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翟理斯关于《敦煌录》的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与翟理斯关于《敦煌录》的讨论
王冀青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兰州 730020)
摘要:1914年7月,英国汉学家莱昂纳尔翟理斯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上发表《〈敦
煌录〉:关于敦煌地区的记录》。

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看到翟文在短句、释文、英译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于1914年8月给《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投寄了《论莱昂纳尔
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指出了翟文在4个方面存在的12个小问题。

《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主编休斯收到胡适的文章后,征求了翟理斯的意见,在1915年1月出版的该杂志上同时发表了胡适的文章和翟理斯的《〈敦煌录〉重译》一文。

学术界盛传胡适与翟理斯的这次讨论,但对其详细经过不甚了解,本文试图交代其来龙去脉。

胡适的《论莱昂纳尔
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是他发表在重要国际刊物上的第一篇纯学术文章,但一直被胡适研究者所忽略。

为便于今后将该文收入胡适全集中,本文最后附有该文的中译本全文。

关键词:胡适 敦煌录 翟理斯 斯坦因 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中图分类号:K258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054-11胡适(1891-1962年)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之一,也在“敦煌学”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有学者认为,胡适“从1926年首次接触敦煌文书直到1962年告别人世,可以说对敦煌文书的研究,伴随了胡适大半生”。


至于胡适何时开始研究“敦煌学”,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在1926年。

当年,胡适趁赴英国开会之机,顺便调查研究过英藏、法藏敦煌汉文文献。

但实际上,胡适第一次研究敦煌文献的时间应该提前12年。

早在1914年8月,胡适便为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撰文,与英国汉学家莱昂纳尔翟理斯(L i onel Giles,汉名翟来乐、翟林奈等,1875-1958年)讨论英藏敦煌汉文写本《敦煌录》。

今天,在回顾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之际,有必要对胡适在“敦煌学”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有必要对翟理斯在“敦煌学”史上的业绩进行回顾,也有必要对《敦煌录》的整理、研究历史进行总结。

本文限于篇幅,只为探索胡适与“敦煌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对胡适与翟理斯围绕《敦收稿日期:2010-03-20
作者简介王冀青(6),男,陕西合阳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考古学史研究。

 ① 刘再聪、陈正桃《胡适与敦煌学》,《敦煌学辑刊》6年第期,第5页。

45:191-19917
煌录》进行学术讨论的过程作一介绍。


《敦煌录》是英国考古学家奥莱尔斯坦因(Aur e l Stein,1862-1943年)在其第二次中亚考察期间(1906-1908年),于1907年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获取的古代写本之一,1909年入藏大英博物院(The B ritish Museum ),1973年转入英国国家图书馆(The B ritish L ibrary )收藏。

斯坦因最初为《敦煌录》确定的遗址编号是Ch 11073号,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英博物院将其改编为S 15448号,沿用至今。

《敦煌录》是一件册子装写本,正文共占14页,每页书写5行或6行,全文共898字。

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期间所获文物于1909年初运抵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院,在经过初步的整理、分类后,其中的汉文文献于1910年归大英博物院东方印本与写本部收藏。

而当时该部主管汉文文献的管理员,便是翟理斯。

翟理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汉学世家。

其父赫尔伯特阿伦翟理斯(Herbert A llen
Giles,汉名翟李斯、翟理思等,1845-1935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汉学家,1897年任剑桥大学汉学教授。

翟理斯出生在英国苏瑞
(Surr ey )的苏顿(Sutton ),自幼随父亲学习汉语,并在欧洲比利时的列吉(Li ège )、奥地利的菲尔德科奇(Feldkirch)和英国的阿伯丁接受私塾性质的教育,后来入牛津大学瓦德汉姆学院(W adha m College )学习,主修古典文学,于1899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00年,翟理斯进入大英博物院工作,负责管理汉文图书。

1905年至1910年间,翟理斯先后翻译出
版了《老子》、《庄子》、《论语》、《孙子兵法》等中国典籍。

①翟理斯从1910年开始研究敦煌汉文文献后,选中的第一件写本,便是《敦煌录》。

经过几年研究之后,翟理斯在1914年7月出版的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1914年卷第3期上,发表了他关于《敦煌录》的研究成果,题为《〈敦煌录〉:关于敦煌地区的记录》一文②,刊布了《敦煌录》全文的英译、考释、释文、照片等。

这篇文章是翟理斯的第一篇“敦煌学”论文,《敦煌录》也因此成为第一件被完全刊布的英藏敦煌汉文文献。

翟理斯在《〈敦煌录〉:关于敦煌地区的记录》一文的前言中说:
汉学研究在本国的衰败落后,通过一个事实便可以太过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这个事实就是,在奥莱尔斯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 )于5年前带回家的那批浩如烟海的汉文写本当中,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部典籍,实际上是将被刊布的第一部典籍。

