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
庸人发怒的样子。
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
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
”(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
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
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
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
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
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
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
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
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
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
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
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
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
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
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
《唐雎不辱使命》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
这是写秦王。
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
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
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
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
怫然(盛怒的样子。
)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
抢地(撞地。
抢,碰、撞。
)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