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课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周的成立者,时刻和都城?
2.周朝实行分封制的缘故?
3.受封者有哪些权利?
4.受封者有哪些义务?
5.分封制有哪些踊跃意义?
6.分封制有哪些消极意义?
7.什么是宗法制?
8.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9.什么是礼乐制度?
10.礼乐制度的踊跃意义是什么?
11.礼乐制度的消极意义是什么?
12.孔子什么缘故如此重视礼乐制度?
13.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还能感受到礼乐制度?
▪分封制
▪周朝实行分封制的缘故:为了有效的治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域,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

▪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取得土地、人口等
▪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交进贡品,守卫国土,治理地址事务,捍卫周王室。

▪分封制的作用:
▪踊跃作用: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的操纵区域。

▪消极阻碍:致使往后的诸侯割据战乱。

▪分封是依照宗法制的原那么进行的
▪宗法制: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诸子分封的制度)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对,保护周统治的作用
▪分封与宗法制结合起来,确立了一套严格的品级秩序。

紧密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阻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取得增强。

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讲,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进步。

▪礼乐制度--------品级制的具体表现,是保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礼乐制度是标准贵族的身份地位的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
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有明显不同。

▪礼乐制度的作用:
▪踊跃作用------起到了保护统治、稳固秩序的作用
▪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制造性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

▪将宗法品级制度精神具体化、生活化的礼乐制度,既通过礼的标准将贵族与平民、尤其是不同贵族品级严格区分开来,使之各安其位,又通过在乐舞的欣赏中培育贵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凝聚力,有效地维系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正常运转。

如此,一个统一、壮大、相对稳固的周王朝便显现
了。

2变革与争霸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2.铁耕具的利用和牛耕技术的推行使东周成为中国古代生产力进展的第一个顶峰期。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奇丑送情)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晋文公奇丑无悦)
4.齐桓公: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尊王攘夷”,最先称霸。

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6.改革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7.商鞅变法:废除土地国有制,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成立县制
8.请说出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到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9.铁耕具利用和牛耕技术的推行如何增进生产力的进展?
铁耕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类条件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铁制耕具和牛耕技术的利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使个体生产慢慢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生产,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10.什么缘故会显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铁制耕具和牛耕技术的利用
劳动效率提高,生产进展
周天子迁都后直辖土地面积大大减少,经济实力衰落
诸侯日趋壮大,再也不向周王室进贡
周天子经济实力的衰落带来政治地位的下降
诸侯争霸
11.确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的事件是?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许多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12.请分析齐桓公第一称霸的缘故?
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硕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精湛手腕———尊王攘夷,深得民心(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要挟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13..争霸带来什么阻碍?
一、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慢慢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增进了民族融合。

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显现了民族大迁移、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混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先的地域界限。

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

各国为了战争的成功,不能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

14..说出战国七雄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域?
齐:山东东北部;楚:长江流域;秦:关中地域;燕:华北,东北;赵:河北;魏:河南;韩:陕西。

1各国变法的缘故
•①由于铁耕具和牛耕的普遍利用,新兴地主显现。

•②战国时期,他们为确立统治地位、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改革
16.试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内容: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许诺土地自由生意
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能够免去劳役
奖励军功,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成立县制,原有村落归并为县,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进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进展了农业,增加了国家收入
17.成语归类。

管仲纸上谈兵
孙武老马识途
廉颇再三警告
赵括负荆请罪
赵武灵王退避三舍
晋文公胡服骑射
楚庄王物归原主
蔺相如一举成名

•①从显现顺序看:“春秋五霸”的五位霸主是前后称霸的;“战国七雄”
的七雄是同时并存的。

•②从目的来看:比起春秋霸主,战国七雄已再也不知足于称霸诸侯,而是要灭掉各诸侯国,自己统一天下。

•③从规模和时刻来看:与春秋争霸相较,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更大,持续时刻更长,也更为残酷。

3百家争鸣
1.时期背景:(社会动荡和变革)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级,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材。

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材,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和治国主张。

因此显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3. 法家思想在那时取得重视: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成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以“法治”来保护。

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成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4.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养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酷爱和平、反对战争
熟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秦灭六国的进程:时刻: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领导者:秦王嬴政
2.秦灭六国的意义:
(1)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2)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 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方法
1 政治:成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 经济:统一货币、气宇衡;大修弛道、统一车轨
3 文化:统一文字
4 军事:南服越族修灵渠、北御匈奴筑长城。

5 思想:焚书坑儒
4. (1)成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医生
在地址推行郡县制
(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3)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4)焚书坑儒评判:A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第一,终止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辟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连年的封建社会尽管有的时期显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第二,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连年,阻碍十分深远。

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气宇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进展和保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阻碍。

最后,修筑了闻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6.万里长城的起止点:临洮,辽东
7.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