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推荐word版 (1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赏析
作者:赵金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X年第09期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是诗人行前书赠友人的一首乐府古诗。
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
在这首诗中缔造了奇妙瑰丽的意境。
诗中梦境节节展开,景物步步变化,越变
越奇,把人带入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之中。
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略作梳理,可见梦境四景:
“我欲固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
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这里展示的是梦中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
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的幽美画面。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
花倚石忽已暝。
”这一段移步换形而变化迅疾。
石径通云,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山花烂漫,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暧昧之境。
这是梦中展现的第二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但随着
夜晚的降临,诗人梦中的见闻已是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而且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
天气也在急骤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的水面腾起烟雾,置身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
可用阴森恐怖来形
容这梦中的第三景。
第四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
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
之人兮列如麻。
”如果说前面仅仅是诗境的奇异的话,那么这接下来则是光怪
陆离,梦境也随之进入高潮。
刚才虽是令人惊憟之境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
紧接着便写到山崩地裂之声,仿佛《天方夜谭》中的石穴洞开一样,一幅
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
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这一景诗仙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
既有奇丽的形象,又有色彩的描绘,
且有舒卷的情域,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
艺术画面。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
品读诗歌意境,联系诗人经历,
笔者认为,梦中所展示的一切决非偶然,似乎是诗人生活遭遇的真实反映。
李
白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访
太原,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游历生活。
此阶段,诗人可算
是自由自在,对现实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憧憬。
梦中第一景正是此阶段诗人生活
的诗意化写照。
天宝元年,李白因友推荐,应召入京,供奉翰林,起初诗人可
谓“仰天大笑出门去”、“春风得意马蹄疾”,深得唐玄宗的青睐,这一短暂
的时间可以说是诗人政治生涯中最壮美的时刻,难怪诗中出现了“海日”、
“天鸡”那种壮观雄奇景象。
但是李白那
种傲岸的性格,是不为权贵所容的,后遭受高力士、杨国忠的谗害,唐玄宗疏
远了他。
天宝三年(744),他被迫离开长安,这是诗人人生经历中的低谷地,诗中所描绘的阴森恐怖之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实生活的黑暗。
李白是一个具
有远大抱负的人,他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美
好愿望,但是他的美好理想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促使
他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这就是他梦中追求的第四景。
因此,我们不妨说,梦
中四景是诗人人生旅途的曲折再现。
诗人的那种高于生活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
象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
诗人写梦中诗境,其神奇瑰丽的场面固然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神奇瑰
丽的背后还有着若隐若现的恐怖的阴影,这正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因四处碰壁
而精神压抑的诗化反映。
这梦中四景看似写仙人世界,实则是诗人二入长安后,在政治上屡受挫折的投影,隐晦曲折地反映了他迷惘于“出世”与“入世”间
的心理矛盾。
我想,学生在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如果能把李白
的这些人生经历融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中,不仅会理解这一点,而且会深刻地
体验到诗人嶙峋直立、不取悦于世而又不苟活于世的一腔悲愤。
赵金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篇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夭矫离奇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201X-09-16 已有154人阅读
作者:肖旭
李杜是盛唐诗坛上的两大家。
明代胡应麟在评论他们各自的特色时说:“阖辟
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诗薮》内编卷三)凡是
读过李杜诗歌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李诗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富有浪
漫主义色彩;杜诗则结构严谨,描写逼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李白的《梦游
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特色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这是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
李白好神仙,在作品中常常有游仙。
该诗
作于天宝四年。
诗人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后,经梁、宋,到达齐、鲁。
当
他由东鲁又要南下吴、越时,写了这首诗留别山东的朋友。
所以诗题一作《别
东鲁诸公》。
“梦游天姥吟”是就诗中所写内容自拟的乐府歌行题目,“留别”是点明诗为赠别之作。
留别而出之以梦游天姥,在赠别诗中便显出别开生面的
意味来。
据志书记载: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
它同
天台山相对,峰峦孤出峭立,下临剡县,仰望如在天表。
这样一座山自然是诱
人的。
梦游不是实游,但仍然表现了心向往之。
李白在南陵得到征召时,曾兴
奋地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并非甘居乡野山林的人物。
曾几何时,又转向水。
为什么有如此骤然的转折呢?就在当时政治腐朽,奸佞当权,有理想有抱负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无人识贤用贤,只好赋归去来了。
所以留别诗要写成梦游天姥,因为中心不在
别意的缠绵,而在借此以抒发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态度。
本属政治性主题,却
通过梦游名山、神入幻境表现出来,惝恍迷离,奇异多彩,更充分地发挥了诗
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成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
全诗可分成三段:
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
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
从战国
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
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
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
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
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
“瀛洲”
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
“信”是诚然。
“烟涛”指烟波海涛。
“微茫”是
模糊不清的样子。
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
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
这是用
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
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
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
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
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天姥连天向天横”。
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
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
“拔五岳,掩赤城”。
“五岳”指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
“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
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
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
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
倒东南倾。
”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
俯伏的小丘罢了。
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
这横空出世的天
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
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
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
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
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
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之”指因借越
人的谈论天姥。
“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
“一夜飞度镜湖月”。
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
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
湖月
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
可谓霎时
千里,带有梦的特点。
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
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
他的诗中曾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
即
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
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
“渌水”指清澄
的水。
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
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
“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
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
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接着写“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指半山腰。
神话传说东南桃都山有桃都树,其高大异常,枝与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鸡。
日出先照到此树,天鸡遂呜,然后天下群鸡方叫。
因为山高,半山就看到
梅上日出,天鸡已开始啼叫,将神话组织入诗,更添神异色彩。
半山腰处已经
看到大海日出,又传来天鸡的啼声。
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
那“绝顶”当如何?
(梦境展开,胜景之一)再看山的实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
花倚石忽巳暝”。
“暝”指天黑。
这些靜景雄伟陡峭已使人迷醉,由于山路曲
折盘旋,没有一准方向,一路上或迷赏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觉之间已是夜幕
降临时刻。
下面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咆”是野兽怒吼声。
“熊咆龙吟”是形容“岩泉”即涧水的声音。
“殷”形容声音震天。
“栗”是感到惊惧而发抖。
“层巅”指峰顶。
“熊、龙、岩、泉、巅”景象险怪,通过一咆一吟,显示惊心慑胆的景象。
这
四句说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咆哮,浓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见边际,层巅使人战栗惊恐,足见其神奇。
这“迷、倚、忽”表现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这一种神秘奇伟的境界,为下文的奇境陡现酝酿了气氛。
(洞天外梦境变幻,胜景之二)描绘洞天仙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 “青青”形容雨云浓黑。
“淡淡”是水波闪动的样子。
“烟”指雾气。
先写神奇之境将要出现时的预兆变化,黑云在脚下,青青含雨欲滴,岩泉瀑水
则笼罩在夜雾中。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
天石扉,訇然中开”。
“列缺”是闪电。
“霹雳”是雷声。
“扉”是门。
“訇然”形容大声。
这四句承上文“云青青兮欲雨”,写一阵电闪雷鸣,山峦崩裂,现出两扇石门,又訇然张开,露出一个洞天福地来。
那里面是什么情景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青冥”即指青天。
“金银台”是神仙所
居的台阁。
这里青空辽阔望不到头,日月光华照射着金装银裹的亭台建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