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邮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北邮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北邮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对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常用通信原理技术。
二、实验内容及原理本次实验分为三项实验内容:1、FSK解调实验FSK是一种通信调制技术,在数字信号传输领域中比较常用。
FSK解调实验中,我们使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模拟FSK解调过程,了解解调过程中的基本原理。
FSK是通过改变载波频率来传输信息的调制技术。
在数字信号的传输中,我们一般将数字信号分为两种,0和1,然后分别将它们对应到两个频率上,再将这两个频率进行交错发送,接收方通过检测频率的变化来判断发送方的信息。
在FSK解调实验中,我们使用的解调技术是匹配滤波器法。
解调的过程是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合并成一个信号。
2、QAM解调实验QAM是一种把两路模拟信号叠加的数字调制技术,它是组合了ASK和PSK的数字传输技术。
QAM解调实验中,通过MATLAB软件仿真的方法,模拟QAM解调过程,了解解调过程中的基本原理。
QAM技术是将两路数模合成的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将两路模拟信号进行分别调制成两个独立的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两个数字信号通过载波同步合成一个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在QAM解调实验中,我们使用的解调技术是相干解调。
解调的过程是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相干解调器解调,得到原始的时域信号,然后通过低通滤波器进行滤波。
3、OFDM调试实验OFDM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将信号分成多个子载波进行传输,提高频率利用率,并实现抗多径衰落的效果。
OFDM调试实验中,我们通过软件界面和Matlab代码相结合,模拟OFDM调制和解调过程,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
OFDM技术是通过将原始信号分成多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独立传输,最终将其合并成整个信号。
因此,在OFDM模式下,每个子信道的公共频率就成为可利用的带宽,提高了传输率并减少了所需的带宽。
在OFDM调试实验中,我们使用了MATLAB软件进行调制和解调。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2013211124学号:姓名: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一实验内容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1 实验思路使用MA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 程序界面3 流程图4 主要的函数符号规定如下:b(Blocking):阻塞率;a(BHT):到达呼叫量;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B(s,a)=a∙B(s−1,a) s+a∙B(s−1,a)代码如下:function b = ErlangB_b(a,s)b =1;for i =1:sb = a * b /(i + a * b);endend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
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 B(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function s = ErlangB_s(a,b)s =1;Bs = ErlangB_b(a,s);err = abs(b-Bs);err_s = err;while(err_s <= err)err = err_s;s = s +1;Bs = ErlangB_b(a,s);err_s = abs(b - Bs);ends = s -1;end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
北邮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
实验一: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AM)一、实验目的:(1)了解DSB-SC AM信号的产生以及相干解调的原理和实现方法;(2)了解DSB-SC AM信号波形以及振幅频谱特点,并掌握其测量方法;(3)了解在发送DSB-SC AM 信号加导频分量的条件下,收端用锁相环提取载波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4)掌握锁相环的同步带和捕捉带的测量方法,掌握锁相环提取载波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系统框图:DSB-SC加导频的产生测量VCO压控灵敏度的框图DSB-SC加导频分量的相干解调及载波提取框图三、实验步骤:SC-DSB 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s(t)=Acm(t)cos(Wct),这个实验产生SC-DSB 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载波跟调制信号直接相乘,其中载波是由主振荡器产生为幅度为1V,频率为100KHZ的正弦波,而调制信号由音频振荡器产生的正弦信号再经缓冲放大器组成,幅度为1V,频率为1KHZ。
1、DSB-SC AM 信号的产生1)按照图连接,将音频振荡器输出的模拟音频信号及主振荡器输出的100KHz模拟载频信号分别用连接线连至乘法器的两个输出端;2)用示波器观看音频输出信号的信号波形的幅度以及振荡频率,调整音频信号的输出频率为10kHz,作为均值为0的调制信号m(t);3)用示波器观看主振荡器输出信号的幅度以及振幅频谱;4)用示波器观看乘法器的输出波形,并注意已调信号波形的相位翻转与已调信号波形;5)测量已调信号的波形频谱,注意其振幅频谱的特点;6)调整增益G=1:将加法器的B 输出端接地,A 输入端接已调信号,用示波器观看加法器的输出波形以及振幅频谱,使加法器输入与加法器输出幅度一致;7)调整增益g;加法器A 端接已调信号,B 接导频信号。
用频谱仪观看加法器输出信号的振幅频谱,调节增益g 旋钮,使导频信号振幅频谱的幅度为已调信号的边带频谱幅度的0.8倍。
此导频信号功率为已调信号功率的0.32倍。
2、DSB-SC AM 信号的相干解调及载波提取1)锁相环的调试1 单独测量VCO的性能将VCO 模板前面板的频率开关拨到HI 载波频段的位置,VCO 的Vin 输入端暂不接信号。
