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摘要:本文由介绍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概况入手,通过阐述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分析达尔富尔战争爆发的原因,得出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源是苏丹现行社会制度;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战——达尔富尔地区的黑人为了争取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拿起武器来反抗喀土穆政府。

虽然,达尔富尔地区正遭受着人道主义灾难,但笔者认为达尔富尔的现状并不像美国所言的那样是一场种族大屠杀,达尔富尔问题的升级将是苏丹内战的延续。

关键词:苏丹达尔富尔权力内战种族大屠杀
苏丹地处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按逆时针方向来看,分别与埃及、利比亚、乍得、中非、刚果、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9国接壤,地理位置特殊,属于中东与黑非洲的过度地带,种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用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来看,苏丹处在文明的断裂带上,北面是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明,南面是原始拜物教的黑非洲文明。

而且自1956年苏丹正式独立以来,国内战事连绵不绝,持续至今,所以该国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达尔富尔(Darfur)是位于苏丹西部的一个地区,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仅靠利比亚、乍得和中非共和国,占苏丹总面积的1/5。

达尔富尔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其北部和西部地区是撒哈拉沙漠的东南延伸地带,荒芜人烟的沙漠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8%;中部为达尔富尔高原台地和山地,其中迈拉火山(JabelMarrah)是当地水草最丰美、土地最肥沃、最富饶的地区;南部则多为河谷地形。

该地区的气候由北向南呈现出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也从北向南逐渐递增。

而且北部沙漠地带终年高温、干旱、少雨;中部山区的年降水量为100-300毫米不等;南部地区雨量相对充沛,年降水量约为400-800毫米。

这样的地理状况和气候特征,导致达尔富尔地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这就为日后当地居民争夺水土资源埋下了隐患。

1994年,喀土穆政府把该地区一分为三,由北向南依次为北达尔富尔省、西达尔富尔省和南达尔富尔省。

在北、西达尔富尔省的人口比例中,非洲黑人占多数,在南达尔富尔省的人口比例中,阿拉伯人占多数。

一、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
(一)部落纷争
达尔富尔地区总人口约为600万,其中约60%的居民是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其余大多是以游牧或半游牧为生的牧民。

富尔人(Fur)是达尔富尔地区最古老、最主要的原住民,其余主要黑人部落还有扎加瓦人(Zaghawa)和马萨利特人(Masalit)。

阿拉伯人主要是以游牧或半游牧为生,分布在该地区北部,而土著的非洲黑人主要是从事农业活动,居住在该地区的中部和南部。

进入20世纪70年代,达尔富尔地区发生干旱,北方本来就已经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现在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更无法承载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于是无法为了生存,来自该地
区北部甚至乍得等邻国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大批迁徙至达尔富尔中南部地区以寻找草场和水源,致使当地人口过度膨胀,从20年前的300万人增至目前的600万[1]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苏丹全境大部分地区遭受旱灾,达尔富尔等西部省份的情况尤其严重,预计有数千万人遭受饥饿。

这样阿拉伯移民与当地非洲黑人部落之间因争夺土地和水源而发生冲突的情况明显增多。

据当地学者统计,1968-1976年发生3起冲突,1976-1980年发生5起,1980年-1998年达到21起[2]。

在不断的部落冲突中,一方为了保护自己部落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不被他人掠夺,另一方为了寻找新的可以适合自己居住的家园就必然会抢占前者的地盘,这样各部落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民兵武装,以便在可能的冲突中抢得先机。

这样,到90年代,阿拉伯部落与富尔人、扎加瓦人和马萨利特人等黑人部落的矛盾不断加剧,起先为资源而起的争夺逐渐演变成部落之间的仇杀,双方均有大量伤亡,遂结下了生死怨恨。

(二)达尔富尔战争正式爆发
起先,富尔人等黑人原住民只是想用武力驱赶侵犯他们美丽家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以确保他们自己的生存权利。

后来黑人在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两个有组织的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运动(Sudan Liberation Movement,简称SLM)和正义与公平运动(Justice and Equality Movement,简称JEM)。

前者以富尔人为主体,后者以扎加瓦人为主体。

2003年2月,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el Fasher)被他们用武力攻陷,政府军的一名高级将领被俘,这起事件标志着战争的正式爆发。

然而,当时喀土穆政府正忙于与南部的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简称SPLA)签署和平协议,所以对达尔富尔叛军攻陷州府法希尔毫无心理准备。

