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交通 高考地理满分秘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满分秘籍-经济类、交通类
八、经济类
一)农业
79.农业生产特征
农业的地位、生产结构(各部门所占比重)、地域类型、主要农产品种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及分布地区、耕作方式及耕作制度、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水平(商品率、集约化程度、机械化和专门化水平等)、生产经营方式、主要生产基地等。

【例】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特征: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和高粱;单产高;农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以国营农场生产为主,是我国优质玉米的主要产地等。

80.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条件)
一)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热量、降水、光照、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条件)。

二)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交通是否发达便利;3)国家政策(支持或鼓励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5)科技水平(基因、育种、冷藏和保鲜技术等);6)工业是否发达(提供技术和机械设备)。

【例】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商品棉基地的区位优势。

1)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适中。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植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棉纺织工业基础好)。

塔里木盆地种植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1)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灌溉水源充足。

81.分析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角度)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2)(内容)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和气象灾害等方面分析;
3)(时间)从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条件分时段分析。

82.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

弊: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

【例】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降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采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83.某地农业区位远离市场的原因
如海南是我国的冬季瓜果供应地、美国南部阳光地带种植花卉和蔬菜供应北方市场等。

原因:1)该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3)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

84.海洋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鱼类饵料丰富)。

2)纬度位置:地处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大河入海口处: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为鱼类提供丰富的
饵料。

4)洋流:在寒流与暖流交汇或有上升流处(或有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营养盐类,鱼类饵料丰富。

85.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单位面积产值:主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值,由高到低分别是:花卉>乳牛>塘鱼>林果>蔬菜>粮棉。

2)地价: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生产成本越高,故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

3)水源:需水量大的农业类型(如水产养殖、花卉种植等)宜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4)交通运输:不同类型的农业对运输需求的迫切性不同。

花卉、蔬菜和乳牛等的生产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5)占用土地的面积:占地多的农业类型宜布局在离城镇较远的地域,占地少的农业类型宜在离城镇较近的地域。

6)地形:不同的地形宜布局不同的农业类型,丘陵、山地——林果、牧业,平原——种植业,池塘、水库——水产业。

7)环境要求:因噪声影响产量,故奶牛场、养鸡场等不宜靠近机场。

【注】城郊农业的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

【例】上海市郊区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便利;种植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云南成为我国花卉供应基地的原因。

1)气温较高,终年温暖。

2)光照较强,水源充足。

3)土壤较肥沃。

4)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5)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

86.生态农业的优势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生产潜力;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3)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87.粮食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多山,耕地面积狭小;气候、土壤和水源等条件较差;水旱等灾害频繁。

2)社会经济原因:人口多,增长快,人均耕地少;科技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

【例】非洲粮食严重短缺的原因。

1)人口自然增长率高;2)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3)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4)农业科技水平低。

【例】新加坡淡水和粮食短缺的原因。

1)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但无大河和湖泊,径流量小,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偏少。

2)国土面积狭小,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人口稠密,人均粮食偏少。

【例】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1)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广阔且优良。

2)地下水丰富,自流井多,牲畜饮用水源充足。

3)没有大型肉食动物,牲畜遭受天敌的侵害少,可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4)冬季温和,有利于绵羊的生长、繁殖和安全过冬。

5)市场广阔,商品经济发达。

88.灌溉农业的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盐碱化等。

【注】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例】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的原因。

1)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2)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1)太阳辐射强。

2)昼夜温差大。

不利:1)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2)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3)水源较少。

4)交通不便。

5)人口稀少,市场需求量小。

6)技术落后。

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

2)昼夜温差大。

3)地形较低平,土壤肥沃。

4)灌溉水源充足。

89.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注】我国东北地区与美国中部商品谷物农业区的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1)经营方式不同。

美国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

2)科技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不同。

美国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

3)单产不同。

美国的粮食单产较高。

90.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注】典型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91.应对粮食短缺的措施
1)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防止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采取有效鼓励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的耕种面积。

5)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云南与海南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优势和劣势。

1)海南地处海岛,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水陆交通便利,热量较云南丰富。

但冬有寒潮,夏有台风影响。

2)云南冬无寒潮、夏无台风影响,终年温暖,但交通和热量条件不如海南。

92.生态退耕的影响
有利影响:1)扩大林草面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有利于扩大湖泊、沼泽面积,调节气候。

3)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不利影响:耕地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降低。

93.我国畜牧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内蒙古东部夏季降水较多,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害等严重。

【注】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我国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

【注】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光照不足,土壤贫瘠,不利于种植农作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草场面积广大(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9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广大。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和保鲜技术的进步。

95.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一)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2)土壤肥沃;3)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4)灌溉水源充足。

二)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2)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3)大米是亚洲居民的主食。

96.农业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大水漫灌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2)过量使用农药,污染土壤和农产品,破坏生态环境。