北邮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北邮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北邮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引言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北邮移动通信实验的实施情况、结果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和解释,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实验旨在深入研究移动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移动通信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二、实验概述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进行实际操作,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标准和技术,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
2·实验设备和软件工具本实验使用的设备和软件工具包括:●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包括基站、移动终端、信道仿真器等)●相关的软件平台和工具(如Matlab、C++开发环境等)3·实验步骤本实验的步骤如下:●确定实验需求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设备和软件环境●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本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参数、信道传输情况、功率消耗等方面的指标。
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与基站的功率、天线高度、信道特性等因素相关●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调制方式和信噪比等因素相关2·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可以通过调整基站的功率和天线高度来改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通过增加信道带宽、改变调制方式和提高信噪比来提升四、实验总结1·实验成果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2·实验建议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在设计移动通信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基站的功率和天线高度对系统覆盖范围和容量的影响●需要注重提升信道传输质量,通过增大信道带宽、改变调制方式和提高信噪比等手段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方案设计图等。
北邮光纤通信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光纤通信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实验合作小组:一、OTDR的使用1、实验原理OTDR使用瑞利散射和菲涅尔反射来表征光纤的特性。
瑞利散射是由于光信号沿着光纤产生无规律的散射而形成。
OTDR就测量回到OTDR端口的一部分散射光。
这些背向散射信号就表明了由光纤而导致的衰减(损耗/距离)程度。
形成的轨迹是一条向下的曲线,它说明了背向散射的功率不断减小,这是由于经过一段距离的传输后发射和背向散射的信号都有所损耗。
给定了光纤参数后,瑞利散射的功率就可以标明出来,如果波长已知,它就与信号的脉冲宽度成比例:脉冲宽度越长,背向散射功率就越强。
瑞利散射的功率还与发射信号的波长有关,波长较短则功率较强。
也就是说用1310nm信号产生的轨迹会比1550nm信号所产生的轨迹的瑞利背向散射要高。
在高波长区(超过1500nm),瑞利散射会持续减小,但另外一个叫红外线衰减(或吸收)的现象会出现,增加并导致了全部衰减值的增大。
因此,1550nm是最低的衰减波长;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它是作为长距离通信的波长。
很自然,这些现象也会影响到OTDR。
作为1550nm 波长的OTDR,它也具有低的衰减性能,因此可以进行长距离的测试。
而作为高衰减的1310nm 或1625nm波长,OTDR的测试距离就必然受到限制,因为测试设备需要在OTDR轨迹中测出一个尖锋,而且这个尖锋的尾端会快速地落入到噪音中。
菲涅尔反射是离散的反射,它是由整条光纤中的个别点而引起的,这些点是由造成反向系数改变的因素组成,例如玻璃与空气的间隙。
在这些点上,会有很强的背向散射光被反射回来。
因此,OTDR就是利用菲涅尔反射的信息来定位连接点,光纤终端或断点。
OTDR的工作原理就类似于一个雷达。
它先对光纤发出一个信号,然后观察从某一点上返回来的是什么信息。
这个过程会重复地进行,然后将这些结果进行平均并以轨迹的形式来显示,这个轨迹就描绘了在整段光纤内信号的强弱。
北邮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北邮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软件进行通信原理实验,探究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1.利用软件计算并绘制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
2.通过软件模拟并比较维纳滤波器与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
3.仿真带通调制器和解调器在理想信道中的性能。
三、实验步骤1.理想低通滤波器的设计:(1)利用软件,设置滤波器参数,如截止频率和滤波器类型。
(2)计算并绘制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
2.维纳滤波器与理想低通滤波器的比较:(1)利用软件设置维纳滤波器参数,如截止频率和信噪比。
(2)仿真并比较维纳滤波器与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
3.带通调制器和解调器的性能仿真:(1)设置带通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参数,如载波频率和调制系数。
(2)仿真并分析带通调制器和解调器的性能,如频率响应和误码率。
四、实验结果五、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和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能够更清晰地展现滤波器的特性,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滤波器的设计和应用。
其次,维纳滤波器相对于理想低通滤波器而言,频率响应存在一定的失真,但对于噪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滤波器类型。
最后,带通调制器和解调器的性能仿真结果能够帮助我们评估系统的性能,如误码率和频率响应。
通过调整调制系数和载波频率,可以使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性能。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软件仿真,我们探究了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和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理想低通滤波器具有良好的频率响应特性;维纳滤波器能对噪声进行一定的抑制,但频率响应存在一定的失真;带通调制器和解调器在适当的调制系数和载波频率下能够获得较低的误码率和良好的频率响应。
