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导学案: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3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3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7ca193fc4ffe473368aba6.png)
3.3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2.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行星最初只是由岩石和气体构成的世界。
那时的太阳比现在暗淡,而月球则在距地球轨道上以不到现今十分之一的距离运行,像是个庞然巨物。
经过了数亿年,地球才变得适于生命存活。
然而,在今日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地球上,总有些景象能让我们想起它那艰难出世的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师讲解】早期的地球景象有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石和令人窒息的毒气。
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意盎然,几乎所有这个行星的旧貌都已了无痕迹。
然而,从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线索,描绘出这颗星球的起源。
随着地球的童年岁月逐渐清晰,它曾经有过的罕见景观也日渐明朗,在今日地球条件最严酷的一些地方,仍能找到那些与古老地球神似的景象。
地球临产的阵痛开始于46亿年前。
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
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这些团块撞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
在混乱中,另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了我们的行星,所挟的能量相当于数万亿颗原子弹,足以把地球熔透。
大部分撞上地球的物体都被撞击所形成的岩浆深海吞噬,不过,这次撞击也把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汽化岩石抛上了轨道。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c3fff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d.png)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和观察,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
2.运用地质年代表和地球演化史资料,简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3.结合相关知识,概括地球演化的过程特征。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重难点】
重点:地球形成与演化过程。
2.从分布空间看:由________向________扩展。
3.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常伴随着一些生物的和,是另一些生物的和。
(二)海陆变迁
(三)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导致了、、、
和。发生在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了泛大陆的解体。发生在晚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小拓展:十大地质构造运动
迁西运动、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蓟县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
5.海星等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 )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读中生代时期气候变化图,完成6~7题。
6.图示时期气候特点是( )
A.暖湿B.冷干C.暖干D.冷湿
7.图示时期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
A.原始鱼类B.两栖类C.三叶虫D.恐龙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皮毛、听觉发达、善攀爬、喜捕食鸟类等特点。下图为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复原图。完成8~9题。
8.该古生物最可能生活环境是()
A.浩瀚的海洋B.寒冷的冰原C.干旱的沙漠D.茂密的森林
9.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地区和地层对古生物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
A.辽宁白垩兽B.东北三叠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fbdfb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1.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本课程是高中地理选修一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在漫长的岁月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掌握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和依据。
本节课将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年代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1. 地球的早期演化•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形成的假说和证据;•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组成;•了解地球表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地质年代•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了解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和标志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概念;•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组成;•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形成的假说和证据;•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和标志物。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节课将采用讲授、展示和互动问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对地球的演化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组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的构造。
同时,教师将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存在的时间有多久?”等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地球的早期演化(25分钟)A.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结合科学家的理论和相关证据,让学生了解地球形成的假说和证据。
B. 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组成(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和构成。
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e7d218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2.png)
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课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本课程以地质学为基础,通过对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掌握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包括地球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掌握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
•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年代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证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究地球演化的过程和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对地球演化和地质年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演化和地质年代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和特点。
2.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和意义。
3.地球演化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地球的早期演化•课堂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或观察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地球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讲解:结合实例和教材内容,讲解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和特点。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就地球的早期演化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汇报和总结:请几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总结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和特点。
2. 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课堂导入:通过给出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剖面图,引出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划分方法。