3)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二)工业
97.工业生产特征
工业的地位(在世界、全国或地区总产值中的比重)、发展水平(发达或欠发达)、工业布局(主要工业区、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等)、部门结构(轻重工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技术水平、工业原料和能源及工业品的对外依赖程度等。

【例】日本工业生产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部门齐全、结构完整;轻、重工业都很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是钢铁、纺织、机械、化工、电子等工业;工业原料、能源和产品销售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98.工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条件: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沿高速公路等;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地形、地质等)、水源、气候。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资源(原料和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数量、价格和素质)、技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

三)社会因素:政策(扶持和限制)、个人偏好(如归国华侨投资办厂等)、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如工业基础)等。

四)环境因素:影响微观布局,主要考虑避免和减小“三废”的危害。

【例】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1)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

2)科技发达,工业基础好。

3)岛国,多天然良港,海运便利。

4)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1)矿产资源贫乏。

2)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严重。

我国南方各省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的原因: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2)有丰富廉价的水电。

【注】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便利,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和信息的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多“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多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线中点,京沪、沪杭等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利用便利的海运、廉价的河运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

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类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钢铁,钢铁企业接近市场,可减少运费,降低成本。

3)水源充足。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工业用水充足。

4)技术力量雄厚。

上海工业发展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能生产“高、精、尖、新”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目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的原因。

海南虽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因此没有建立
钢铁企业。

99.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的原因
1)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2)可替代的原料越来越多;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注】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区位分析
一)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和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和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辽河)。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较发达;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低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环境污染严重。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改革开放和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政治中心和重要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和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因素: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和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四)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多侨乡,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五)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4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和国家和地区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较好。

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六)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区;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区;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区;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的多种有色金属工业区等。

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七)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能源充足、资源丰富;沿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交通便利。

100.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1)科技发达(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2)高速交通(航空运输、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发达便利。

3)环境优美。

【注】“硅谷”(高技术工业)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班加罗尔等。

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便捷的高速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政策支持(如美国“硅谷”有政府的军事订货)。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高、快、广”)。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迁入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10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
1)分布过于集中,导致工业用地和用水紧张,社会问题严重;2)环境污染严重;3)工厂规模较大,转变经营机制和产业结构受工业惯性的影响较大;3)运输量较大,交通运输压力大。

【注】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地区、美国东北部、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市场广阔。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支柱(资源、结构和规模)。

整治措施:略(如鲁尔区)。

102.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适当分散布局工业。

2)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3)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4)防治污染,减少“三废”排放,植树造林,整治和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5)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6)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水平,繁荣经济。

103.工业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1)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降低运费和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集中处理废弃物。

2)不利影响: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和争公共设施,加剧资源、能源紧张;加剧工业区的环境污染。

工业分散:1)原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各地区位优势不同(市场、劳动力、技术、市场等)。

2)意义:有利于缓解老工业基地用地、用水紧张状况,减轻环境污染。

有利于寻找最优区位(接近市场、劳动力丰富地区、原料地、土地租金较低地区等),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不利影响:①不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不利于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②运输成本提高。

③集聚和规模效益低。

104.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原因
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发达地区→
落后地区
城市→乡村;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欧美→港
澳台、日韩→中国大陆;中国→非洲、拉丁美洲
原因劳动力和土地廉价;自然资源丰富;转移污染;环保成本低10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转出区:有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分散产业与人口,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环境。

不利——减少就业机会,失业人口增加。

2)对转入区:有利——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不利——环境污染加重。

106.城市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1)风向: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2)水源:取用水源便利,产生污水的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

3)距离(即与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规模较大、轻度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近郊,污染严重的工业远离城区。

4)地形:山谷、盆地等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易扩散,不宜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5)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间设置防护带,以避免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6)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大型企业——远郊,中型企业——近郊,
小企业——市内)。

7)交通:沿交通线分布。

8)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资源: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如钢铁厂靠近铁矿基地、火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10)工业联系:根据投入—产出联系合理布局。

107.城市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及原因
1)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的土地日益紧张;工业污染的问题突出。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运输原料和产品等。

108.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晴天多,多风(或风力大)、日照强,有利于海水蒸发。

2)地形:有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和淤泥质海岸,利于晒盐。

3)位置:避开大河的入海处。

三)商业
109.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生产能力)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保证稳定的商品来源。

2)(消费市场)有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

商业中心一般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粮店、小型综合商店、副食杂店、摊点多建在居民住宅区(市场最优)。

3)(交通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原则:交通最优,如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有利于货物的集散。

【例】上海成为全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原因。

1)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

2)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110.中心商务区(CBD)和大型批发中心的布局原则
区域布局原则原因
中心商务区(CBD)市场最优人口密集、消费者众多
大型批发中心交通最优位于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四)旅游业
111.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①发展国际旅游,增加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增加税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