总之,本次实验通过软件仿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通信原理中的数字通信系统及其性能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2. 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流程。
3. 熟悉通信系统中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
4. 学会使用通信系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主要依赖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实现信息的传输。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习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调制方法,如幅度键控(ASK)、频率键控(FSK)和相位键控(PSK),以及相应的解调技术。
实验设备与材料:1. 计算机一台,安装有通信仿真软件。
2. 通信原理实验箱一套,包括调制解调模块、信号源模块等。
3. 通信信号发生器。
4. 示波器。
实验步骤:1. 打开通信仿真软件,设置实验参数,如信号频率、调制方式等。
2. 使用通信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信号,输入到通信原理实验箱的信号源模块。
3. 通过实验箱的调制模块对信号进行调制,观察示波器上信号的变化。
4. 将调制后的信号传输至解调模块,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5.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调制前后的信号波形、频谱特性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调制信号与原始信号的波形对比,展示了调制过程中信号的变化。
2. 解调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对比,验证了调制解调技术的准确性。
3. 通过频谱分析,观察到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理解了调制对信号频谱的影响。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调制方式对信号的影响各有不同。
例如,ASK调制主要改变信号的幅度,而FSK和PSK调制则分别改变信号的频率和相位。
通过解调过程,我们能够从调制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验证了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现代通信技术中的数字信号调制与解调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调制解调技术,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恢复。
同时,实验也加深了我们对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通信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邮通信认知实习报告
作为一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通信基础知识,掌握通信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明白通信行业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通信网概论: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节点、交换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用户使用它可以克服空间、时间等障碍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
通信网按功能与用途不同,一般可分为物理网、业务网和支撑网等三种。
物理网是由用户终端、交换系统、传输系统等通信设备所组成的实体结构,是通信网的物质基础,也称装备网。
用户终端是通信网的外围设备,它将用户发送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转变为电磁信号送入通信网路传送。
交换系统是各种信息的集散中心,是实现信息交换的关键环节。
传输系统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它将用户终端与交换系统之间以及交换系统相互之间联接起来,形成网路。
传输系统按传输媒介的不同,可分为有线传输系统和无线传输系统两类。
业务网是疏通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像等各类通信业务的网路,是指通信网的服务功能。
按其业务种类,可分为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智能网等。
电话网是各种业务的基础,数据网可由传输数据信号的电话电路或专用电路构成。
业务网具有等级结构,即在业务中设立不同层次的交换中心,并根据业务流量、流向、技术及经济分析,在交换机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接。
支撑网是为保证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路功能,提高全网服务质量而形成的网络。
在支撑管理网中传递的是相应的控制、监测及信令等信号。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信令网、同步网和管理网。
信令网由信令点、信令转接点、信令链路等组成,旨在为公共信道信令系统的使用者传送信令。
光传送网络:在光通信实验室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和光传送网络以及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和基于PON的全业务光接入系统。
光传输是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以光信号形态进行传输的技术。
广义的光通信指的一切运用光波作为载体而传送信息的所有通信方式的总称,通常把应用石英光纤的有线光通信称为光通信。
北邮通信认知实习报告
北邮通信认知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信认知实习是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
通过让学生到实验室参观考察,对通信网建立起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到所学专业的概况,为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实习内容按照学校的安排,我们的通信认识实习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通信网理论课学习,宽带网络实验室实习,数据通信实验室实习和光通信实验室实习。
下面就通信基础概论、SP30程控数字交换机和NGN、软交换这三个部分作为实习内容。
