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1.单元横向联系
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北师大版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内容有小数的意义,性质比大小和加减法,人教版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内容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单位换算、近似数以及数的改写,加减法等。
而苏教版在五年级上册三、四单元,内容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性质、大小比较、近似数和加减法。
这些不同版本尽管对相关知识的内容安排不尽相同,但其核心结构较为一致,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利用旧知的迁移,以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为导引,通过推理,逐渐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本质,沟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建立完整的数据结构。
在运算中,都突出了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计算方法,而这个计算方法的本质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与递减。
基于以上分析,把这两个单元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大单元主题是数与运算,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关键内容是小数的意义。
2.单元纵向联系
关于数的认识,第一学段学习了20 以内、100 以内和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学段整数中大数的认识、分数和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三学段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第四学段负数的认识等。
从教材编排来看,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就是数域不断扩大、不断深化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虽然认识的具体的数不同,但其学科本质都指向核心概念:“数的意义与表示”。
凸显了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数的表达都是数字加上计数单位。
培养数感、几何直观和符号意识。
关于数的运算,第一学段是整数的加减法,主要是20以内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二学段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整数混合运算、运算律,以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第三阶段分数加减法,第四阶段有理数的运算等。
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的理解最终都追溯到数的意义,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计算都可以理解为: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整个过程体现了数与运算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意识。
二、学情分析
结合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从知识关联与素养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先看知识关联,在学习本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认识,掌握了数位、计数单位、数的读写、近似数、数的改写、单位换算等知识与方法。
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新知内容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比大小、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改写、近似数、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与之相关的未知内容还有小数乘除法计算、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四则运算,以及有理数的相关运算等。
新
知内容前两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的引领下,将整数和分数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迁移,通过数形结合,完成对小数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建立小数与整数、分数的认知关联。
而小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可以结合核心概念进行推理,培养几何直观、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将来要学习的这些知识内容也完全可以紧扣核心概念,通过对旧知的迁移、推理来完成新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整个过程体现了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
三、单元课标
(一)内容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感悟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会用运算律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
3.会运用小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二)学业要求
1.能直观描述小数,能比较简单的小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形成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2.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数与运算的教学。
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
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2.数的认识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情境,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单位,进一步感悟十进制计数法。
发展学生数感。
3.数的运算教学应通过小数加减运算,与整数运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运算一致性,培养运算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算,引导学生用归纳方法探索运算律,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代数思维。
四、单元整体规划设计
五、单元课标分解
1.经过前置性探究,利用数形结合,把整数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会读写小数,完善数位顺序表,沟通整数和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2.通过前置性探究,依托数位顺序表,借助数轴,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与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建立联系,体会数学本质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3.通过前置性探究,借助米制系统,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推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通过前置性探究,结合具体情境,把整数的单位换算、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构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模型。
会进行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对比中发展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5.结合具体情境,将“数的运算就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这一核心概念进行迁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
感悟计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六、单元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1.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会读写小数,给补充数位顺序表。
2.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4.会进行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能根据具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5.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
(二)终结性评价
以单元小测的形式进行本单元终结评价,概念性知识占15%,基础运算占20%,拓展应用占25%;解决问题部分:小数的意义占5%,性质占5%,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占5%,小数与单位换算与小数近似数和数的改写占10%,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占10%,拔高类知识占5%。
根据孩子们的解题思路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对易错题进行当堂二次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