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葵涌葵涌中学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葵涌葵涌中学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3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l:2
2.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出现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气体成分不可能是()
A.CO B.CH4C.H2和CH4D.H2、CO和CH4 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4.某有机物6.2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5.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雾
B.CO还原氧化铁,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观察到浅绿色溶液变成蓝色
D.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6.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A.A B.B C.C D.D
7.在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
A.2∶1 B.1∶2 C.22∶3 D.22∶7
8.下列四种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电解一定量的水
C.木炭在高温下和氧化铜反应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9.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一密闭的容器内加入A、B、C、D四种物质各20g,充分反应后,测定其质量,得到数据如下:
物质A B C D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质A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容器内发生了化合反应
C .其化学方程式为:2C+3D=5B
D .反应后容器内C 的质量为16g
10.在CO 和CO 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4%,将该气体10g 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 粉末,完全反应后,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 .15g B .6.7g C .30g D .20g
11.木炭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 2(OH )2CO 3,杂质不参加反应,不含铜、氧、碳、氢元素)的混合物26.2g ,隔绝空气加热至高温,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只有铜和杂质)质量为15.6g ,混合物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则孔雀石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提示: Cu 2(OH )2CO 3 Δ
2CuO +CO 2↑+H 2O]
A .4.8%
B .9.6%
C .50%
D .51.2%
12.在光照条件下,AgNO 3可分解为Ag 、O 2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 .取一定质量的AgNO 3固体充分光照,测得反应后生成Ag 、O 2、X 的质量分别为21.6g 、mg 、9.2g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gNO 3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
B .m=3.2
C .X 的化学式为NO
D .该反应方程式中Ag 与O 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13.相同质量的C 、CH 4、CO 和C 2H 5OH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对于这些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 2H 5OH 生成的CO 2质量最少
B .
C 消耗O 2质量最多 C .CH 4的生成物质量总和最多
D .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14.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

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 .30g
B .50g
C .100g
D .150g
15.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KClO 3
2
MnO Δ
2KCl +3O 2↑现对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
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B.
C.
D.
1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B.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探究MnO2
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17.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18.能源“非石油化”是战略目标,发展以CH4、CO2等为原料的“C1化学”成为化工生产的必然趋势。

通常天然气中含有H2S等有毒气体,图为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2、H2按照质量比1:3合成氨气
B.用Fe2O3.H2O除去H2S,生成物中含硫元素的物质有1种
C.该流程中可参与循环的物质有Fe2O3·H2O
CH+2H O=CO+H
D.反应①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略去):4222
19.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反应前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量质量)34.3g32.7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20.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21.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能生成(a-b)g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在反应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在0-t1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断增大
22.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CO2、H2O和O2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23.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能使燃着木条熄灭,所以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铁丝在氧气中能够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在空气中一定能够燃烧
D.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24.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体,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转化①②④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转化①、②、③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转化①、②、③只能通过与氧气的反应实现
25.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
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26.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A.A B.B C.C D.D
27.某化学探究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研讨活动,他们称量MgCO3和NaHCO3的混合物84 g放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加入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73 g,经测定恰好完全反应,共收集到二氧化碳4.4 g。

查阅资料得知:MgCO3+2HCl=MgCl2+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下列他们对该探究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同学认为由于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未知,无法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B.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C.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D.丁同学经过计算得出,要完全满足所给质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质量比一定是1:1
28.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①C→CO→CO2
②Al→Al2O3→AlCl3
③Na2CO3→NaCl→NaNO3
④CaCO3→CaO→Ca(OH)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洁厕灵、84消毒液是两种常见的清洁、消毒用品,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如图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有毒气体是Cl2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D.84消毒液、洁厕灵能混合使用
30.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混合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粉末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入另一个容器中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某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不适合选用下列哪种物质_____;
A汞 B磷 C铜 D木炭
②用甲、乙两套装置进行实验(红磷充足、装置不漏气)。

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有关分析合理的是_____;
A实验结束后装置内剩余气体只有氮气
B甲中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太慢,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偏大
C乙中的瘪气球可以防止燃烧放热使橡胶塞弹出
D实验结束时未冷却到室温,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偏大
③利用乙装置实验时,先关闭弹簧夹,加热使红磷反应,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反应前后各数据及结论如下。

玻璃管中原有空气的体积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结论反应前反应后
_____ml40ml30ml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32.实验室用的蒸馏水可以通过蒸馏自来水来制取。

操作方法是:在下图所示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在确定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后,加热蒸馏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 左右蒸馏水后,停止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A__________。

(2)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应该是b进a出,不能a进b出的理由是_________。