三、实习过程1. 通信基础概论在通信基础概论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通信的定义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电信则是以电信号载驮待传信息进行传输和交换的通信方式。
通信系统由信源、信道、新宿组成。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通信网的分类、传输技术和交换技术。
2. SP30程控数字交换机在SP30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实习中,我们了解到SP30交换机的原理和功能,学习了如何操作SP30交换机,并进行了实际的操作练习。
通过实习,我们对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NGN、软交换在NGN、软交换的实习中,我们学习了下一代网络(NGN)的概念和特点,了解了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习,我们认识到NGN和软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通信认知实习,我们收获颇丰。
首先,我们对通信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通信网的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习总结通信认知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我们对通信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1
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验(上)[2]
大二上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
大学物理B(下)[3]
电子电路基础[3]
信号与系统[4]
数据结构[3](
物理实验(1)[1.5]
物理实验(2)[1.5]
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验(下)[1]
大二下
工程数学[3]
离散数学[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3]
我眼中通信专业的学生已经快三年了,我也由最初踏入大学校门时的完全迷糊,到现在逐渐对“通信”这个飘渺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当然,还只能说是浅层次的概念。对通信这个行业,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接下来,我就会从五个部分来阐述一下我眼中的通信。
通信是用来传递信息的网络
通信在我眼里,形象来说,就是一条条无形的线,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将每一个独立的生物个体,自然环境,甚至宏观的说是将纵向的不同时间和横向不同空间紧密联系起了来。各种信息可以通过这张网络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正是因为有了通信这个工具,人类社会才能发展地这样繁盛,每一次通信技术的革新,也必将带来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革新。通信是人类智慧结晶的浓缩。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我们能了解的通信技术还仅仅是冰山一角,但是已经感觉到它的了不起。
随机信号分析[2]
数字信号处理[4]
通信电子电路[2.5]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上)[1]
程序设计实践[3]
电路综合实验[3]
电子工艺实习[2]
大三上
通信原理I[4](
电磁场与电磁波[3]
信息论基础[2]
通信电力与电磁环境[2]
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下)[1]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所专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的高校,北京邮电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
本实验报告将对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和解码等相关知识。
三、实验内容1.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讲解。
学生们了解到数字通信系统主要由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解调、信道、解调解码等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2. 调制解调技术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重点学习了调制解调技术。
学生们使用软件仿真工具进行了调制解调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他们深入理解了调制解调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信道编码和解码信道编码和解码是数字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们通过实验了解了不同的信道编码和解码技术,如卷积码、RS码等,并分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调制解调技术的选择对通信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调制解调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 信道编码和解码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误码率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和解码技术对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3.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评估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了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和解码等相关知识。
北邮信息工程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2报告——M 排队系统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序号:日期: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二M/M/1 排队系统一、实验目的M/M/1 是最简单的排队系统,其假设到达过程是一个参数为的Poisson 过程,服务时间是参数为的负指数分布,只有一个服务窗口,等待的位置有无穷多个,排队的方式是FIFO。
M/M/1 排队系统的稳态分布、平均队列长度,等待时间的分布以及平均等待时间,可通过泊松过程、负指数分布、生灭过程以及Little 公式等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求解。
