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与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与防治措施
徐远军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现状,阐述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特点,分析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提出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以控制水土流失加剧的局面,促进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In view of the present worsening soil and water erosion situ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expounds on the hazards caused by soil and water eros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makes analysis on the main causes of soil and water erosion,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it in a bid to control the worsening soil and water erosion situation, to promot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装备》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2页(P49-50)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危害;特点;成因;防治措施
【作者】徐远军
【作者单位】东港市椅圈水利服务站,辽宁丹东 1183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水分和土壤是一切植物生长的基础。

当前,盲目开发水土资源导致水土流失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有50亿t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约62%来自耕地表层。

在我国人口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地矛盾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 水土流失的危害与特点
当前,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其所产生的危害日渐显现:一是水质恶化,污染加剧。

水土流失所携带的大量化肥、农药等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江河湖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进一步恶化。

二是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表土变薄、肥力下降、蓄水能力降低,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

三是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淤塞下游河道及水库,削弱了河道的泄洪和通航能力,降低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

四是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

泥石流易形成急流险滩,冲毁路基桥涵铁路,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五是导致草原“三化”。

水土流失使草原沙化、碱化、退化,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六是沙漠化扩大。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漠化迅速扩大,为沙尘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沙尘来源。

七是生态恶化。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使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农业生产能力降低,农民依靠土地增收的愿望难以实现。

水土流失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分布面广,程度不一。

我国的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导致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二是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按照水土流失特点,我国大致可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七大水土流失类型区。

各区地质条件和水土流失程度不同,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出现。

三是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坡耕地水
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四是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矿开发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能力,加大了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

2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是触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2.1 自然因素
影响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

2.2 人为因素
从水土流失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陡坡开荒,顺坡垦植。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群众盲目向山地进军、大面积毁林开荒,又由于农民科技意识较低、广种薄收,使植被遭受了空前的破坏。

同时,对山坡随意开垦,山地开荒未成梯级地,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2)森林植被、地表结构被无序破坏。

随着各种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激增,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光山秃岭不断由丘陵区向山区、高原和平原转化扩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有些地区由于进行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会产生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观念淡漠。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济效益的驱动使人们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生产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己利益、无视社会利益,只顾当前、不管后人,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十分严重。

3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3.1 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以往治理水土流失是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不仅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治理,而且投资大、重复性投入难以克服,经济负担沉重。

而采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荒山荒地,虽然一次性投资很大,但其潜力也大,随着年限的增长,产投比迅速增大;同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也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将由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

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做好生态恢复。

3.2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
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

破坏容易,治理却难上加难,治理水土流失所需要的资金之大、所耗费的时间之长、难度之大、效率之低,其投入远远超过水土流失本身所带来的损失。

水土保持的宗旨就是为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在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水土流失区域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流失才能得到控制。

3.3 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保障。

把植树造林、科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国家、地方、个人的各路资金拼盘使用,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
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3.4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要加大对干热河谷地区、沙漠化地区等生态脆弱区造林的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工作,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3.5 树立水土保护意识,改进利用方式
充分挖掘治理区的资源潜力,除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荒沟、荒沙等劣质土地外,还要有效利用梯田地埂,窖、塘、库、坝周边以及渠道两旁土壤,积极培育资源。

通过综合治理,增加基本农田面积,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生产道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粗放式、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方式,扭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局面,实现高效集约化经营。

4 结语
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丁郑淦.浅谈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下
旬,2010(6):196.
[2]姜海燕.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7):220.
[3]姚秀德.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3(1):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