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六中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经典复习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雨后彩虹
B.日食
C.水中倒影
D.筷子“折断”
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仍在原来位置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C.向右移动D.向左移动
3.如图所示,把透明塑料薄膜粘贴在玻璃水槽侧壁,向薄膜内吹气使薄膜膨胀,就成了一个“空气透镜”。

当平行光射到这个“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光束将是()
A.平行光束B.会聚光束
C.发散光束D.无法确定
4.小刚和小红一同完成了如下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盛水的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小刚注视着硬币慢慢向远处移动,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时停止移动。

小刚保持头部不动,此时小红缓缓地向杯中倒水,倒着、倒着,小刚又重新看到杯底的硬币。

要用作图的方法来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图中的4幅光路图中,能对上述实验现象做出正确解释的是()
A.B.C.D.
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万中新生军训地下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发生在万州的“海市蜃楼”是光的反射现象
C.鸟巢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D.筷子在水面处“弯折”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小孔成像实验中,烛焰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倒像”是实像
B.一束光线与镜面夹角是40°,则反射角是40°
C.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0cm,则它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40cm
D.人远离平面镜,人在镜中的像变小
7.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与文中词句相关联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A.“渔歌互答”,歌声要靠空气传播,水中的鱼是听不到歌声的
B.“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的湖中月是因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薄雾冥冥”,湖面的雾是湖水汽化形成的
D.“锦鳞游泳”,水中鱼的实际位置比透过湖水看到的位置更深些
8.如图,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

若入射光线与分界面的夹角是60°,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垂直,则下列说法中()
①入射角是60°
②反射角是30°
③折射角是60°
④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A.只有③正确B.只有①④有正确C.只有②③正确D.只有①③④都正确9.如图所示,为我们教材上几幅插图,下面对这些插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影子游戏和水中桥的倒影都是由于光沿直
线传播形成的
B.镜面玻璃能发生光的反射现象而毛玻璃不能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C.虽然我们通过凸面镜和凹面镜看到的图像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粼粼波光和公路上的“海市蜃楼”都是由于
光的折射形成的
10.如图所示,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乙图中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丙图中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多种色光
D.丁图中漫反射的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1.夜间潜水时,水面下的人与岸上的人以光互传信息,现在水面下的人向岸上的人照射一束激光传递信息,图中能正确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的是()
A.
B.
C.
D.
12.下列各种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课间操跟自己同步运动的影子
B.在水池边喂金鱼时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C.把筷子插入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筷子看起来折断了
D.大雨过后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越厚,焦距一定越大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C.图中虚线框内的透镜是凹透镜D.白光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14.海市蜃楼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C.光的色散D.光的反射
二、填空题
15.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光路图,其中___________是入射光线,
________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___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_____度,界面的
___________侧是玻璃(选填“上”、“下”、“左”、“右”)。

16.在距离平面镜10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成_____(选填:“虚”或“实”)像,像距离平面镜_____cm;若将平面镜移到原来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了_____cm,此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小”或“不变”或“变大”)。

17.(1)如图1是被水环抱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是光的_____,所成的是一个_____像(选填“虚”或“实”),漂亮的“蛋壳”闪着明亮耀眼的光芒,这是发生了_____的缘故(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如图2是大剧院内的一组隔音墙,它是用_____的方式减弱噪音。

18.若某同学以0.6m/s的速度垂直向一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大小为
________m/s。

镜子中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19.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它是全球最长跨海大桥。

(1)当客车在大桥上行驶时,以______为参照物,坐在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形成的,倒影看起来比较暗是由于光射入水时部分光线在水面发生了______导致的。

20.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其大小是______m/s,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______,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三、解答题
21.红外线的发现
1666年,人们发现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

同时,牛顿做出了单色光在性质上比白色光更简单的著名结论,并使用分光棱镜把太阳光(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单色光。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F.W.赫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种色光时,发现了红外线。

他在研究各种色光的热量时,有意地把暗室的唯一的窗户用暗板堵住,并在板上开了一个矩形孔,孔内装一个分光棱镜。

当太阳光通过棱镜时,便被分解为彩色光带。

赫胥尔用温度计去测量不同颜色光带处的温度。

为了与环境温度进行比较,赫胥尔在彩色光带附近放几支作为比较用的温度计来测定周围
环境温度。

实验中他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放在红光光带外侧的一支温度计,比室内其他位置的温度都高。