•教学讲解:结合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和实例,讲解地质年代的划分原则和意义。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根据提供的地质年代表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讨论,尝试划分地质年代。
•汇报和讨论:请几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划分结果,进行讨论并找出不同划分的原因和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e93f5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7.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2.掌握地球深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特点;3.理解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质年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的结构和演化过程;2.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质年代。
难点1.理解地球深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特点;2.掌握地球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2.地球的深部结构;3.地壳运动;4.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质年代。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学生参与讨论;3.观看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2.掌握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成过程;2.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学生参与讨论。
教学步骤1.教师简单介绍地球的形成过程;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讨论地球演化过程;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第二节地球的深部结构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的结构;2.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
教学内容1.地球内部的结构;2.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学生参与讨论。
1.教师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2.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第三节地壳运动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特征;2.了解地球地壳运动的特点。
教学内容1.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特征;2.地球地壳运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学生参与讨论。
教学步骤1.教师展示教学视频;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3.学生就地壳运动的特点进行讨论。
第四节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质年代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历史上的主要事件;2.掌握地球历史上不同年代的特点。
教学内容1.地球历史上的主要事件;2.地球历史上不同年代的特点。
1.教师讲解;2.学生参与讨论。
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地球历史上的主要事件;2.教师讲解不同地质年代的特点;3.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4.学生就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讨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0](https://img.taocdn.com/s3/m/c046fe7102d276a201292e60.png)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初期演化和地质年月第二部分记录地球历史的“册页”——地层和化石【教课目的】1、经过对地层构成物质、厚度、互相关系和化石的研究,重塑古地理环境。
2、推断地壳运动幅度和地壳发展过程。
【教课重难点】1、古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
2、地壳运动发展过程。
【教课方法】剖析法、实验法、议论法【教课器具】塑料瓶、水、泥沙、多媒体投影仪【教课过程】(导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也被誉为地质学史的教科书,终究是什么力量造就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呢?今日我们将走进“科罗拉多大峡谷”,一同去揭开它神奇的面纱。
(推动新课)峡谷简介。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长446千米,均匀宽度16千米,壁立千仞,当你走进大峡谷,从顶部往下望去,均匀深度超出1500米,最深处2133米,是世界上最深沉的裂口之一。
总面积为2724平方千米。
走进峡谷,代表不一样地质年月的一层层岩石展此刻我们眼前。
我们看到,岩石多呈层状散布,峡谷壁上这一层层的岩石是经过数十亿年形成的,越往底部岩层形成越长远,越往顶部岩层年纪越新。
这类拥有时间次序的岩层称为地层。
(板书:地层)借助地层的帮助我们能够重塑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大峡谷中央段内侧最深处的岩石是由大概17亿年前形成的毗湿奴片岩(变质岩)构成。
岩石中的的一种矿物质,石榴石在压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化学成分,钙质会增加,而钙质含量越高,在显微镜下就越亮。
科学家们经过技术手段测得这类片岩上部约有9600米高的岩石。
可见17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最古老的山脉的一部分。
科学家推断,这里本来是一片大海,海岸线从怀俄明州南部向来延长到苏必利尔湖,最后抵达加拿大境内,和此刻的北美海岸线天壤之别。
这些山脉沿着古老的海岸线慢慢浮出海面,可是我们学过,高地简单被风化、侵害,这些山地也不例外,在5亿年后,经过不停的侵害,只剩下最底下的一层,即是大峡谷最古老的一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47506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3.png)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和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理解地球内外部作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掌握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过程。
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地球历史资料进行地质年代的划分;•能够理解并分析地球内外部作用如何影响地球演化;•能够通过解析数据和信息,掌握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基本规律。
3.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对地球演化历史和地质年代划分问题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演化过程1.1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1.2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状态 1.3 地球表层的结构和特征 1.4 地球的年龄和演化2. 地质年代2.1 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期方法 2.2 地球历史事件和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 2.3 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的关系3. 地球内外部作用3.1 地球内部作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3.2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3 地球外部作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4. 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过程4.1 天体凝聚形成地球 4.2 地球的分层和内部物质循环 4.3 地球的表层演化和生物进化 4.4 地球整个演化过程的总体规律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和讨论,传授知识点和概念。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体验地球内外部作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3.布置作业:通过学生对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学习和理解,布置自主研究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调查和总结。
四、教学步骤1. 地球的演化过程1.1. 讲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1.2. 讲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状态; 1.3. 讲解地球表层的结构和特征; 1.4. 讲解地球的年龄和演化。
2. 地质年代2.1. 讲解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期方法; 2.2. 通过研究地球历史事件和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了解地球历史; 2.3. 讲解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的关系。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10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10](https://img.taocdn.com/s3/m/c31d811e4b35eefdc9d33302.png)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及研究意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2.总结归纳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难点:
