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外国文学史00540主观题整理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00540主观题整理笔记
※西方文学卷※第一章古代文学
A★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①古希腊文学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
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③种类繁多,具有开创性。
B★希腊神话的特点:
①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人同形同性;
②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③艺术表现上,希腊神话想象丰富,内容生动,故事优美。
C★★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①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希腊英雄阿喀琉斯是最具鲜明个性的形象。
他的性格是立体多元的,集勇敢、义气、暴躁、凶狠、善良、诚挚于一身……奥德修斯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的形象,一个英勇顽强、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美女的诱惑也动摇不了他对妻子的感情,但他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的个人意识的觉醒);
②结构紧凑、安排巧妙(《伊利昂纪》围绕着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来组织材料;《奥德修纪》几条线索时有交错,线条清晰,情节复杂,矛盾集中);
③语言流畅自然、优美动听,比喻生动形象。
D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史诗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证明罗马人是神的后裔,颂扬了帝国的神圣和先王建国的艰辛,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艺术特色:①作为第一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尽管在某些方面与荷马史诗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整体布局和结构安排上的模仿,大量的比喻、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等,但就本质而言,《埃》更像是一首民族史诗,有着成熟的思想和更沉重的历史感;②史诗塑造了埃涅阿斯这一民族英雄和理想君王的美好形象;③史诗具有乐观勇武、严肃而哀婉的艺术风格,音律谨严,语言简练,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成就。
E★简述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
①埃斯库罗斯深信命运的存在与不可抗拒,他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物,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他笔下的命运通常都站在正义事业一边,带有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的性质);
②索福克勒斯也相信命运,但他认为命运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但命运有时是不尽合理的,甚至是邪恶的。
他强调人应该向不合理的命运提出抗议,进行斗争,以表现坚强意志在精神上的胜利);
③欧里庇得斯对命运的存在表示怀疑,而具也不再相信命运(他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强调普通人应该而且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第二章中古文学(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世纪)
A中古文学的突出特征(和价值):宗教色彩、民间文学色彩(这些民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文化精神,肯定现世生活,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和开创性(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象征、寓意、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动物故事等流行一时)。
B【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
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它大多是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市民的审美情趣,强调“机智”和“乐观”;其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
C★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
①《神曲》的宗教性。
从结构框架上看,《神曲》的结构框架的原则就是基督教传统象征式的;从作品的思想观念上看,《神曲》也传达着基督教的宗教意识(他让象征理性的维吉尔引导自己游历地狱与炼狱,而让象征爱的贝雅特丽齐引导自己游历天堂,同时又将上帝看做是爱的精神之源。
他认为理性只能使人辨别真善美,认识假恶丑,而人的提升与超越,必须依靠爱与信仰);
②《神曲》的人学内涵。
但丁笔下的上帝,是一个为了人的存在,是一个造福于人的存在。
或
者说,他笔下的“上帝”就是但丁自己,而且这个“上帝”在代表了基督教的爱与信仰的同时,又代表了人间的爱与正义:《神曲》的人学内涵还表现在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即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身上。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但丁对知识与爱的推崇,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对个体人格的肯定,对主体性的高扬,也是但丁区别于基督教诗人的重要标志。
D★但丁《神曲》的艺术成就:
①构思严谨,结构完整(全书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有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每章篇幅大致相等,结构匀称);
②象征手法:
③虚构与写实结合(《神曲》的内容本来是虚构的。
但是一方面,但丁非常强调细节描写;另一方面,作品涉及了当时最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故事素材和人物形象大多来自于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④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⑤俗语写作(用意大利俗语写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成熟做出突出贡献)。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A★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内容:
①以人反对神,宣扬人性反对神性神权;
②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③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④主张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B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巨人传》塑造了以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为代表的三代巨人形象,尤其是通过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的形象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思想(巨人形体的高大象征着人的伟大,以此反对宗教神学关于人是渺小的、屈从于上帝的生命的思想。
