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的斗胆直陈信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0字的斗胆直陈信内容
粟裕斗胆直陈,建议在中原打歼灭战
1947年7月以后,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和陈(毅)粟(裕)三路大军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地区纵横驰骋,完成了开创中原解放区的战略任务。
此时在中原地区,虽然解放军在战略上和政治上已占优势,但国民党军在人数和装备上仍占优势。
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困下,处境困难;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也难以寻找到打大歼灭战的战机。
粟裕对如何在中原发展战略进攻进行了思考。
1948年1月22日,粟裕发出了致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提出他的战略构想和相应的建议。
他说: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
……因此,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
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
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
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
管见是否有当,请示知。
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粟裕这封电报的主旨是建议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互相配合,在中原打歼灭战。
毛泽东此时正在对中原战局进行筹划。
此前,他电召陈毅到中共中央驻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于1月19日至21日听
取了陈毅关于华东野战军情况的汇报。
毛泽东接到粟裕的电报后,逐句圈点。
在送周恩来、任弼时和陈毅传阅时,他特别标注:“再送毛。
”毛泽东尽管反复阅读了粟裕的电报,但并没有采纳粟裕的建议。
他此时正在筹划继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进一步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引向江南。
27日,他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三纵在宜昌上下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
”电报在叙述和分析了这三个方案的渡江时间及其利弊后说:“以上三案各有优劣,请你熟筹见复。
”
1月31日午时,粟裕复电,提出了渡江南进时间和路线的两个方案,同时复述了他1月22日电报的意见。
他写道:“职对于中原战局的认识,除已于子养电呈外,认为我军以原有的政治优势,于反攻中又取得了战略优势,但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并非优势。
加以土改又为反攻中最主要政治内容,故进展较慢。
在军事上,如能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
因此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华野除叶、王、陶外可以三至四个纵队参战),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
如是则使敌人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我军在机动兵力的数量上,则将逐渐走向优势;同时也可因战役的胜利,取得较多的休整与提高技术的时间。
如果我军能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能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
”
粟裕这封电报是在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渡江南进决策的前提下,提
出在中原地区,由三个野战军配合寻机歼敌。
电报特别指出,“除叶、王、陶外”,因为他们要准备执行渡江南进的任务。
2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战方案,并指令3月下旬出动。
2月4日,陈毅离开杨家沟东返。
他带了毛泽东手书的组建东南野战军的决定,由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委。
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由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粟裕兼任司令员及政委,叶飞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
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粟裕任书记,叶飞、金明任副书记。
粟裕请求推迟渡江,形同向军委立了军令状
从1948年2月下旬起,粟裕率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到濮阳整训,进行渡江准备工作。
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为渡江作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针对江南地理条件进行行军、作战训练;派遣一个营到沿江地区侦察地形、敌情;调集准备随军南下的干部学习和研究新区政策;印制了供新区使用的货币东南流通券。
用张震的话说,当时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渡江”了。
在准备渡江的时候,粟裕仍在继续思考渡江作战的利弊。
1944年底,他曾经率新四军第一师渡江南下作战,一直到1945年10月才返回苏北,对于无后方作战的难处深有体会。
他反复权衡,认为留在中原歼敌比远出江南更有利。
4月16日,粟裕向4月2日来到濮阳的陈毅提出这一想法。
陈毅鼓励他分别向刘伯承、邓小平和中央军
委、中央工委反映。
当日,粟裕致电刘伯承、邓小平,提出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歼灭战的建议。
4月18日,刘伯承、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粟裕,认为:“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
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
”“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
同日,粟裕致电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并华东局:“职对目前战局,虽经月余之考虑,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轻率呈述。
”
这封电报约3000字,共8个部分,大意是:我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得不到群众较好配合,行动不易保密,伤病员难以安置,补给困难。
重装备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变成了拖累。
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
回忆四五年我军在天目山时不足两万人,控制纵横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至今在该地人民中尚留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
桂顽之七师、四十八师,蒋不致放虎归山,仍可能留于大别山;五军及十一师则因系美械重装备,亦可能留于中原。
如我军南进仍未能调动这四个整编师,中原局势将成较长期的僵持局面。
根据上述理由,建议刘邓、陈谢和陈粟三军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对敌人近后方(淮河以南至长江边)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配合正面主力作战;对敌人深远后方(长江以南)派出多路游击队在广大范围辗转游击。
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
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
然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电报最后说:“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的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待指示。
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
粟裕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4月2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两同志于卯有(4月25日)至卯世(4月30日)数日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为盼。
”
4月25日,陈毅、粟裕从濮阳出发,昼夜兼程,于30日到达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列席了于4月30日至5月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会议第一天就听取了粟裕的汇报。
粟裕汇报了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歼灭战的方案,并详细说明提出这一方案的根据。
五位书记表示同意粟裕的意见,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野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先集中兵力尽多地歼敌于长江以北,然后再南渡长江。
5月5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指出:“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
唯目前渡江尚有困难。
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
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中央军委有条件地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暂不渡江,集中力量在中原黄淮地区打歼灭战,形同粟裕向中央军委立了军令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