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检验及方法验证.ppt [兼容模式]
合集下载
无菌检查法试验具体操作方法PPT课件
![无菌检查法试验具体操作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1a66d07cd184254b3535ee.png)
四、具体检测方法
❖ 薄膜过滤法:
❖ 采用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薄膜孔径不大于0.45um, 膜直径约47mm.
❖ 取规定抽验供试品数,(如供试品少于10ml,则先加 入100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适宜的无菌溶剂), 立即在无菌条件下导入无菌薄膜过滤器内,加压或减 压过滤。
❖ 含汞类等防腐剂的供试品,在供试品过滤后,用0.9% 无菌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的无菌溶剂冲洗滤膜3次, 每次100ml,过滤后,两个滤器中加硫乙醇盐流体培 养基各100ml,另一个滤器加改良马丁培养基100ml。
支
移种前剩余培养基及移种后的培养基 分别培养21天,(36℃±1)。每隔3天观察一次
四、具体检测方法
❖ 一旦支原体污染:
㈠一律废弃重新培养。 ㈡对于具有重要价值的细胞株,
有必要清除支原体的,常用方法有: ①抗生素处理 ②抗血清处理: ③抗生素加抗血清和补体联合处理
四、具体检测方法
❖ 支原体最突出的结构特征是没有细胞壁, ①对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抗生素:如 -内酰胺类、
三、无菌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4.吸取过营养液后的吸管不能再用火焰烧灼,因残留 在吸管头中营养液能烧焦形成炭膜,再用时会把有 害物带入培养基中。 开启、关闭供试品时,火焰灭菌时间要短,防止因 温度过高灭活供试品。 另外胶塞过火焰时也不能时间长,以免烧焦产生有 毒气体,危害供试品。
5.进行试验时,吸管抽取供试品后,要与培养基试管 平行且垂直,动作要准确敏捷,但又不必太快,以 防空气流动,增加污染机会。
二、试验物品准备:
❖ 2、灭菌物品的确认: 高压根据试验要求,准备所需器材和物品。需在灭菌 物品盒标注名称,并填写灭菌日期,清点无误后将 其送至灭菌前间。 灭菌是无菌物品生产的重要环节,根据物品的性能选 择合适的灭菌方式,是确保试验质量的关键。 我们通常把玻璃器皿包括吸管瓶子选择180℃2小时干 热灭菌,胶栓121℃60分钟灭菌,取回灭菌物品时, 一定要在有效期内使用,试验前确认指示剂是否合 格及包装的完整性,干燥性,合格后方可使用。
无菌检查ppt课件
![无菌检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da7fd043323968001c920b.png)
ISO 11737-2 2009 医疗设备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 第二部分: 灭菌过程中无菌测试的定义,验证及维护
精选编辑ppt
4
三、检测环境
GB/T 14233.2-2005:无 菌室操作台或超净工作 台局部应符合洁净度100 级单向流空气区域要求。
单向流空气 、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 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 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 家标准进行洁净度确认。隔离系统应 定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 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试验组 阳性对照组
试验组 阳性对照组
试验组 阳性对照组
30~35℃ 不得超过5天
20~25℃ 不得超过5天
15
八、验证方法——薄膜过滤法
供试品稀释、 过滤 √ —— √ —— √ ——
√
菌株
金葡 金葡 大肠 大肠 生孢 生孢
枯草
菌量
培养基
组别
流乙醇酸盐流 体培养基
最后一次冲洗 液加菌< 100cfu/ml
精选编辑ppt
13
八、验证方法
目的:确认无菌试验的产品是否具有抑菌性;如果有,如何去除,并被证实。
无菌检查方法有直接培养法和薄膜过滤法两种。