事发后才紧急调兵遣将,匆忙应战,终因时间仓促、军力不足和对当地情况不熟等缘故,节节败退,威风扫地。

为了挽回军事进攻上的颓势,政府开始借助简加韦得(Janjaweed)武装与叛军作战。

“简加韦得”是对以游牧的阿拉伯人为主的被称为马拉希勒(Maraheel)派组织的一支民兵武装的称呼。

这个称谓是由三个阿拉伯语单词缩略而成,意为:“骑着马、手持GM3机关炮的妖魔”。

从20世纪80年代起,“简加韦得”一词已经在达尔富尔广泛流传,当时特指一些游手好闲者组成的武装,惯于分散作战且经验丰富,经常骚扰非洲黑人定居者,名声历来不好,往往是谁给钱就给谁卖命[3]。

二、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
(一)什么引发了战争?
达尔富尔地区之所以在2003年2月正式走上与苏丹政府为敌的武装道路,背后肯定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如果一一列举出来,可能有水土资源匮乏、部族冲突、宗教矛盾、地区被边缘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受南方内战影响等原因。

资源纷争?资源要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达尔富
尔地区资源日渐枯竭。

资源匮乏一般非人力可以控制。

当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资源争夺时,政府一般会出面来协调资源分配问题,这样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另外,在达尔富尔地区遭受资源匮乏威胁的是北方的阿拉伯游牧部落,他们为了生存迁移至南方水草丰裕之处,结果起来反对政府的却是非洲黑人部落,而不是阿拉伯游牧部落。

所以资源贫乏不足以解释黑人走上反对政府的武装道路。

种族认同?宗教矛盾?达尔富尔地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是穆斯林,不论是非洲黑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多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分属于不同的部族,彼此之间相互通婚,血统和身份不断发生着变化[4]。

在70年代旱灾发生之前,达尔富尔地区内的各部族基本都能和平共处,并没有相互对立。

达尔富尔是在资源争夺和暴力冲突中才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人与黑人的分野,遂形成了两派的对立。

但宗教信仰的分野是不明显的,没有资料表明:非洲黑人就一定信仰原是拜物教或基督教,而不是信仰伊斯兰教。

此外,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民族或种族的差别,宗教信仰的异质性不足以说明必然导致冲突或战争,关键看要是实行怎样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南方内战是指1983-2004年间,喀土穆政府与南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军之间展开的长达21年的内战。

达尔富尔战争爆发时正值政府与该组织的领导人戈让(Garang)商议和谈之时。

一直以来,在南方和谈进程中,达尔富尔始终被排除在外,并没有代表参加和谈[5]。

南方内战结束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与苏丹政府签署了最终协议:与国民议会(National Congress)组成联合政府共同执政;它的领导人出任国家第一副总统;南方苏丹拥有自己独立的司法体制,不需要信奉伊斯兰沙里亚教法[6]。

这些使达尔富尔黑人看到:只有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才能为自己谋得权力。

南方内战的样板坚定了他们武装反抗的信心,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但是南方的反叛并不能直接导致达尔富尔人的反叛,前者并不是引发后者的原因。

看来以上因素都是表象,那么达尔富尔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是地区被边缘化,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先看一下苏丹政府的现行制度。

(二)政府对达尔富尔地区的现行政策
政治方面,苏丹独立后,从首任总理伊斯梅尔·阿扎里(Ismail al-Azhari)到现任总统奥玛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 Hassan Ahmed al-Bashir),他们都是阿拉伯人。

喀土穆政府对自70年代以来在达尔富尔地区发生的部族摩擦听之任之,没有施行有效的管理,遂使达尔富尔冲突愈演愈烈。

1989-2003年,在南达尔富尔省地方政府的61个职位中,有41个给了阿拉伯人[7]。

非洲黑人不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处于无权的地位。

经济方面,苏丹一直把投资项目和发展计划集中在青、白尼罗河流域内的中央地区而忽视了国家其余地方的发展。

国家财政支出基本上都放在了杰济拉(Gezira)棉花开垦项目上。

致使其余地区的经济、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远远落后于中央地区,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除此之外,南达尔富尔省的石油
收入也都由喀土穆政府控制,地方无权干预。

文化方面,尼迈里政权于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沙里亚教法,要求所有的居民都要遵从此法,对违反者实行严厉地惩罚。

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推行阿拉伯化政策,认为阿拉伯文化是文明的象征,非洲文化应保留阿拉伯文化的宝贵遗产,而且在身份等级中,阿拉伯人也优于非洲黑人[8]。

