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间操转型路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3
作者简介:
才青(1992—),女,蒙古族,新疆库尔勒人,新疆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中小学课间操转型路径探析
才青 龙震 李亚 新疆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
摘要:本文选择《中小学课间操转型路径探析》作为研究课题,以重庆南开中学、北京崇文小学、新疆玛纳斯县五小、临猗县西关小学、四川广元中学为列,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中小学由广播体操到现在的流行元素的加入进行研究,探析课间操的功能及对学生的影响及课间操发展的正向、负向变化。
同时预测课间操的转型路径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课间操;转型路径
课间操的作用是通过学生全方面锻炼,使学生的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缓解大脑疲劳,提高保持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
它不仅是中小学学生主要锻炼的方式,还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窗口。
但是在千篇一律的大众课间操施行中,学生出现了应付态度,甚至认为做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
课间操没有过多的变化和吸引性。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完成动作。
而不是锻炼身体。
目的性发生变化,自然达到的效果不同。
面对这种情况。
重庆南开中学、北京崇文小学、四川的广元中学都进入了转型道路,改变了千篇一律的课间操,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中小学都进入了课间操转型路径,展现着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流行因素。
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传统课间操及其功能
(一)课间操及其起源
课间操在各大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反映着一所学校甚至区域的体育文化。
既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纪、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反映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间操一般是在上午第二节课与下午第二节课进行,时间在15~30分钟之间,具有全员性、课程性、规律性。
课间操是唯一全校出动的大型体育活动,在广播操的指引和音乐的伴奏下,按一定的动作和节奏,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得到全身性的放松,矫正身姿。
大脑得到放松。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中国第一套广播操是1951年11月24日颁布的,这一天,由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九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推行广播操活动的通知》。
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
广播操一经推出,便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小学均将广播操大力推行。
成为中小学第二节课下共同锻炼放松的课间操。
(二)课间操的功能及其教育意义
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教育部“阳光体育活动”倡导“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以保证学生每个工作日一小时锻炼时间,大课间是属于体育活动。
即学校统一要求、统一管理。
课间广播体操是我国普及面最广的,参与人数最多的并
形成了传统的群众性体育项目。
课间操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校的学生进行统。
一规划的动作展示及转向合作。
学生在音乐伴奏响起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在统一时间集合,一致节拍一致的动作团结一致的精神,并在学校评比优秀班级体制度的情况,形成了竞争合作双赢的精神。
课间操带来的不仅是全身心的放松,并在快乐中学习。
使学生用更好的精神面貌进入到下堂课的学习中。
课间操并不是一味的使学生例行公事、完成任务。
更多的是在课间操期间通过广播操及游戏,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协调性。
使学生从广播操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并在健康基础上培养学生开朗健康向上的性格。
充分的缓解学生的压力。
二、课间操的发展及其转变
(一)课间操发展的正向变化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老一套的广播操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天天重复相同的动作,出现了学生不愿意认真做,甚至乱做的现象。
而有些学校则跟紧了时代的步伐进行课间操改革。
重庆南开中学就在《cake by the ocean》响起时迅速跑到操场,全场随着音乐跳起了酷炫的街舞,动感十足。
并且重庆南开中学每个学期课间操的形式都不一样。
音乐不同节奏感不同,给学生带来的肢体感觉不同。
自然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北京的崇文小学用骑马舞取代了课间操,新疆玛纳斯县五小用啦啦操代替了课间操,不但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改变性、并具有调动性。
在达到学生运动负荷的情况下。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且简单易学,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各年级用不同的色彩花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区别性。
重庆一中宁召老师的课间操也是非常有特色,跟紧时代的脚步,不断的变化,使学生对课间操有了一定的期待。
临猗县西关小学校长领舞鬼步并选拔出全校精英学生展示,并在互联网抖音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带给了学生一定的荣誉性,并充分调动学校整体氛围。
学校整体以跳好课间操为荣。
做到了意识上真正的重视,进而带动了学校课间操整体氛围。
并带动了整个县城课间操氛围。
时代的变化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效益,同时也是流行元素和时代元素的融合。