医疗器械最常使用的方法为直接培养法,薄膜过滤法适用于液体类产品或供试品已 转化为供试液的产品,本公司的产品制备成供试液后仍有颗粒杂质无法过滤,故选 用直接培养法。
3、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①无菌性检查——排出培养基本身的污染,避免无菌试验过程 中由培养基引起的假阳性
②灵敏度检查——确保培养基营养性良好,对微生物具有生长 促进作用,排出无菌试验过程中由培养基引起的假阴性
注:用于无菌检查的培养基必须经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精选编辑ppt
4
三、检测环境
GB/T 14233.2-2005:无 菌室操作台或超净工作 台局部应符合洁净度100 级单向流空气区域要求。
单向流空气 、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 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 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 家标准进行洁净度确认。隔离系统应 定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 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试验组 阳性对照组
试验组 阳性对照组
试验组 阳性对照组
30~35℃ 不得超过5天
20~25℃ 不得超过5天
15
八、验证方法——薄膜过滤法
供试品稀释、 过滤 √ —— √ —— √ ——
√
菌株
金葡 金葡 大肠 大肠 生孢 生孢
枯草
菌量
培养基
组别
流乙醇酸盐流 体培养基
最后一次冲洗 液加菌< 100cfu/ml
精选编辑ppt
13
八、验证方法
目的:确认无菌试验的产品是否具有抑菌性;如果有,如何去除,并被证实。
无菌检查方法有直接培养法和薄膜过滤法两种。
医疗器械最常使用的方法为直接培养法,薄膜过滤法适用于液体类产品或供试品已 转化为供试液的产品,本公司的产品制备成供试液后仍有颗粒杂质无法过滤,故选 用直接培养法。
3、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①无菌性检查——排出培养基本身的污染,避免无菌试验过程 中由培养基引起的假阳性
②灵敏度检查——确保培养基营养性良好,对微生物具有生长 促进作用,排出无菌试验过程中由培养基引起的假阴性
注:用于无菌检查的培养基必须经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无菌检查法-PPT课件
![无菌检查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394edf580216fc710afd9b.png)
—— 明确了验证试验所需样品量是供试品的 检验量而不是供试品的检验数量。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部分
1、阳性对照用量:
原:“若采用直接接种法,应增加供试品1支 (或瓶)作阳性对照用。”
修订为 :若采用直接接种法,应增加供试品无菌 检查时每个培养基容器接种的样品量作阳性对照 用。
——因若是液体制剂,应该采用薄膜过滤法,若是 固体制剂每管接种量可能不止1支(或瓶),应 按验证的方法确定。
备注中对供试品容器装量不够接种两种培养 基的情况,明确规定最少检验数量应加倍。
感谢您的关注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部分
培养及观察
对于培养14天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 微生物生长时,删除了:“或划线接种于 斜面培养基上” 的规定。
同时删除了可根据斜面是否有菌生长而判 断的规定。
结果判断部分
新增订阳性对照管和阴性对照管的实 验结果对于整体实验结果判断的作用: “ 阳性对照管应生长良好,阴性对照 管不得有菌生长。否则,试验无效。”
无菌检查法-PPT课件
方法验证试验部分
1、验证试验用菌种及菌液制备在培养基 灵敏度所用菌种的基础上,删除了铜绿假 单胞菌,增订了大肠埃希菌。
2、验证试验中样品用量
修订为: 薄膜过滤法验证试验样品量:
“ 取每种培养基规定接种的供试品总量按薄膜 过滤法过滤。”
直接接种法验证试验样品量: “…其中1管接入每支培养基规定量的供试品量, “
供试品的的无菌检查部分
薄膜过滤法:
1、新增规定:抗生素供试品应选择低吸 附的滤器及滤膜
2、新增规定:对每片滤膜的总冲洗量不 得过1000ml