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岩石标本、投影仪、实验用具(海绵)
的先后顺序。
图 3.5b 岩
【实验探究】试验模拟岩石形成先后顺序以及岩石的穿插关系。
【合作探究3】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不同地质年
【板书设计】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2课时)
二、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和化石
1、三种岩层的形成和特点
2、化石的形成及作用
三、地质年代
1、划分的依据
2、各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16fed36255270722182ef774.png)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2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及研究意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2.总结归纳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课堂探究】一、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岩层和化石1、三大类岩石比较2、化石的形成及作用形成:化石作用合作探究1:从化石推测地理环境案例一:珊瑚和珊瑚礁有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叫珊瑚虫,主要在温暖的近岸浅海中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当严格,在水温23~28℃之间、深度30米左右处生长最为旺盛。
群体生活的珊瑚虫、骨骼连结在一起,形成珊瑚。
随着骨骼的累积,珊瑚越长越大,进而形成形态万千、色彩斑斓的珊瑚礁。
案例二:大羽羊齿在地质历史时期,蕨类植物曾经极为繁盛,大羽羊齿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某地层中含有大量大羽羊齿化石,试推测这种植物繁盛时期的气候条件。
案例三:南极洲的煤矿煤是地质历史上陆地植物在沼泽中大量沉积而成的。
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人们发现了丰富的煤藏。
请推测煤形成时南极洲的地理环境。
合作探究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3、图中①、②为侵入岩,其他为沉积岩。
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推测沉积岩、侵入岩①、侵入岩②形成的先后顺序。
图3.5b 岩层相互关系示意图二、地质年代1、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合作探究3: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2、不同地质时期特征合作探究4:手绘地质年代表【巩固延伸】1. 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地质年代是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2.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
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在南极大陆由于气温低,地层中不可能形成煤层B.南极大陆地层中可能有煤层,因为南极在地质历史时期可能气候较温暖,形成了煤层,并保存到了现在C.含有煤层的大陆是从别的地方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D.煤层是地球形成早期温度较低时形成的如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3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3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a1bb63c44b35eefdc9d33349.png)
•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球内部能量长期
积累,达到一定的限度而突然释放时,导致地 壳一定范围的快速颤动。
二、外力地质作用
• 外力地质作用:是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 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 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 分类: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负荷 地质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总结:
内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自转动能和放射 性元 素蜕变产生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 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作用结果: 塑造山岭与凹地,是地 形变化的主导因素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热能、重力位 能、日月天体引力 表现形式: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 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 风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 或化学分解,变成松散的碎屑或土壤。
• 剥蚀作用:风或流水、冰川湖海中的水在运动
的状态下对地表岩石、矿物产生物被搬运到它处。
• 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搬运介质动能减小 或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及生物的作 用时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3章第1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地质作用
• 地质作用: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自然动力引 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 的自然作用。
• 分类: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动力地 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一、内力地质作用 •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的旋转能和地球中放射性 物质在衰减过程中释放出的热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 负荷地质作用:松散的堆积物、岩块等由于自
身的重量并在其他动力地质作用下崩落或眼斜 坡滑动的过程。
• 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 过程,称固结成岩作用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https://img.taocdn.com/s3/m/94ee709d856a561253d36f3b.png)
《地球的演化历史》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课标解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质年代表,能够形成一种观念:地球有自身的演化规律,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生物进化特点。
【教学目标】:能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培养学生地理计算能力,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地层和化石,然后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按照宙、代、纪进行了编年,就形成了地质年代表。
然后逐一介绍的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生物(动物和植物)演化、矿产和气候。
地球的演化历史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后出现的,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具有普通性也具有特殊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用《流浪地球》的片段引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法】实物展示法、图片演示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没有?大家有没有想过地球的未来地理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流浪地球》的片段。
播放视频教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到在未来,人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生态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其实地球的地理环境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从地球诞生那一刻起。
那么地球是从哪儿来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历史》。
提问:首先,我们来思考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只有200-300万年,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龄?学生:略总结:地层和化石。
展示地层和化石的图片。
问题探究: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1)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41ebd43f242336c1eb95e62.png)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学案1(新人教版选
修1)
3.2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学习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重点
学习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思考回答:初生地球有什幺特点?