本次实验要求实现M/M/1 单窗口无限排队系统的系统仿真,利用事件调度法实现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并统计平均队列长度以及平均等待时间等值,以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二、实验内容根据排队论的知识我们知道,排队系统的分类是根据该系统中的顾客到达模式、服务模式、服务员数量以及服务规则等因素决定的。
1、顾客到达模式设到达过程是一个参数为的Poisson 过程,则长度为的时间内到达k 个呼叫的概率服从Poisson 分布,即,其中λ0为一常数,表示了平均到达率或Poisson 呼叫流的强度。
2、服务模式设每个呼叫的持续时间为,服从参数的负指数分布,即其分布函数为。
3、服务规则先进先服务的规则(FIFO)4、理论分析结果在该M/M/1 系统中,设,则稳态时的平均等待队长为(不是,顾客的平均等待时间为。
第1页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三、实验内容1、仿真时序图示例本实验中的排队系统为当顾客到达分布服从负指数分布,系统服务时间也服从负指数分布,单服务台系统,单队排队,按FIFO 方式服务为M/M/1 排队系统。
理论上,我们定义服务员结束一次服务或者有顾客到达系统均为一次事件。
为第i 个任何一类事件发生的时间,其时序关系如下图所示。
S1 S2 S3 S4 D2 D3 D4 D5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t1 t2 c1 t3 c2 t4 c3 t5 150 t t0 A3 A4 A5 A1 A2 bi第i 个任何一类事件发生的时间ti第i 个顾客到达类事件发生的时间ci第i 个顾客离开类事件发生的时间Ai为第i-1 个与第i 个顾客到达时间间隔Di第i 个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长度Si第i 个顾客服务的时间长度顾客平均等待队长及平均排队等待时间的定义为1 T 1 n Qt dt Ri T 0 Q n Q n T i 1 其中,为在时间区间上排队人数乘以该区间长度。
北邮信息工程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4报告Floyd算法
。6V 到 1V�5V 到 3V�7V 到 1V�2 阵矩 。4V→1V→7V→3V�由路短最�2.3�离距短最的 4V 到 3V �6V→2V→7V→1V→4V�由路短最�8.6�离距短最的 6V 到 4V 即
告报验实础基论理网信通
页 01 第
�果结行运序程后进改
告报验实础基论理网信通
页 11 第
的目验实、一
法算 dyolF
告报验实础基论理网信通
四验实
页2第 。法算的度杂复法算低降可讨探�2� �阵矩由路溯回的法算 dy olF 现实�1� �分部作选�容内验实的展扩、4 。径路短最的间点些某及�阵矩由路和离距短最解求�阵矩值权接邻一入输、3 距短最其求�例为 6V 和 1V�5V 和 3V�7V 和 1V 对点端以别分�2 图对�由 路和离距短最其求�例为 4V 和 3V ,6V 和 4V 对点端以别分�1 图对�3� 。由路和离
息信本基序程、四
告报验实础基论理网信通
页4第
告报验实础基论理网信通
图程流�由路向前�法算 dy olF
页5第
束结
k
R和kW阵矩出输
?n>k
1+k=k
)j,I(1-kR=)j,I(kR 则否�)k,I(1-kR=)j,I(kR 则�)j,I(1-kW<)j,I(kW若 �法方�kR阵矩生产 值小较的)j,k(1-kW+)k,i(1 W和)j,I(1-kW取)j,i(kW -k �法方�kW阵矩生产 1=k置 0为则否�j为 置素元置位应对中 R则�001为不素 0 元的)j,I(置位中0W 若�0R阵矩化始初 息信由路储 存于用�0R阵 矩0全阶n造构
�中其。 ) 0 ( R 阵矩由路和 ) 0 ( W 阵矩离距化始初�0F
北邮通信网实验二报告
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二:端间最短路径算法的仿真实现27班项明钧201321073127班唐睿2013210742一、实验目的通信网络中为传输信息,需要求解网络中端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和路由。
此时网络可以用图,)G V E =(来表示,每条边(,)i j 的权,i j w 可为该边的距离、成本或容量等物理意义。
端间最短径问题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寻找指定端至任意其它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和路由,可以使用Dijkstra 算法解决;寻找任意两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和路由, 使用Floyd 算法解决。
Dijkstra 算法为标号置定法,通过依次置定指定端与当前端的最短距离和回溯路由来实现;Floyd 算法为标号修正法,通过初始化图的距离矩阵和路由矩阵、并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刷新最短距离和路由信息,直至算法结束才能求出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矩阵和前向(或反向)路由矩阵。
本次实验要求利用MATLAB 分别实现Dijkstra 算法和Floyd 算法,针对输入的邻接距离矩阵,计算图中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矩阵和路由矩阵,且能查询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和路由。
二、实验原理2.1 Dijkstra 算法描述如下:D 算法的每个端点i v 的标号为(,)i l λ,其中i λ表示1v 到i v 的距离,而l 为端点是1v 到i v 最短路径的最后一个端点。
图G V E =(,)的每一边上有一个权()0w e ≥。
D0:初始(0)1{}X v =,记10λ=,设1v 的标号为1(,1)λ。
D1:对任一边()()()(,)()(,)k k k i l i l X v X v X ∈Φ∈∉反圈,计算i il w λ+的值。
在()()k X Φ中选一边,设为00()()00(,)(,)k k i l i l v X v X ∈∉。
使000()(,)()()min k i i l i il i l X w w λλ∈Φ+=+,并令00l i i l w λλ=+,并且0l v 的标号为0,l i λ()。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目录实验一路由器、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3)实验目的: (3)实验内容: (3)实验设备: (3)实验过程 (3)实验二局域网实验 (9)实验目的: (9)实验内容: (9)实验设备: (9)实验原理: (9)实验过程: (11)实验三IP路由 (13)实验目的: (13)实验内容: (14)实验设备: (14)实验过程 (14)实验四IP路由协议 (18)实验目的: (18)实验内容: (18)实验设备: (18)实验过程 (18)实验总结 (21)实验一路由器、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目的:全程全网通信专业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实际应用设备,对设备的熟悉是做好实验的基础,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认清不同种类线缆,了解其用途、特性,并通过配置设备来了解、掌握设备的基本特性,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实验内容:(1)通过Console口访问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2)通过微机Telnet到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3)ftp访问路由器、交换机实验设备:华为QuidWay™系列交换机、华为QuidWay™系列路由器实验过程:(1)通过Console口访问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打开超级终端,新建连接时进行设置连接终端后,设置属性打开路由器(或交换机),选择更改界面语言并键入?以查看命令尝试键入一些简单命令(2)通过微机Telnet到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画出拓扑图,连线打开Windows Telnet,进行设置连接后进入路由器配置视图,操作命令与超级终端下相同实验二局域网实验实验目的:熟悉组成LAN的主要设备,了解掌握LAN的基本特点以及LAN中的常用技术。