3、新增规定:所用冲洗量、冲洗方法同 验证试验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部分
薄膜过滤法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部分
1、阳性对照用量:
原:“若采用直接接种法,应增加供试品1支 (或瓶)作阳性对照用。”
修订为 :若采用直接接种法,应增加供试品无菌 检查时每个培养基容器接种的样品量作阳性对照 用。
——因若是液体制剂,应该采用薄膜过滤法,若是 固体制剂每管接种量可能不止1支(或瓶),应 按验证的方法确定。
备注中对供试品容器装量不够接种两种培养 基的情况,明确规定最少检验数量应加倍。
感谢您的关注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部分
培养及观察
对于培养14天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 微生物生长时,删除了:“或划线接种于 斜面培养基上” 的规定。
同时删除了可根据斜面是否有菌生长而判 断的规定。
结果判断部分
新增订阳性对照管和阴性对照管的实 验结果对于整体实验结果判断的作用: “ 阳性对照管应生长良好,阴性对照 管不得有菌生长。否则,试验无效。”
无菌检查法-PPT课件
方法验证试验部分
1、验证试验用菌种及菌液制备在培养基 灵敏度所用菌种的基础上,删除了铜绿假 单胞菌,增订了大肠埃希菌。
2、验证试验中样品用量
修订为: 薄膜过滤法验证试验样品量:
“ 取每种培养基规定接种的供试品总量按薄膜 过滤法过滤。”
直接接种法验证试验样品量: “…其中1管接入每支培养基规定量的供试品量, “
供试品的的无菌检查部分
薄膜过滤法:
1、新增规定:抗生素供试品应选择低吸 附的滤器及滤膜
2、新增规定:对每片滤膜的总冲洗量不 得过1000ml
3、新增规定:所用冲洗量、冲洗方法同 验证试验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部分
薄膜过滤法
无菌检查法PPT
![无菌检查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c208cd7f1922791688e8eb.png)
无菌检测过程
无菌检测过程
• 结果判断
阳性对照管应生长良好,阴性对照管不得有菌生长。否则,试验无效。 若供试品管均澄清, 或虽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管中任何 一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除非能充分证明试 验结果无效,即生长的微生物非供试品所含。当符合下列至少一个条件 时方可判试验结果无效: (1)无菌检查试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不符合无菌检查 法的要求。 (2)回顾无菌试验过程,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因素。 (3)供试品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因无菌试验中所使用的 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试验若经确认无效,应重试。重试时,重新取同量供试品,依法检查, 若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
6.革兰氏---染色
• •
• •
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 (染色1min后用水洗) 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脂溶性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 细胞内。 (染色1min后用水洗) 第三步:酒精脱色,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紫色,立即水 洗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 第四步:番红复染3min,增加脱色菌与背景的反差并区别于未脱色菌
染色结果
• 保持初染时深紫色的菌体,称为革兰氏染 色阳性菌(G + 菌) • 而能染红色的菌体称为革兰氏染色 阴性菌(G - 菌)。
2015 年 版 《 中国药典 》 无菌检 查法的重大修订
1 、实验环境的重大修订 2、培养基体系的重大修订 3 、一、二、三部药典附录的整合修订。(...)
