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简易通(新课标)三级排查大提分配套课件: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试题设计 • 1.下列对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 •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
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
因 •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
•解析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认识是错误的,力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 速度的原因. •答案 BCD
运动情况
•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知道物体的初 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 就可以求出物体在任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置, 也就求解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可以求出 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确定物体受的 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的力,或与力相关的物 理量.如动摩擦因数、劲度系数、力的方向等 .
• 答案 1.√ 2.√ 3.√ 4.×(订正:物体对
• 1.惯性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 提示:惯性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 (1)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
,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静 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 (2)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 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物体运动状态难
• 2.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吗? • 提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现实实验直接
总结出来的,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 验为基础,加上抽象丰富的逻辑思维,概括 总结出来的. • 易错: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与其它物理规 律一样,是牛顿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的实 验定律.
• 3.怎样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 提示:合外力决定加速度而不是速度,力
•易错: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没有选择正方 向.
•陷阱:讨论瞬时问题时,对轻弹簧中的弹力认 为与轻绳、轻杆中的弹力一样可以发生突变.
Hale Waihona Puke • 5.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 提示:(1)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
生和消失是同时的. • (2)普遍性: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
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关系都 是成立的. • (3)相互性: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6.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 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数学
• 7.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一定 是同种性质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产 生效果,一定不会相互抵消. ( )
•易错:认为超重、失重与物体的速度方向有关 .
•误区: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在地面上由 于重力作用产生的现象消失,重力的作用原理 及公式均不再成立.因此,完全失重现象就是 物体完全不受重力(失去重力),而一般失重现象 则是物体失去了一部分重力.
• 7.如何求解两类动力学问题? • 提示:(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
•(4)加速度最大与速度最大的临界条件:当物体 在受到变化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时,其加速度和 速度都会不断变化,当所受合外力最大时,具 有最大加速度;合外力最小时,具有最小加速 度.当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加 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最大.
•易错: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境中存在的各种临界 条件往往很隐蔽,学生因找不到临界条件而出
• 猜想二 对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图象相结合 的考查
• 命题依据:该考点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它能把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图象有机结合 起来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用图象处理 问题的能力.考查的角度可以根据物理情景 运用物理规律判断有关运动图象,也可以根 据图象所给的条件来求解物体的受力或运动
• 试题设计
• 答案 B
• 猜想三 对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考查 • 命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核心
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石”,也是整个 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其中两类动力学问题 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可考查考生的综合 素质.考题类型有选择题或计算题,我们认 为该部分仍为高频考点.下面设计的考题以 我国第一艘航母舰载机在甲板着舰的情景,
• 猜想一 对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 • 命题依据: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的物理教
学理念的贯彻,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已 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以考查考生的认知 和理解能力.今后,高考仍会从不同角度对 该考点内容进行考查,如下面设计的考题考 查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 成果,这种题型在今后的高考中考查的几率
• 试题设计
• 3.2012年11月,我国舰载机 在航母上首降成功.设某一舰
载机的质量为m=2.5×104 kg
,速度为v0=42 m/s,若仅受
图2
空气阻力和甲板阻力作用,舰
载机将在甲板上以a0=0.8 m/s2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着舰
过 程 中 航 母 静 止 不 动 . (sin
•(2)为了让舰载机在有限长度的跑道上停下来, 甲板上设置了阻拦索让舰载机减速,同时考虑 到舰载机尾钩挂索失败需要复飞的情况,舰载 机着舰时并不关闭发动机.图2为舰载机勾住阻 拦索后某一时刻的情景,此时发动机的推动力 大小为F=1.2×105 N,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 小a1=20 m/s2,此时阻拦索夹角θ=106°,空 气阻力和甲板阻力保持不变,求此时阻拦索承
解析 (1)由运动学公式 2a0x0=v20,得 x0=2va200,代 入数据可得 x0=1 102.5 m. (2)对舰载机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 有 2FTcosθ2+f-F=ma1,其中 FT 为阻拦索承受的 张力,f 为空气和甲板对舰载机的阻力. 舰载机仅受空气阻力和甲板阻力时 f=ma0,联立 上式可得 FT=5×105 N. 答案 (1)1 102.5 m (2)5×105 N
• 8.如何处理动力学中的临界值问题? • 提示:(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
相接触或脱离的临界条件是弹力FN=0. • (2)相对静止或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
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 擦力,则相对静止或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 :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或为零.
•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
高中物理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命题 地区
课标 全国
山东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1
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
考查内容及题号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T14、T24 T14(Ⅱ)
T21 T25(Ⅱ)
2012
2013
T22
命题 地区 江苏
安徽
浙江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1 2012 2013 2011 2012 2013
走向考场
• 2.如图1所示,一物体沿足够长的固定光滑 斜面从t=0时由静止开始运动,同时受到沿斜 面向上的风力作用,风力大小与时间成正比 ,即F=kt(k为常数).在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 的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象正确的是(取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
图1
( ).
解析 选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θ-kt=ma,解得 a=gsin θ-mk t,对比可知 A 项错,B 项正确.物 体先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向下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 运动,C、D 项均错.
• 6.超重、失重的实质是什么? • 提示:超重、失重只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
.当物体具有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或具有竖 直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具有竖直 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物体仍受重力,只是 视重(支持力或拉力)大于或小于重力,处于完
•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
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惯
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
• 2.超重:当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
•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 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 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运动状态) 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
考查内容及题号
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T4、T5 T14
T17、T22 T14、T22
T17、T19
命题 地区 福建
海南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1 2012 2013
考查内容及题号
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T20、T21
T2
T8
• 说明:以下物理概念、规律的叙述中,在 后面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和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加速度与合外力 存在瞬时对应关系: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合 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随合外力的 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加速度和速度同向 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向时做减速运动.力 和速度只有通过加速度这个桥梁才能实现“
• 4.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提示:F=ma.F 量化了迫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外部作 用,m 量化了物体“不愿改变运动状态”的基本特性(惯性), 而 a 则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v)变化的快慢.明确了上述三 个量的物理意义,就不难理解如下的关系了:a∝F,a∝m1 , 牛顿第二定律给出的 F、m、a 三者之间的瞬时对应关系.另 外该定律还具有独立性,矢量性和同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