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9卷)第15期
学校体育学①作者简介:吴少杰(1984,10—),男,汉族,福建厦门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

DOI:10.16655/ki.2095-2813.2019.15.111
厦门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

吴少杰
(厦门市第九中学 福建厦门 361004)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育兴趣培养、锻炼意识形成和技能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体育成绩的重要途径。

近两年,减负弱化,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减少,不利于体质发展和体育成绩提高。

体育中考分值提高,学校更重视,体育工作压力加大。

新形势下,促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十分重要。

该文通过调查发现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对策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c)-0111-02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样厦门九中3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对学生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21份,有效问卷315份。

对部分师生访谈,获取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资料。

对所获数据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
2.1.1 参与兴趣
77.6%的男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较高,20%兴趣一般或不喜欢。

36.7%的女生兴趣较高,62.6%兴趣一般或不喜欢。

因此,应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女生的兴趣。

2.1.2 周活动次数
13.7%的学生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9%每周参加1~2次,26.3%每周参加3~4次,19.4%每周参加5次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体育锻炼习惯。

因此,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

2.1.3 活动持续时间
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30min以上者占53.3%,其余均少于30min,说明近半学生锻炼时持续时间较短,无充分锻炼。

因此,应促进学生增长锻炼持续时间,提高锻炼效果。

2.1.4 活动强度
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后,4.8%的学生无明显感觉,16.5%微微出汗,54.0%中等出汗,22.5%大汗淋漓,说明大部分学生锻炼效果明显,少部分学生运动强度不足,锻炼效果差。

2.2 课外体育活动态度、动机及影响因素
2.2.1 活动态度
65.8%的学生认为应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9.4%有时间就会参加,37.7%学习再紧张也会参加,15.6%认为可有可无,6.3%不喜欢参加,4.1%学习忙就放弃参与。

说明,大部分学生愿意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少部分学生持
消极态度。

因此,应进一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课外体育活
动,树立锻炼意识,端正锻炼态度。

2.2.2 参与动机
69.5%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为“强身健体”,47.6%为兴趣爱好,43.8%为减轻学习压力,38.7%为健美减肥,36.2%为消遣娱乐,其余因素为22%。

学生主要以强身健体为首要动机。

2.2.3 影响因素
44.8%的学生因学习紧张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42.9%认为缺乏时间参与,35.6%没有养成锻炼习惯,25.7%缺乏兴趣,24.4%认为缺少场地器材,23.2%不懂得锻炼方法,22.9%认为缺少同伴,9.8%认为缺少老师指导,其他因素为11.1%。

说明,学习紧张、缺乏时间、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2.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2.3.1 活动项目兴趣特点
男女生运动项目选择有明显差异。

男生所兴趣的项目依次为:篮球55.8%、羽毛球44.8%,足球44.2%、跑步41.2%,乒乓球31.5%、排球18.2%,网球7.3%,健美操6.1%;女生主要为羽毛球46.7%、排球28.0%、跑步24.7%、乒乓球14.0%,篮球13.3%、健美操10.0%、网球9.3%、足球8.7%。

相比而言,男生喜欢对抗性强、挑战性高、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有趣、轻松、柔和的项目。

这符合男、女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

2.3.2 制定锻炼计划情况
42.9%的学生没有制定锻炼计划,28.9%虽制定锻炼计划,但不能坚持按计划锻炼,24.4%按计划锻炼。

说明,大部分学生处于无计划锻炼状态,锻炼较随意,不够科学、系统、自律。

因此,应指导学生制定锻炼计划,培养自觉自律的锻炼习惯。

2.3.3 活动主要场所
46.7%的学生在学校体育场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19.7%到收费场所参与锻炼,18.7%利用学校内空地进行锻炼,44.4%通过其他场所参与锻炼。

说明,校内场地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地,应做好校内活动场地的使用保障,以保障学生的活动需求。

2019年(第9卷)第15期学校体育学
2.3.4 课外体育生活、体育赛事关注度
52.4%的学生偶尔关注课外体育生活或体育赛事,24.1%不关注,20.6%经常关注。

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关注课外体育生活、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不高,兴趣不浓。

应引导学生关注课外体育生活和体育赛事,这有助于建立课外体育活动兴趣。

2.3.5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后的心情
43.2%的学生参加完课外体育活动后心情感到放松,24.1%会感到稍微好一点,20.3%没有影响,9.8%感到心情更差。