不过,有一件事不能说是完全不相宜的,那就是,这个光荣的地位,还是留给5
5胡适与翟理斯关于《敦煌录》的讨论①②熊文华《英国汉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年,第页。

L G ,‘T L N D f T ’,T f R y S y f
G B I (以下简称为R S ),y ,131
:2007114i onel iles un Huang u:o t es on the istri ct o un -huang he J ou rnal o t he o al Asiatic ociet o reat ritain and rel and J A J ul 1914pp 70-728
65敦 煌 学 辑 刊 2010年第2期 
了一本简略记录敦煌地区的小册子。

而且该小册子中还包括一段关于那些著名石窟的描述,整个写本搜集品就是发现于那些石窟中的。

《敦煌录》的确有点简略,使人干着急,实际上总共才有893个字。

但是,就在那么小的一个范围内,它却触及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讨论,所需的空间要比这里能够提供给它们的空间大得多。

最起码,一段话就可以为迄今从未被解决的棘手的地形测量学问题提供大量的线索。

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它都值得一读。

因为它是一篇短篇概述,总结了人们对唐朝末年这片地区所了解的一切。

这片地区虽属遥远,但却非常重要。

我之所以将这篇典籍的断代确定在唐朝末年这一时期,其理由会在文中的附注中提供出来的。

这件写本的书法粗陋,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清晰可辨的。

不过,还是会发现有少数几个字,抄写者将它们写成了“草体”。

这种字体对任何一位外国学者来说,都是特别致命的绊脚石。

我尽我最大的能力,解读了这些草字。

但是由于缺少来自土著专家或其他专家的任何帮助,我还不能非常肯定地说,我的释读是否正确。

至于文书的风格,其简明扼要的程度往往使文意趋于朦胧不清。

在某些段落里,是绝不容易提供断句标点的(如同在几乎所有汉文写本中一样,文中的断句标点是被省略掉的)。


翟理斯说《敦煌录》全文893字,应该没有将卷末“燉煌录一本”这5个字包括在内。

翟理斯《〈敦煌录〉:关于敦煌地区的记录》一文,全文30页,其中正文26页(第703-728页),照片图版4页。

正文中,英译和考释占22页,汉文释文占4页。

在前言(第703-704页)之后,按照当时欧美东方学界刊布东方写本的习惯做法,先后分(1)英译、(2)考释、(3)释文、(4)刊布照片等步骤,将《敦煌录》全部刊布出来。

英译部分是翟理斯文章的主体,考释部分穿插于英译本的各相关段落之间,这两部分(第704-724页)占去正文的绝大部分篇幅。


翟理斯出生于英国的传统汉学世家,在理解和英译传世古代汉文文献方面受过严格的训练,在翻译《论语》等传世典籍时得心应手。

但是,在应对近代敦煌、新疆等地出土的古代汉文文献时,实在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因此,在翟理斯公布的《敦煌录》释文、句读、英译、考释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错误。

客观地讲,翟理斯研究《敦煌录》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除了有几处地方存在着断句、释文方面的错误并进而影响到其英译本的准确性外,其释文和英译本总体上说是比较准确的。

翟理斯所犯的错误,对于一般古文基础稍好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一眼就能看出来。

于是,当刊载着翟理斯文章的《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1914年卷第3期从英国发
①L G,‘T L N D f T’,R S,y,131
i onel iles un Huang u:otes on t he istri ct o un-huang J A Jul1914pp70-704
行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时,正在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胡适,很快就抓住了翟理斯的把柄。

胡适于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于1895年4岁时在家乡安徽绩溪县入塾读书,1904年13岁时到上海求学,先入梅溪学堂,1905年转学至澄衷学堂。

1906年,胡适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

1910年,胡适北上北京,考取第二批留美官费生。

1910年8月16日,胡适在上海登轮赴美留学,于1910年9月到达美国纽约州依萨卡(绮色佳,Ithaca),入康奈尔大学留学。

胡适最早学习农科,1912年初弃农学文,主修哲学。

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期间,虽然在专业和兴趣上都与敦煌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不得不关注欧美汉学家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其中包括翟理斯的译著。

翟理斯英译的《论语》,作为《东方智慧丛书》之一,于1907年由英国伦敦的约翰穆莱出版社出版,1910年又由英国杜顿(E 1P 1Dut on )出版社再版①。

胡适1913年11月17日日记(“《论语》译本”)中记载道:“E 1P 1Dut on 书局有新译《论语》一部(1910),译者L i onel Gile s (莱昂纳尔
翟理斯),为《东方智慧丛书》(The W isdom of the East )之
一。