学生不再满足简单的一动一式,枯燥的音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
乐。
课间操的变化使学生对课间操充满了期待,不同风格的课间操使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及兴趣。
在课间操培养着他们的兴趣爱好。
刺激着他们的大脑,使他们爱学习,并爱上体育。
(二)课间操转型过程中的负向变化
传统课间操教学大纲过死、过细。
没有延展性和创新。
传统的课间操不再受到学生们的认可,大多数学校都在转变思路追紧时代转型课间操,但不是每个学校都成功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也不是每个学校都认为有必要在课间操转型。
课间操转型是在新时代带领下的产物。
同时新时代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非常紧张,就出现了时间被随意占用,学校领导不重视与体育教师对大课间时间安排不重视、形式单一的现象。
有的学校在课间操转型过程中形式单一,改革时加入了流行元素,但是没有及时更换,一年四季都是一套广播操,并且没有跟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改编,小学的课间操改编就有一定的难度,年龄差距太大,接受能力有限,这时就需要领导与体育老师的配合,有的学校则没有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改变,北方的冬季就变成了枯燥的跑圈,或者是直接取消课间操。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
三、课间操的转型路径及其展望
(一)根据学生阶段特点,进行趣味性创编
课间操的创编不仅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年龄范围不同在课间操上的创编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的。
据调查。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主要都是集中在6~12岁,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逆反阶段,而高中生的阶段处于无兴趣阶段,这时各个阶段教学的体育老师则要根据自己所面对学生特点进行改编。
小学阶段是学生差异最大的阶段,因此,在创编中应考虑学生兴趣,及音乐的选择、运动强度等特点并与学生活泼好动等特点有机结合,应选择一些富有节奏感、可爱、简单安全的动作。
而中学阶段就要与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创编,在课间操要多加入个性、新颖、充满活力的元素,并且要不停的加入不同的元素,比如:篮球操、街舞、鬼步。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在动作的创编上要多具有舒展放松、缓解疲劳、调节情绪,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刺激支配运动中枢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让支配学习思维细胞更好的休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继续引入创新,坚持形式的多样化
课间操应继续不断的创新,并坚持形式的多样化,各学校的课间操在不断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但是却忽略最重要的点,是坚持课间操形式的多样化,课间操15~30分钟可以在广播体操环节进行串舞前一分钟可以是鬼步,后一分钟可以是民族舞。
始终坚持多样化,使学生不但积极做广播体操,同时在广播体操中学到更多,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及爱好的衍生。
(三)结合地方体育文化特色进行“特色课间计划”
课间操不但可以追随社会的脚步不断的吸取新的流行元素,同时也可以根据地方区域特色创编,比如:新疆就是多民族区域的地方,在课间操则可以实施民族舞做为课间广播体操,维吾尔族舞蹈、蒙古舞蹈、哈撒克族舞蹈,同时在新疆的少数民族酷爱足球,可以将足球文化加入课间操,不但使课间操更加具有特色,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加入足球运动中。
云南可以加入彝族舞蹈,贵州可以加入水族、土族舞蹈。
西藏则加入藏族舞蹈。
不同的地域体育文化是各具特色的,各地域还具有不同的民族体育竞赛项目,这些竞赛项目我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逐渐的加入课间操中,这不但是课间操的创新,同时体现着各学校不同的校风。
四、结论
(1)课间操是学校全体集体学生出动的,而学生对课间操的喜爱程度是影响课间操质量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急速的发展,学校也跟上了社会的步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创编了符合学生的鬼步、啦啦操、街舞的课间操,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老师随意占用时间、校领导对课间操的不重视,一年四季一套操,不创新、不改变,学生年级差异太大造成动作过于简单、过于复杂。
并且受气候影响太大,这些都是导致课间操学生不愿做、不愿接受的主要原因。
(3)课间操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改编创新,同时应坚持课间操形式多样化、并根据地方特色进行改编,加入新鲜血液到课间操中,使课间操丰富多彩,未来的课间操不只是学生的娱乐活动,更是学生缓解压力、锻炼身体的运动处方。
参考文献
[1]宋婉菊.小学不同课间操动作编排及运动强度的比较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2]徐弋锐.体育舞蹈在中小学课间操中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04):141–142+144.
[3]王丹丹.北京市房山区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7.
[4]张晗.趣味“恰恰舞”课间操提升小学生运动愉悦感的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0.
[5]宋婉菊.小学不同课间操动作编排及运动强度的比较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6]何青兰.羌族沙朗舞引入茂县中学课间操的可行性分析[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0.
[7]徐弋锐.体育舞蹈在中小学课间操中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04):141–142+144.
[8]王胜男.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8.
[9]王丹丹.北京市房山区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7.
[10]张艳萍.小学大课间室内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7.
[11]陈攀攀.藏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6.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