实验内容:(1)VLAN的基本配置(2)中继(干道)链路(Trunk links)/接入链路(Access links)的使用(3)广播风暴及生成树(STP)的使用实验设备:华为QuidWay™系列交换机实验原理:1.程控交换机简介:程控交换机通常专指用于电话交换网的交换设备,属于全电子型,它是现代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有机结合的产物。
北邮mm1级联通信网实验报告
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次排队问题——M/M/1排队系统的级联 27班项明钧201321073127班唐睿2013210742一、实验目的M/M/1是最简单的排队系统,其假设到达过程是一个参数为λ的Poisson 过程,服务时间是参数为μ的负指数分布,只有一个服务窗口,等待的位置有无穷多个,排队的方式是FIFO 。
M/M/1排队系统的稳态分布、平均队列长度,等待时间的分布以及平均等待时间,可通过泊松过程、负指数分布、生灭过程以及Little 公式等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求解。
本次实验的目标有两个:实现M/M/1单窗口无限排队系统的系统仿真,利用事件调度法实现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并统计平均队列长度以及平均等待时间等值,以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仿真两个M/M/1级联所组成的排队网络,统计各个队列的平均队列长度与平均系统时间等值,验证Kleinrock 有关数据包在从一个交换机出来后,进入下一个交换机时,随机按负指数分布取一个新的长度的假设的正确性。
二、实验原理 1、 M/M/1排队系统根据排队论的知识我们知道,排队系统的分类是根据该系统中的顾客到达模式、服务模式、服务员数量以及服务规则等因素决定的。
设到达过程是一个参数为λ的Poisson 过程,则长度为t 的时间内到达k 个呼叫的概率)(t P k 服从Poisson 分布,即()()!ktk t P t k eλλ-=,⋅⋅⋅⋅⋅⋅⋅⋅⋅=,2,1,0k ,其中λ>0为一常数,表示了平均到达率或Poisson 呼叫流的强度。
设每个呼叫的持续时间为i τ,服从参数为μ的负指数分布,即其分布函数为{}1,0t P X t e t μ-<=-≥.服务规则采用先进先服务的规则(FIFO )。
在该M/M/1系统中,设λρμ=,则稳态时的平均队长为[]1E N ρρ=-,顾客的平均等待时间为1T μλ=-。
2、 二次排队网络A B λ1μ2μ由两个M/M/1排队系统所组成的级联网络,顾客以参数为λ的泊松过程到达第一个排队系统A ,服务时间为参数为1μ的负指数分布;从A 出来后直接进入第二个排队系统B ,B 的服务时间为参数为2μ的负指数分布,且与A 的服务时间相互独立。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认识实习报告
通信认知实习报告学号:ABCDEFG 姓名:ABCDEFG 所属组号:ABCDEFG尽管ATM交换机具有非常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但由于A TM网络独特的技术特性,现在ATM交换机还只广泛用于电信、邮政网的主干网段,相对于物美价廉的以太网交换机而言,A TM交换机价格不菲的,所以我们很难在普通局域网中见到它的踪迹。
(三)数据通信实验室实习实习地点:北京邮电大学教二楼实习内容:本次实习耗时两周,内容主要为DDN网和帧中继网的工作原理。
DDN网。
1)发明DDN网的原因:1.用户对高速度、高质量、多种专线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2.分组交换网受到自身技术特点的制约,处理速度慢、网络延时大、延时变换不确定、大业务量建立一次次的连接不经济,使高速实时业务受限3.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通信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光纤通信技术的迅速普及应用,提供了高速率、高质量的传输通路环境。
2)DDN网的概念:数字数据网(DDN网)是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传输网。
3)DDN网的构成:DDN网由复用及交叉连接系统——DDN节点、局间传输系统——局间中继线(数字信道)、本地传输系统——用户环路、用户设备和网管控制管理中心这四个部分构成。
4)DDN网络结构DDN的网络结构按网络的组建、运营、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地理区域划分网络结构,可分为三级即一级干线网(一级干线网节点)、二级干线网(二级干线网节点)和本地网(本地网节点)。
5)公用DDN网的业务及应用公用DDN网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传输信道、网间连接和单点对多点的广播业务功能进行市内电话升位时的通信指挥等业务。
帧中继网。
帧中继(Frame Relay)是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是升级技术。
它是在通信环境改善和用户对高速传输技术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帧中继(FR)技术的产生建立在分组交换技术的基础上,它简化了分组交换的传输协议,这使得网络功能得到简化和处理速度得到提高。
北邮通信认识实习报告
北邮通信认识实习报告篇一:北邮通信认识实习报告光纤通信技术是近4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给世界通信技术乃至经济、国防事业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革,然而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高速迅猛发展,移动通信、卫星传输和光纤通信将通信演变为高速、大容量、数字化和综合的多媒体业务。
通过这次通信认知实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有关光传送网的相关知识,在光通信实验室,老师分别从光纤通信系统、光传送网概述、传送网中的传送节点及复用技术以及传送网应用——传送物联网业务四个方面介绍光传送网。
首先对于几个概念的理解很重要:光通信、光纤通信、光纤通信系统以及光传送网。
光通信是不考虑介质种类而只要是以光作为载体的的通信方式的总称;而光纤通信是应用石英光纤的通信;那么光纤通信系统就是两者的结合。
光传送网则是由光纤通信系统经交换机互联而成。