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

(三)问题的根源
由以上可知:黑人在种族上劣于阿拉伯人,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在喀土穆政府的心目中,中央地区的发展要优先于边远地区,中央地区的地位也明显高于边远地区。

达尔富尔地区就处在西部的边缘地区,当地的黑人之所以武装起来反抗政府,就是因为喀土穆政权所实行的现行社会制度,导致黑人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没有平等的权利,更没有应有的权力。

这恐怕才是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源。

南方的内战更让他们明白——只有斗争才有希望,只有斗争才能获得权力。

苏丹解放运动(SLM)和苏丹公正与平等运动(JEM)惟恐任何新组建的国家政府把注意力都放在苏丹南部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上而忽视达尔富尔地区。

于是达尔富尔地区的黑人向现行制度发起挑战:苏丹解放运动喊出“解放达尔富尔”的口号,指责苏丹政府不重视达尔富尔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在中央权力机构中排斥富尔部族的官员,呼吁在达尔富尔地区实现更广泛的自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苏丹;正义与平等组织主张政教分离,呼吁建立民主世俗的新苏丹。

显然,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就是权力之争,是为了给达尔富尔地区的黑人谋得更多的权力,谋得更平等的权利。

三、达尔富尔问题的性质
(一)种族大屠杀?
2004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把达尔富尔地区的状况定义为种族大屠杀。

接着9月初,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也使用了种族大屠杀这一字眼,几周后,布什总统在对联合国的讲话中也照办了这一用语。

要界定一种行为是否是种族屠杀行为,就必须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意图,其二是行为。

我们必须要确定施暴者的行为是否是在民族、部族、种族或宗教的背景下,怀着对人类整体或部分进行蓄意破坏的目的或目标而实施的。

世界种族屠杀大会把以下具体的行为视为种族屠杀行为:例如,屠杀某些团体的成员或者破坏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生命支柱,而且实施这些行为时必须怀有种族灭绝的意图[9]。

喀土穆政府和“简加韦得”武装运用了残酷的手段来打击达尔富尔地区的民族团体,包括使用定点清除、全面洗劫、火伤村庄和粮食库以及污染水源等战术。

再加上反政府武装人员和‘简加韦得’都是民兵,在军事行动中很难区分普通平
民和武装人员。

因此,‘简加韦得’武装在收复失地后,通常将整个村庄烧成一片焦土,以图一劳永逸。

另外,‘简加韦得’武装非正规军的野性也在战争中也毕露无遗,他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且手段残忍,致使达尔富尔战事酿成了一场新世纪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10]。

之所以这样,政府只是想用残酷的手段打压叛军,迫使他们在高压政策下放下武器,重新回到与政府修好的道路上来,也可以警示那些可能会走上反政府道路的组织,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非洲黑人,进行种族屠杀。

所以笔者认为,达尔富尔问题非种族大屠杀问题,根据前面种族大屠杀的定义,它不符合主观意图项。

美国之所以把达尔富尔定义为种族大屠杀,并不是出于对该地区实际状况的科学判断,而是另有其它政治上的考虑。

(二)内战?
苏丹独立后国内战事不断:1956-1972年,南方安那亚那(Anya Nya)叛乱;1983-2004年,南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叛乱;2003-至今,达尔富尔地区叛乱;前两者的叛乱现在已被定性为内战,那么后者的叛乱就不是内战吗?随着达尔富尔问题的再次升级、冲突或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该问题在时间上的延续,后者自然就会演变成为苏丹的又一场内战,只是内战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发生了变化而已。

为什么苏丹自独立以来就一直战事不断?除了上面提到的南方内战和达尔富尔地区的战事之外,20世纪80年代末期,南科尔多瓦省、西科尔多瓦省和青尼罗河省也爆发了叛乱;90年代苏丹东部地区也发生叛乱。

这些叛乱的共同点都是:地处被边缘化的地区,他们都一致要求在苏丹联邦中分享权力。

如果苏丹政府不从现行社会制度上查找原因,那么达尔富尔问题也仅仅只是一个逗号,一个插曲,成就苏丹的国内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苏丹
苏丹共和国。

是非洲东北部历史悠久的国家。

“苏丹”一词源于阿拉伯文,意为“黑人的土地”。

原为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对撒哈拉沙漠以南大片草原的称谓。

后专指今苏丹共和国的领土。

苏丹面积为2505813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人口2350万(1985),北纬11度以北地区居住着阿拉伯化的苏丹人,操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以南地区主要居住着希卢克人、丁卡人和阿赞德人,他们使用本族语言,信仰原始宗教或基督教。