三个巨人食量过人,纵情享乐、百无禁忌,体现了人追求肉体感官幸福、快乐,看重今生的崭新的人生观)。
巨人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①卡冈都亚爱好和平,爱护民众;他还表现了对宗教权威的蔑视;②庞大固埃对世界充满好奇,努力探索各种奥秘,他游历各地,探寻真理;③经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知识渊博、充满智慧。
C★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①在创作手法上,作品巧妙运用讽刺艺术,采取对比、夸张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②作者利用骑士小说的模式,进行了巧妙的替换,将骑士小说的训诫改造成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③在欧洲近代小说中,《堂吉诃德》首次塑造了人物典型。
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形象分析: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患“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这就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喜剧与悲剧的双重因素(原因)。
①堂吉诃德身上具有许多喜剧人物的因素(他荒唐自信,盲目模仿骑士小说中的骑士行为);
②堂吉诃德又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人物(他行侠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社会的罪恶,为被压迫者伸张正义。
他的荒唐行为中又体现了不怕牺牲的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在他的滑稽可笑中隐含着崇高和伟大。
然而,他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行为并不被世人所理解,具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③堂吉诃德还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直接传播者(他反对封建贵族的门第观念;他看重自由、热爱自由;他反对压迫、主张平等。
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E★桑丘•潘沙形象分析:桑丘•潘沙是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互为补充的形象,他们主仆二人无论是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①桑丘讲求实际,神智有些目光短浅,狭隘自私;②但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弱点逐渐消失,相反,西班牙农民的机智,善良和乐观精神却在他身上绽放出光彩;③他语言生动丰富,对现实有正确的判断力,对友谊十分忠诚。
在跟随堂吉诃德游侠的过程中,他的眼界不断扩大,思想性格也在发生着变化。
虽然他和堂吉诃德的出身,性格差别巨大,但他们从不同侧面代表了人类所具有的善良正义的思想感情。
F★★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极好地诠释了作品的基本主题:
①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他曾经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青年王子,对天地万物,人和社会都寄予美好的希翼;
②可是,严酷、丑恶的现实打破了他昔日的梦幻,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破灭了;
③作为一个理想破灭的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势力之间力量的悬殊,他的复仇以及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④哈姆莱特还是一个深沉的思想家,他的延宕实际上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
哈姆莱特对人性的深沉思考,也成为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一个开端。
G★★《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上,《哈姆莱特》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①在结构方面,《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莎剧情节一般都是多层次多线索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推进,不仅有巨大的包容性,而且也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段);
③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还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
④在语言上,莎士比亚表现出大师的风范(他将无韵诗体与散文、有韵的诗句、抒情歌谣等融为一体,丰富多彩,生动传神)。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A★★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①在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②古典主义文学表现为对理性的绝对遵从;
③古典主义文学模仿古人、重视创作规则(如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原则)。
B莫里哀戏剧《伪君子》的主题:
①《伪君子》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作品。
剧作通过塑造伪装成虔诚教士的天主教徒的恶人答丢夫的形象,暴露了法国天主教会和贵族社会成员的伪善面目,充分揭示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②《伪君子》还揭示了骗子共同的欺骗手段,即掌握人们内心最希望得到的东西,满足人最强烈的欲望,从而达到目的。
《伪君子》具有深远的警醒世人的意义。
C★★莫里哀戏剧《伪君子》中答丢夫形象分析:
答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伪善的化身,集中体现了伪善的恶习,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①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
②答丢夫作为伪善者的丑恶嘴脸是通过他“贪食、贪财、贪色”的行径暴露出来的;
③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D莫里哀戏剧《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①基本符合古典主义的要求(戏剧结构严谨、矛盾冲突集中尖锐;开场独特);
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典主义喜剧的严格界限,已经带有明显的悲剧意味(指明了伪善对人们的危害)。
③吸收了各种民间戏剧、笑剧、闹剧、风俗喜剧、传奇喜剧等手法,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使喜剧突破了古典喜剧的模式,走向近代喜剧。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A英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①鲜明地拥护民主和自由,把文学作品作为启蒙的工具;
②取材于日常生活,市民阶层出身的人物更多地成为主人公;
③在小说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B【“狂飙突进”运动】:德国18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代表作品有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阴谋与爱情》等。
