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总1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重点实虚词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全优设计》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

”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媒体
课时
共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五、探究赏析
㈠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课堂小练习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 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 C.请以战喻 •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 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明确: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 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 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 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 靠您了。”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yè )兵 (2)涂( 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 无( wú,通毋 )失其时 (6) 谨庠( xiáng )序之教 (7) 颁( 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ì( 悌 )之义
2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肉
鼓:名—动 敲鼓 衣:名—动 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动 为王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6)谨庠序之教 (7)王无罪岁
树:名—动 种植 罪:名—动 归咎,归罪 谨:形—动 认真从事
罪 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3)分析文中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运用文本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子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其现实意义;(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理解文中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2)孟子观点的深度剖析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儒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性;(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文中的生僻词语,解释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孟子观点的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观点的合理性;(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阐述各自的观点;(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4. 深度剖析:(1)详细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2)分析孟子的治国理政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孟子观点;(2)强调孟子的治国理政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在其他篇章中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作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申之以孝悌( )

核心话题
文章分析
01
民不加多
02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民不加多
PART 02
翻译第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固定句式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4、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讨 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课件(2023)

《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课件(2023)

五课程思政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作为 十四亿的人口大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前 进的道路上更应该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稳妥应对现代化道路上的各种难题。
感谢聆听
喻:打比方、说明。 填然:拟声词,咚咚击鼓声。
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弃甲曳兵而走,或 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百步而后止,或五 曳(yè):拖着。
十步而后止。以五 十步笑百步,则何
兵:兵器。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如?”
或:有的人。
以:凭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 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 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凭着自己只 跑了五十步,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二)布置作业
1.课下翻译后四段 2.熟读课文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河内凶 (河,古代专指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3.请以战喻
(打比方,说明。)
4.填然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5.兵刃既接
(接触、交锋。)
6.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
7.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 8.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凭。)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3)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掌握;3. 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 孟子论辩艺术的分析;3. 文本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孟子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难点句子,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

6. 情感升华:总结孟子民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备课堂交流;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背诵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注释;2. 相关案例:古今中外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典型事例;3. 多媒体资源:孟子思想介绍、历史背景资料等;4. 网络资源:有关孟子民本思想的论述、论文等。

8高一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课件

8高一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课件

第六段
古代的学校
形→动, 认真从事
敬爱兄长
反复陈述 道理 通“斑” 背着、顶着东西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百姓
这样
表转折,却
名→动,为王,统一天下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 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 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 不曾有过的事。
除暴虐
天 下 之 民 至 焉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
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
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 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 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 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及写作特 点。
课文朗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农)
不入洿池(渔)
仁 政 七 条
以时入山林(林) 树之以桑(纺)
王 道 之 始
畜鸡豚狗彘(牧)
勿夺其时(农) 谨庠序,申孝悌(教)
王 道 之 成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读一读 1、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 )于河内
弃甲曳( yâ )兵 王好( hào )战 衣( yì )帛( bó )
数( cù )罟( ɡǔ )不入洿( wū )池 鸡豚( tú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2、自由朗读课文 申之以孝悌( tì ) 饿莩(piǎo )
在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他为什 么困惑?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移民、移粟
分 析 理 解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原因之一:时代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 五蠹》)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管子)
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后人把他与孔子合
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 亚圣 。著名的 (政治) 家 (思想) 家 (教育)
家。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
部著作。
文学常识:
1、《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与“五
经”(《诗》《书》《礼》《易》《春秋》)并称,是儒家的经典。 2、孟子与孟母三迁(先迁于坟,再迁于市,后迁于学) 3、《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 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兵:兵器。
走:逃跑。 以:凭借。 直:只是。
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 之多于邻国也。
•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代词。 • 无:通“毋”,译为 “不要” • 望:希望 于: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精品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精品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字、词、句,并积累二、学会把握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三、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并体会其论辩艺术【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句【教学难点】把握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位擅于论辩的智者——孟子二、理清文意,初识孟子的论辩艺术(体验)读课文,思考问题: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他向孟子请教了什么问题?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2.孟子有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明确:“请以战喻”。

巧设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无本质区别,都不是真正的仁政,进而分析“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施行仁政。

(生成)孟子的论辩艺术:•投其所好,便于诱导启发•巧设比喻,寄予深刻喻意三、(体验)自学1——4段,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质疑)哪些是“重点”字、词、句?教师点拨:1、请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请翻译下列句子(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生成)五大“重点”: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拓展)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抓得分点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技巧:抓得分点1、例子展示:翻译下列画线的句子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5分)明确: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疾速逃跑。

(得分点:直、溃、驰、走各1分,句意1分)2、练习巩固:请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

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2)曽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曽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为文言文断句做准备。
2、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学习身份带入,体会人物形象。
8分钟
3
练评结合环节
理清脉络,把握结构
1、提问:“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2、补充总结学生所答。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展示。
3、展示小组提问其他小组
4、书上记录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课前Leabharlann 三分钟课前演讲(孟子相关)
组织
指导
演讲
点评
记录积累
1、强化考纲规定的“表达观点和情感”部分
2、积累作文素材
3、锻炼表达能力。
3分钟
1
承接导入环节
考查孟子相关文化常识
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1、小组为单位展示
4、学生能运用本节课知识答出相关文常选择题。
二、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对写作背景的探究,引导学生体会说理技巧,培养学生思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能力:
通过利用古汉语字典,结合书下注释,读准字音,解释词义,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独立疏通文意的学习能力。
理由:高考考查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进而领悟文章中心意旨的能力。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6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在书上圈画本篇课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1.1.2 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1.1.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4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导入: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1.2.2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