首都喀土穆。

古代苏丹(公元650年以前)
尼罗河第1~6瀑布之间的地区,古称努比亚。

公元前第5千纪末,这里已有居民。

埃及早王朝时期(公元前3100~前2686),第2瀑布以南出现库施国家。

埃及第一王朝法老哲尔曾立碑记载他对努比亚的征服,第4王朝法
老斯奈夫鲁在这里掠获7000俘虏和20万头牛羊。

公元前8世纪,以纳帕塔为首都的库施王国在努比亚崛起。

库施王皮安基(约公元前751~前716在位)曾征服埃及,其弟沙巴卡建立埃及第25王朝。

库施王退出埃及后不久,将首都南迁至第6瀑布以北的麦罗埃公元前3~公元2世纪麦罗埃的冶铁技术成为非洲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50年,阿克苏姆王国国王埃扎纳毁麦罗埃城。

库施灭亡。

阿拉伯人进入苏丹(651~1820)
639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

651年,埃及开始侵入努比亚。

此时,努比亚存在着三个基督教王国:北部是以法拉斯为首都的瑙巴提亚国,中部是以栋古拉为首都的穆库拉国,南部是阿尔瓦国,首都索巴。

三国联合抗击埃及侵袭达700年之久。

13世纪,埃及以武力袭击南方。

1276年穆库拉国亡,阿尔瓦亦渐趋衰落。

大批阿拉伯部落经埃及、红海移居努比亚,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也随之流传。

到15世纪,今苏丹北部已被阿拉伯化。

1504年,游牧于杰济拉及其以东地区的丰吉人,在首领奥马尔·冬卡率领下,灭阿尔瓦国,建立了丰吉苏丹国,设首都于森那尔,北部边境远达尼罗河第3瀑布。

王国实行封建分封制。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每当农耕季节到来,国家举行盛大仪式,苏丹亲自参加,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对外贸易也较发达。

以首都为中心,商路北通埃及、东达贡德尔和苏阿金港,并由此经红海至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

1762年,大臣们以武力废黜苏丹,另立傀儡,丰吉王国从此日趋衰落。

与丰吉王国并存的是西部的富尔苏丹国,首都法希尔。

居民从事畜牧、农耕,使用奴隶劳动。

冶铁业发达。

所制铁器远销其西的瓦达伊及其东的丰吉等国另外,这里还通过“四十日路”与埃及有贸易往来。

土耳其和埃及统治下的苏丹(1821~1881)
名义上臣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1805~1848在任)穆罕默德·阿里控制埃及后,于1821年派兵先后征服苏丹尼罗河沿岸各部落,6月,丰吉苏丹巴迪四世出降。

同年4月,另一支埃军攻占科尔多凡。

苏丹大部分地区沦于土耳其和埃及统治之下。

1824~1825年,埃及驻苏丹军总司令乌斯曼贝伊在青、白尼罗河汇合处,建立了喀土穆城,作为苏丹首府。

1874年,埃及灭富尔苏丹国,统一了整个苏丹。

19世纪40年代,白尼罗河上游开始通航。

欧洲探险家、商人、传教士蜂拥而至,沿岸抢劫奴隶、搜刮象牙。

60年代,埃及统治者为了继续向苏丹南部扩张,并镇压西南部人民的反抗,以禁止掠夺、买卖奴隶为借口,用武力强行占领苏丹南部地区。

70年代英国殖民者S.W.贝克和C.G.戈登等在苏丹进行野蛮征服,并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运动。

马赫迪起义和马赫迪派国家(1881~1898)
1881年,穆罕默德·阿赫迈德·伊本·赛义德·阿卜达拉在白尼罗河的阿巴岛上,自称马赫迪(伊斯兰教徒期待的救世主),领导苏丹人民开始了推翻英、埃统治的武装起义,提出“推翻异教徒”、“不交一文税”的口号。