经过反复试验,这个热量最多的高温区,总是位于彩色光带最边缘处红光光带的外侧。

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带外侧,叫做红外线。

经过后来科学家的继续研究发现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

实验表明,只要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总是要或多或少地辐射出红外线来。

红外线的发现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次飞跃,对研究、利用和发展红外技术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广阔道路。

红外线在通讯、探测、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如红外线测距仪、红外制导导弹等。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红外线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m/s 。

红外线测距仪就是利用红外线的传播来工作的,它会对准某一目标,发出一束红外线,经目标反射后红外线返回仪器时又被探测到。

仪器测得红外线往返时间为72.810s -⨯,这时目标与仪器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m ;
(2)下列关于红外线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 .红外线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 .医院病房主要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进行杀菌消毒的
C .只有高温物体才能辐射出红外线
(3)请列举出生活中红外线还有哪些应用?(至少写出一个,文中提到的除外)__________
22.如图,在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

有一半径为r 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底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

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_____,并在图中画出光路图____。

23.舞剧《千手观音》是在广为流传的千手观音故事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演绎了一段极具寓言色彩的故事。

图为由张继钢担任编剧、编导的大型舞剧《千手观音》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时的剧照。

(1)如图所示,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____________的缘故。

(2)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________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产生的效果。

(填物态变化名称)
(3)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
使音箱、舞台产生________,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4.如图所示,平面镜前立有一旗杆.请画出旗杆顶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
(_______)
将平面镜远离旗杆,旗杆的像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举行升旗仪式时,旗子沿旗杆匀速上升,此时旗子的像相对旗子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B
5.A
6.A
7.D
8.C
9.C
10.A
11.D
12.B
13.C
14.B
二、填空题
15.BOOC6035右
16.虚1020不变
17.反射虚镜面反射传播过程中【分析】(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以及镜面反射的定义;(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18.2不变
19.客车反射折射
20.3×108红外线
三、解答题
21.
22.
23.
24.
【参考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A.雨后彩虹是光色散现象,实质上是光折射现象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是由于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看去,所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像比物体的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解析:D
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水面上升,入射点向左移动,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折射光线向左移动,光斑将向左移动。

故选D。

3.C
解析:C
当平行光射到这个“空气透镜”上时,先经过空气,再经过水,即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所以射出的光束为发散光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解析:B
能重新看到是硬币,是光线发生折射的结果。

A.A图中,光线仍然直线传播,没有发生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CD.B图中,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能重新看到硬币,眼睛看到物体,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眼中我们才能看到,故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解析:A
A.万中新生军训地下的“影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海市蜃楼是因为光在不均匀大气中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
C.鸟巢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筷子在水面处“弯折”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6.A
解析:A
A.烛焰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倒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故A正确;
B.一束光线与镜面夹角是40°,则入射角为50°,与其对应的反射角为50°,故B错误;
C.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0cm,像距等于物距则它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20cm,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大小一致,人远离平面镜,人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保持不变,故D 错误。

故选A。

7.D
解析:D
A.因为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所以水中的鱼可以听到歌声,故A错误;
B.如玉璧一样的湖中月是因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湖面的雾是湖面上方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看到的是鱼的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所以,水中鱼的实际位置比透过湖水看到的位置更深些,故D正确。

故选D。

8.C
解析:C

如上图所示,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60︒,所以入射角为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30,所以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60︒;因为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所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因此折射角为60︒;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为60︒;故是②③正确的,①④是错误的。

故选C。

9.C
解析:C
A.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光在镜面玻璃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在毛玻璃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B错误;C.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粼粼波光是光的反射现象,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0.A
解析:A
A.甲图中小孔成的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是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乙图中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于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丙图中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多种色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丁图中漫反射的光线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D
解析:D
【分析】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分析。

若水面下的人以光传递信息给岸上人时,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

故选D。

12.B
解析:B
A.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彩虹的形成属于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解析:C
【分析】
(1)根据对凸透镜、凹透镜光学性质和对光线作用的了解,可对选项中的说法做出判断。