1.2.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1.2.4 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1.2.5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2.1.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1.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1.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成果。

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2.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并理解文章。

2.2.3 重点分析: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2.2.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2.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反思自己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3.1.2 参考书籍:关于孟子和这篇文章的解读和评论。

3.1.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讨论。

3.2 教学材料3.2.1 复印机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文章和PPT。

3.2.2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做笔记和回答问题。

3.2.3 白板和标记笔: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表现。

4.1.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能力。

4.1.3 写作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2.2 自我反思: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

4.2.3 同行交流: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和意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郑开丹 3.17《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郑开丹 3.17《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 答案:1. 无 毋 不要 斑 4. 涂 途 道路
2. 无

3. 颁
翻译第三、四段
3翻译下列句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考察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4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 曰:“不可。 • 直:只是 • 耳:罢了,语气 直不百步耳, 助词 是亦走也。” • 是:这 • 曰:“王如 • 无:通“毋”, 译为“不要” 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 望:希望 • 于:比,介词 邻国也。
翻译第五段
• 不违农时,谷不 • 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 •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 • • 与鱼鳖不可胜食,材 •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 违:违背,耽误。 胜:尽,完。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池:池塘。 生:活着的人。 丧(sāng) :埋葬,办丧事。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 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 的政治主张。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西部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
翻译第二段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 以战喻。填然 鼓之,兵刃既 接,弃甲曳兵 而走,或百步 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 步,则何如?”
• • • • • • • • • • • 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填然:击鼓声。 鼓:击鼓,名→动。 之:音节助词。 曳(yè):拖着。 兵:兵器。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新县高中高二语文导学案(108)编写:黄小鹏审核:胡明时间:2016年5年姓名: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课本,积累文言知识2、课内素材链接,积累作文素材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直.不百步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涂.有饿莩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涂有饿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非我也,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猛烈的时期,他提出 “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 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 “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 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 与当时猛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 统治者所采用。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转接连词 却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不要
(2)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敲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答:比喻梁惠王的治国与邻国之君本质上没 有什么区分。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 重的区分
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并不完全等同于比喻修辞。 ●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可以增强语文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作为论证方法的比喻则是一种说理的手段,是为 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 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是 两类不同的事物,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 性原理,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➃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 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 了。”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 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回答问题: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设 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示对方。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事例来比喻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分析孟子关于君臣关系、仁政、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仁政思想。

2. 文本细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解析,重点词汇、句子解释。

3. 观点分析:孟子的君臣观、仁政观、教育观。

4. 课堂讨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孟子观点的认同与否。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文本解析、观点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观点。

2.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文章文本、相关图片、视频等。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

3. 纸质教材:提供《寡人之于国也》的纸质教材,方便学生学习和做笔记。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文本解析:逐段讲解文章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子。

3. 观点分析:分析孟子的君臣观、仁政观、教育观。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阅读和解析文章第一段。

2. 第二课时:阅读和解析文章第二段,分析孟子的君臣观。

3. 第三课时:阅读和解析文章第三段,分析孟子的仁政观。

4. 第四课时:阅读和解析文章第四段,分析孟子的教育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语文人教新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课件

语文人教新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课件
二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二国君应以保为职分14
失道者寡助。”
14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 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 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
梁惠王曰:“
24
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24呢
重点词语系统讲解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
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
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 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
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
建 立 学 说。
于终,究研心醉子孟
12
12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县邹山东今人(邹,轲名子孟 10
10
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吸引,于是决定 离开邹国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其 老师正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的徒弟。通 过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学生版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学生版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导学部分】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第一部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段)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
【探究部分】(A层)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
2.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介绍2. 文章主题和结构分析3.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4.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例子5. 学生讨论和思考题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回答问题3. 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4. 修辞分析: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解释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分享答案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 阅读理解法: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通过问题引导思考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抽象概念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2. 参考资料:有关文章背景和作者的资料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4. 学习材料:学生用书、练习册等3.2 教学材料准备1. 准备文章文本和参考资料,打印出来备用2. 准备教学工具,确保设备正常运行3. 准备学习材料,分发给学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问题回答和讨论分享来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通过思考题的回答和讨论来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学生合作和学习态度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合作和学习态度4.2 教学反馈2. 同伴反馈: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反馈,共同提高3.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阅读理解文章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1课时(40分钟)2. 第二课时:1课时(40分钟)3. 第三课时:1课时(40分钟)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深化6.1 教学拓展1.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国家和社会问题的文章,以拓展视野和深化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
年级班级姓名学习组长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

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
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7篇。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第四是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基础演练】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 )不入洿.( )池谨庠.()序之教
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 )
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2.字词解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探究一】
翻译下列句子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拓展阅读】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