并且从这次实习课上了解到了光传输的地位,其地位相当于“高速公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 传输系统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通信网元间连接的纽带;② 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通信网的发展;③ 提高传输线路上的信号速率,扩宽传输频带,是传输技术发展的不断追求。
老师在介绍光纤的时候,当场给我们展示了光纤。
在实验室的最大优点就是展示所学的东西,不管是实物还是工作原理等。
在通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损耗,然而光纤的损耗特性是和光的工作波长有关的,因此经过相关的研究计算得出损耗较小的波长为0.85μm(局域网中)、1.31μm、1.55μm(在长距离和高速率传输条件下的局域网和长途网中)。
但是光纤通信有很多优点: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无串话、保密性好,线径细、重量轻、柔软、节约有色金属,原材料资源丰富。
但是同时也有缺点:质地脆,机械强度低光纤切断和接续需要一定的工具、设备和技术,分路、耦合不灵活,光纤、光缆弯曲半径不能过小(>20CM),在偏僻地区存在有供电困难问题。
北邮联通实习报告四篇
北邮联通实习报告四篇北邮联通实习报告篇17月7日至7月9日,我们在中兴协力超越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包括wcdma网络优化设计和wcdma硬件调测,最后一天进行了实际的路测。
三天以来,我们掌握了和通信基站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工程相关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有很大的收获。
专业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学习了由费兴广老师讲授的wcdma网络优化设计课程,其中包括网络规划与优化的重要性、wcdma网络规划任务与基本流程、wcdma 网络优化任务与基本流程三部分。
在网络规划与优化的重要性中,老师先介绍了无线通信技术和wcdma的发展历史,然后分别逐一介绍了在目前的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自干扰、功率攀升、覆盖差、容量瓶颈的________、现象、特点和解决方法。
紧接着便讲了wcdma无线网络规划,包括其任务及目北邮联通实习报告篇2今年夏天学校老师组织我们去北京联通黄村培训基地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习,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是四天里大家学到的知识却是能够终身受用的,而且还参观了联通的基地,也让我们更确切的感受到了工作和学生的差别。
第一天是一个有20年工作经验的女老师给我们讲课,因为是讲理论知识,所以能深切的感受到老师为了调动我们的学习兴趣讲了很多他们工作的趣事。
当然大家都是兴致勃勃的听郭老师给我们讲述移动通信的知识,从2G到3再到4G,无疑移动通信在不断地飞速向前发展着,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我们也亲身经历着,因此老师就移动通信系统相关内容进行了讲解。
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不同,它采用无线信号,可以随意移动,具备很多固定通信无法企及的优点.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为:2G无线接入网络是采用目前非常成熟的GSM/GPRS技术,而3G无线接入网络则采用WCDMA技术,两者是分开入网的。
2G/3G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所谓的数字蜂窝移动系统,蜂窝系统是覆盖范围最广的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在蜂窝系统中,覆盖区域一般被划分为类似蜂窝的多个小区,每个小区内设置固定的基站,为用户提供接入和信息转发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2013211124学号:姓名: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一实验内容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1 实验思路使用MA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 程序界面3 流程图4 主要的函数符号规定如下:b(Blocking):阻塞率;a(BHT):到达呼叫量;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B(s,a)=a∙B(s−1,a) s+a∙B(s−1,a)代码如下:function b = ErlangB_b(a,s)b =1;for i =1:sb = a * b /(i + a * b);endend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
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 B(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function s = ErlangB_s(a,b)s =1;Bs = ErlangB_b(a,s);err = abs(b-Bs);err_s = err;while(err_s <= err)err = err_s;s = s +1;Bs = ErlangB_b(a,s);err_s = abs(b - Bs);ends = s -1;end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
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a的值(步长为 s/2),同时调用 B(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结束循环,得到a值。
代码如下:function a = ErlangB_a(b,s)a =0;step = s /2;b_temp = ErlangB_b(a,s);b_temps = ErlangB_b(a + step,s);while(abs(b - b_temp)>0.000001)if((b - b_temp)*(b - b_temps)<0) step = step /2;elsea = a + step;endb_temp = ErlangB_b(a,s);b_temps = ErlangB_b(a + step,s);endend三结果分析1) 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2) 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3) 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4)分析将程序结果与在线ErlangB公式计算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二 M/M/1排队系统一实验内容实现M/M/1单窗口无限排队系统的系统仿真,利用事件调度法实现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并统计平均队列长度以及平均等待时间等值,以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二实验原理1 顾客到达模式设到达过程是一个参数为 λ 的Poisson过程,则长度为 t 的时间内到达 k 个呼叫的概率P k(t)服从Poisson分布,即P k(t)=(λt)kk!∙eλt2 服务模式设每个呼叫的持续时间为 t,则服从参数为 μt 的负指数分布,即P(X>t)=1−e−μt,t≥03 服务规则服务规则为:FIFO4 理论分析设系统到达率为 λ,服务率为 μ,则理论分析如下:理论平均等待时间:E[w]=1μ−λ理论平均排队时间:E[q]=λμ∙(μ−λ)理论系统中平均顾客数:E[N]=λμ−λ理论系统中平均等待队长:E[N q]=λ∙λμ∙(μ−λ)三实验描述1 实验思路仿真时序图示例时序关系图如下:各参数含义如下:b i:第i个事件(到达或离开)发生的时间t i:第i个到达事件发生的时间c i:第i个离开事件发生的时间A i:第(i-1)个顾客与第i个顾客到达时间间隔D i:第i个顾客排队等待时间间隔S i:第i个顾客服务时间长度仿真设计算法1)利用负指数分布与泊松过程的关系,产生符合泊松过程的顾客流;2)分别构建一个顾客到达队列和一个顾客等待队列。