无菌检查法的重大修订
细菌
真菌
霉菌:黑曲霉
4.细菌的结构
•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 质
无菌检查法课件
![无菌检查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ab40a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2.png)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01
02
03
04
培养法
通过培养基培养微生物,观察 其生长情况,进行检测。
显微镜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大小、染色等情况,进行检
测。
生物发光检测法
利用生物发光原理,检测微生 物的存在。
免疫学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微生 物的存在。
03
无菌检查法的操作流程
样品采集
采样前准备
霉菌
常见的无菌检查对象,包 括酵母菌、霉菌等。
病毒
体积较小的微生物,需要 特殊的方法进行检测。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营养物质
微生物生长需要各种营养 物质,如碳源、氮源、水 、无机盐等。
温度
不同微生物需要在不同的 温度下生长,一般温度范 围在20℃-45℃之间。
pH值
微生物生长的酸碱度条件 ,不同微生物适应的pH值 范围不同。
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样本处理
对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去除杂菌并保留所需检测的微生物。
培养条件
确保培养基处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观察记录
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操作步骤、观察结果等。
实验后的处理
器具清洗
实验结束后,对使用过的器具进行彻底清洗 和消毒。
防止污染
在接种和培养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 止培养基和培养物受到污染。
结果观察与判定
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 长特征和菌落形态等信息。
菌落计数
结果判定
根据检验目的和标准要求,对观察到 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判定,如是否 符合无菌要求或特定微生物的存在与 否。
《无菌检查》课件
![《无菌检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964c8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8.png)
依据实验室要求,检测一个或多个标准或信号软件的病菌
2
实记录和报告结果。
3
实验室无菌检查的注意事项
包括规范操作程序、防止交叉污染和定期测试设备。
四、临床无菌检查
临床无菌检查标准
根据患者特定病情决定 检测标准和检测次数。
临床无菌检查的步骤
应用广泛,从基础科学 研究到制造和销售药物。
二、无菌检查方法
常规无菌检查方法
培养使用表面标本及清洁液 和甘露醇比较量和筛查试验 方式的细菌。
快速无菌检查方法
使用快速培养技术和基于PCR 的方法,检测微生物量级。
其他无菌检查方法
例如,乙醛蒸汽灭菌和过滤 器迷你灭菌方法。
三、实验室无菌检查
1
实验室的无菌检查标准
包括消毒、取样、传送、 接种、包埋、切片、镜 检、报告。
临床无菌检查的注 意事项
保持专业和标准操作规 程、消毒操作正确严格。
五、无菌检查的错误处理
无菌检查中可能出现的 错误
包括假阳性、假阴性和误判。
如何处理错误结果
根据实验室标准进行重测和 仔细分析结果。
最佳实践
定期校准仪器、对环境进行 空气质量监测等。
无菌检查对科研和临床的意义
确保实验过程和患者手术,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患者康复率。
展望无菌检查的未来发展
应用检测技术的广泛发展会推动无菌检测技术的创新。
六、无菌检查的质量控制
1
无菌检查的质量控制标准
依赖于清洁、组织和疫情控制,以
如何提高无菌检查的准确性
2
确保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标准。
和可靠性
常规检测和建立标准化的无菌检测
操作程序。
3
无菌检查的重要性
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验证.ppt
![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验证.ppt](https://img.taocdn.com/s3/m/d8ef35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7.png)
• 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记录应消毒后进入并应远离操作 台。
• 实验人员进入洁净室(无菌室)不得化妆、戴手表、戒指等首饰;不得 吃东西。应严格按更衣程序更衣。
• 记录温湿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每次实验时,对操作室和层流台做微 生物沉降菌落计数并记录;如发现问题应找原因,及时报修和报告并将 报修原因和结果记录归档。如遇停电,应立即停止实验,重新进入无菌 室前,至少开启机房运转1小时以上。
菌种的传代和保藏
菌种的保藏方法
• 使菌种的代谢处于最不活跃或相对静止的状态,从而在一定时间内 不发生变异并保持生命活力。
• 一般来说,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使微生物代谢能力降低的三个 重要因素
• 无论使用那种菌种保藏方法,都应进行验证,以确保在相应保存条 件下的菌种不会变异并且性能稳定。
• 菌种的传代次数(自原始菌种冻干粉起)不得超过5代(GMP,药 典)
微生物实验室应制定菌种的保藏管理规程来规范菌种的来源、申购、保 管、转种传代、存储和领用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菌种的溯源性和稳定性; 防止试验用菌种因多次传代而失去典型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异或死亡,保 证菌种长期正确、稳定,从而确保实验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菌种保存应有专人负责,加锁保存于冰箱中。 •实验室的标准菌株应来自CMCC(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菌种保 藏中心或ATCC(美国菌种保藏中心)等国际法定菌种保藏机构。有接 收、确认记录。 •菌种的转种等均应在超净工作台进行,以防污染。 •各种菌种应按规定时间接种,所有保藏的菌种均应贴有相应的标签,有 菌种清单。