”②1914年2月,胡适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得文学士学位,6月17日参加了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

此后几个月时间里,胡适闲来无事,译书读书,浏览西方各国的汉学杂志,于1914年8月2日无意间看到《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上发表的翟理斯《〈敦煌录〉:关于敦煌地区的记录》一文。

当时的胡适,可能对中亚考古以及敦煌文献之类的事情所知甚少,但他深厚的国学底蕴使他很快就看出翟理斯对《敦煌录》的断句、英译存在不少错误。

胡适在核对翟理斯刊布的照片、释文和英译后,对翟理斯的部分释文、断句和英译甚感不满。

于是,年少气盛的胡适很快动笔撰文,根据杂志上刊布的照片,为翟理斯的释文和句读纠谬。

胡适在1914年8月2日日记(“解儿司误读汉文”
)中记载道: 偶读《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报》(Th e J ou rnal of the Roya l Asia tic Society ,1914,Part III ,pp 1703-729),见彼邦所谓汉学名宿L i onel Giles 者所作《燉煌录译释》一文,附原稿影本十四页。

《燉煌录》者,数年前燉煌石室发见古物之一也,所记燉煌地理古迹,颇多附会妄诞之言,钞笔尤俗陋,然字迹固极易辨认也。

不意此君(解儿司)所释译,乃讹谬无数。

其最可笑者,如
“古号鸣沙神沙。

而祠焉近。

南有甘泉。


又如
“父母虽苦生离儿女,为神所录。

欢然携手。

而没神龙中。

刺史张孝嵩下车。

”7
5胡适与翟理斯关于《敦煌录》的讨论①②Li onel Gil es,
The Sayings of Confuci us,The Wisdom of t he East,London:John M urray,1907;E 1P 1Duton,
1胡适3年月日日记(“《论语》译本”),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藏晖室札记》卷三,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年,第册,第5页。

19101911117:1947111
85敦 煌 学 辑 刊 2010年第2期 
(一)断句标点错误;(二)对汉文原文的误读;(三)原文本身的讹误;
(四)其他方面的讨论。

①“(一)断句标点错误”是胡适文章的重点,占了全文5页中的3页半。

胡适在该标题之下,进入正式讨论之前,写了一段很不客气的话:
在我看来,翟理斯博士在为汉文写本进行断句标点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正如他在他自己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第704页),断句标点在几乎所有汉文写本中都是被省略掉的,而让一位外国读者提供断句标点自然而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我对以下段落提出我的意见。

②该文在4个大标题下,涉及12个小问题:标题“(一)断句标点错误”下包含5个问题;标题“(二)对汉文原文的误读”下包括3个问题;标题“(三)原文本身的讹误”包括2个问题;标题“(四)其他方面的讨论”包括2个问题。

胡适在《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1915年卷第1期上发表的《论莱昂纳尔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不仅仅是胡适的第一篇“敦煌学”论文,也是胡适的第一篇纯学术论文,而且刊登在当时世界顶尖级学术刊物上。

在此之前,胡适只是在中学的内部校报、美国的一些报纸上发表一些时评类文章。

虽然胡适写这篇文章是出于偶然的机会,主要目的是纠正翟理斯文中的错误,但这篇文章也开启了胡适对敦煌文献的兴趣,使胡适闯入了“敦煌学”的殿堂。

自1914年7月翟理斯发表《敦煌录》初译本之后,除了胡适之外,许多汉学家对于翟理斯的译文都提出了批评与建议。

除了伯希和、老翟理斯之外,还有英国汉学家爱德华哈珀帕克尔(庄延龄,Edwa r d Har per Pa r ke r,1849-1926年)、埃德蒙德特列劳尼拜克豪斯(巴克斯,Edmund Trela wny B ackhouse,1873-1944年)等。

翟理斯看到胡适的纠误文后,采纳了胡适的大部分意见,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学者的意见,决定重译《敦煌录》。

在1915年1月出版的《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1915年卷第1期上,紧接在胡适的纠误文章《论莱昂纳尔
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之后,发表了翟理斯的《〈敦煌录〉重译》一文(第41—47页)③,这是翟理斯的第二
篇“敦煌学”论文。