青年作家们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在领袖赫尔德的带领下,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
C★浮士德和靡菲斯托的辩证关系:
①歌德对浮士德形象的描写,是以浮士德与靡菲斯托的辨证关系为基础的:
②浮士德不断地寻求真、善、美,体现了肯定的精神;靡菲斯托则只是想诱惑,体现了否定的精神,是恶的代表;③但对于浮士德来说,靡菲斯托的恶在客观上却起着引导浮士德最终找到人生真谛的作用,促成了浮士德的向善。
D★★歌德《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精神】:
《浮土德》通过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即知识悲剧、生活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的追求,集中展示了浮士德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既受生命本能欲望的驱使,沉迷于对名利、权势、地位和女人等现实欲望的追求,又能摆脱诱惑,勇于超越自我,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①浮士德形象表现出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两重性特征,实质也是人类自身复杂性的体现,可见,浮士德首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
②但是,浮士德在赌赛中取胜,以及灵魂的得救,主要是由于他不竭奋斗的精神。
【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是所谓的浮土德精神(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应该“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可见,浮士德又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探索者形象;
③歌德对浮士德人生经历的描写,实际上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至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历史的概括,因而,浮士德又是处在上升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形象的概括。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A★★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最本质的特征。
主要成就是诗歌);
②推崇想象力;
③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④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⑤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
B【拜伦式英雄】: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其组诗《东方叙事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高傲、孤独、倔强,个性独特,蔑视文明,反抗现存社会制度,敢于和罪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拜伦通过这类人物,表示自己对社会绝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C拜伦《唐璜》的人物形象:①诗作的同名主人唐璜是18世纪末的一个天真、善良、勇敢、热情,热爱自由,厌恶虚伪的贵族青年;②他顺从人的自然本性而生活,不愿同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极力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③他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则是玩世不恭、任性放纵、意志薄弱,随波逐流,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带有这一形象原始性格的痕迹;④这是一个在生活的磨炼中不断发展成熟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在他身上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
D★★拜伦《唐璜》的艺术特色:
①《唐璜》最突出的特点是辛辣的讽刺;
②富于浪漫传奇色彩;
③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④采用了兼叙兼议的表现手法;
⑤《唐璜》还在格律、诗歌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它是英国诗歌史上运用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的诗篇(语言明白而晓畅,简约而具体;诗句变化灵活,轻快自然)。
E【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提出艺术上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相结合的美学原则。
F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哈尔达、加西莫多的人物形象:
①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封建制度下无辜遭受侮辱迫害的下层妇女形象和人性美的化身。
她身处社会底层,但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反抗性格。
在她身上,外貌的美和心灵的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成为美的化身。
②加西莫多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低贱者”的代表。
他外貌极丑但心灵美好,性格善良,坚强勇敢,富有牺牲精神。
他默默地爱着爱斯梅哈尔达,直至随她一同死去。
在这一人物身上,作者刻意渲染了爱的感化力量和作用。
G★★雨果《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创作特点。
①运用“美丑对照原则”进行创作(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了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
对照艺术在《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体现在情节、场景对照与人物形象对照两个方面:小说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对比以及对爱情的态度构成对比表现出来。
如加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等……从而体现作者自己的爱情观点和美学思想);
②恢宏的史诗性质;
③曲折离奇、跌宕引人的情节(小说充分运用夸张、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
④精彩的心理描写;
⑤善于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庄重神奇、动人心魄,仿佛是富有灵性的活物(小说在景物描写中还往往穿插激越的议论,加深景物的历史内涵,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H★★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主人公奥涅金的形象:
①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②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中的佼佼者。
受西欧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他烦闷、痛苦,对贵族社会的庸俗、空虚感到不满,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他是开始觉醒的贵族青年一代的典型;
③但是,奥涅金并没有完全摆脱贵族阶级传统道德的影响,他对社会的厌恶只能停留在精神上和思想上。
因为,贵族的教育,使他毫无实际工作的能力。
他缺乏毅力,没有恒心。
长期的贵族生活,使他远离人民,更不关心人民,还缺少对抗习惯势力的勇气。
