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茶和酒阅读答案word版本 (6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茶和酒阅读答案
篇一:酒与茶
以茶代酒
酒与茶,算得上是中国饮文化的两朵奇葩。

酒奔放、浓烈,难以承受,而茶则
是清香、淡雅,令人回味无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素有“以
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近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致。

关于“以茶代酒”这一词从何而来,有人认为这是古时候女子不胜酒力而所行
的礼节;还有的人认为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在英国皇宫举行婚礼宴会上,凯瑟琳频频举起高脚杯致谢,但杯中并不是酒,而是红茶。

因此,凯瑟琳便有了“红茶皇后”的美称。

之后,安妮女王提
倡以茶代酒,英国人把茶当作是至高无上的礼。

从此,“以茶代酒”一词流传
开来。

其实,“以茶代酒”始于三国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

这是有史实依据的。

晋朝
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说道:“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
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

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
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文中的皓即孙皓,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
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

孙皓在初登王位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

后来变
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荒淫,从而民心丧尽。

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

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七升酒必须见底。

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

他字弘嗣,原名
韦昭,(陈寿为了避晋武帝之父司马昭的讳,所以改为韦曜),以博学多闻而
为孙皓所器重。

他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故孙皓对
韦曜格外照顾。

所以,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也就
是说在他的杯子里暗中换上清茶。

韦曜也心领神会,“以茶代酒”,不至于因
喝不下酒难堪失态。

韦曜是一个耿直的大臣,所以常批评孙皓。

可惜,耿直磊
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

孙皓竟把宴会
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

”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公元280年,吴
国为西晋所灭。

我们说孙皓因酒误国,遗臭万年,恐怕也不为过,事实众所周知。

如果孙皓不是嗜酒之徒而是虽不说以茶养廉,但是如果是一位开明、宽容、仁慈的君主,那么韦曜可能不会死,吴国第 1 页共 2 页
可能不会灭吧。

所以说,很多事都是一念之差,茶与酒你更偏爱哪种?万事皆好,过犹不及。

现代社会人们为了减压,为了解除乏味的生活,寻找刺激和乐趣,朋友家人之
间的饭桌上谈话变得十分频繁了,而在饭桌上有样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就是酒。

过度的饮酒,都容易让人失去控制,使人变得兴奋,容易做出不合乎常理的事情,导致酒后误事;而对于茶来说,更多的让人心静下来。

如果人们的交往通
过“酒”作为载体和实现方式,那么只是多了几分豪爽和义气。

而如果以“茶”来作为载体,那么更多的意味着“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充满物欲、社会竞争
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努力地借用喝茶的
方式交往,用平常、平凡和平静的心去对待浮躁的人与社会,去寻求人际交往
的另一种境界。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以茶代酒,或许,于饮者不醉,醉的是一番情怀。

第 2 页共 2 页
篇二:说说茶与酒的那些事
说说茶与酒的那些事
清人有诗云:书画琴棋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

酒与茶都是老百姓生活中最
平常的饮品,饮酒喝茶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常事。

茶似水,酒似火。

明代陈继儒

《茶董小叙》里说: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
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

作为中华两大国饮,茶与酒有着许多不得不说的事。

茶,是中华国饮,源于中国,传扬海外。

追根溯源,茶的起源早在上古的神农
氏时代。

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神
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早是作为药物的,在漫长的历
史中才
逐渐演变出了饮茶品茗的风俗习惯。

茶文化融合了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它是寻
常百姓的杯中之物,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凝练,在五千年的岁月中遗世芬芳。

酒,亦起源于中国,据《神农本草》记载,酒源于远古神农时代。

传说是一个
叫杜康的人最先酿出来酒,因此酒也有杜康的别称。

在中华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几乎是无处不在的,酒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解忧,曹操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愁时喝酒,一醉解千愁;欢聚
时喝酒,不醉人不归。

上至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人不饮酒。

所以有人说,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几乎是酒的文化,虽不免有些夸大其词,却也道出了不
可无酒的事实。

酒香醉人,茶香醒人。

饮酒则“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喝茶则“朝坐有
余兴,长吟播诸天”。

酒可助兴,茶能静心。

饮酒则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
碗盛来琥珀光”;喝茶则有“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酒可解忧愁,然则“举杯消愁愁更愁”;茶可养身心,或是独品,或是众饮,焚一炉幽香,沏一杯热茶,茶香悠然,心亦悠然。

饮酒品茶之乐甚多,然酒多伤身,不
可多饮,而茶则健康自然,多有裨益。

唐代诗僧皎然有诗云::“一饮除昏聩,情思爽朗满
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
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酒多伤身误事,古人早有“以茶代酒”,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
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

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

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茶香酒烈,一个温润如玉,一个热情似火。

若要沉心静气,何妨以茶代酒,品
茶中百味,解忧思,静尘心,寻一片净土,得一方世界。

篇三:酒与茶
以茶代酒
酒与茶,算得上是中国饮文化的两朵奇葩。

酒奔放、浓烈,难以承受,而茶则
是清香、淡雅,令人回味无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素有“以茶
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
“以茶代酒”,以近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致。

关于“以茶代酒”这一词从何而来,有人认为这是古时候女子不胜酒力而所行
的礼节;还有的人认为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在英国皇宫举行婚礼宴会上,凯瑟琳频频举起高脚杯致谢,但杯中并不是酒,而是红茶。

因此,凯瑟琳便有了“红茶皇后”的美称。

之后,安妮女王提
倡以茶代酒,英国人把茶当作是至高无上的礼。

从此,“以茶代酒”一词流传
开来。

其实,“以茶代酒”始于三国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

这是有史实依据的。

晋朝
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说道:“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
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

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
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文中的皓即孙皓,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
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

孙皓在初登王位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

后来变
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荒淫,从而民心丧尽。

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

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七升酒必须见底。

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

他字弘嗣,原名
韦昭,(陈寿为了避晋武帝之父司马昭的讳,所以改为韦曜),以博学多闻而
为孙皓所器重。

他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故孙皓对
韦曜格外照顾。

所以,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也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