翟理斯在该文的前言中说:
我非常感谢胡适先生,因为他如此仔细地阅读了我的文章,并指出了一些毋庸置疑的错误。

可惜的是,还有一些错误逃过了他的眼睛。

不过,我的父亲赫尔伯特阿翟理斯教授(Pr ofe ssor Herbert A 1Giles)和其他一些学者已经提醒我注意那些错误,我对他们也要表达衷心的感谢。

根据这些勘误,似乎有必要对整个写本原
文的翻译进行修正,现将修订后的译文发表于此。

④9
5胡适与翟理斯关于《敦煌录》的讨论①


④S uh Hu,‘Notes on D r 1L i onel Gil es ’A rt i cle on “Tun Huang Lu ”’,JRA S ,J anuary 1915,p 1351S ,‘N D 1L G ’“T L ”’,R S ,y 5,1351L G ,‘T T L R T ’,R S,y 5,1L G ,‘T T L R T ’,R S,y 5,11
uh Hu otes on r i onel il es A rt i cle on un Huang u J A J anuar 191p i onel iles he un Huang u e -ran s lated J A Januar 191pp 41-47i onel iles he un Huang u e -ran s lated J A Januar 191p 41
翟理斯的《〈敦煌录〉重译》一文,除了前言外,只有英译部分,而省略掉了录文和照片。

翟理斯在译文中,通过注释的方法,对有关问题加以讨论。

《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1915年第1期上发表了胡适的文章和翟理斯的《敦煌录》重译本后,休斯很快就给胡适寄送了该期杂志以及几份胡文抽印本。

胡适于1915年2月11日收到休斯寄来的邮件之后,得意之余,对翟理斯勇于改正错误的做法也大加赞赏。

胡适1915年2月11日日记(“西方学者勇于改过”)中记载道:
去年八月二日,余读英人Leonel Giles①所译《燉煌录》,为摘其谬误,作一校勘记寄之,至今数月,未得一字之答复。

今日英国邮来,乃得英国国家亚洲学会(The Royal A sia tic S ociety)书记寄赠所刊余所作文单行本若干份。

译者已自认其误,另译《燉煌录》一本,亦刊于《亚洲学会杂志》内(J ourna l of the Roya l Asia t2 ic Society,Jan11915),则西人勇于改过,不肯饰非,亦足取也。

(参看卷五第三五则)②
胡适在记录了1915年2月11日日记后,再也没有提及他于1915年1月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上发表的《论莱昂纳尔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也没有将该文收入自编的任何文集中。


胡适与翟理斯在《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上讨论过《敦煌录》之后不久,便于1915年9月离开依萨卡的康奈尔大学,转入纽约的哥仑比亚大学研究院,跟随约翰
杜威(John De wey,1859—1952年)研究哲学。

1917年,胡适离美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而翟理斯则依然整理英藏敦煌文献,并在伯希和放弃为斯坦因所获敦煌汉文写本编目的工作之后,于1919年正式接手为英藏斯坦因所获敦煌汉文写本编目的任务。

胡适自1915年后不再提及他与翟理斯讨论《敦煌录》之事,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1)胡适只将这篇文章当作是“为摘其谬误”的“校勘记”,而不认为该文是一篇学术论文,逐渐将其淡忘;(2)该文是胡适年少气盛时的乘兴之作,文中批评翟理斯的言辞过激,而胡适与翟理斯从1926年首次见面后关系一直很好,不想再以此文章的存在刺痛翟理斯的伤疤。

尽管胡适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胡适研究者们一直全力网罗胡适著作,迄今已编成各种胡适文集,但惟独遗漏了胡适于1915年1月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上发表的《论莱昂纳尔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

究06敦 煌 学 辑 刊 2010年第2期 
①②原文如此,L G应为L G之误。

胡适5年月日日记(“西方学者勇于改过”),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藏晖室札记卷八,二六,第册,第5页。

eone l ile s i one l ile s
191211
249
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胡适本人除了在1914年8月2日日记和1915年2月11
日日记中提及此事外,事后再未提起这篇文章;
(2)在中国很难看到20世纪上半叶的《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各期;(3)胡适在该文标题下署名Suh Hu,此外没有任何关于作者国籍、年龄、机构、职务之类的介绍,一般研究者很难将作者Suh Hu 与“胡适”一名联系起来。

胡适于1910年赴北京报考第二批留美官费生之际,正式使用中文名字“胡适”,幷采用Suh H u 作为英文名字。

胡适于1910-1917年在美国留学期间,于1917-1926年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一直使用Suh Hu 这个英文名字。

1925年,英国外交部在未与胡适本人商量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胡适为英国退还庚子赔款基金咨询委员会(简称
“英国庚款委员会”
)的3名中国委员之一,将胡适的英文名字音译为Hu Shih 。