(3)细心观察发现:该装置明显少了一种支撑冷凝管的仪器,该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4)实验中加入的沸石(或碎瓷片)___________________催化剂(填“是”或“不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该装置也可以将硬水软化为软水,生活中还有一种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

33.请分析下列实验装置,阅读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氨气(NH3)常温下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对人体有较大毒性,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
方法制取氯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铵盐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CaCl2溶液显中性,NH4Cl溶液显酸性。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编号)。

(2)用C装置收集氨气时,气体应从_____口通入(填“a”或“b”);检验氨气可用湿润的_____石蕊试纸(填“红色”或“蓝色”)。

(3)某同学对充分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固体物质做进一步研究:
(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I:Ca(OH)2、NH4Cl和CaCl2
猜想II:Ca(OH)2和CaCl2
猜想III:NH4Cl和CaCl2
猜想IV:只有CaCl2
有同学对上述猜想提出质疑:有一种猜想不合理。

你认为是_____。

(实验探究)①取反应器内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_____(填一种猜想)不正确。

③再取少量滤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同学认为固体中含有NH4Cl,于是得出结论猜想III正确。

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

(评价反思)该同学认为实验装置仍有不足之处,请你提出改进措施:_____。

34.某校学生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她将带火星的某种材质小木条插入盛满氧气氧气瓶中,发现木条复燃,取出吹灭后,再次将将带火星木条插入,发现小木条又能复燃,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后发现,木条最后不再复燃。

于是她与小李等其他同学决定探究能使带火星的该种材质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少的体积分数。

(假设此时空气中氮气、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为79%、21%)实验步骤如下:①取5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为1、2、3、4、5,并分别使集气瓶内留有占集气瓶容积10%、20%、30%、40%、50%的水(余下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排水法向上述5个集气瓶中通入氧气,小心地把5个集气瓶内的水排尽,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

③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见下表)
(1)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编号为5的集气瓶,其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能够顺利完成,说明氧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性质。

(3)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指某气体的体积与总混合气体的体积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编号为4的集气瓶前,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提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4)小李认为实验到此还没有得出结论,他决定继续进行研究。

为使实验更具针对性,你
认为他应该使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5)试用微粒观点解释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3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代号),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后,他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请你帮她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

(写其中一个即可)
()3乙同学在实验室想制取2
CO气体,她选用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其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______,反应的原理是______(用化学符号表达式表示),可用______(填代号)装置CO。

收集2
()4装置B和装置C都可以用于制取同种气体,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

()5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______,若最后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由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出:
8.8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8.8g××100%=2.4g;5.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5.4g××100%=0.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物中的碳、氢两元素来自该物质,又由于2.4g+0.6g=3g,
说明该物质只含有碳、氢两元素,一定不含有氧元素.所以选项B、C错误.
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故D错误.
故选A.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蒸气;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A、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生成水,故不可能是一氧化碳,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能是甲烷,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可能是氢气和甲烷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组成。

3.C
解析:C
【解析】
A、加水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碳酸钙不反应,错误;
B、铁和铝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错误;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灼热的铜网反应,而氧气可以,正确;
D、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着,错误。

故选C。

【点睛】
除杂时要求所选试剂不能与主体物质反应,也不能引入和生成新的杂质。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有机物6.2g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 二氧化碳和10.8g 水,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元素,则反应物中含有碳氢氧元素,空气中不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则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
1217.6g 100%=4.8g 44⨯
⨯,水中氢元素质量2
10.8g =1.2g 18
⨯,4.8g+1.2g <6.2g ,有机物中故一定含有氧元素,故填:C 。

5.B
解析:B
【解析】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B. CO 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C.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观察到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D. 油不能溶于水,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乳浊液,而将油污洗掉;选B
6.D
解析:D
【解析】A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氧化铁的质量大于生成物铁的质量,所以反应中固体质量减少;B 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等质量的镁比锌先反应完,和足量的酸反应时,镁比锌生成氢气多;C 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镁的质量增加,镁和氧气的质量减少,但是镁和氧气不能同时剩余;D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选D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7.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碳元素质量分数已知,且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而氧气不含,所以假设混合气体中CO 2和O 2的质量分别为x ,y ,依据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此时需要求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进而求算混合物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44×100%×X/(X+Y )=24%,则X :Y=22:3.故选C. 考点:元素质量的计算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二氧化锰、锰酸钾,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
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正确;
B、电解一定量的水,电解过程中氢气的质量不断增加,水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错误;
C、木炭在高温下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后固体铜的质量大于零,错误;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的量相同,错误。