顾客到达后,首先进入到达的队尾排队,并检测是否有顾客等待以及是否有服务台空闲,如果无人等待并且有服务员空闲则进入服务状态,否则顾客将进入等待队列的队尾等待;3)产生符合负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作为每个顾客的服务时间;4)当服务员结束一次服务后,就取出等待队列中位于对头的顾客进入服务状态,如果迭代队列为空则服务台空闲等待下一位顾客到来;5)在系统到达稳态时,计算系统的平均等待时间以及平均等待队长等数据。
2 流程图3 主要的函数1) 产生符合泊松过程的顾客流Interval_Arrive=-log(rand(1,SimTotal))/Lambda; %Arrival Time Interval 2) 产生符合负指数分布的服务时间Interval_Serve=-log(rand(1,SimTotal))/Mu;%Service Time3) 计算顾客到达时间%******Arrive Time for each Customer*****t_Arrive(1)=Interval_Arrive(1);ArriveNum(1)=1;for i=2:SimTotalt_Arrive(i)=t_Arrive(i-1)+Interval_Arrive(i);ArriveNum(i)=i;end4) 计算顾客离开时间%%Leave Time for each Customert_Leave(1)=t_Arrive(1)+Interval_Serve(1);LeaveNum(1)=1;for i=2:SimTotalif t_Leave(i-1)<t_Arrive(i)%New customer arrives after the former has been served.t_Leave(i)=t_Arrive(i)+Interval_Serve(i);else%New customer arrives while the former is being served.t_Leave(i)=t_Leave(i-1)+Interval_Serve(i);endLeaveNum(i)=i;end5) 计算平均等待时间t_Wait=t_Leave-t_Arrive;%Waiting Time for each Customert_Wait_avg=mean(t_Wait);%Average Waiting Time6) 计算平均排队时间t_Queue=t_Wait-Interval_Serve;%Queueing Time for each Customert_Queue_avg=mean(t_Queue);%Average Queueing Time7) 计算平均顾客数%%TimelineTimepoint=[t_Arrive,t_Leave];%Record Arrival Time & Leaving Time for each Customer.Timepoint=sort(Timepoint);%Sort all Timepoints.ArriveFlag=zeros(size(Timepoint));%Flag of ArrivalCusNum=zeros(size(Timepoint));temp=2; CusNum(1)=1;for i=2:length(Timepoint)if(temp<=length(t_Arrive))&&(Timepoint(i)==t_Arrive(temp))%if the timepoint is about ArrivalCusNum(i)=CusNum(i-1)+1;%add Number of Customerstemp=temp+1;ArriveFlag(i)=1;else%if the timepoint is about LeavingCusNum(i)=CusNum(i-1)-1;%reduce Number of Customers endend%%Average Number of CustomersTime_interval=zeros(size(Timepoint));Time_interval(1)=t_Arrive(1);for i=2:length(Timepoint)Time_interval(i)=Timepoint(i)-Timepoint(i-1);%Timepoint Interval endCusNum_fromStart=[0 CusNum];%Average Number of CustomersCusNum_avg=sum(CusNum_fromStart.*[Time_interval 0])/Timepoint(end);8) 计算平均队长%%Length of Queue(Excluding Customer being Serviced)QueLength=zeros(size(CusNum));for i=1:length(CusNum)if CusNum(i)>=2QueLength(i)=CusNum(i)-1;%Excluding Customer being Serviced elseQueLength(i)=0;endend%Average Waiting Length of QueueQueLength_avg=sum([0 QueLength].*[Time_interval 0])/Timepoint(end);9) 仿真图:各顾客到达时间与离去时间subplot(2,2,1);stairs([0 ArriveNum],[0 t_Arrive],'b');hold on;stairs([0 LeaveNum],[0 t_Leave],'r');legend('Arrive Time','Leave Time');title('Arrive Time and Leave Time for each customer'); xlabel('Customer ID');ylabel('Arrive/Leave Time(Accumulated)');10) 仿真图:系统等待队长分布subplot(2,2,2);stairs(Timepoint,CusNum,'b')axis([0 Timepoint(end)0 max(CusNum)])title('Distribution of System Customer Number');xlabel('Time(Accumulated)');ylabel('Customer Number');11) 仿真图:各顾客在系统中的排队时间和等待时间subplot(2,2,3);stairs([0 ArriveNum],[0 t_Queue],'b');hold on;stairs([0 LeaveNum],[0 t_Wait],'r');hold off;axis([0 max(max(ArriveNum),max(LeaveNum))0max(max(t_Queue),max(t_Wait))]);title('Queueing Time and Waiting Time for each customer'); xlabel('Customer ID');ylabel('Queueing/Waiting Time');legend('Queueing Time','Waiting Time');四结果分析为了检验算法的正确性,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