2、【启发提问】看课本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水圈是怎样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3、学生讨论、回答:生命起源的过程怎样?大气又是怎样继续演化的?。
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8151a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0.png)
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2.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成因学和地球演化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地球早期演化的历程和特点;3.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冰河作用、火山活动等地质事件的发生;4.掌握地球历史上的地质时代和年代划分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早期演化及其特点;2.地球历史的地质时代和年代划分方法。
4. 教学方法1.前导授课法;2.合作学习法。
5. 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课本、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等。
6.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演化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和总结地球成因学和地球演化学的基本概念。
3.前导授课:讲解地球早期演化的历程和特点。
4.课堂分享:请学生将小组讨论的内容反馈给全班同学。
5.作业: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1.导入:结合黑板和多媒体,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第一课时的内容。
2.合作学习: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地质事件进行介绍,再将四个地质事件进行比较和总结。
3.总结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并展示材料资料。
4.师生讨论:让学生就比较和总结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
5.作业:预习第三课时的内容。
第三课时1.导入:以百度文库等多媒体资料介绍地球历史的年代划分方法。
2.合作学习:将班级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地质时代进行讲解,再将各个地质时代进行比较和总结。
3.总结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并展示相关资料。
4.师生讨论:让学生就比较和总结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
5.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地球演化历史的作文。
二.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前导授课和合作学习等,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课堂上我也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通过小组活动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扩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3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3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a25c88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e.png)
新生代的地质年代
标志:哺乳动物 的出现和繁盛
特征:全球气候 变暖,海平面上 升
地质事件:喜马 拉雅山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隆起
生物演化:哺乳动 物的辐射演化,人 类的出现和发展
各地质年代的特征和标志
太古代:地 球形成,原 始大气和海
洋出现
元古代:地 壳形成,原 始生物出现
古生代:生 物多样性增 加,鱼类和 两栖类出现
地球物理学:地球演化与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密切相关,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THNK YOU
汇报人:XX
地球的早期生命
生命起源:地球形成初期,原始海洋中形成有机分子,逐渐演化为生命
原始生命形式:单细胞生物,如蓝藻、细菌等
生命进化: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生命逐渐进化为多细胞生物,如藻类、真菌等
生物多样性:随着地球环境的进一步变化,生物种类逐渐丰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 统。
地球的早期地质活动
磁性地层学:利用岩石磁性的变化,确定地层的年龄和顺序
生物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的结合:综合两种方法,更准确地划分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的划分:根据生物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将地球的历史划分 为不同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侏罗纪等。
04
地球演化的历程
地球的演化阶段
地球的形成:约46亿年 前,太阳系中的尘埃和
地球演化的证据
地质年代: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年龄测定,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球化学:通过分析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生物演化:通过研究生物化石和生物演化规律,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球物理:通过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和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球演化的意义
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1d415d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2.png)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这一课,使学生能够:1. 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2. 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特征和代表生物;3. 提升地理分析能力及文献阅读理解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基础知识掌握:学生需在课堂讲解及资料自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地球早期演化的概念性笔记,包括但不限于星云形成、地壳构造、板块运动等关键知识点。
2. 地质年代理解:学生需分别对五个主要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每个时代的特征(如气候、生物、地质事件等),并以时间轴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
3.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质年代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
报告需包括该地质年代的详细特征、代表性生物以及其对后续地质时期的影响等。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笔记整理: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关键词突出;2. 地质年代理解:资料收集需全面且准确,时间轴应具有逻辑性和可读性;3. 小组讨论与报告:需以PPT或书面形式呈现,内容应包括明确的主题、结构清晰的论据和逻辑连贯的论述;4. 提交形式: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教师邮箱或课堂管理系统,并注明姓名和学号;5. 遵守学术诚信,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地球早期演化及地质年代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 作业完成度:作业是否按照要求完成,内容是否完整;3. 创新性: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4. 表达能力:学生在报告或PPT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仔细评阅,并给出详细的评分和反馈意见;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3. 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以资鼓励;4. 学生可根据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97404a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f.png)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地质年代划分及各时期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质历史中的相关问题。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掌握:学生需熟悉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形成与演变等。
掌握地质年代的划分标准,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特点及代表性生物。
2. 重点内容学习:重点掌握古生代和显生代的主要地质事件,如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冰河时期的形成等。
