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课件4—5章:差序格局与私人道德 高中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序格局与私人道德
学习目标
1.理解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2.在对家庭、家族、男女有别的评价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3.掌握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

整体要求
•读进去(读懂):
•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
概念)
•②理清各章关联
•读出来(审视):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
立判断苏州吴江费孝通纪念馆
第一部分
n梳理各章要点
梳理各章内容要点,分析两章内在关联
•第四章主要内容是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 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人己界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


•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特点。

仍然以西洋社会为对照,指出差序格局下,没有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最基本的是从亲属角度考虑的“孝悌”和从朋友角度考虑的“忠信”,并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不同程度上的伸缩。

与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想比,个人之间,没有人人平等的兼爱精神;个人与团体之间,往往先私后公。

•第五章谈道德是第四章社会结构的衍生,道德建立在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

第4章
①讲究个人主义 ②以己为中心 ③群己、公私界限模糊
第5章
①克己修身 ②朋友线 ③代理者
内容归纳
《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第二部分
n理解关键概念
理解概念
关键概念阐释——差序格局
•1.请给团体格局下定义。

•提示:
• (1)不能用原文的比喻代替概念阐释;
• (2)界定概念的外延——适用范围, 概念的内涵——本质属性; • (3)分析与相近或相反概念的关系。

•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

“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皆;一概;一律)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

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并讲究信用,对别人要有爱心并亲近有仁德的人。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德的人。

……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

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 “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

”子张说: “请问是哪五种品德? ”孔子说: “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

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诚信就会得到他人任用,勤敏就会提高效率,慈惠就能更容易使唤他人。

作者怎样论述观点的?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关键概念阐释——团体格局
•2.请给团体格局下定义。

答案 指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各成员间界限清晰、关系平等的社会格局。

比喻论证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

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作者如何论说差序格局?
关键概念辨析——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道德差别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

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道德差别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道德差别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道德差别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之所以要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道德差别
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授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


桃应问了,舜是天子,皋陶为刑律之士,瞽叟杀人了,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了,执法而为就是了。

桃应继续问,那舜不应该禁止呀。

孟子说,舜怎么会禁止呢,舜也有应该遵守的。

桃应不依不饶,舜到底该咋办呢。

孟子说了,舜把丢掉天下看作象扔掉旧鞋子一样。

偷偷背着他父亲逃跑就是了,在无人的海滨居住下来,终身怡然自得,安乐而忘记天下。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万章问道:“象天天把谋杀舜作为头等大事,等舜做了天子,却仅仅流放他,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答道:“其实是封他为诸侯,也有人说是流放。


万章说:“(舜流放共工到幽州,发配兜到崇山,在三危杀了三苗之君,在羽山诛杀了鲧,这四人被治罪,便天下归服,这是惩处了不仁之人的缘故。

)象最不仁,却封给他有庳之国。

有庳国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仁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对别人,就加以惩处;对弟弟,就封以国土?”
孟子说:“仁人对于弟弟,不忍气吞声,也不耿耿于怀,只是亲近他喜爱他罢了。

亲近他,便想让他贵;喜爱他,便想让他富。

把有庳国封给他,就是让他又富又贵。

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近他喜爱他吗?”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2015高考作文)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罢了。

“伦”?
关键概念阐释——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