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话或传真报告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 专业机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若不具备 网络直报条件,则以最快通讯方式报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至 指定专业机构代报。
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性非典型 2小时内报告。对于涉及10人以上人员伤
肺炎、肺炭疽,以及新发输入性疫情,应在 亡事件的不良医疗救援信息,作为救治专
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或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业技术机构要立即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门,并及时续报。
第十章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报告和处理
8.报告
项目
责任报告人和 报告单位 报告内容
传染病
执行职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其所在单位为 责任报告单位
主卡23项内容,带*为必填项目有12项(姓 名、有效证件号、性别、出生日期、病人属 于、现住址、人群分类、病例分类、发病日 期、诊断日期、填卡医生、填卡日期),报 告卡及相关资料应至少保存3年
பைடு நூலகம்
同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 涉及的地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 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 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 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报告程序与方 式
报告时限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进行直报;没有直报 条件的将报告卡及时报给属地代报机构,由 其进行代报;未及时报告的应随时补报,按 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 息报告卡》
• 首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患者及疑似病人 后,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通过电子病历、 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 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或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业技术机构要立即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门,并及时续报。
第十章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报告和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填写相关病历文书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和《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或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业技术机构要立即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门,并及时续报。
同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 涉及的地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 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 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 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报告程序与方 式
报告时限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进行直报;没有直报 条件的将报告卡及时报给属地代报机构,由 其进行代报;未及时报告的应随时补报,按 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
同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 涉及的地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 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 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 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报告程序与方 式
报告时限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进行直报;没有直报 条件的将报告卡及时报给属地代报机构,由 其进行代报;未及时报告的应随时补报,按 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
第十章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报告和处理
8.报告
项目
责任报告人和 报告单位 报告内容
传染病
执行职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其所在单位为 责任报告单位
主卡23项内容,带*为必填项目有12项(姓 名、有效证件号、性别、出生日期、病人属 于、现住址、人群分类、病例分类、发病日 期、诊断日期、填卡医生、填卡日期),报 告卡及相关资料应至少保存3年
误时,应由报告单位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 报告卡或抽取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 按报告时限要求在网络直报系统中完成订正。
• ②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疑似病例订正 为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成为另一种传染病
补(报包:括病对毒漏性肝报炎的各型传的染订正病,病如未例分和型肝突炎发订正公为共乙肝卫) 生应例事及,件时诊更断,新日应诊期断 可及日不时期更;新进而。行同一补病报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确诊病
电话或传真报告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 专业机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若不具备 网络直报条件,则以最快通讯方式报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至 指定专业机构代报。
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性非典型 2小时内报告。对于涉及10人以上人员伤
肺炎、肺炭疽,以及新发输入性疫情,应在 亡事件的不良医疗救援信息,作为救治专
电话或传真报告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 专业机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若不具备 网络直报条件,则以最快通讯方式报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至 指定专业机构代报。
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性非典型 2小时内报告。对于涉及10人以上人员伤
肺炎、肺炭疽,以及新发输入性疫情,应在 亡事件的不良医疗救援信息,作为救治专
第十章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报告和处理
8.报告
项目
责任报告人和 报告单位 报告内容
传染病
执行职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其所在单位为 责任报告单位
主卡23项内容,带*为必填项目有12项(姓 名、有效证件号、性别、出生日期、病人属 于、现住址、人群分类、病例分类、发病日 期、诊断日期、填卡医生、填卡日期),报 告卡及相关资料应至少保存3年
电话或传真报告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 专业机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若不具备 网络直报条件,则以最快通讯方式报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至 指定专业机构代报。
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性非典型 2小时内报告。对于涉及10人以上人员伤
肺炎、肺炭疽,以及新发输入性疫情,应在 亡事件的不良医疗救援信息,作为救治专
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或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业技术机构要立即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门,并及时续报。
订正报告和补报 订正报告: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 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 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 关• ①信病息例发报生告诊断卡变》更、等已进报告行传订染病正因。该病死亡,或填卡错
相关提示
• ①建立首诊医生责任制。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应对其所接诊患者的检查、 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院、病情告知等医疗工作负责到底。
• ②相关病历文书记录项目 • A、分诊记录。项目包括(12项):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人群分类、 现住址、发病日期、流行病学史、职业史、患者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 • B、门诊日志。项目包括(10项):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人群分类、 有效证件号、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 • C、入/出院登记。项目包括(11项):姓名、性别、年龄、人群分类、有效证 件号、现住址、入院日期、出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 • D、X线检查登记。项目包括(4项):开单科室/开单医师、患者姓名、检查结 果、检查日期。 • E、实验室检测检验登记。项目包括(4项):送检科室/送检医师、患者姓名、 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传染病报告卡相关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相关内容
第十章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报告和处理
8.报告
项目
责任报告人和 报告单位 报告内容
传染病
执行职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其所在单位为 责任报告单位
主卡23项内容,带*为必填项目有12项(姓 名、有效证件号、性别、出生日期、病人属 于、现住址、人群分类、病例分类、发病日 期、诊断日期、填卡医生、填卡日期),报 告卡及相关资料应至少保存3年
同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 涉及的地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 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 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 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报告程序与方 式
报告时限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进行直报;没有直报 条件的将报告卡及时报给属地代报机构,由 其进行代报;未及时报告的应随时补报,按 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
填写相关病历文书
• 医生接诊后,在尚未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 的机构,应规范填写分诊记录、门诊日志、入/出院 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 已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的机构,应由电子 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规范的分诊记录、门 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验检测和放射登记。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