同时,需了解各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生物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拓展学习:结合具体案例(如地壳变迁的实例、地质遗迹的成因及价值等),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地球历史演化的影响及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4. 课堂互动讨论:分组讨论不同地质时期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现今的地理现象。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知识部分: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自学,确保对地球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的基础知识有全面了解。
2. 重点内容部分: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并掌握重点内容,并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拓展学习部分:学生需在完成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主动阅读相关资料,并完成拓展学习任务。
可通过撰写小论文、制作PPT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4. 课堂互动讨论部分:学生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
2. 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将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拓展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加分项。
3. 课堂互动讨论中,学生的观点是否清晰、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也将被纳入评价标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c72d3a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18.png)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和主要地质年代;2. 理解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掌握:学生需通过自学或课堂讲解,掌握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形成与演变等基本知识。
同时,学生需熟悉不同地质年代的特征及代表性生物。
2. 地质年代排序:学生需根据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对给定的生物化石进行排序,并说明排序依据。
3. 案例分析:选取一至两个典型的地质历史事件(如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对地球生物演化的影响。
4. 课堂互动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的关系,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基础知识掌握部分,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确保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2. 地质年代排序部分,学生需准确理解不同地质年代的特性和顺序,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序,并附上明确的解释说明。
3. 案例分析部分,学生需对所选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来龙去脉,以及其对地球演化的深远影响。
4. 课堂互动讨论部分,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尊重他人意见,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 地质年代排序的准确性和解释的合理性;3.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4. 课堂互动讨论的参与度和观点的创新性。
五、作业反馈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1. 对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学生,将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补充;2. 对地质年代排序存在错误的学生,将指出错误并讲解正确顺序;3. 对案例分析不够深入的学生,将引导其深入思考和研究;4. 对课堂互动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93f671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6.png)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及地质年代划分,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展开。
1. 自主学习:学生需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并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的冷却与固化、地球早期的大气与海洋等。
同时,需熟悉不同地质年代的划分及特征。
2.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阶段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性生物。
3. 作业任务: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地球早期演化过程中重要事件及其影响”的报告,报告中需包括重要事件的简述、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地质年代划分。
此外,还需绘制一份简明易懂的地质年代时间线图,标注出关键时期和代表性生物。
三、作业要求1. 报告要求:报告应条理清晰,内容详实,重点突出。
需包含对地球早期演化重要事件的详细描述、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分析以及地质年代划分的准确表述。
报告字数不少于800字。
2. 时间线图要求:时间线图应简洁明了,标注出关键时期和代表性生物,时间顺序准确无误。
可使用表格或图示形式进行呈现。
3. 小组合作:学生需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报告和时间线图的制作。
小组内成员应相互交流、讨论,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时间线图的制作质量以及小组合作的程度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
2. 同学互评:在小组内进行同学互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时间线图的制作水平。
互评过程中需指出彼此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学案-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学案-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ed40107171fe910ef02df819.png)
3. 2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質年代(學案)
學習目標
1.學習地球的早期演化各個階段的特點(初生地球、大氣的早期演化與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氣的繼續演化)
2.學習瞭解地球上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三種岩石的形成和特點、以及化石的形成過程和作用。
3.理解地質年代劃分依據和各階段的特點。
學習重點
學習理解地質年代劃分依據和各階段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理解地質年代劃分依據和各階段的特點
學習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投影片、岩石標本、實驗器具。
學習過程
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質年代
1、思考回答:初生地球有什麼特點?
2、【啟發提問】看課本大氣的早期是怎樣演化的?水圈是怎樣形成?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相互啟發補充。
3、學生討論、回答:生命起源的過程怎樣?大氣又是怎樣繼續演化的?
二、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岩層和化石
1、學生討論、回答:地球上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三種岩石的形成和特點
25、【啟發提問】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他有什麼作用?
三、地質年代
1、【啟發提問】地質年代劃分依據是什麼?
2、學生討論、總結。
各階段的特點?
學後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学习目标】
1.学习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 学习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法指导】
实验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思考回答:初生地球有什么特点?
2、【启发提问】看课本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水圈是怎样形成?
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3、学生讨论、回答:生命起源的过程怎样?大气又是怎样继续
演化的?
二、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岩层和化石
1、学生讨论、回答: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
2、【启发提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作用?
三、地质年代
1、【启发提问】地质年代划分依据是什么?