说明,大部分学生体验到了运动乐趣,这是培养运动兴趣的重要因素。

少部分学生未能体验运动乐趣,应帮助和促进其对运动乐趣的体验。

2.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4.1 大课间、体锻课活动效果
37.5%的学生认为大课间、体锻课运动量很大,锻炼效果较好;29.2%认为运动量一般,锻炼效果一般;17.8%认为内容多样,安排合理;12.4%认为枯燥乏味,应付参加;
2.5%认为没什么运动量,效果不好。

数据表明:该校大课间、体锻课开展的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仅有少数学生认为效果不好、枯燥乏味,应付参加。

今后,应进一步改进其内容和形式。

2.4.2 大课间、体锻课开展情况
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h。

周一到周五期间,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当日无体育课的情况下以年段为单位开展体锻活动。

调查显示,74.9%的学生表示大课间和体锻课偶尔或没有被占用过,17.5表示有时候被占用,5.1%表示常被占用。

据调查,被占用原因是学校或年级临时有重要安排或个别老师拖课及利用大课间、体锻课进行学科考试等。

因此,应进一步保证大课间、体锻活动的开展,杜绝被占用。

2.4.3 体育比赛活动开展情况
54.0%的学生表示学校不经常开展体育比赛活动,32.1%表示经常开展,10.8%表示从未开展。

说明,学校体育比赛活动开展较少。

据了解,除了体育节、校运会等大型体育比赛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外,各年段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比赛活动。

由于各年段教学压力不同,开展活动情况也不同,初一年级常开展体育比赛活动,初二年级次之,初三年级最少。

因此,时间是开展体育比赛活动的关键因素。

2.4.4 课外体育活动氛围
41.3%的学生认为学校平时有较多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4.3%认为人不是很多,21.6%认为人不多。

说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氛围一般。

主要原因是下午放学时间较晚,天色较暗,又逢清校时间,学生只能回家,无法继续锻炼。

因此,应留给学生锻炼时间,创造课外体育活动条件,营造氛围。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习惯未养成,锻炼不充分,兴趣不高
大部分学生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意识淡薄,锻炼兴趣不高。

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取得锻炼效果,少部分锻炼效果欠佳。

3.1.2 锻炼态度端正,动机明确,受学习负担影响
大部分学生能以正确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受学习紧张、缺乏时间影响,其次受未养成锻炼习惯、缺乏兴趣、缺少场地器材、缺乏锻炼方法、缺乏锻炼伙伴等因素影响。

3.1.3 男女兴趣不同,缺乏计划性,乐趣体验较好,以校内场地锻炼为主
男生喜欢对抗性强、挑战性高、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有趣、轻松、柔和的项目。

大部分学生锻炼缺乏计划性,自律性弱,未形成良好习惯。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校内场地,校外场地较少。

参加完课外体育活动后,大部分人心情会感到放松和更好,男生的体验比女生明显。

3.1.4 大课间、体锻课有效开展,体育活动比赛待多开展,课外锻炼氛围一般
学校重视开展大课间和体锻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h,开展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认为较枯燥乏味。

大课间、体锻课存在少数被占用现象,主要原因是临时工作安排、教师拖课或用作学科考试。

学校体育比赛活动的开展受教学压力和负担影响,时间匮乏。

因下午放学较晚及清校管理,学生缺乏活动时间,课外体育活动氛围一般。

3.2 建议
3.2.1 加大宣传动员,培养兴趣习惯,树立锻炼意识
加大宣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授锻炼知识和方法,树立锻炼意识,培养锻炼习惯,激发锻炼兴趣,增长锻炼时间,提高锻炼效果。

关注和加强培养女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

3.2.2 进一步端正锻炼态度,提高重视,合理安排时间
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及时肯定和表扬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者,激励和引导消极参与者,激发锻炼兴趣。

引导学生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及合理安排学习和锻炼时间。

3.2.3 科学开展活动,加强指导,保障校内活动场地器材
充分考虑男女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和运动兴趣,科学开展活动。

加强指导学生制定锻炼计划,提高锻炼的科学性、系统性,促进运动乐趣体验。

多促进活动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体育生活和新闻,建立兴趣。

学校保障好活动场地和器材,加强锻炼方法指导,多组织开展集体性课外体育活动。

3.2.4 保障体育活动开展时间,营造参与氛围
继续重视和落实阳光体育计划,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杜绝占用大课间、体锻课。

优化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控制下午放学时间,给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加强宣传动员,建立体育社团,促进学生参与,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 赵月香.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波
大学学报,1999(4):29.
[2] 宋秀丽.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J].滨州师
专学报,2002,18(2):63.
[3] 叶茵.中考视角下体育课堂运用游戏教学研究[J].当代体
育科技,2017,6(1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