(2)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穿透力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紫外线化学效应强,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

(3)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

A.凸透镜越厚,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故A错误;
B.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故B错误;
C.图中的入射光线的会聚点延后了,所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是凹透镜,故C正确;
D.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并不是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4.B
解析:B
【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同介质或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由于空气分布不均匀,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5.BOOC6035右
解析:BO OC 60 35 右
[1][2]首先做出MM'的垂线NN',然后找相邻且相等的角,即为反射角和入射角,对应的光线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那么OC即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则BO为入射光线,
[3][4]OA为反射光线,∠NOA为发射角,大小60°。

[5]MM'为界面,OC为折射光线,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界面右侧是玻璃。

16.虚1020不变
解析:虚1020不变
[1]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点没有实际光线到达,所以像是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像距平面镜10cm。

[3]若将平面镜移到原来成像的位置,则物距变为20c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此时的像距也为20cm,所以像向后移动了20cm。

[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此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17.反射虚镜面反射传播过程中【分析】(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以及镜面反射的定义;(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解析:反射虚镜面反射传播过程中
【分析】
(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以及镜面反射的定义;
(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1)[1][2]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由于光的反射,剧院在水中成一等大的虚像,所以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

[3]由于镜面反射,所以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

(2)[4]大剧院内的一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点睛】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难度不大。

18.2不变
解析:2 不变
[1]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某同学以0.6m/s 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他的像向平面镜靠近的速度也是0.6m/s ,故像相对于人的速度大小为1.2m/s 。

[2]因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与物距大小无关,所以当同学们走近该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会改变。

19.客车反射折射
解析:客车 反射 折射
(1)[1]当客车在大桥上行驶时,乘客相对于客车的位置保持不变,故以客车为参照物,坐在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2]大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发生反射形成的。

[3]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大桥在水中的倒影的看起来比实际物体本身暗一些。

20.3×108红外线
解析:3×108 红外线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

[2]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控制电视机。

三、解答题
21.
8310⨯A 电视遥控器
(1)[1]红外线属于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108m/s ,红外线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

[2]目标与仪器之间的距离
78 2.810s 310m/s 22
t s v -⨯=⨯=⨯⨯=42m (2)[3]A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红外线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A 正确。

B .医院病房主要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的,故B 错误。

C .只要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总是要或多或少地辐射出红外线,故C 错误。

故选C 。

(3)[4]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

22.
2r 见解析
【解析】
因为折射率n =1.5,全反射的临界角:sin C =1n =2
3=0.66,故光在AB 面AC 面发生全反射,而入射角为60°,有sin60°=√3
2=0.866,所以C <60°.此时光线在第一个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后垂直射在相对一侧的界面上,直线射出,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可判得桌面上光斑的半径为2r .
【点睛】
当半径为r 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地面上,经过第一次折射时,由于入射角等于零,所以折射角也是零,因此折射光线不发生偏折.当第二次折射时,由于入射角等于60°,而玻璃的折射率为1.5,可得临界角小于45°,所以会发生光的全反射,反射光线却恰好垂直射出.故可根据几何关系可确定光斑的半径.
23.
直线传播 升华 振动
【解析】分析:(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舞台上烟雾缭绕,是因为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而生成的小水珠。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2)舞台上烟雾缭绕是使用干冰,也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形成小水珠飘浮在空中形成雾。

(3)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故答案为:(1). 直线传播 (2). 升华 (3). 振动
【点睛】此题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涉及的知识有光的直线传播、声音的产生原因和物态变化,要注意辨别其应用。

难点是要知道舞台上的烟雾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24.
不变 静止
【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
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旗杆顶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分析解答;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作旗杆顶A点关于平面镜对称点A′,A′即为A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是物像等大,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将平面镜远离旗杆,旗杆的像大小不变;举行升旗仪式时,旗子沿旗杆匀速上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此时旗子的像也以相同速度沿旗杆匀速上升,旗子的像相对旗子没有位置变化,因此此时旗子的像相对旗子是静止的.
【点睛】
此题考查平面镜作图、平面镜成像特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