2、学生讨论、总结。
各阶段的特点?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内力地质作用?( )
A.地壳运动 D.地震作用
C搬运作用 D变质作用
2.某矿物呈黑色,玻璃光泽,一组极完全解理、板状。
该矿物可定名为( )
A.角闪石 B.辉石
C石榴子石 D黑云母
3.下列哪种岩石为岩浆岩?( )
A 橄榄石 B.灰岩
c.石英岩 D 砂岩
4某岩石呈灰白色,可见结晶颗粒,遇稀盐酸强烈起沟,具层理构造。
该岩石可定命月
A。
石灰岩 u.白云岩
C花岗岩 0.片岩
5、下列哪种矿物为变质矿物?( )
A石英 B.蛇纹石 C方解石 D.辉石
6.根据岩土的水理特性,砂土层与黏土层相比,其隔水性( ) A差 B相同
C.好 D.不能确定
7.顶围原有的和新生的结构面相互汇合交截构成的分离体在重力作用下与围岩母体脱
离,突然塌落而终至形成塌落拱这种围岩破坏形式属于< )
A顶围悬垂与塌顶 B.侧围突出与滑塌
C底围鼓胀隆破 D,围岩缩径及岩爆
8.冲积土是( )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A.风化 B.山洪急流
C 河流 D.海洋
9.一般基岩表面的坡度越大,坡积土的稳定性就( )
A越大 B越小
C不一定
10.海洋的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 )
A 70% B.60%
C 80% D.90%
11.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有( )、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A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沉积接触 D.完整接触
12.下列有关平行不整合接触哪项正确?( )
A.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不一致
B.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早
C.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D.根据底砾岩无法判断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13.下列有关角度不整合接触哪项不正确?( )
A 根据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可以判定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B.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不一致
C 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无沉积间断
D.与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14.下列有关侵入接触的叙述,哪项正确?( )
A 侵入接触是岩浆岩体与岩浆岩体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B.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晚,岩浆岩形成时间较早
C 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D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活岩浆岩之间的——种接触关系
15.下列哪,页不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 )
A 错断全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
B.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
C 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D.古老地层与全新世以后最新地层是断层接触
16.下列哪项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 )
A.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
B.地层的重复、缺失
C 断层三角而
D.呈带状分布的泉
17.按形成原因天然地震可划分为( )
A.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B.陷落地震和激发地震
C: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D. A+B
18.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组合哪一个是正确的?( )
A,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烈度也只有—个
B.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只有—个
C 每次地震艘级只有1个,但烈度可有多个
D,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也可有多个
19.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震级是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小的反映
B.震级是由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决定的
C 烈度是山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决定的
D 每次地震的烈度只有一个
20.岩层倾向与地面倾斜力‘向相反,则岩层分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
A 平行
B.弯曲方向—-—致,但岩层分界线的弯曲度小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
C.弯曲方向—致,但岩层分界线的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
D.弯曲方向相反
二、判断下列各说法正误
1.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
( )
2.玄武岩是岩浆岩。
( )
3.粘土矿物是沉积岩所特有的矿物成分。
( )
4.岩石的抗切强度是沿已有的破裂面剪切滑动时的最大剪应力。
( )
5.地质年代单位有市、界、系、统、阶。
( )
6,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则岩浆岩形成时间早于沉积岩。
( )
7.某—褶曲,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且对称分布则该褶山为向斜褶,饱。
( )
8.放在地质图右侧的地层图例,应严格按照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 )
9. 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程度,只取决于:地下天然应力、
重分布应力及附加应力,与岩土体的结构性质无关,()
10.地下水的储藏量决定于岩上的有效空隙而不是总空隙。
( )
三、简单回答下列问题
1.应根据什么原则采取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措施?
2.地下洞室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几个方面?
3.在野外使用地质罗盘如何量测岩层产状?
4.叙述张节理的主要特征。
5.简述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5种)
6.叙述各褶曲要素。
四、论述题
如何确定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D
3. A
4. A
5. B
6. A
7. A
8. C
9. B 10.
A
11. A 12. B 13. C 14. D 15.
C
16. A 17. D 18. C 19. A 20.
B
二、判断下列各说法正误
1.错误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错误
6.错误 7.错误 8.正确 9.错误 10.错误
三、简单回答下列问题
1.答题要点
答: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原则一是改变渗流的动力条件,使其实际水力梯度减小到允许的程度;二是改善岩土性质,增强其抗渗能力。
具体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性状来具体处理。
2.答题要点
答:地下洞室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进洞山体、洞口位置和洞轴线位置三个方面。
3.答题要点
答:测量走向:罗盘长边紧贴层面,调整罗盘至水平,渎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即走向。
测倾问:罗盘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即倾向。
测倾角: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悬锤所示角度,即倾角。
4.答题要点
答:张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节理面粗糙不平,组成节理的岩块之间的距离较大。
不能切穿所经过的砾石及岩石碎屑等。
5答题要点
答:错断扒裂全新世纪来的最新地层;切穿现代地表,造成地形突发:错断古建筑物,地表疏松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地裂缝;总体延
展方向与基底断层方向大致一致。
6.答题要点
答:核:组成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翼:中心岩层动外的岩层。
转折端:从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
枢纽:组成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边线。
轴面:由各岩层枢纽所连成的面。
四、论述题
答题要点
岩石(体)相刈地质年代的确定司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以及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三种方法:
(1)地层层序律
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原始产状应当是水平的或近似水平的。
并且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而。
(2)生物演化律
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
故可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来判断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3)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根据沉积岩层之间的不檗合接触判断。
与不整合面上底砾岩岩性相同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早另外与角度不整合而产状—致的岩层形成
时间较晚。
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沉积接触,则沉积岩形成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侵入接触,则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早。