由此可见,这个贵族社会的土壤培植起来的青年,对生活缺乏实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处身之中的环境,找不到自己生活中的位置,性格极其复杂和矛盾;
④小说通过这个形象,既反映了俄国贵族社会的腐朽和堕落,也揭示了“多余人”形象的致命弱点。
I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思想意义:①小说以彼得堡和外省乡村为背景,广泛而生动地展现了19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画面,深刻揭示了上流社会贵族生活的罪恶。
这一切都表明贵族阶级已经走向没落、衰亡;②小说通过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批判了专制的沙皇农奴制度,也指出了他们远离人民、脱离实际的致命弱点;③小说通过达吉亚娜的形象的塑造,赞美了纯洁、善良、真诚等优美的品德,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对人类社会美的亵渎;
④小说对农奴的悲惨生活也作了一定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同情。
J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①人物与环境的典型性;②鲜明的对比手法;
③诗体小说的独特体裁(这是一个诗体长篇小说。
一方面,它具有一般长篇小说,尤其是现实主义长篇的典型特色。
另一方面,它又用诗歌的凝练笔法,使形象、景物、场面的描写都具有诗的意境。
同时,还有许多抒情插笔)。
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
A★★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特征+艺术特征:
思想特征:①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艺术特征:①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B【“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如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C【“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典型。
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大人物”统治下的牺牲品。
一批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这类形象的塑
造,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怜悯,批判并鞭笞了沙皇专制制度。
D★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是激动的心灵和外表的冷漠,内在抒情和外在“生硬”的统一。
这种手法,既有作者“自爱”的表现,也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认识自己从而认识他人乃至“整个人类心灵”的独特艺术手法。
他笔下人物的激情,基本上是一种分析性的心理描写,但又有某些现代的因素,正是这一杰出的心理描写,他被称为“近代小说之父”。
E★斯丹达尔《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至少包含两层含义:①“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②于连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平民青年,他曾想通过“红”踏上社会;但是,在复辟时期,平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愿望已无法实现。
同时,于连又亲眼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通过披上教士的黑袍跻身社会的念头,并曾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但于连本质上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黑”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以后,最终悬崖勒马)。
F斯丹达尔《红与黑》的思想内容:《红与黑》这部作品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红与黑》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作品对神学院的种种描写,是作者对传统宗教及其罪恶的绝妙讽刺;作者对外省小城的描写很富讽刺意味;作品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于连)。
G★★斯丹达尔《红与黑》于连·索雷尔形象分析:
①于连·索雷尔是斯丹达尔长篇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
②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
③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
④于连是个“性格分裂”的人物,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于连的悲剧告诉我们: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平民青年,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又不愿厚颜无耻地讨好主子,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
H★★斯丹达尔《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①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度(主干明显、疏密得当。
《红与黑》已摆脱了纯粹按照“时间的延续”安排情节的格局,向着“空间”长篇小说过渡);
②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③对人物行动的深刻心理分析,是《红与黑》的主要艺术魅力所在(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心理变化)。
I★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①《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②《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③《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的惨剧,创作了一部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风俗史;④《人间喜剧》也描写到底层人物,尤其塑造了共和主义的英雄克雷斯蒂安,并把这个政治上的死对头看作未来真正的人。
J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①《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集中表现在对典型的塑造上:他创作出各个阶层的人物(巴尔扎克把环境描写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糅合在一起;把精细的外貌描写和性格化的对话结合起来。
巴尔扎克用高度集中和概括的手法刻画了典型性格。
巴尔扎克塑造人物还有一个独创的手法,就是【人物再现法】:即在《人间喜剧》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不同生活阶段,最后形成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
这种手法能使各种作品联结起来,也使《人间喜剧》形成一个艺术整体);②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构和叙述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他的小说有序幕、展开、高潮、结尾,往往冲突激烈,戏剧性很强③由于巴尔扎克在小说方面的卓越建树,他被尊为法国现代小说之父。
K★分析巴尔扎克《高老头》的父爱:
①高老头是个在饥荒年代投机牟取暴利而后发家的面粉商人,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放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