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防控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外渗的防控措施
药物外渗/渗出是指由于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由血管内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局部发红、疼痛、肿胀、发热或发凉等现象,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不良事件。
药物外渗/渗出是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发现药物外渗,临床护理人员除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外,落实预防外渗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
静脉给药前,先评估输注药物的性质、输液量、输液时间、患者的血管及基础疾病等,再选择输注的方式,有条件者尽量选用中心静脉导管。
当输注pH<5或pH>9、渗透压>600mOsm/L 的药物时,可以在24h内形成化学性静脉炎,故该类药物严禁采用外周静脉通路输入。
2、选择合适的输注部位:
外周静脉输注时,安全性最高的静脉输注部位在前臂,手背部次之,肘部内侧最差。
同时,应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及在48h内同一侧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
除了上腔静脉压迫症外,不应选择下肢静脉途径行静脉输液,应尽可能避免在发生淋巴水肿的四肢和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位置行静脉输液。
3、提高穿刺技术:
应加强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穿刺成功率。
一旦出现穿刺失败,应换人、换部位再行穿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机械性损伤。
4、加强巡视并记录:
临床护士应加强静脉输液患者的巡视并做好相关记录。
对于输注高危药物、
老年、危重、静脉循环差的患者,输液架上要挂警示标识,护理人员每30分钟观察输液部位,做到每班有交班记录。
每次观察时应检查静脉回血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5、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药物外渗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不良事件,目前主要靠护士主动填报,流程过于复杂,容易出现漏报或上报不及时的情况。
质管部门可建立药物外渗不良事件信息上报系统,系统采集数据以便于更客观、准确、实时的信息汇总及分析,同时也可实现智能提醒、自动收集及分析数据,以提供护理决策支持。
6、做好健康教育:
静脉输液前应先向患者及照顾者讲解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嘱患者保持局部制动,告知其输液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告知输注高危药物或出现药物外渗的危害,引起患者及照顾者的重视,必要时可让患者或照顾者签署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