• 培养箱、冰箱需在设备的每个腔室内放置经校准过的玻璃温度计,每天 检查设备腔室内的温度状况并且在日志上做好相应的记录。定期回顾每 个设备的温度记录数据,以考察设备的运行状态。
• 实验人员进入洁净室(无菌室)不得化妆、戴手表、戒指等首饰;不得 吃东西。应严格按更衣程序更衣。
• 记录温湿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每次实验时,对操作室和层流台做微 生物沉降菌落计数并记录;如发现问题应找原因,及时报修和报告并将 报修原因和结果记录归档。如遇停电,应立即停止实验,重新进入无菌 室前,至少开启机房运转1小时以上。
菌种的传代和保藏
菌种的保藏方法
• 使菌种的代谢处于最不活跃或相对静止的状态,从而在一定时间内 不发生变异并保持生命活力。
• 一般来说,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使微生物代谢能力降低的三个 重要因素
• 无论使用那种菌种保藏方法,都应进行验证,以确保在相应保存条 件下的菌种不会变异并且性能稳定。
• 菌种的传代次数(自原始菌种冻干粉起)不得超过5代(GMP,药 典)
微生物实验室应制定菌种的保藏管理规程来规范菌种的来源、申购、保 管、转种传代、存储和领用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菌种的溯源性和稳定性; 防止试验用菌种因多次传代而失去典型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异或死亡,保 证菌种长期正确、稳定,从而确保实验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菌种保存应有专人负责,加锁保存于冰箱中。 •实验室的标准菌株应来自CMCC(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菌种保 藏中心或ATCC(美国菌种保藏中心)等国际法定菌种保藏机构。有接 收、确认记录。 •菌种的转种等均应在超净工作台进行,以防污染。 •各种菌种应按规定时间接种,所有保藏的菌种均应贴有相应的标签,有 菌种清单。
• 培养箱、冰箱需在设备的每个腔室内放置经校准过的玻璃温度计,每天 检查设备腔室内的温度状况并且在日志上做好相应的记录。定期回顾每 个设备的温度记录数据,以考察设备的运行状态。
无菌检测ppt课件
![无菌检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32165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8.png)
01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 例》
02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 法》
03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
04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 器械》
05
无菌检测案例分析
药品无菌检测案例
案例概述
某制药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在使用后出 现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经调查发现是不合格 产品导致。
检测结果
无菌检测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无菌检测简介 • 无菌检测方法 • 无菌检测流程 • 无菌检测标准与法规 • 无菌检测案例分析 • 无菌检测的未来发展
01
无菌检测简介
无菌检测的定义
01
无菌检测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 手段,对产品或环境中的微生物 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无 菌要求的过程。
采样
采样时间
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确保样品 具有代表性。
采样部位
根据需要检测的物品或环境,选 择适当的采样部位。
采样方法
采用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和 外界微生物的引入。
样品处理
样品稀释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以便后续检测操作。
样品预处理
根据检测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如加热、过滤等。
样品保存
国内标准
GB/T 14233.1-2008 - 医用输 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14233.2-2005 - 医用输 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GB/T 16886.1-2011 - 医疗器 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 与试验
相关法规与政策
选择适当的保存条件和方法,确保样品在检测前 不受污染。
无菌检查法演示实验PPT优选版
![无菌检查法演示实验PPT优选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5d82a72e3f5727a4e96253.png)
已知信息:
• 上市抽检样品 • 膏剂和粘性油剂供试品 • 规格::红霉素 • 薄膜过滤法(阳性对照增加1/2最小检验量)
依据以上的检品信息,查表3确定最少检 验数量以及最少取样量
• 本品装量2.5g :300mg≤ M < 5g • 最少检验数量—— 供试品 + 阳性对照:
10 + 5 = 15 支 • 每支最少取样量 :150mg
(阴性对照:冲洗液400ml)
小结: • 薄膜过滤法:
阳性对照增加1/2最小检验量 检验数量: 15支,每支取样1克,总接入量15克 • 冲洗液用量:2100ml,(700ml/筒) a.阳性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100 cfu ) b.供试品 c. 阴性对照 •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 改良马丁培养基
35℃,培养48小时.