故选A。

【点睛】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前后物质A的质量无变化,所以A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应后B物质质量增加了(30-20)g=10g,说明B物质是生成物,物质D反应后质量减少了(20-14)g=6g,所以物质D是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C
物质应该是反应物,两种物质反应生成物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由上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C质量=10g-6g=4g,即4gC物质和6gD物质反应生成
10gB物质,它们的质量比为4:6:10=2:3:5,但不是它们的化学计量数的比,故符合题意;
D、由上分析可知,反应后剩余C物质质量=(20-4)g=16g,故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即为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则生成碳酸
钙的质量为:()12
10g164%100%30
4012163g
⨯-÷⨯=
++⨯
,故选C。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解:由题意可知:
孔雀石加热分解反应原理:Cu2(OH)2CO3Δ
2CuO+H2O+CO2↑-----①
碳高温还原氧化铜反应原理:C+2CuO 高温
2Cu+CO2↑-----②
①+②整理得:Cu2(OH)2CO3+C 高温
2Cu+H2O↑+2CO2↑-----③,(注:高温条件下,液
态水变为水蒸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总质量=26.2g-15.6g=10.6g 。

由③式可知: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18:(244⨯)=9:44;
则水的质量为10.6g ×
9
944
=+ 1.8g ,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6g-1.8g=8.8g ; 通过水的质量1.8g 结合①式和②式,
设:Cu 2(OH )2CO 3的质量为x ,氧化铜的质量为y ,碳粉的质量为z ,铜的质量为m ;
23
22Cu(OH)CO =2CuO +H O +CO 222
16018x y 1.8g

22218 1.8x g = 16018
1.8y g
= x=22.2g y=16g
2C +2CuO =
2Cu +CO 12160128z
16g
m

高温
1216016z g = 160128
16g
m = z =1.2g m =12.8g
则孔雀石中杂质质量=26.2g -22.2g -1.2g =2.8g
孔雀石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12.8100%51.2%22.2 2.8g
g g
⨯=+。

故选:D 。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硝酸银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应存放于棕色试剂瓶中,错误;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硝酸银分解之后银元素全部转移到单质银
中,根据单质银的质量可求出反应的硝酸银的质量21.634108100%170
g
g
=⨯,生成氧气的质量
为34g 21.6g 9.2g 3.2g --=,所以m=3.2,正确;C 、生成的氮氧化物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434g 100% 2.8170g ⨯
⨯=,氧元素的质量为4834g 100% 3.2 6.4170
g g ⨯⨯-=,则氮元素和氧元素的个数比为
2.8 6.4121416
g g
=::,所以该氮氧化物为NO 2,错误;D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Ag 与O 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错误。

故选B 。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题。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别写出C 、CH 4、CO 和C 2H 5OH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
比:
22
C +O CO 1232
44
点燃

4222CH +2O CO +2H O
166444
点燃

222CO +O 2CO 5632
88点燃
25222C H OH +3O 2CO +3H O
4696
88
点燃
【详解】
A 、设等质量的四种物质的质量为M ,则C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M 12
,CH 4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M 16
,CO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M 56,C 2H 5OH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M 46。

变式子可得88M 24>88M 32>88M 46>88
M 56,由此可知,CO 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最小,不符合题意;
B 、设等质量的四种物质的质量为M ,
C 消耗O 2质量为32
M 12,CH 4消耗O 2质量为
64M 16,CO 消耗O 2质量为32M 56,C 2H 5OH 消耗O 2质量为96
M 46。

由此可知,64M 16>32M 12>96M 46>32
M 56
,CH 4消耗O 2质量最多,不符合题意; C 、根据C 选项的分析可知,CH 4消耗O 2质量最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越大,生成物的质量就越大,所以CH 4的生成物质量总和最多,符合题意; D 、CH 4和C 2H 5OH 的燃烧不是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如下两个化学反应,据此结合碳元素质量守恒进行分析计算:
①2CuO+CO Cu+CO 高温
;②Ca(OH)2+CO 2=CaCO 3↓+H 2O 。

【详解】
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40g×30%=12g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由于一氧化碳能够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接下来将二氧化碳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够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整个过程中,碳元素质量守恒,则得到的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2g ,又因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2
100%=12%40+12+163
⨯⨯,所以得到的碳酸钙的质量=12g÷12%=100g ,即得到的白色
沉淀的质量为100g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明确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题的关键,从而可得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具体是哪种物质,然后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进行分析计算即可。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出氧气,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完,固体质量不再变化,故错误;
B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出氧气,刚开始没有氧气,当氯酸钾完全分解时不再生成氧气。

故错误;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出氧气,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少,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氧元素不会减少到0,当氯酸钾完全分解时不再变化,故正确;
D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出氧气,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二氧化锰中含有锰元素,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从0开始,故错误; 故选:C 。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入等量的石灰水,根据是否变浑浊,可以比较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