1883年1月,起义队伍占领科尔多凡首府欧邦依德,同年,消灭前来镇压的英国将军W.希克斯指挥的军队。

1885年占领首府喀土穆,击毙英政府派来瓦解起义的总督戈登,建立以恩图曼为中心的全国性政权。

在马赫迪之下设三大哈里发(继承人之意)分别执掌一定数量的军队和权力。

中央政府还设有管理财政的金库总管和执行伊斯兰法的大法官马赫迪政府还发行货币,以推进经济发展。

1885年6月,马赫迪突然逝世。

哈里发阿卜杜拉继任。

由于连年对外战争以及1889~1890年的饥荒、时疫,加之行政、税收等制度基本上沿袭土埃统治时的旧例而失去人民的支持,国家的实力逐渐削弱。

1896~1898年,英埃军队向马赫迪派国家大举进攻1896年占领栋古拉,1898年9月2日在恩图曼以北6英里的卡拉里击败马赫迪军队,阿卜杜拉败走科尔多凡,次年战死马赫迪国家灭亡(见马赫迪起义)
英埃共管时期(1899~1955)
1899年1月19日,英埃签署协定,规定两国共管苏丹苏丹总督必须“根据英国女王陛下政府之推荐”和“同意”,埃王才得加以任免。

但事实上,共管时期9名总督都是英国人,而且在1924~1936年,埃及完全被排除在管理苏丹之外。

为了长期控制苏丹,英国殖民者施行分而治之的故伎,宣布南方为“封闭区”,禁止南方人离境和北方人进入,并在南方推行基督教和英语,扩大与北方居民的差别。

这种殖民政策为以后的南北纠纷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丹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兴起,1921年青年军官阿里·阿卜德·拉蒂夫建立苏丹统一部落协会,主张民族独立。

他还组织白旗联盟,要求驱逐英国,实现尼罗河统一,但被镇压,埃及军政人员也被逐出苏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1942年,苏丹民族主义组织毕业生代表大会向政府提交备忘录,要求战后自决。

此后,民族主义政党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1943年成立的、以伊斯梅尔·阿扎里为首的兄弟党,1945年成立的以阿卜德·拉赫曼·马赫迪为首的国民党。

前者以哈特米亚教派为支柱,主张与埃及联合,实行“尼罗河流域统一”;后者以马赫迪派为依托,提出“苏丹是苏丹人的”,目标是摆脱英埃统治,实现独立。

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压力下,英国殖民当局于1944年成立北苏丹咨询委员会,1947年又成立立法会议和行政委员会,但总督权力却凌驾于二者之上,引起苏丹多数政党、团体的反对,一些大城市发生抗议示威,要求独立然而英国利用苏丹两大政党教派间的矛盾,使独立运动又一次受阻。

1952年7月,埃及发生革命(见埃及七月革命),埃、苏关系发生新变化
埃及革命政府宣布支持苏丹自决1953年2月,在苏丹人民民族解放斗争高涨的形势下,英国被迫同意苏丹由自治走向独立。

1954年1月苏丹自治政府成立,1955年11月英埃军队撤出苏丹,1956年1月1日苏丹宣布独立。

独立后的苏丹(1956~)
苏丹共和国独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独立、发展经济的措施。

1958年11月17日,苏丹军队总司令易卜拉欣·阿布德将军举行政变,推翻议会制度,建立由军官组成的最高军事委员会进行统治。

军政府在发展国家经济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以武力镇压南方游击队以及向南方推行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的同化政策,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1962年10月,南方学校普遍罢课,大量居民逃往边境地区。

1964年10月,喀土穆大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指责政府对南方的政策,阿布德政府被迫辞职。

1965~1969年,南北双方曾组织联合政府,但由于派别争端,无力解决苏丹的经济、社会及法制等问题。

1969年5月25日,以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为首的青年军官夺取了政权。

尼迈里执政后,宣布其他政党为非法,组织了国内唯一的政党-苏丹社会主义联盟。

1972年3月,政府与南方代表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协定,规定南方三省成立地方政府,实行区域自治,拥有宗教信仰及使用语言的自由,但其武装力量则统一于苏丹军队。

从而结束了延续达17年之久的内战。

苏丹政府还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鼓励国内外投资。

1970年将一切商业银行国有化,大力发展农业,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棉花产量、出口量增加,粮食基本自给。

轻工业及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

1985年4月,国防部长兼武装部队司令达哈卜领导武装部队推翻尼迈里政权,组成过渡军事委员会。

1986年4月,经选举产生新的立宪会议5月6日,选举阿卜杜勒·马吉德·哈利勒为议长。

对外关系上,苏丹努力维护阿拉伯各国间的友好团结,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苏丹,文明断裂带上的大国
“苏丹:大国家,大问题”,英国广播公司曾以这样两个“大”来形容苏丹。

拥有25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苏丹是非洲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

因为达尔富尔,苏丹几乎成为西方媒体报道最多的非洲国家。

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于上月24日凌晨抵达苏丹首都喀土穆,开始他就任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以来的第四次苏丹之行。

苏丹一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濒临红海镇守北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