结论2:
1. 红霉素对生孢梭菌生长无抑制作用. 2. 红霉素对铜绿假单孢菌生长无抑制作用.
+
1
2
3
直接接种法 (6个菌株) ——考察供试品是否有抑菌作用
取红霉素眼膏一支,无菌操作取出全部内容物,移入含适宜乳化剂的稀释液中,充分混合,作为供试液;
阳性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100 cfu )
3. 在该检验条件下,冲洗400ml,三天内可检 出枯草芽孢杆菌.
+
1
2
3
+:对照管;
1:没有冲洗;
2:冲洗液体积200ml; 3:冲洗液体积400ml.
500:冲洗液体积500ml; 700:冲洗液体积700ml. 直接接种法or薄膜过滤法 25℃培养3~5天,逐日观察 35℃,培养72小时. 最少检验数量—— 供试品 + 阳性对照: 须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无菌检验方法验证》课件
![《无菌检验方法验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64f26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9.png)
无菌检验方法验证的目的
在本节中,我们将阐明无菌检验方法验证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验证结果对 无菌产品质量的影响。
方法证的无菌检验方法。
2
步骤二
制定验证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验证样品的选择和实验室条件的准备。
3
步骤三
进行实际的验证实验,收集和记录数据。
《无菌检验方法验证》 PPT课件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课程!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无菌检验方法验 证的重要性和步骤,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关键概念。
概述
本节将介绍无菌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以及其在医疗和制药领域 中的重要性。
无菌检验的定义和意义
这一部分将详细说明无菌检验的定义和意义,以及无菌状态在医疗设备和药品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4
步骤四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评估无菌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验证设计和执行
验证设计
根据验证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 的无菌检验设备和方法。
验证执行
由经过培训和资质认证的人员执 行验证实验,确保实验过程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验证报告
记录并总结验证过程的结果和结 论,生成详细的验证报告。
结果分析和解释
在本节中,我们将分析和解释验证结果,评估无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改 进措施。
结论和建议
最后,我们将通过对整个无菌检验方法验证过程的总结,给出结论和建议, 以帮助您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无菌检验方法验证 PPT课件
![4无菌检验方法验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39967425c52cc58bd6be64.png)
LOGO
无菌检验方法验证
无菌检验方法 验证的意义
1.符合国家药典标准,与先进国家的药典和药品 技术审评接轨 2.是分析测量科学的基本要求,是各种法规遵循 工作的基础。 3.通过验证试验,可对每种药品的具体检验方法 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予以确认,从而形成标 准化的操作。 4.通过对同品种,但不同批号或不同生产厂家的 产品的微生物学验证试验比较,可以发现产品所用 原料质量或工艺流程中是否存在污染抑菌物质的 YOUR SITE HERE 问题,具有药品质量控制的意义。
2、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为达到制备成均匀的供试液及为后续采取消除抑菌活 性的方法作准备,将所采取的前处理方法应用和参加 到验证试验中,以证明所用处理方法对各试验菌的生 长无影响。 按供试品的性状选用以下适宜的方法,或几种方法联 合使用:
YOUR SITE HERE
LOGO
无菌检验方法验证
YOUR SITE HERE
LOGO