1926年上半年,英国庚款委员会代表团在中国考察,该代表团的7名成员中包括胡适等3名中国委员,代表团专用信纸英、中文信头“B ritish China I nde m nityD elegation (英国庚款委员会代表团)”下,用英文印着代表团成员名单,其中胡适的名字为“文学学士、哲学博士胡适教授(P r ofess or Hu Shih,B 1A 1,Ph 1D 1)”。

①随后,胡适于1926年下半年赴英国参加英国庚款委员会会议。

可以说,以参加英国庚款委员会的活动为契机,胡适废弃了Suh Hu 一名,开始使用更准确的Hu Shih 一名。

对于一般的西方人来说,如果不了解内情的话,很难将Suh Hu 和Hu Shih 视为同一人。

所以,胡适1927年从英国到美国后,给其女友伊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Edith Cliff ord W illia m s,1885-1971年)
的母亲韦莲司夫人(Mrs 1H 1S 1W illia m s)赠送的照片上书写道:“胡适(Hu Shih,即以前的Suh Hu ),1927年1月摄于纽约市。

献给亨斯
韦莲司夫人,1927年3月6日于纽约州依萨卡。

”②因为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结识韦莲司一家时,其名字是Suh H u,阔别
10年后名字竟变成Hu Shih,确有解释的必要。

1926年胡适赴英国开会并游历欧洲时,已经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英国庚款委员会的3名中国委员之一,还被冠以“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光环,在英国和欧洲各学术教育机构讲演。

胡适在伦敦逗留期间,多次赴大英博物院拜访翟理斯,在翟理斯的帮助下研究敦煌禅宗文献和文学典籍,拍摄英藏敦煌文献的照片,还在剑桥大学拜访过翟理斯的父亲老翟理斯。

那么,翟理斯当时是否知道,眼前这位杰出的中国学者胡适(Hu Shih ),就是12年前毫不留情地与他在《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上笔战的Suh Hu 。

在胡适1926年的日记中,没有关于他和翟理斯曾回忆往事的任何记录,也没有关于《敦煌录》的任何记录。

根据胡适日记,他当年在大英博物院翻检英藏敦煌文献全部目录5000号,幷通过翟理斯阅览敦煌文献97件,但阅览的文献中并不包括《敦煌录》。


1
6胡适与翟理斯关于《敦煌录》的讨论①②该信头见6年6月日苏慧廉致斯坦因信,原件藏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斯坦因手稿第33号,第
6张。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册,卷首照片。

192211019984
26敦 煌 学 辑 刊 2010年第2期 
们推测,胡适此次和翟理斯打交道之初,出于礼貌,可能会有意识地淡化他们之间曾讨论过《敦煌录》的事情。

但是,翟理斯最终肯定会知道Suh Hu即Hu Shih,只是在胡适日记中没有记录细节。

附文:
论莱昂纳尔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①
胡 适撰,王冀青译
为了清晰的缘故,我要在4个单独的标题之下,组织我的讨论。

4个标题是:
(一)断句标点错误;(二)对汉文原文的误读;(三)原文本身的讹误;(四)其
他方面的讨论。

(一)断句标点错误。

在我看来,翟理斯博士在为汉文写本进行断句标点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正如他在他自己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第704页),断句标点在几乎所有汉文写本中都是被省略掉的,而让一位外国读者提供断句标点自然而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我对以下段落提出我的意见。

(1)原文第7页第1-2行(《会刊》第726页):
翟理斯博士的句读是:“古号鸣沙神沙。

而祠焉近。

南有甘泉。


我的句读是:“古号鸣沙。

神沙而祠焉。

近南有甘泉。


英译本是:“古人称之为鸣沙。

他们神化(或惊叹,神)沙子,并在那里(焉)祭拜(祠)沙子。

南边的附近是甘泉。


注释:“神”字在这里被用作动词。

翟理斯博士的句读作“而祠焉近”,这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句子组合。

“近”字应该归入下一句话。

(2)原文第10页第4-6行:
翟理斯博士的句读是:“父母虽苦生离儿女。

为神所录。

欢然携手。

而没神龙中。

刺史张孝嵩……”
我的句读是:“父母虽苦生离。

儿女为神所录。

欢然携手而没。

神龙中。

刺史张孝嵩……”
英译本是:“尽管父母双亲都因为如此‘活着离别’而感到悲痛,但是已经被神灵选中的男孩和女孩,还是高高兴兴地相互挽着对方的手,将自己淹没在水中。

在神龙年间(西元705-706年),刺史张孝嵩……。

”(参考翟理斯博士在《会刊》
①胡适原注“见《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年卷,第3期,第3页。


:191470-728
36胡适与翟理斯关于《敦煌录》的讨论
46敦 煌 学 辑 刊 2010年第2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