方法二:用实验确定是否具有抑菌性的方法 在规定量的供试液中加入实验用微生物10~100个, 如微生物生长良好,即说明供试品对该种微生物无抑 菌活性。如已用药典规定的各试验菌试验,结果均能 生长良好,说明供试品无抑菌性,可用常规方法检验 之。将这些试验记录在案——就是证明该供试品无抑 菌性的验证试验部分;如加入的微生物不生长或生长 缓慢,说明供试品有抑菌性,将这些试验记录在案— —就是证明该供试品有抑菌性的验证试验部分;如加 入的微生物中有某一种菌最不能生长或生长最缓慢, 这一种菌就是该样品的敏感菌。
4.four
LOGO
无菌检验方法验证
验证的重点环节
YOUR SITE HERE
LOGO
无菌检验法验证
验证报告的重点
无菌检验及方法验证
![无菌检验及方法验证](https://img.taocdn.com/s3/m/02538fc52cc58bd63186bd3e.png)
试验经验 • 样品表面/穿刺部位的消毒 • 物料的进入,过滤器盒的消毒 • 无菌操作注意 • 手和操作表面的消毒 • 蠕动泵的流速 • 空气过滤器的保护
培养基
• 中国药典: 改良马丁和FTM • 美国药典: TSB 和FTM • 购买的RTU培养基/实验室配制的培养基 • 按照相应的SOP编制培养基的批号 • 培养基质量控制(pH,无菌性,灵敏度实验) • 制定有效期 • FTM培养结束后培养基氧化层(粉红色)不应超过培养基深度
1/2。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氧化层颜色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 1/5,否则,须经100℃水浴加热至粉红色消失(不超过20分 钟),迅速冷却,只限加热一次
培养基(续)
• 灵敏度检查 – 根据药典方法选择阳性菌种(G-,G+,酵母菌,真菌, 环境中分离 得到的菌株) – 购买的RTU培养基每批要进行灵敏度检查 – 将小于100 CFU的阳性菌加入培养基内,计数 – 细菌培养不超过3天,真菌培养不超过5天 – 空白对照无菌生长,加菌的培养基生长良好 – 加入添加剂的培养基须重新进行灵敏度检查 – 菌种制备,保存和培养的SOP – 对新开的菌种冻干管需要对菌种进行鉴定,菌种传代不超过5 代
培养基(续)
• 灵敏度检查 – 购买药典推荐的菌种 FTM: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生 孢梭菌 TSB:白色念珠球菌,黑曲霉菌 --至少包含一种环境菌
• 培养基无菌性检查 培养基应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14天以检测其无菌性,每批随机抽取 5瓶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可以和培养基无菌性检查、无菌检查同步进行
无菌实验
• 取样Sampling • 检测方法Test methodology • 培养基Media • 培养时间Incubation period • 阴性对照Negative test controls • 阳性对照Positive test controls
培养基
• 中国药典: 改良马丁和FTM • 美国药典: TSB 和FTM • 购买的RTU培养基/实验室配制的培养基 • 按照相应的SOP编制培养基的批号 • 培养基质量控制(pH,无菌性,灵敏度实验) • 制定有效期 • FTM培养结束后培养基氧化层(粉红色)不应超过培养基深度
1/2。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氧化层颜色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 1/5,否则,须经100℃水浴加热至粉红色消失(不超过20分 钟),迅速冷却,只限加热一次
培养基(续)
• 灵敏度检查 – 根据药典方法选择阳性菌种(G-,G+,酵母菌,真菌, 环境中分离 得到的菌株) – 购买的RTU培养基每批要进行灵敏度检查 – 将小于100 CFU的阳性菌加入培养基内,计数 – 细菌培养不超过3天,真菌培养不超过5天 – 空白对照无菌生长,加菌的培养基生长良好 – 加入添加剂的培养基须重新进行灵敏度检查 – 菌种制备,保存和培养的SOP – 对新开的菌种冻干管需要对菌种进行鉴定,菌种传代不超过5 代
培养基(续)
• 灵敏度检查 – 购买药典推荐的菌种 FTM: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生 孢梭菌 TSB:白色念珠球菌,黑曲霉菌 --至少包含一种环境菌
• 培养基无菌性检查 培养基应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14天以检测其无菌性,每批随机抽取 5瓶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可以和培养基无菌性检查、无菌检查同步进行
无菌实验
• 取样Sampling • 检测方法Test methodology • 培养基Media • 培养时间Incubation period • 阴性对照Negative test controls • 阳性对照Positive test contr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